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发展简介

合集下载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一、1.1,1.2桥梁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在交通运输、军事防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了许多著名的桥梁,如赵州桥、洛阳桥等。

这些桥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世界桥梁建设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桥梁工程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了桥梁工程建设的探索。

在此期间,我国桥梁工程师克服了许多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1,2.2,2.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桥梁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

由于长期战乱,许多桥梁被毁,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桥梁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桥梁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在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师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成功建设了许多重要的桥梁,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这些桥梁的建设,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2 改革开放时期的桥梁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桥梁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建设水平。

他们成功建设了许多世界级的桥梁,如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

这些桥梁的建设,不仅展示了我国桥梁工程的强大实力,而且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3 新时代的桥梁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桥梁建设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

我国桥梁工程师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师成功建设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桥梁,如青岛胶州湾大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3航站楼互通立交桥等。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桥梁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古代桥梁的起源、类型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叙述。

中国古代桥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用树干、木板等自然材料建造简单的过河设施。

到了商代,古人开始使用石料、砖块等材料修建桥梁,例如商城的五台桥和铜川的咸阳桥等。

这些桥梁大都具有拱形结构,一座座石拱桥不仅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建筑技术的绝佳展示。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桥梁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著名的秦始皇陵建筑中,就有着巨大的土木工程。

例如始皇陵附近的大渡桥,用长约300米的木桩支撑修建,为古代桥梁发展增添了新的技术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桥梁建设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木桥。

其中,悬索桥是明清时期桥梁建设的一大创新。

这种桥梁的特点是使用绳索悬挂于两岸,通过悬空的绳索支撑桥面。

著名的悬索桥有四川的邛崃羊角桥和贵州的黄果树飞水平桥等。

这些桥梁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展示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黄金时期。

明朝著名的木桥有浙江的赵公堤和苏州的断桥等,这些桥梁以其细腻的雕刻和非常严密的构造而闻名。

清朝著名的石桥有浙江的宝斗桥和山东的济南悬索桥等。

尤其是孔子家乡山东的济宁市,拥有大量的古桥,其中的鱼羊山悬索桥是中国古代悬索桥建筑的代表之一。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也不断创新。

在明朝时,就有人使用了水泥和胶结材料来加固桥梁。

而水泥这一改进材料,在清朝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桥梁的耐久性,也表明中国古代工匠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历史悠久,从简单的木桥到复杂的石桥和悬索桥,中国古代工匠们在桥梁建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运输设施,也是中国古代工艺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桥梁结构的发展史

中国桥梁结构的发展史

1.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古代桥梁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 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现在尚存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

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 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

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

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图1[列米尼桥示意图]3.为罗马时代建造的列米尼桥示意图4.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

11世纪以后,尖拱技术由中东和埃及传到欧洲,欧洲开始出现尖拱桥,如法国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维尼翁桥,为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1. 早期的桥梁工程:基础奠定1.1 古代桥梁的智慧说到我国的桥梁工程,咱们得从古代说起,那可是了不起的历史了。

古人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山间河流上修桥了,简直是智慧的结晶。

比如说,古代的赵州桥,您听过吗?它可是公认的“世界桥梁之最古老”的一个。

赵州桥不仅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还真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真是古代工匠的骄傲。

还有,咱们的悬索桥,在古代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像是《清明上河图》里那些桥梁,都是当时的骄傲呢。

1.2 明清时期的进步到了明清时期,桥梁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候,咱们的桥梁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设计也越来越精巧。

那些大气的石拱桥、优雅的木质吊桥,都给咱们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记忆。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桥梁,不仅为了交通便利,还兼顾了美观,真是“行走的艺术品”呢。

像是北京的琉璃厂桥、上海的黄浦江桥,这些都是当时桥梁技术的经典代表。

再看那些清代的彩绘桥,真是让人觉得古人不仅有智慧,还有大气!2. 现代桥梁的飞跃:技术创新2.1 改革开放后的突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桥梁工程简直是飞速发展了,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样。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咱们的桥梁技术就像开了挂一样,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看看那长江大桥、雄安新区的跨江大桥,简直是工程界的奇迹。

这些桥梁不光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呢。

像是武汉的长江大桥,那个真是让全国人民都惊叹不已,时至今日依然是交通的重要枢纽。

2.2 世界级的桥梁:走向国际如今的中国桥梁,已经不再只是“家里”的骄傲了,咱们的技术早已走向了世界舞台。

各种世界级的桥梁工程,咱们也有了,像是海南的南渡江大桥,真是把世界瞩目。

这些桥梁不仅体现了咱们的工程技术实力,也展示了中国的工程师们那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

现在,咱们在许多国际项目中都是领头羊,真是让人自豪得不要不要的。

3. 展望未来:桥梁的美好蓝图3.1 智能化桥梁的未来未来的桥梁工程,不再只是单纯的钢筋混凝土了。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在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木梁柱结构的建筑,这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说明当时的人民已经初步掌握了建造木梁木柱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周秦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

西周时期,一些著名的桥梁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渐普遍运用,在桥梁建造中也有了铁器件。

两汉时期: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石拱桥,如著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

东汉时期则出现了造型优美的石拱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较多,浮桥的架设明显增多,如杜预在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上架设的河阳浮桥、在今天的南京建造的朱雀大桁等。

隋唐五代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鼎盛时期。

隋代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唐代则兴起了许多著名的桥梁,如卢沟桥等。

宋元时期:宋代在桥梁建造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如福建泉州洛阳桥等。

元代则建造了著名的卢沟桥。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在桥梁建造上更注重桥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如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等。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和艺术史。

从最早的木梁桥到后来的石桥、拱桥、浮桥等,中国古代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不断推动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中国桥梁的发展史悠久且丰富多彩,从古代的简单木桥和石桥到现代的大跨度钢结构和斜拉桥,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具体如下:
1. 古代桥梁:中国的桥梁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已有“钜桥”的记载。

《诗经》中也有周文王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桥梁技术逐渐提高。

隋唐时期,桥梁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铁索桥。

2. 中世纪桥梁:宋、元、明、清各代,桥梁技术继续发展,特别是石拱桥的建设技术日臻成熟,留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桥,如赵州桥等。

3. 近现代桥梁: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建造更为先进的桥梁。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架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当代桥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桥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82年建成的陕西安康汉江斜腿钢架桥,主跨176米的铁路钢桥,是当时世界同类桥梁跨度较大的。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

综上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社会的工程技术成就和文化特色,从最初的简易桥梁到如今的世界级大跨度桥梁,中国的桥梁建设展现了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精神。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历程1.1 早期桥梁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桥梁建设经验•早期桥梁以木桥为主,逐渐演变为石拱桥1.2 模仿西方桥梁建设•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模仿西方工艺和材料建设桥梁•外援和引进技术使得我国桥梁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1.3 独立创新和自主发展•近几十年,我国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多种桥梁技术逐渐成熟,具备了比国外更好的性能和经济效益二、我国公路桥梁的现状分析2.1 建设规模和数量•截至目前,我国公路桥梁建设规模和数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超过10万座大中型公路桥梁,连接了全国各地2.2 技术水平和质量•我国公路桥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多座公路桥梁获得了国际大奖,并成为世界桥梁建设的典范2.3 维护和管理•我国公路桥梁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得到了重视•建立了完善的桥梁维护和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三、我国公路桥梁未来发展趋势3.1 智能化和数字化•未来,我国的公路桥梁将会智能化和数字化•使用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桥梁进行实时监测和运维,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3.2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公路桥梁将趋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推广使用新型材料和建造技术,提高桥梁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利用效率3.3 大跨度和超高桥梁•未来,我国将建设更多大跨度和超高桥梁•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设计和建造更高、更长的桥梁成为必然趋势3.4 国际合作和交流•未来,我国将加强与国际间的桥梁建设合作和交流•参与全球桥梁建设的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桥梁建设的国际化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公路桥梁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模仿西方到自主创新的转变,目前我国公路桥梁的规模和质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我国公路桥梁将向智能化、绿色化、大跨度和超高桥梁的方向发展,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助力我国桥梁建设走向国际舞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增长,我相信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木桥逐渐被石桥取代。

石桥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耐久性更强,成为古代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自秦汉时期至唐宋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许多著名的石桥如洛阳桥、赵州桥等建成,这些桥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建设工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随着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之出现了吊桥、拱桥、梁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河流众多,桥梁建设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工程,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许多著名的古桥如赵州桥、锦溪大桥等都是在元明清时期建成的,这些古桥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桥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桥梁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20世纪初,中国的桥梁建设开始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为中国的桥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桥梁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型桥梁工程,如长江大桥、京广铁路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这些桥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设计和建筑工艺上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可以说,中国桥梁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古代的木桥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桥梁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桥梁建设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桥梁发展简介古代——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

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赵州桥是重点文物,通车易造成损坏,所以不能通车。

建造历史时隔大约1200年,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

赵州桥名称是以所在地命名的。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37° 43' 12.30" N 114° 45' 47.54" E),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 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

赵州桥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

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赵州桥地图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

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三,使桥身更加美观。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

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

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

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桥上有车轮印,膝盖印。

上海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赵州桥》,讲的就是赵州桥的三绝。

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也提到。

创新设计圆弧拱形式设计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中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

中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

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

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

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采用敞肩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

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

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势较大,对桥的泄洪能力是个考验,四个小拱就可以分担部分洪流。

据计算四个小拱可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提高大桥的安全性。

其次,敞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

据计算四个小拱可以节省石料26立方米,减轻自身重量700吨,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

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四个小拱均衡对称,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

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敞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单孔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

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

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

这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建筑原理赵州桥一)桥址选择比较合理,使桥基稳固牢靠。

李春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严格周密勘查、比较,选择了洨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

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涮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粘土层。

根据现代测算,这里的地层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4.5到6.6公斤的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够满足大桥的要求。

选定桥址后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桥台。

自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于建桥。

二)赵州桥的砌置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

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是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皆为1.03米,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

每券砌完全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动承担重量的“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

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三)在保持大桥稳定性方面采取了许多严密措施。

为了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

l、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办法,就是从桥的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宽度,从最宽9.6米收缩到9米,以加强大桥的稳定性。

2、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了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

在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

3、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

4、为了使相邻拱石紧紧贴合在一起,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

而且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个大桥连成一个紧密整体,增强了整个大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绝“券”小于半圆中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

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

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

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

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

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

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

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

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

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

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评价梁思成:“河北赵县安济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李约瑟:“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 Fugl-Meyer):“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荣誉1961年3月4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纪念;1999年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说传说赵州桥上的仙迹,主要指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驴蹄子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道沟印和膝盖跪下的膝盖印;鲁班为救石桥跃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顶石桥的手掌印,这些仙迹常常成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最有趣内容之一。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

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

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