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五下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第一课时 教案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16)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16)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对微生物的认知框架,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微生物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微生物,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显微镜片、样本等实验器材。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好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通过PPT展示微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等,让学生对微生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微生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7)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7)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身边的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见过各种微生物,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微生物的知识。
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兴趣,好奇心强,乐于探究。
然而,微生物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因此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来观察。
此外,学生可能对微生物的分类和作用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学会识别常见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微生物的分类和识别。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
3.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2.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微生物标本、培养皿、试剂等。
3.教学道具:微生物模型、图片卡片等。
4.教学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和重要性,培养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但学生对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和重要性。
2.实验探究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微生物标本等。
2.教学资源:微生物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保证通风、明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微生物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存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微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呈现微生物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引导学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标本,了解微生物的结构特点。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的特征和作用。
但部分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和团队协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的特征,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微生物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团队协作。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微生物的特征和作用。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拓展知识视野。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显微镜片等。
3.实验材料: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样本。
4.安全防护用品:消毒液、洗手液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微生物在哪里?为什么说微生物无处不在?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通过实例,展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发酵、净化水源等。
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

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食物发酵、药物研发等。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如制作酸奶、观察酵母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的奇妙。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环保、健康的关系。
6. 作业:布置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注意事项:1. 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微生物。
2.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4. 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微生物相关的科普书籍、电影、纪录片等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和观看,以加深对微生物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微生物实验室或相关企业,亲身体验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微生物作业,评估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在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微生物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自然、关注生态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微生物样本、显微镜、培养皿等。
2.教学课件: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
3.作业材料: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通过PPT展示微生物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让学生对微生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1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1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微生物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微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微生物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可以通过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树立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微生物的奥秘。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实验器材。
2.微生物图片、实例资料。
3.分组讨论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通过实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微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5.拓展(10分钟)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春湘教版科学五下3.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word教案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课方案二人班小学王涛科学研究能对食品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必定的猜想。
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考证自己的猜想。
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乐于研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知道微生物的存在、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亲密。
【教课重、难点】对食品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必定的猜想,并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考证。
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亲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镊子、透明的杯子,馒头、放大镜、一次性塑料手套、保鲜膜【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上课以前 ,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察看能力。
桌上有两个馒头 ,察看比较一下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察看以前 ,老师有几点要求。
(教师展现课件 :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察看 ;察看时要全面和认真 ;察看时注意讲究卫生。
) (学生疏组察看。
)二、察看比较初步认识微生物师:经过察看 ,谁来谈谈 ,两个馒头有哪些不一样 ?师:这样的馒头还可以不可以吃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其余食品发霉变质的现象 ?师:看来生活中间食品发霉变质的现象特别广泛。
平时碰到这类现象,你们会不会去研究一下变质的原由呢 ?师:有一位生物学家以前也碰到过食品发生变化的现象 ,可是他却深入地进行过察看和研究。
此刻老师就讲一个相关他的故事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这位生物学家叫做路易 .巴斯德。
是法国人。
1856 年夏季有好多酒厂的厂主找到他,要他帮助解决一个特别头痛的问题:原来芬芳香醇的酒忽然变酸了,他们所以工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巴斯德接到酒厂主的难题后,立刻开始了工作。
他每日到一家工厂去检查研究,并在显微镜下对变酸和没变酸的酒频频认真察看比较。
终于他发现酒变酸是一种灰白色杆状的细小生物作祟的结果。
巴斯特称它为乳酸杆菌。
接着巴斯德又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发现当把酒加温到 55℃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酒杆菌。
巴斯德的方法拯救了法国的酸酒业。
这个方法以后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被宽泛的应用于医学、酿酒等食品工业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
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微生物的存在。
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学习重难点:
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并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
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第一课时(实验教案)(18)
课前准备:
一些变质食物的图片或实物、三只透明的杯子、米饭、适量新鲜食物、放大镜。
一次性塑料手套
教学过程:
一、自主导学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
(PPT出示:龋齿、水华、发霉的食物、发酵的面团等图片)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情况?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怎么解释?
学生完成p41图表
这些现象真有意思,同学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猜想和解释,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从最常见的食品变质开始研究吧。
二、自主探究
(一)观察变质食物
1. 分小组观察变质食物。
(变霉的橘子皮、发臭的小鱼等)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放了一组变质食物,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分组讨论后交流
补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扇)用手套不能尝
分组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
2. 交流观察结果。
食物变质后都有哪些变化?(颜色、形状、气味、软硬……)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3. 作出我们的猜想
是啊!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整理自己的想法,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食物变质可能是……可能是……
教师简要板书学生的猜想:
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微生物……(除明显错误外,不做评判)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 大家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了种种猜想,到底对不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怎样进行验证才比较严谨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做集体交流,明确得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 指导制定计划
⑴你认为食物变质与什么因素最有关系?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⑵集体交流
哪些同学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你是怎样设计实验的?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或: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
⑶个人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三、自主建构
根据实验计划,课后实验。
(可独立完成,也可与观点相同的同学一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