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

《陋室铭》原⽂翻译及注释(⼈教版初⼆上册)《陋室铭》原⽂翻译及注释(⼈教版初⼆上册)) 陋室铭(刘锡 译⽂ ⼭不在于⾼低,有仙⼈(居住)就出名;⽔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
这是间简陋的屋⼦,只是我的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映⼊⽵帘⾥。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乐扰乱双⽿,没有官府公⽂使⾝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云的亭⼦(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说:“(既然君⼦住在⾥⾯),⼜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题⽬:选⾃《全唐⽂》卷608。
陋室:简陋的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来警戒⾃⼰或称述功德的⽂字,多⽤韵。
后来发展成⼀种⽂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指因...⽽著名,名词⽤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作动词,有灵⽓。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间简陋的`屋⼦。
斯:这。
是:表⽰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这⾥指作者⾃⼰的屋⼦。
5.惟吾德:好在我(室主⼈)的品德⾼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是指住屋的⼈⾃⼰。
德:德⾏⾹。
《尚书君陈》:“⿉稷⾮,明德惟。
”:⾹⽓,这⾥指品德⾼尚。
6.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藓的痕迹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映⼊⽵帘,⼀⽚青葱。
7. 鸿儒(hóng rú):这⾥指博学的⼈。
鸿:⼤。
8. ⽩丁:百姓,这⾥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指弹奏(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经:这⾥指佛经。
11.丝⽵: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指奏乐的声⾳。
“丝”指弦乐器,“⽵”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
⽤在主谓间,取消句⼦的独⽴性。
《陋室铭》说课稿13篇

《陋室铭》说课稿13篇《陋室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是一篇精读课文。
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__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
生齐读。
4、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
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1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学设计篇1【教学思想】《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
“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及翻译《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人教版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人教版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人教版赏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
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
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
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
初二语文《陋室铭》知识点

初二语文《陋室铭》知识点初二语文《陋室铭》知识点大全一中心思想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
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不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
真是陋室不陋。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诗词特色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陋室铭》课件 (共40张PPT)

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 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 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 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 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 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 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 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 客集》。本文选自《全唐 文》。
刘禹锡
(772—842)
作品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 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 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 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 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 写了《陋室铭》。
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 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
2.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 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
是为了与陋室作类比。 山-----水-----陋室 仙-----龙-----吾 名-----灵-----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花 香 不 在 多
刘禹锡
室 雅 何 须 大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 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 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 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 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受到 干扰,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 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这是简陋的屋子,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 有什么简陋的呢?”
• •
1、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 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 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八年级上册语文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陋室铭》○1唐·刘禹锡一、原文⼭不在⾼,有仙则名○2。
⽔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5。
谈笑有鸿儒○6,往来⽆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经○9。
⽆丝⽵之乱耳○10,⽆案牍之劳形○11。
南阳诸葛庐○12,西蜀⼦云亭○13。
孔⼦云:何陋之有○14?二、注释①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陋室,简陋的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或者称述自⼰功德的⽂字,后来成为⼀种⽂体。
②【名】出名,有名。
③【灵】灵验。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这里指德⾏美好。
⑤【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映⼊⽵帘,使室内染上了青⾊。
⑥【鸿儒】博学的⼈。
鸿,⼤。
⑦【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
⑧【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经】指佛经(佛经用泥⾦书写)。
⑩【⽆丝⽵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境。
丝,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⑪【⽆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书。
形,形体、躯体。
⑫【西蜀⼦云亭】扬⼦云在西蜀的屋舍。
西蜀,今四川。
⼦云,即扬雄(前53-18),字⼦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西汉哲学家、⽂学家。
⑬【何陋之有】语出《论语·⼦罕》。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译文⼭不在于⾼,只要有仙⼈居住就会出名;⽔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片碧绿,草⾊映⼊⽵帘映得漫屋青⾊。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来往的没有不学⽆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牍公务劳累身⼼。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云的草屋。
孔⼦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四、创作背景《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
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的崔沔所著。
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原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1],惟吾德馨[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3],往来无白丁[4]。
可以调素琴[5],阅金经[6]。
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
南阳诸葛庐[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注释】[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
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2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
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及用法,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类比衬托表现主题的方法,领会作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反复的朗读,体悟人物的情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2、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请你找出《陋室铭》里的韵和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ing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授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刘禹锡与《陋室铭》
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
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地方官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1、读准字音:
德馨鸿儒苔痕案牍调素琴
2、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疏通文意,
比一比,看谁译得好!
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小组互译课文,翻译时注意一些词的特殊用法。
遇到疑难,组内解决不了,做好标记,讨论结束后在班级内提出疑问。
四、自我检测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四、精品细读
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呢?
1、请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概括性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
2、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句加以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
“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写的对象是陋室,但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写的却是山、水、诸葛庐、子云亭,这与写陋室有联系吗?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2、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六、总结反思:
1、作者写陋室不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处世之道的?
七、延伸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你觉得五柳先生与刘禹锡有何相似之处?
八、小结并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