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黄河引水情况汇报

黄河引水情况汇报

黄河引水情况汇报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备受关注。

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对于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黄河流域的文档创作者,我将对黄河引水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的黄河水资源状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河的引水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和投入,黄河的引水工程得到了大力发展。

黄河上游的水库和水文站的建设,为黄河的引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黄河的引水工程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完善,使得黄河的引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些措施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保障。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黄河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黄河流域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巨大,对于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上加大了力度,通过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使得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力度,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得黄河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黄河的水资源保护情况。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黄河的水资源保护更是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了力度,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黄河的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于黄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加强水污染治理,减少水污染排放,改善水质,使得黄河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综上所述,近年来,黄河引水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黄河的水资源管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水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关于黄河的调查报告

关于黄河的调查报告

黄河的调查报告关于黄河的调查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河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据黄委水文局负责人介绍,20xx年11月以来,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其中上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四至七成,中游的陕西、山西省偏少七成左右,陕西省局部地区偏少九成,黄河下游地区偏少五至八成。

黄河流域165个雨量站点中有18个站降水量偏枯程度超过50年一遇,占雨量站总数的11%;有30个站降水量偏枯程度超过30年一遇,占雨量站总数的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连续无降雨日数达60天以上,局部地区达100天以上。

在“九曲黄河第一县”的玛多,80岁的老县长拉保不断感叹“沧海桑田”。

20多年间,他亲眼目睹这个县二十多年的变化。

1966至1984年,拉保担任黄河源头的青海省玛多县县长。

1979到1982年,玛多是中国最好的草场,一跃成为全国首富县。

现在由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玛多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

“30年前,因为黄河水太多,县城周围都是湿地,玛多县城搬迁一次。

”拉保说,“现在,它面临第二次搬迁———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全县吃水成了问题。

”全球气候的变暖,是黄河源头以至长江源头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老县长拉保也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蛛丝马迹,“现在气候变得越来越暖和。

过去我们在冬天都要穿厚厚的棉毡衣,而现在穿一件绒衣就能过冬了。

”黄河流域水污调查:“母亲河”已成“三害”5月下旬,记者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黄河两岸采访,亲眼目睹了黄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现状和日益加剧的危害。

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黄河流域污染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形势,黄河污染程度已远甚于淮河。

污染的黄河使西北和华北约1.6亿城乡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黄河上游水资源调研报告

黄河上游水资源调研报告

黄河上游水资源调研报告黄河上游水资源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为了解黄河上游水资源状况,分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合理开发利用黄河上游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采集数据: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询和统计数据收集等方法,获取黄河上游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2. 问卷调查:对当地居民、农民和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黄河上游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关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黄河上游水资源量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黄河上游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较高,雪水资源丰富。

但由于降水集中且不稳定,存在着强降雨和干旱交替的情况,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困难。

2. 黄河上游水资源利用(1)农业用水:黄河上游地区以农业为主,农田灌溉是主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然而,农业用水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着浪费和污染的问题。

(2)城市用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使得城市用水需求快速增加。

但由于城市用水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着供水紧张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3)能源用水:黄河上游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电站的建设与运行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然而,水电站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 黄河上游水资源保护(1)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黄河上游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推行水资源节约技术:在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方面,推行节约用水技术和设备,减少浪费。

(3)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水源地和河流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工作,改善水环境质量。

四、调研结论黄河上游水资源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但存在着用水不规范、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推行节约用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建议1. 建立和完善用水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的监管和管理。

2. 推广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3. 加强环境保护,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年初目标任务和局长办公会议要求~我处从2005年7月份开始~组织开展了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调研。

首先~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调研提纲和7套统计表格。

其次~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调研工作。

第三~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两次派出调研组赴各地进行专题调研。

第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先后到黄委、山东省水利厅、山东黄河水文水资源局、地方有关部门搜集资料~并深入苏泗庄、位山、潘庄、邢家渡、小开河、王庄等大中型灌区和重点用水户座谈讨论。

参与本次调研工作人数高达20余人。

在广泛调研和搜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对各种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山东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山东黄河水资源供需状况1、山东黄河可供水量黄河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客水资源。

根据,1919年-1975年,资料统计~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为470亿立方米~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将逐年耗水量及上中游大中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59亿立方米~计入下游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天然径流量21亿立方米后~多年天然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据此~国务院1987年批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正常来水年份可供水量为370亿立方米。

其中~山东引黄耗水指标70亿立方米~占全河可供水量的19%。

2005年8月~黄委组织换发了取水许可证~各市引黄取水指标详见表1。

表1 2005年山东黄河取水许可水量统计表发证数批复水量农业工业生活单位 3333,个, ,万m, ,万m, ,万m, ,万m,菏泽 25 97500 86700 7829 2971东平湖 29 22050 22045 0 5.39聊城 11 90200 88200 2000 0德州 4 114980 112680 1000 1300济南 55 57981 34201 16303 7477淄博 11 35000 16270 18190 540滨州 27 139475 119915 5435 14125东营 32 95000 63024 13613 18363合计 196 652186 543035 64370 44781.39近年来由于天然来水减少、上中游拦蓄工程的兴建和引水量的迅猛增加~黄河天然径流较多年平均呈明显减少趋势。

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我们通过对黄河周边生态环境的实地调研和调查研究,对黄河生态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报告如下:一、生态环境现状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普遍存在着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问题,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2.黄河支流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重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3.一些地区存在着乱排污、乱倒废物、乱采砂等违法行为,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二、生态治理现状1.政府部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制定,高度重视这一问题;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了对乱排污、乱倒废物、乱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力度;3.国家通过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4.社会各界对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2.一些地区存在着开发利用黄河生态资源的不当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3.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合力;4.建议各级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加相关资金投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以上是我们对黄河生态治理调研情况的初步了解和分析,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此报告。

敬礼!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黄河流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管理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以及水质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更深入的关注和解决。

其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部门与地方居民的沟通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和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黄河研究报告

黄河研究报告

黄河研究报告黄河研究报告一、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由于其重要的地位,黄河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黄河流域地理面积广阔,横跨中国的北方地区。

由于地形复杂,流域内的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

同时,黄河还经常发生洪水和决堤等自然灾害,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地之一,但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限制,流域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因此,对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对于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包括了水量调节、水质监测和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等方面。

四、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许多重要城市和工业区的集中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活动也不断增加。

然而,这也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紧缺等。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

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但仍需要持续努力。

六、结论黄河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的水资源管理、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措施实施,我们可以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七、参考文献1. 刘志庚,郭貞,高增涛.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状况与分布[J].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 2004, 24(1): 70-74.2. 孟智斌,赵新修.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2, 2: 28-32.3. 张玉龙,彭中山,朱金海.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J]. 中国节水, 2017, 33(6): 20-25.。

小学生调查黄河水污染报告

小学生调查黄河水污染报告

小学生调查黄河水污染报告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

下面是关于小学生调查黄河水污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一、调查原因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

水资源的污染及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虽然我市不是一个用水紧的城市,但水污染却存在,并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

为此,我通过询问形式对我市水污染进行调查。

二、调查过程第一步:实地调查,首先,我随老爸来到长安航管站,向我爸的老同学海华了解长安镇河道情况,然后,乘坐快艇,游览了崇长港及长山河和泰山港,一路上,海华叔叔向我介绍几十年前,这些河道,是长安镇附近的主要航道,水清透彻,而现在垃圾遍布河道,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水污染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泥河上流工厂的废水排放,城市布下水道安置此处,污水经管道排入河中,泥河附近大量农田,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流入其中,致使藻类疯长,鱼类大量死亡,居民的环保意识差,经常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第二步: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认为水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难,河水污染严重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调查结论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

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然后,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

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

2、为了对河道环境的保障,应对附近的工厂、养猪场等加大管理力度,对污染河流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对沿岸居民及全体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河流的环境,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故人们应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

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

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

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

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

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

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

自XX 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

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

通过实地调查,耳闻目睹了河源地区的真实情况,收集了有关资料,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黄河河源区的基本概况黄河河源区是指唐乃亥以上地区,流域面积为121972km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可分为三段,即黄河源头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至玛曲区间和玛曲至唐乃亥区间。

该区域内有高山、盆地、谷地和众多的湖泊、冰川及多年冻土地貌。

由于外应力作用,特别是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水流、冰川、持久强劲的风力等影响,不断对流域表层物质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沉积、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地貌景观。

唐乃亥站以上黄河干流河道弯曲、狭谷和川地相间,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水系河网发达,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有23条之多,大部分支流未设水文站点。

该区中部左岸自东向西横贯着山高坡陡、终年积雪的积石山山脉,与南部岷山相抵,迫使黄河干流围绕积石山的南侧、东侧、北侧流过,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弯。

黄河河源区内降水量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部黑河、白河流域的700mm以上逐步递减到源头区扎陵湖与鄂陵湖一带的300mm以下。

区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204亿m3,占黄河流域(不含内流区)水资源总量的28%,为黄河流域的重点产流区之一。

该区内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冰川融水及地下水。

由于该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等原因,区内工农业耗水量只有2.0亿m3左右。

位于青海省xx州xx县境内,1998年4月开工修建了小型径流电站一座,站坝址在鄂陵湖口下游17km处的黄河干流上。

单台机组已于XX年12月运行供电,运转平稳,另一台机组也可望近期安装发电。

该电站为坝后式电站。

建坝后形成与鄂陵湖相连的平原水库,水库总库容达25.07×108m3,调节库容14.6×108m3,总装机容量为2×1250kw,年平均发电量0.175×108kwh,正常库水位情况下库区面积达657.7km2,最大坝高18m,坝顶长1521.63m。

坝区平均海拔4260m,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发电管、厂房、升压站及变电工程等部分组成。

总投资达8195万元(含调整概算投资)。

黄河河源区主要有藏、汉、回等十几个民族。

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90%以上。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2.3人。

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畜牧业基础薄弱。

黄河源头玛多以上地区,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

黄河源头区流域面积2.1万km2,干流长270km,河道比降为1.2‰。

该区属于高寒气候,地形相对低洼,排泄不畅,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泽湿地。

位于区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达1136.8km2,扎陵湖平均水深9m,鄂陵湖平均水深17.6m,两湖水面海拔4260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淡水外泄湖。

这里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无绝对无霜期,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4.6mm,蒸发量为1367.6mm,多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1℃,最低气温达零下53℃,大气含氧量为海平面的60%,冰期长达近7个月,全年为取暖期。

由于黄河源头区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决定了该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分布以大面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及沼泽类草原为主。

牧草地占土地面积80%以上。

本河段河谷较宽,地势平缓,草滩广阔,滩丘相间,无明显分界,相对高差小,对径流的调蓄作用显著。

玛多至玛曲区间,流域面积6.5万km2,黄河流经山峡、丘陵、平原,右岸水系发育,最大的两条支流白河、黑河位于流域最南部,源头水系发达,中下游属平原、丘陵和沼泽地带,植被较好,蓄水能力强,是黄河上游的主要产流区,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00-874mm之间,多年径流量140亿m3,素有“黄河上游蓄水池”的美称。

玛曲至唐乃亥区间,流域面积3.6万km2,河道切割较深,地形复杂,水系较发达,右岸的切木曲、曲什安河发源于阿尼玛卿冰川,冰川面积约192 km2,每年融雪量约3.5亿m3。

区间植被较差,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620mm之间,多年径流量57.2亿m3。

三、调查见闻此次黄河河源区调查历时15天,调查从兰州开始,途径玛曲、若尔盖、唐克、久治、达日、玛多、牛头碑、唐乃亥、龙羊峡到西宁,由海拔1500m到4700m,调查了沿途的下垫面变化、牧区放牧、源头支流、湖泊、沼泽、湿地、水库及11个水文测站断面、测验设施设备、职工工作生活、吃水工程建设等情况。

1、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河源源头区的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据了解,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草场尚无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

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沙化现象更趋严重,在靠近黄河岸边的植被,因黄河水长期侵蚀,淘空了植被下面的流沙层,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塌陷沙滩。

位于黄河源头的xx县,素有“千湖”之称,全县有306万亩的水域,占全县面积7.38%,湖泊众多、星罗棋布,90年代初全县有大小湖泊4077个,但是,目前已不到XX个,萎缩过半。

两大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近年平均下降了2m,湖面周边到湖中心的距离平均萎缩30m。

沿途可见,天然草场有相当部分已经变得非常稀疏,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沙化,xx县鼠害严重,鼠洞遍地皆是.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确实严重,走访xx县的牧民,他们的牲畜不如70~80年代的十分之一,生活已变得贫困。

从河源地区现状来看,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

另外,黄河源区卡日曲盆地存在明显的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与植被沙漠化现象。

2、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54万km2, 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吨,既损失了土壤,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下游的河道淤塞、湖泊淤积萎缩、水利设施的危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下垫面自然因素,黄河源头区卡日曲在藏语中是“红色的河”,河水浑浊,红色泥沙很多,原因是存在大面积的第三纪地层裸露,植被覆盖度低;早期(更早新世)湖底沉积物暴露于地表,固结程度低。

这样的下垫面条件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地表径流流经该区时会携带大量泥沙,当其进入扎陵湖后形成较强的水下泥沙流,经初步滞流、沉积、净化,再流入鄂陵湖,水中泥沙自然减少。

也就是说,扎陵湖起到一个初级沉淀池的作用,对鄂陵湖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这也是扎陵湖比鄂陵湖消亡速度快的原因。

第二是气候因子,黄河源头区雨热同季,降水相对集中,为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6~9月为雨季,同时也是河源的高温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无论是对于基岩区还是对于第三纪地层区的水土流失,都极为有利。

第三个原因是人类非法采金,河源地区本来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但是近期受经济利益驱使,河源区存在大批的非法采药采金者,这一行为一方面破坏了微地貌,改变了地表径流路径,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增加了岩石的裸露程度,在地表径流和风力作用下,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在采药采掘挖金的过程中,人为的不间断地用强度远远大于降雨强度的高压水流冲洗沙砾地面,直接增加了河流中的泥沙。

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河源产生大量含沙量很大的地表水进入河流和湖泊,淤积后形成三角洲,湖中水量减小,河床升高,加速了河流湖泊的消亡。

3、径流量明显减少随着黄河河源区经济发展,河源区农牧民及外来人员超载放牧、过渡采药,挖草种粮、非法采金等人类活动影响以及降雨减少、鼠害泛滥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已出现了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减小、草场退化、沙化、下垫面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等现象,来水量逐年减少。

据统计,XX年黄河源头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了2748.53km2,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致使对地表水的补给功能逐渐降低,甚至丧失,进而造成黄河源头区断流频繁发生;同时,由于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了河源区土壤含水层厚度变薄,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下垫面蓄水能力降低,降雨径流关系改变,原有水循环模式也发生变化,60年代,最大5个月(6~10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1.7%,枯水期7个月(1~5月、11~12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38.3%,而1998~XX年,最大5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2%,枯水期7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8%,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比60年代增大了11%,说明近几年径流主要在汛期产生,非汛期径流逐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河源区水资源紧缺,这也是近几年黄河源头区连续在枯水期形成跨年度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