西晋中国行政区划图
中国西晋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西晋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西晋时期图说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5)篡魏称帝,是为西晋。
仍魏旧都洛阳,有十四州。
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七年(271)分益州置宁州;咸宁二年(276)分幽州置平州,共得十七州。
太康元年(280)平吴得其扬、荆、交、广四州,并南北二荆二扬皆为一州,以十九州成一统。
秦宁二州于太康三年罢并雍、益,故本图以太康二年(281)为准,画出其时的十九州和一百七十一郡国。
州画州治州界;郡国画治所,但为比例尺所限未能画全。
《晋书·地理志》记载颇有脱误,图中间有据清人考证予以补正处,如青州补画北海郡。
司州即汉魏之司隶,治洛阳,统郡十二:河南、荥阳、弘农、上洛、平阳、河东、汲、河内、广平、阳平、魏、顿丘兖州治濮阳廪丘,统郡国八:陈留、濮阳、济阳、高平、任城、东平、济北、泰山豫州治梁国陈县,统郡国十:颖川、汝南、襄城、汝阴、梁、沛、谯、鲁、弋阳、安丰冀州治安平信都,统郡国十三:赵、巨鹿、安平、平原、乐陵、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幽州治范阳涿县,统郡国七:范阳、燕、北平、上谷、广宁、代、辽西平州治辽东襄平,统郡国五:昌黎、辽东、乐浪、玄菟、带方并州治太原晋阳,统郡国六:太原、上党、西河、乐平、雁门、新兴雍州治京兆长安,统郡七: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始平、新平凉州治武威姑臧,统郡八: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酒泉、敦煌、西海秦州治天水冀县,统郡六: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梁州治汉中南郑,统郡八: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西、巴东益州治蜀郡成都,统郡八: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越峻、庠柯宁州治建宁滇池,统郡四:云南、兴古、建宁、永昌青州治齐国临淄,统郡国七:齐、济南、北海、乐安、城阳、东莱、长广徐州治彭城国彭城,统郡国七:彭城、下邳、东海、琅邪、东莞、广陵、临淮荆州治南郡江陵,统郡国二十二:江夏、南、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武昌、安成扬州治丹阳建邺,统郡十六:丹阳、宣城、淮南、庐江、毗陵、吴、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建安、豫章、临川、鄱阳、庐陵交州治交趾龙编,统郡七:合浦、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广州治南海番禹,统郡十:南海、临贺、始安、始兴、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宁浦太康三年罢秦、宁二州,惠帝时复置,又分扬州、荆州十郡为江州,治豫章;怀帝永嘉元年(3 0 7)又分荆州、江州八郡为湘州,治长沙;故西晋末年共有二十一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州府制度的演变 与作用
行省制的设立与 意义
行政区划变革对 国家统一和发展 的贡献
对现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
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行政区划改革提供 历史依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区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简高效: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概述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定义与演变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 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 划分的区域。因此,行 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 段,包括郡县制、州制、 府制、省制等。在各个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 划分标准和层级都有所 不同,但总体来说,都 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和 维护地方治安。
民主法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科学性和 公正性。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介绍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形成背景、 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挑战:分 析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可能 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 化断层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促进:阐 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积 极作用,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等。
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将继续发展,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特色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变迁与风俗习惯的演变 当代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融合发展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西晋中国行政区划图

青州 济南郡 县:平寿县、下密县、胶东县、即墨县、祝阿县 城阳郡 县:莒县、姑幕县、诸县、淳于县、东武县、高密县、壮武县、黔陬县、平昌县、昌安县 长宁郡 县:不其县、长广县、挺县 齐国 县:临淄县、西安县、东安县、广饶县、昌国县 乐安国 县:高苑县、临济县、博昌县、利益县、蓼城县、邹县、寿光县、东朝阳县 东莱国 县:掖县、当利县、庐乡县、曲城县、黄县、巾弦县
西晋中国行政区划图 司州
河南郡 县:洛阳县、河南县、巩县、河阴 新安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 梁县、阳翟县 荥阳郡 县: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 弘农郡 县:弘农县、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 上洛郡 县:上洛县、商县、庐式县 平阳郡 县:平阳县、杨县、端氏县、永安县、浦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濩泽县、临汾县、 北屈县、皮氏县 河东郡 县:安邑县、闻喜县、垣县、汾阳县、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 汲郡 县:汲县、朝歌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 河内郡 县:野王县、州县、怀县、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 广平郡 县:广平县、邯郸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襄国县、南和县、任县、曲梁县、列人县、 肥乡县、临水县、广年县、斥漳县、平恩县 阳平郡 县:元城县、馆陶县、清泉县、发干县、东武阳县、阳平县、乐平县 魏郡 县:邺县、长乐县、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 顿丘县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晋朝18州

晋朝18州1、司州。
案《禹贡》豫州之地。
及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所部三辅、三河诸郡。
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冯翊、扶风三郡,北得冀州分河东、河内二郡,东得豫州之弘农、河南二郡,郡凡七。
位望降于牧伯,银印青绶。
及光武都洛阳,司隶所部与前汉不异。
魏氏受禅,即都汉宫,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并冀州之平阳,合五郡,置司州。
晋仍居魏都,乃以三辅还属雍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
州统郡一十二,县一百,户四十七万五千七百。
2、兗州。
案《禹贡》济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
《周礼》:「河东曰兗州。
」《春秋元命包》云命:「五星流为兗州。
兗,瑞也,信也。
」又云:「盖取兗水以名焉。
」汉武帝置十三州,以旧名为兗州,自此不改。
州统郡国八,县五十六,户八万三千三百。
3、豫州。
案《禹贡》为荆河之地。
《周礼》:「河南曰豫州。
」豫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
《春秋元命包》云:「钩钤星别为豫州。
」地界,西自华山,东至于淮,北自济,南界荆山。
秦兼天下,以为三川、河东、南阳、颍川、砀、泗水、薛七郡。
汉改三川为河南郡,武帝置十三州,豫州旧名不改,以河南、河东二郡属司隶,又以南阳属荆州。
先是,改泗水曰沛郡,改砀郡曰梁,改薛曰鲁,分梁沛立汝南郡,分颍川立淮阳郡。
后汉章帝改淮阳曰陈郡。
魏武分沛立谯郡,魏文分汝南立弋阳郡。
及武帝受命,又分颍川立襄城都,分汝南立汝阴郡,合陈郡于梁国。
州统郡国十,县八十五,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九十六。
4、冀州。
案《禹贡》、《周礼》并为河内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
《春秋元命包》云:「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
」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
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以西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周人因焉。
及汉武置十三州,以其地依旧名焉冀州,历后汉至晋不改。
州统郡国十三,县八十三,户三十二万六千。
5、幽州。
案《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
山西地图变迁,来看看建国后的山西地图

山西地图变迁,来看看建国后的山西地图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古称河东)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
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接下来来看看建国后山西地图的变迁史!1949~1951年行政区划沿革说明1949年8月1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驻太原市。
1949年撤长治市,设县级长治工矿区。
1950年:1.设县级运城镇;2.太原市第一至八区合并为第一至四区,另设第五区。
1951年:1.撤汾阳专区,所属各县分别划归太原市及榆次、临汾、兴县3专区;2.撤晋源县,设太原市第六、第七区;3.撤长治、阳泉2工矿区,改设长治、阳泉2地级市。
1952~1958年行政区划沿革说明1952年:1.撤兴县专区,所属各县分别划归忻县、榆次2专区;2.撤清源、徐沟2县,合设清徐县;3.设阳泉市第一、二区。
1953年:1.设大同市第四区;设长治市城郊区、黄碾区2.撤太原市第四区,并入第三、第七区;第七区更名第四区1954年:1.撤临汾、运城2专区,合设晋南专区;2.撤临晋、猗氏2县,合设临猗县;撤荣河、万泉2县,合设万荣县;撤解县、虞乡2县,合设解虞县;撤洪洞、赵城2县,合设洪赵县;撤襄陵、汾城2县,合设襄汾县;撤长治、潞城2县,合设潞安县;撤离石、方山2县,合设离山县;撤大同、怀仁2县,合设大仁县;3.设县级榆次市;4.撤大同市第一、二区,合设城区;撤第三、四区,合设郊区;5.太原市第一至六区分别更名南城、北城、新城、小店、晋源、万柏林区。
1955年:1.撤长治市黄碾区,并入濉安县;2.撤运城镇,并入安邑县,安邑县迁驻运城镇;3.大同市口泉矿区更名口泉区。
1956年:1.阳泉市第一、二区分别更名站上区、荫营区;2.复设长治市黄碾区。
1957年:1.撤夫原市新城、小店、万柏林、晋源4区,合设郊区;2.撤阳泉市站上、荫营2区,合设郊区。
西晋行政区划

《晋书•地理志》郡县表州名州治郡名郡治县数下辖县名备注司州洛阳河南郡洛阳县12 洛阳县、河南县、巩县、河阴县、新安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荥阳郡荥阳县8 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河南郡复置荥阳郡弘农郡弘农县 6 弘农县、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上洛郡上洛县 3 上洛县、商县、卢氏县泰始二年(266年),析京兆郡置上洛郡平阳郡平阳县12 平阳县、杨县、端氏县、永安县、蒲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濩泽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河东郡安邑县9 安邑县、闻喜县、垣县、汾阳县、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汲郡汲县 6 汲县、朝歌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河内郡置汲郡河内郡野王县9 野王县、州县、怀县、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广平郡广平县15 广平县、邯郸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襄国县、南和县、任县、曲梁县、列人县、肥乡县、临水县、广年县、斥漳县、平恩县阳平郡元城县7 元城县、馆陶县、清渊县、发干县、东武阳县、阳平县、乐平县“清渊”:《晋书·地理志》作“清泉”,此避唐讳更名魏郡邺县8 邺县、长乐县、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顿丘郡顿丘县 4 顿丘县、繁阳县、阴安县、卫县泰始二年(266年),析魏、阳平二郡置顿丘郡兖州廪丘陈留国小黄县10 小黄县、浚仪县、封丘县、酸枣县、济阳县、长垣县、雍丘县、尉氏县、襄邑县、外黄县濮阳国濮阳县 4 濮阳县、廪丘县、白马县、鄄城县咸宁三年(277年),析东郡置濮阳国济阴郡定陶县9 定陶县、乘氏县、句阳县、离狐县、宛句县、己氏县、成武县、单父县、城阳县“宛句”:《汉书》、《隋书》均作“冤句”高平国昌邑县7 昌邑县、巨野县、方与县、金乡县、湖陆县、高平县、南平阳县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阳郡置高平国“湖陆”:《晋书》作“陆湖”,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等作“湖陆”任城国任城县 3 任城县、亢父县、樊县东平国须昌县7 须昌县、寿张县、范县、无盐县、富城县、东平陆县、刚平县济北国卢县 5 卢县、临邑县、东阿县、谷城县、蛇丘县泰山郡奉高县11 奉高县、博县、嬴县、南城县、梁父县、山茌县、新泰县、南武阳县、莱芜县、牟县、巨平县“南城”:《晋书》作“南武城”,今考,应从《宋书》、《隋书》等作“南城”“牟”:《晋书》作“东牟”,今考,应从《汉书》、《宋书》等作“牟”豫州陈县颍川郡许昌县9 许昌县、长社县、颍阴县、临颍县、郾县、邵陵县、 县、新汲县、长平县汝南郡新息县15 新息县、南安阳县、安成县、慎阳县、北宜春县、朗陵县、阳安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吴房县、西平县惠帝年间,析汝南郡置南顿郡,治南顿襄城郡襄城县7 襄城县、繁昌县、郏县、定陵县、父城县、昆阳县、舞阳县《晋书》作泰始二年(266年)置,今考应为魏末所置汝阴郡汝阴县8 汝阴县、慎县、原鹿县、固始县、鲖阳县、新蔡县、宋县、褒信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汝南郡复置汝阴郡惠帝年间,析汝阴郡置新蔡郡,治新蔡梁国睢阳县12 睢阳县、蒙县、虞县、下邑县、宁陵县、谷熟县、陈县、项县、长平县、阳夏县、武平县、苦县惠帝年间,析梁国复置陈郡,治陈县长平县:前已见于颍川郡,疑重复沛国相县9 相县、沛县、丰县、竺邑县、符离县、杼秋县、洨县、虹县、萧县“竺邑”:《汉书》、《隋书》均作“竹邑”谯郡谯县7 谯县、城父县、酂县、山桑县、龙亢县、蕲县、铚县鲁郡鲁县7 鲁县、汶阳县、卞县、邹县、蕃县、薛县、公丘县“蕃”:《晋书》作“番”,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作“蕃”弋阳郡弋阳县7 弋阳县、西阳县、轪县、蕲春县、邾县、西陵县、期思县安丰郡安风县 5 安风县、雩娄县、安丰县、蓼县、松滋县冀州信都赵国房子县9 房子县、元氏县、平棘县、高邑县、中丘县、柏人县、平乡县、下曲阳县、鄡县巨鹿国廮陶县 2 廮陶县、巨鹿县安平国信都县8 信都县、下博县、武邑县、武遂县、观津县、扶柳县、广宗县、经县平原国平原县9 平原县、高唐县、茌平县、博平县、聊城县、安德县、西平昌县、般县、鬲县乐陵国厌次县 5 厌次县、阳信县、漯沃县、新乐县、乐陵县勃海郡南皮县10 南皮县、东光县、浮阳县、饶安县、高城县、重合县、东安陵县、蓨县、广川县、阜城县章武国东平舒县 4 东平舒县、文安县、章武县、束州县泰始元年(265年),析勃海、河间二郡置章武国河间国乐城县 6 乐城县、武垣县、鄚县、易城县、中水县、成平县“易城”:《汉书》、《后汉书》均作“易”,无“城”字高阳国博陆县 4 博陆县、高阳县、北新城县、蠡吾县泰始元年(265年),析中山、安平、河间三郡置高阳国博陵郡安平县 4 安平县、饶阳县、南深泽县、安国县清河国清河县 6 清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贝丘县、灵县、鄃县中山国卢奴县8 卢奴县、魏昌县、新市县、安喜县、蒲阴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常山郡真定县8 真定县、石邑县、井陉县、上曲阳县、蒲吾县、南行唐县、灵寿县、九门县幽州涿县范阳国涿县8 涿县、良乡县、方城县、长乡县、遒县、故安县、范阳县、容城县燕国蓟县10 蓟县、安次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潞县、安乐县、泉州县、雍奴县、狐奴县北平郡徐无县 4 徐无县、土垠县、俊靡县、无终县上谷郡沮阳县 2 沮阳县、居庸县广宁郡下洛县 3 下洛县、潘县、涿鹿县代郡代县 4 代县、广昌县、平舒县、当城县辽西郡阳乐县 3 阳乐县、肥如县、海阳县平州襄平咸宁二年(276年),析幽州之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置平州昌黎郡昌黎县 2 昌黎县、宾徒县辽东国襄平县8 襄平县、汶县、居就县、乐就县、安市县、西安平县、新昌县、力城县襄平县为东夷校尉所在地乐浪郡朝鲜县 6 朝鲜县、屯有县、浑弥县、遂城县、镂方县、驷望县玄菟郡高句丽县 3 高句丽县、望平县、高显县带方郡带方县7 带方县、列口县、南新县、长岑县、提奚县、含资县、海冥县并州晋阳太原国晋阳县13 晋阳县、阳曲县、榆次县、于离县、盂县、狼孟县、阳邑县、大陵县、祁县、平陶县、京陵县、中都县、邬县上党郡潞县10 潞县、屯留县、壶关县、长子县、泫氏县、高都县、铜鞮县、涅县、襄垣县、武乡县西河国离石县 4 离石县、隰城县、中阳县、介休县乐平郡沾县 5 沾县、上艾县、寿阳县、轑阳县、乐平县雁门郡广武县8 广武县、崞县、 县、平城县、葰人县、繁畤县、原平县、马邑县新兴郡(晋昌郡)九原县 5 九原县、定襄县、云中县、广牧县、晋昌县惠帝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后复旧名雍州长安京兆郡长安县9 长安县、杜陵县、霸城县、蓝田县、高陆县、万年县、新丰县、阴般县、郑县冯翊郡临晋县8 临晋县、下邽县、重泉县、频阳县、粟邑县、莲芍县、郃阳县、夏阳县扶风郡(秦国)郿县 6 池阳县、郿县、雍县、汧县、陈仓县、美阳县惠帝改扶风郡置秦国安定郡临泾县7 临泾县、朝那县、乌氏县、都卢县、鹑觚县、阴密县、西川县北地郡泥阳县 2 泥阳县、富平县始平郡槐里县 5 槐里县、始平县、武功县、鄠县、蒯城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扶风郡置始平郡新平郡漆县 2 漆县、汾邑县凉州[1] 姑臧金城郡榆中县 5 榆中县、允街县、金城县、白土县、浩亹县泰始五年(269年),划金城郡入秦州;太康三年(282年),撤销秦州,金城郡还属凉州西平郡西都县 4 西都县、临羌县、长宁县、安夷县永嘉五年(311年),析西平郡置晋兴郡,领晋兴、枹罕、永固、临津、临鄣、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等县,治晋兴武威郡姑臧县7 姑臧县、宣威县、揖次县、仓松县、显美县、骊靬县、番和县永宁元年(301年),析武威郡置武兴郡,领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监等县,治武兴张掖郡永平县 3 永平县、临泽县、屋兰县西郡日勒县 5 日勒县、删丹县、仙提县、万岁县、兰池县酒泉郡福禄县9 福禄县、会水县、安弥县、骍马县、乐涫县、表氏县、延寿县、玉门县、沙头县元康五年(295年),析酒泉郡之沙头县,敦煌郡之冥安、宜禾、伊吾、深泉、广至五县,再新设会稽、新乡二县,合共八县置晋昌郡,治冥安“冥安”:《晋书》作“宜安”,《元和郡县志》考,应作“冥安”“深泉”:应为“渊泉”,避唐讳更名敦煌郡敦煌县12 昌蒲县、敦煌县、龙勒县、阳关县、效谷县、广至县、宜禾县、冥安县、深泉县、伊吾县、新乡县、干齐县西海郡居延县 1 居延县秦州[2] 冀县上邽泰始五年(269年),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复置秦州(无金城郡),迁治上邽陇西郡襄武县 4 襄武县、首阳县、临洮县、狄道县惠帝年间析陇西郡之狄道、临洮、河关三县,又新设洮阳、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六县,合九县置狄道郡,治狄道南安郡獂道县 3 獂道县、新兴县、中陶县天水郡冀县 6 上邽县、冀县、始昌县、新阳县、显新县、成纪县略阳郡临渭县 4 临渭县、平襄县、略阳县、清水县泰始年间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武都郡下辩县 5 下辩县、河池县、沮县、武都县、故道县阴平郡阴平县 2 阴平县、平广县“平广”:《宋书‧州郡志》:“平武,蜀立,本曰广武,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梁州沔阳南郑魏景元四年(263年),析益州北部置梁州,治沔阳;晋太康三年(282年)徙治南郑汉中郡南郑县8 南郑县、蒲池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西乡县、黄金县、兴道县梓潼郡梓潼县8 梓潼县、涪城县、武连县、黄安县、汉德县、晋寿县、剑阁县、白水县晋改汉寿县为晋寿县广汉郡广汉县 3 广汉县、德阳县、五城县新都郡雒县 4 雒县、什方县、绵竹县、新都县泰始二年(266年),析广汉郡置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省新都郡入广汉郡涪陵郡汉复县 5 汉复县、涪陵县、汉平县、汉葭县、万宁县巴郡江州县 4 江州县、垫江县、临江县、枳县巴西郡阆中县9 阆中县、西充国县、苍溪县、岐惬县、南充国县、汉昌县、宕渠县、安汉县、平州县元康六年(296年),析巴西郡置宕渠郡,辖宕渠、汉昌、宣汉三县,治宕渠巴东郡鱼复县 3 鱼复县、朐䏰县、南浦县益州成都蜀郡(成都国)成都县 6 成都县、广都县、繁县、江原县、临邛县、郫县太康十年(289年),改蜀郡置成都国,后复为蜀郡犍为郡武阳县 5 武阳县、南安县、僰道县、资中县、牛鞞县汶山郡汶山县8 汶山县、升迁县、都安县、广阳县、兴乐县、平康县、蚕陵县、广柔县汉嘉郡汉嘉县 4 汉嘉县、徙阳县、严道县、旄牛县江阳郡江阳县 3 江阳县、符县、汉安县朱提郡朱提县 5 朱提县、南广县、汉阳县、南秦县、堂狼县越巂郡邛都县 5 邛都县、会无县、卑水县、定苲县、台登县牂柯郡万寿县8 万寿县、且兰县、谈指县、夜郎县、毋敛县、并渠县、鄨县、平夷县永嘉五年(311年),析牂柯郡之平夷、鄨二县置平夷郡,治平夷建兴元年(313年),析牂柯郡置夜郎郡,领县不详[3]“谈指”、“毋敛”:《晋书》作“指谈”、“毋剑”,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等作“谈指”、“毋敛”宁州滇池泰始七年(271年),析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三郡,交州之永昌郡,合共四郡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宁州并入益州,改设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云南郡云南县9 云南县、云平县、梇栋县、青蛉县、姑复县、邪龙县、楪榆县、遂久县、永宁县兴古郡律高县11 律高县、句町县、宛温县、漏卧县、毋掇县、贲古县、滕休县、镡封县、汉兴县、进乘县、都篖县“毋掇”:《汉书》、《水经注》均作“毋棳”建宁郡味县17 味县、昆泽县、存䣖县、新定县、谈槁县、母单县、同濑县、漏江县、牧麻县、谷昌县、连然县、秦臧县、双柏县、俞元县、修云县、泠丘县、滇池县太安二年(303年),析建宁郡之滇池、谷昌、连然、秦臧、双柏、俞元、泠丘七县置益州郡,治滇池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永昌郡不韦县8 不韦县、永寿县、比苏县、雍乡县、南涪县、巂唐县、哀牢县、博南县青州临淄齐国临淄县 5 临淄县、西安县、东安平县、广饶县、昌国县两汉及曹魏皆有北海郡,而《晋书‧地理志》原文为:“景帝以为北海郡”;今考,“齐国”之后应原列“北海”、“济南”二郡,疑“北海郡”原文及其属县缺载;《晋书》中多处皆有“北海郡”之记载,如《武帝纪》、《文六王传》等都可证明晋有北海郡济南郡平寿县 5 平寿县、下密县、胶东县、即墨县、祝阿县乐安国高苑县8 高苑县、临济县、博昌县、利益县、蓼城县、邹县、寿光县、东朝阳县城阳郡莒县10 莒县、姑幕县、诸县、淳于县、东武县、高密县、壮武县、黔陬县、平昌县、昌安县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改属东莞郡永康元年(300年),析城阳郡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六县,东莞郡之营陵、安丘、广、剧、临朐五县,共十一县置高密国,治高密,属青州永康元年(300年),析城阳郡置平昌郡,治郚城,领县不详东莱国掖县 6 掖县、当利县、卢乡县、曲城县、黄县、㡉县长广郡不其县 3 不其县、长广县、挺县徐州彭城彭城国彭城县7 彭城县、留县、广戚县、傅阳县、武原县、吕县、梧县下邳国下邳县7 下邳县、凌县、良城县、睢陵县、夏丘县、取虑县、僮县东海郡郯县12 郯县、祝其县、朐县、襄贲县、利城县、赣榆县、厚丘县、兰陵县、承县、昌虑县、合乡县、戚县元康元年(291年),析东海郡之兰陵、承、昌虑、戚、合乡五县置兰陵郡,治承县琅邪国开阳县9 开阳县、临沂县、阳都县、缯县、即丘县、华县、费县、东安县、蒙阴县东莞郡东莞县8 东莞县、朱虚县、营陵县、安丘县、盖县、临朐县、剧县、广县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改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析东莞郡复置东安郡,领县不详永康元年(300年),析城阳郡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六县,东莞郡之营陵、安丘、广、剧、临朐五县,共十一县置高密国,治高密,属青州广陵郡淮阴县8 淮阴县、射阳县、舆县、海陵县、广陵县、盐渎县、淮浦县、江都县临淮郡盱眙县10 盱眙县、东阳县、高山县、赘其县、潘旌县、高邮县、淮陵县、司吾县、下相县、徐县太康元年(280年),析下邳、广陵二郡置临淮郡元康七年(297年),析临淮郡置淮陵、堂邑二郡扬州建邺丹杨郡建邺县11 建邺县、江宁县、丹杨县、于湖县、芜湖县、永世县、溧阳县、江乘县、句容县、湖熟县、秣陵县永嘉四年(310年),析丹杨、吴兴二郡置义兴郡,领阳羡、义乡、国山、临津、平陵、永世六县,治阳羡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为避讳改“建邺”为“建康”宣城郡宛陵县11 宛陵县、宣城县、陵阳县、安吴县、临城县、石城县、泾县、春谷县、广德县、宁国县、怀安县太康二年(281年),析丹杨郡置宣城郡淮南郡寿春县16 寿春县、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历阳县、全椒县、阜陵县、钟离县、合肥县、逡遒县、阴陵县、当涂县、东城县、乌江县永兴元年(304年),析淮南郡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治历阳庐江郡舒县10 舒县、阳泉县、灊县、皖县、寻阳县、居巢县、临湖县、襄安县、龙舒县、六县永兴元年(304年),析庐江郡之寻阳、武昌郡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治寻阳,属江州毗陵郡(晋陵郡)丹徒县7 丹徒县、曲阿县、武进县、延陵县、毗陵县、既阳县、无锡县太康二年(281年),改毗陵典农校尉为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因避东海王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吴郡吴县11 吴县、嘉兴县、海盐县、盐官县、钱唐县、富阳县、桐庐县、建德县、寿昌县、海虞县、娄县吴兴郡乌程县10 乌程县、临安县、余杭县、武康县、东迁县、於潜县、故鄣县、安吉县、原乡县、长城县永嘉四年(310年),析丹杨、吴兴二郡置义兴郡,领阳羡、义乡、国山、临津、平陵、永世六县,治阳羡会稽郡山阴县10 山阴县、上虞县、余姚县、句章县、鄞县、鄮县、始宁县、剡县、永兴县、诸暨县东阳郡长山县9 长山县、永康县、乌伤县、吴宁县、太末县、信安县、丰安县、定阳县、遂昌县新安郡始新县 6 始新县、遂安县、黝县、歙县、海宁县、黎阳县“黝”:《汉书》、《宋书》均作“黟”临海郡章安县8 章安县、临海县、始丰县、永宁县、宁海县、松阳县、安固县、横阳县元康元年(291年),析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三郡,共十郡设置江州,治九江建安郡建安县7 建安县、吴兴县、东平县、建阳县、将乐县、邵武县、延平县晋安郡侯官县8 原丰县、新罗县、宛平县、同安县、侯官县、罗江县、晋安县、温麻县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豫章郡南昌县16 南昌县、海昏县、新淦县、建城县、望蔡县、永修县、建昌县、吴平县、豫章县、彭泽县、艾县、康乐县、丰城县、新吴县、宜丰县、钟陵县永嘉元年(307年),豫章郡之彭泽县改属寻阳郡临川郡临汝县10 临汝县、西丰县、南城县、东兴县、南丰县、永成县、宜黄县、安浦县、西宁县、新建县鄱阳郡广晋县8 广晋县、鄱阳县、乐安县、余汗县、鄡阳县、历陵县、葛阳县、晋兴县庐陵郡石阳县10 石阳县、西昌县、高昌县、巴丘县、南野县、东昌县、遂兴县、吉阳县、兴平县、阳丰县南康郡雩都县 5 赣县、雩都县、平固县、南康县、揭阳县太康三年(282年),析庐陵郡置南康郡荆州江陵武昌郡武昌县7 武昌县、柴桑县、阳新县、沙羡县、沙阳县、鄂县、官陵县永兴元年(304年),析庐江郡之寻阳、武昌郡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治寻阳,属江州安成郡平都县7 平都县、宜春县、新谕县、永新县、安复县、萍乡县、广兴县江夏郡安陆县7 安陆县、云杜县、曲陵县、平春县、鄳县、竟陵县、南新市县元康九年(299年),析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南郡江陵县11 江陵县、编县、当阳县、华容县、鄀县、枝江县、旌阳县、州陵县、监利县、松滋县、石首县惠帝年间,析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再新设丰都县,共四县置成都郡,治华容;晋愍帝建兴年间省襄阳郡襄阳县8 襄阳县、中庐县、临沮县、邔县、宜城县、山都县、邓城县、鄾县南阳国宛县14 宛县、西鄂县、雉县、鲁阳县、犨县、淯阳县、博望县、堵阳县、叶县、舞阴县、比阳县、涅阳县、冠军县、郦县顺阳郡南乡县8 酂县、顺阳县、南乡县、丹水县、武当县、阴县、筑阳县、析县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义阳郡新野县12 新野县、穰县、邓县、蔡阳县、随县、安昌县、棘阳县、厥西县、平氏县、义阳县、平林县、朝阳县太康九年(288年),析义阳郡之随、平林二县置随郡,治随县元康八年(298年),析义阳郡之新野、穰、棘阳、朝阳、安昌五县置新野郡,治新野建平郡巫县8 巫县、北井县、秦昌县、信陵县、兴山县、建始县、秭归县、沙渠县宜都郡夷陵县 3 夷陵县、夷道县、佷山县南平郡江安县 4 江安县、作唐县、孱陵县、南安县原为三国吴之南郡,太康元年(280年),改为南平郡武陵郡临沅县10 临沅县、龙阳县、汉寿县、沅陵县、黚阳县、酉阳县、镡城县、沅南县、迁陵县、舞阳县天门郡零阳县 5 零阳县、溇中县、充县、临澧县、澧阳县惠帝年间将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划归梁州新城郡房陵县 4 房陵县、绥阳县、昌魏县、沶乡县魏兴郡晋兴县 6 晋兴县、安康县、西城县、锡县、长利县、洵阳县“晋兴”:《宋书》作“兴晋”上庸郡上庸县 6 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上廉县、微阳县永嘉元年(307年),析荆州之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五郡,江州之桂阳,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三郡,共九郡设置湘州,治临湘长沙郡临湘县10 临湘县、攸县、下隽县、醴陵县、刘阳县、建宁县、吴昌县、罗县、蒲沂县、巴陵县衡阳郡湘南县9 湘南县、湘乡县、重安县、湘西县、烝阳县、衡山县、连道县、新康县、益阳县湘东郡酃县7 酃县、茶陵县、临烝县、利阳县、阴山县、新平县、新宁县零陵郡泉陵县11 泉陵县、祁阳县、零陵县、营浦县、洮阳县、永昌县、观阳县、营道县、舂陵县、泠道县、应阳县邵陵郡邵陵县 6 邵陵县、都梁县、夫夷县、建兴县、邵阳县、高平县桂阳郡郴县 6 郴县、耒阳县、便县、临武县、晋宁县、南平县广州番禺临贺郡临贺县 6 临贺县、谢沐县、冯乘县、封阳县、兴安县、富川县始安郡始安县7 始安县、始阳县、平乐县、荔浦县、常安县、熙平县、永丰县始兴郡曲江县7 曲江县、桂阳县、始兴县、含洭县、浈阳县、中宿县、阳山县南海郡番禺县 6 番禺县、四会县、增城县、博罗县、龙川县、平夷县苍梧郡广信县12 广信县、端溪县、高要县、建陵县、新宁县、猛陵县、鄣平县、农城县、元谿县、临允县、都罗县、武城县郁林郡布山县9 布山县、阿林县、新邑县、晋平县、始建县、郁平县、领方县、武熙县、安广县桂林郡潭中县8 潭中县、武丰县、粟平县、羊平县、龙刚县、夹阳县、武城县、军腾县高凉郡安宁县 3 安宁县、高凉县、思平县高兴郡广化县 5 广化县、海安县、化平县、莫阳县、西平县太康年间,省高兴郡入高凉郡“莫阳”:《晋书》作“黄阳”,今考,应从《元和郡县志》、《宋书》作“莫阳”宁浦郡宁浦县 5 宁浦县、连道县、吴安县、昌平县、平山县“连道”:《宋书》作“兴道”“昌平”:《宋书‧州郡志》引《太康地记》:“宁浦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宁浦、昌平即同一县;《南齐书》、《隋书》均有宁浦,无昌平交州龙编合浦郡合浦县 6 合浦县、南平县、荡昌县、徐闻县、毒质县、珠官县交趾郡龙编县14 龙编县、苟屚县、望海县、羸 、西于县、武宁县、朱鸢县、曲昜县、交兴县、北带县、稽徐县、安定县、南定县、海平县新昌郡麋泠县 6 麋泠县、嘉宁县、吴定县、封山县、临西县、西道县武平郡武宁县7 武宁县、武兴县、进山县、根宁县、安武县、扶安县、封溪县九真郡胥浦县7 胥浦县、移风县、津梧县、建初县、常乐县、扶乐县、松原县九德郡九德县8 九德县、咸驩县、南陵县、阳遂县、扶苓县、曲胥县、浦阳县、都洨县日南郡象林县 5 象林县、卢容县、朱吾县、西卷县、比景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中国行政区划图司州河南郡县:洛阳县、河南县、巩县、河阴新安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荥阳郡县: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弘农郡县:弘农县、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上洛郡县:上洛县、商县、庐式县平阳郡县:平阳县、杨县、端氏县、永安县、浦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濩泽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河东郡县:安邑县、闻喜县、垣县、汾阳县、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汲郡县:汲县、朝歌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河内郡县:野王县、州县、怀县、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广平郡县:广平县、邯郸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襄国县、南和县、任县、曲梁县、列人县、肥乡县、临水县、广年县、斥漳县、平恩县阳平郡县:元城县、馆陶县、清泉县、发干县、东武阳县、阳平县、乐平县魏郡县:邺县、长乐县、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顿丘县县:顿丘县、繁阳县、阴安县、卫县兖州济阴郡县:定陶县、乘氏县、句阳县、离狐县、宛句县、己氏县、成武县、单父县、城阳县泰山郡县:奉高县、博县、赢县、南武城县、梁父县、山茌县、新泰县、南武阳县、莱芜县、东牟县、钜平县陈留国县:小黄县、浚仪县、封丘县、济阳县、雍丘县、尉氏县、襄邑县、外黄县濮阳国县:濮阳县、廪丘县、白马县、鄄城县高平国县:昌邑县、钜野县、方与县、金乡县、湖陆县、高平县、南平县任成国县:任城县、亢父县、樊县东平国县:须昌县、寿张县、范县、无盐县、富城县、东平陆县、刚平县济北国县:庐县、临邑县、东阿县、谷城县、蛇丘县豫州颍川郡县:许昌县、长社县、颍阴县、临颍县、郾县、邵陵县、鄢陵县、新汲县、长平县汝南郡县:新息县、南安阳县、安成县、慎阳县、北宜春县、朗陵县、阳安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吴房县、西平县襄城郡县:襄城县、繁昌县、郏县、定陵县、父城县、昆阳县、舞阳县汝阴郡县:汝阴县、慎县、原鹿县、固始县、鮦阳县、新蔡县、宋县、褒信县谯郡县:谯县、城父县、酂县、山桑县、龙亢县、蕲县、铚县弋阳郡县:西阳县、轪县、蕲春县、邾县、西陵县、期思县、弋阳县安丰郡县:安风县、雩娄县、安丰县、蓼县、松滋县梁国县:睢阳县、蒙县、虞县、下邑县、宁陵县、谷熟县、陈县、项县、长平县、阳夏县、武平县、苦东县沛国县:相县、沛县、丰县、竺邑县、符离县、杼秋县、汶县、虹县、萧县鲁国县:鲁县、汶阳县、卞县、邹县、番县、薛县、公丘县冀州渤海郡县:南皮县、东光县、浮阳县、饶安县、高城县、重合县、东安陵县、修县、广川县、阜城县博陵郡县:安平县、饶阳县、南深泽县、安国县常山郡县:真定县、石邑县、井陉县、上曲阳县、蒲吾县、南行唐县、灵寿县、九门县赵国县:房子县、元氏县、平棘县、高邑县、中丘县、柏人县、平乡县、邬县钜鹿国县:黾陶县、钜鹿县安平国县:信都县、下博县、武邑县、武隧县、观津县、扶柳县、广宗县、经县平原国县:平原县、高唐县、茌平县、博平县、聊城县、安德县、西平昌县、般县、鬲县乐陵国县:厌次县、阳信县、漯沃县、新乐县、乐陵县章武国县:东平舒县、文安县、章武县、束州县河间国县:武垣县、鄚侯县、易城县、中水县、成平县高阳国县:博陆县、高阳县、北新城县、蠡吾县清河国县:清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贝丘县、灵县中山国县:卢奴县、魏昌县、新市县、安喜县、蒲阴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幽州北平郡县:徐无县、土垠县、俊靡县、无终县上谷郡县:沮阳县、居庸县广宁郡县:下洛县、潘县、涿鹿县代郡县:代县、广昌县、平舒县、当城县辽西郡县:阳乐县、肥如县、海阳县范阳国县:涿县、良乡县、方城县、长乡县、遒县、故安县、范阳县、容城县燕国县:蓟县、安次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潞县、安乐县、泉州县、雍奴县、狐奴县平州昌黎郡县:昌黎县、宾徒县乐浪郡县:朝鲜县、屯有县、浑弥县、遂城县、镂方县、驷望县玄菟郡县:高句丽县、望平县、高显县带方郡县:带方县、列口县、南新县、长岑县、提奚县、含资县、海冥县辽东国县:襄平县、汶县、居就县、乐就县、安市县、西安平县、新昌县、力城县并州上党郡县:潞县、屯留县、壶关县、长子县、泫氏县、高都县、铜鞮县、涅襄垣县、武乡县乐平郡县:沾县、上艾县、寿阳县、轑阳县、乐平县雁门郡县:广武县、崞县、氵枉陶县、平城县、艹俊人县、繁畤县、原平县、马邑县新兴郡县:九原县、定襄县、云中县、广牧县、晋昌县太原国县:晋阳县、阳曲县、榆次县、于离县、盂县、狼孟县、阳邑县、大陵县、祁县、平陶县、京陵县、中都县、邬县西河国县:离石县、隰城县、中阳县、介休县雍州京兆郡县:长安县、杜陵县、霸城县、蓝田县、高陆县、万年县、新丰县、阴般县、郑县冯诩郡县:临晋县、下卦县、重泉县、粟邑县、莲勺县、郃阳县、夏阳县扶风郡县:池阳县、郿县、雍县、汧县、陈仓县安定郡县:临泾县、朝那县、乌氏县、都卢县、鹑觚县、阴密县、西川县北地郡县:泥阳县、富平县始平郡县:槐里县、始平县、武功县、鄠县、蒯城县新平郡县:漆县、汾邑县凉州金城郡县:榆中县、允街县、金城县、白土县、浩亹县西平郡县:西都县、临羌县、长宁县、安夷县武威郡县:姑臧县、宣威县、揖次县、仓松县、显美县、骊靬县、番禾县张掖郡县:永平县、临泽县、屋兰县西郡县:日勒县、删丹县、仙提县、万岁县、兰池县酒泉郡县:福禄县、会水县、安弥县、骍马县、乐涫县、表氏县、延寿县、玉门县、沙头县敦煌郡县:昌蒲县、敦煌县、龙勒县、阳关县、效谷县、广至县、宜禾县、宜安县、深泉县、伊吾县、新乡县、乾齐县秦州陇西郡县:襄武县、首阳县、临洮县、狄道县南安郡县:獂道县、新兴县、中陶县天水郡县:上卦县、始昌县、新阳县、显新县、成纪县略阳郡县:临渭县、平襄县、略阳县、清水县武都郡县:下辩县、河池县、沮县、武都县、故道县阴平郡县:阴平县、平广县梁州汉中郡县:南郑县、蒲池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西乡县、黄金县、兴道县梓潼郡县:梓潼县、涪城县、武连县、黄安县、汉德县、晋寿县、剑阁县、白水县广汉郡县:广汉县、德阳县、五城县新都郡县:雒县、什方县、绵竹县、新都县涪陵郡县:汉复县、涪陵县、汉平县、汉葭县、万宁县巴郡县:江州县、垫江县、临江县、枳县巴西郡县:阆中县、苍溪县、岐惬县、汉昌县、宕渠县、安汉县、平州县国:西充国、南充国巴东郡县:鱼复县、朐月忍县、南浦县益州蜀郡县:成都县、广都县、繁县、江原县、临邛县、郫县犍为县县:武阳县、南安县、僰道县、资中县、牛鞞县汶山郡县:汶山县、升迁县、都安县、广阳县、兴乐县、平康县、蚕陵县、广柔县汉嘉郡县:汉嘉县、徙阳县、严道县、旄牛县江阳郡县:江阳县、符县、汉安县朱提郡县:朱提县、南广县、汉阳县、南秦县、堂狼县越巂郡县:会无县、邛都县、卑水县、定苲县、台登县牂柯郡县:万寿县、且兰县、谈指县、夜郎县、毋敛县、并渠县、鄨县、平夷县宁州云南郡县:云平县、云南县、梇栋县、青蛉县、姑复县、邪龙县、榆县、遂久县、永宁县兴古郡县:律高县、句町县、宛温县、漏卧县、毋掇县、贲古县、滕休县、镡封县、汉兴县、进乘县、都篖县建宁郡县:味县、昆泽县、存县、邑县、新定县、谈槁县、母单县、同濑县、漏江县、牧麻县、谷昌县、连然县、秦臧县、双柏县县、俞元县、修云县、泠丘县、滇池县永昌郡县:不韦县、永寿县、比苏县、雍乡县、南涪县、巂唐县、哀牢县、博南县青州济南郡县:平寿县、下密县、胶东县、即墨县、祝阿县城阳郡县:莒县、姑幕县、诸县、淳于县、东武县、高密县、壮武县、黔陬县、平昌县、昌安县长宁郡县:不其县、长广县、挺县齐国县:临淄县、西安县、东安县、广饶县、昌国县乐安国县:高苑县、临济县、博昌县、利益县、蓼城县、邹县、寿光县、东朝阳县东莱国县:掖县、当利县、庐乡县、曲城县、黄县、巾弦县徐州东海郡县:郯县、朐县、襄贲县、利城县、赣榆县、厚丘县、兰陵县、承县、昌虑县、合乡县、戚县东莞郡县:东莞县、朱虚县、安丘县、盖县、临朐县、剧县、广县广陵郡县:淮阴县、射阳县、舆县、海陵县、广陵县、盐渎县、淮浦县、江都县临淮郡县:盱眙县、东阳县、高山县、赘其县、潘旌县、高邮县、淮陵县、司吾县、下相县、徐彭城国县:彭城县、留县、广戚县、傅阳县、武原县、吕梧县下邳国县:下邳县、凌县、睢陵县、夏丘县、取虑县、僮县琅邪国县:开阳县、临沂县、阳都县、缯县、即丘县、华县、费县、东安县、蒙阴县荆州江夏郡县:安陆县、云社县、曲陵县、平春县、鄳县、竟陵县、南新市县南郡县:江陵县、编县、当阳县、华容县、鄀县、枝江县、旌阳县、州陵县、监利县、松滋县、石首县襄阳郡县:宜城县、中庐县、临沮县、巳阝县、襄阳县、山都县、邓城县、鄾县顺阳郡县:酂县、顺阳县、南乡县、丹水县、武当县、阴县、筑阳县、析县义阳郡县:新野县、穰县、邓县、蔡阳县、随县、安昌县、棘阳县、厥西县、平氏县、义阳县、平林县、朝阳县新城郡县:房陵县、绥阳县、昌魏县、沶乡县魏兴郡县:晋兴县、安康县、西城县、锡县、长利县、洵阳县上庸郡县: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上廉县、微阳县建平郡县:巫县、北井县、秦昌县、信陵县、兴山县、建始县、秭归县、沙渠县宜都郡县:夷陵县、夷道县、佷山县南平郡县:作唐县、孱陵县、南安县、江安县武陵郡县:临沅县、龙阳县、汉寿县、沅陵县、黚阳县、酉阳县、镡城县、沅南县、迁陵县、舞阳县天门郡县:零阳县、溇中县、衮县、临澧县、澧阳县长沙郡县:临湘县、攸县、下隽县、醴陵县、刘阳县、建宁县、吴昌县、罗县、蒲沂县、巴陵县衡阳郡县:湘乡县、重安县、湘南县、湘西县、烝阳县、衡山县、连道县、新康县、益阳县湘东郡县:酃县、茶陵县、临烝县、利阳县、阴山县、新平县、新宁县零陵郡县:泉陵县、祁阳县、零陵县、营浦县、洮阳县、永昌县、观阳县、营道县、春陵县、泠道县、应阳县邵陵郡县:邵陵县、都梁县、夫夷县、建兴县、邵阳县、高平县桂阳郡县:郴县、耒阳县、便县、临武县、晋宁县、南平县武昌郡县:武昌县、柴桑县、阳新县、沙羡县、沙阳县、鄂县、官陵县安成郡县:平都县、宜春县、新谕县、永新县、安复县、萍乡县、广兴县南阳国县:宛县、西鄂县、雉县、鲁阳县、犨县、淯阳县、博望县、堵阳县、叶县、舞阴县、比阳县、涅阳县、冠军县、郦县扬州丹阳郡县:建邺县、太康县、丹杨县、于湖县、芜湖县、永世县、溧阳县、江乘县、句容县、湖熟县、秣陵县宣城郡县:宛陵县、宣城县、陵阳县、安吴县、临城县、石城县、泾县、春谷县、广德县、宁国县、怀安县淮南郡县:寿春县、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历阳县、全椒县、阜陵县、合肥县、逡遒县、阴县、陵县、当涂县、东城县、乌江县庐江郡县:阳泉县、灊县、皖县、寻阳县、居巢县、临湖县、襄安县、龙舒县、六故县、六国县毗陵郡县:丹徒县、曲阿县、武进县、延陵县、毗陵县、即阳县、无锡县吴郡县:吴县、嘉兴县、海盐县、盐官县、钱唐县、富阳县、桐庐县、建德县、寿昌县、海庐县、娄县吴兴郡县:乌程县、临安县、余杭县、武康县、东迁县、于潜县、故鄣县、安吉县、原乡县、长城县会稽郡县:山阴县、上虞县、余姚县、句章县、鄞县、鄮县、始宁县、剡县、永兴县、诸暨县东阳郡县:长山县、永康县、乌伤县、吴宁县、太末县、信安县、丰安县、定阳县、遂昌县新安郡县:始新县、遂安县、黝县、歙县、海宁县、黎阳县临海郡县:章安县、临海县、始丰县、永宁县、宁海县、松阳县、安固县、横阳县建安郡县:建安县、吴兴县、东平县、建阳县、将乐县、邵武县、延平县晋安郡县:原丰县、新罗县、宛平县、同安县、候官县、罗江县、晋安县、温麻县豫章郡县:南昌县、海昏县、新淦县、建城县、望蔡县、永修县、建昌县、吴平县、豫章县、彭泽县、艾县、康乐县、丰城县、新吴县、宜丰县、钟陵县临川郡县:临汝县、西丰县、南城县、东兴县、南丰县、永成县、宜黄县、安浦县、西宁县、新建县鄱阳郡县:广晋县、鄱阳县、乐安县、余汗县、鄡阳县、历陵县、葛阳县、晋兴县庐陵郡县:西昌县、高昌县、石阳县、巴丘县、南野县、东昌县、遂兴县、吉阳县、兴平县、阳丰县南康郡县:赣县、雩都县、平固县、南康县、揭阳县交州合浦郡县:合浦县、南平县、荡昌县、徐闻县、毒质县、珠官县交趾郡县:龙编县、苟漏县、X阝娄县、西于县、武宁县、朱鸢县、曲易县、交兴县、北带县、稽徐县、安定县、南定县、海平县新昌郡县:麋泠县、嘉宁县、吴定县、封山县、临西县、西道县武平郡县:武宁县、武兴县、进山县、根宁县、安武县、扶安县、封溪县九真郡县:胥浦县、移风县、津梧县、建初县、常乐县、扶乐县、松原县九德郡县:九德县、咸驩县、南陵县、阳遂县、扶苓县、曲胥县、浦阳县、都洨县日南郡县:象林县、贡金县、朱吾县、西卷县、比景县广州南海郡县:番禺县、四会县、增城县、博罗县、龙川县、平夷县临贺郡县:临贺县、谢沐县、冯乘县、封阳县、兴安县、富川县始安郡县:始安县、始阳县、平乐县、荔浦县、常安县、熙平县、永丰县始兴郡县:曲江县、桂阳县、始兴县、含洭县、浈阳县、中宿县、阳山县苍梧郡县:广信县、端溪县、高要县、建陵县、新宁县、猛陵县、鄣平县、农城县、元谿县、临允县、都罗县、武城县郁林郡县:布山县、阿林县、新邑县、晋平县、始建县、郁平县、领方县、武熙县、安广县桂林郡县:潭中县、武丰县、粟平县、羊平县、龙刚县、夹阳县、武城县、军腾县高凉郡县:安宁县、高凉县、思平县高兴郡县:广化县、海安县、化平县、黄阳县、西平县宁浦郡县:宁浦县、连道县、吴安县、昌平县、平山县附:西晋分为州、郡、县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