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作坊、工场、工厂

合集下载

56两次工业革命

56两次工业革命

凯恩斯主义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 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四、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组织 经济结构 生活方式
蒸汽时代
工厂制度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轻工业为主导)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
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 重工业成为主导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小”
• 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 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 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末(被工厂取代)
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 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 西方学习,新思潮萌 发,洋务运动迈出近 代化第一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 社会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但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 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社会关系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激化
世界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美德赶超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经济思想 崇尚自由经营、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
凯恩斯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自然环境 在征服自然的同时造成人类生存环境趋于恶化
认识垄断组织: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0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0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课题: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单元生产工具与劳动方式,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教学的关注点从“传授知识”彻底转移到“促进人的成长”上来。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必然要更多地着眼于“自主探究的经历”,“合作学习的体验”,“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积淀“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阅读16世纪的一首诗歌,分析手工工场的基本特征。

增强史料分析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探究并分享阿克莱特的工厂、美国的标准化生产、泰勒的企业管理制度、福特的的流水线生产,增强史料搜集的技能,形成工厂制度发展的时序认识,从史实角度深化对“工厂制度”的历史理解。

在对上述成果的研讨中,发现生产方式变革的巨大影响力,从而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从对上述成果的探究中,认识到科技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对西方近代历史巨变的理解、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

回顾本课内容,借助史料,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反思历史发展的深层根源,加强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工业革命是初高中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在选修课之前已经过两轮深入学习。

那么,选修课的工业革命应该如何去处理?1.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

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对选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总体内容要求,理解模块功能。

对此,课程标准有以下说明:“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从“经济-社会”史的角度,从百姓生活的变迁进程中,开发了若干小专题。

这样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在内容上形成对必修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群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目标上形成了对必修内容的递进,引导学生探究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第15讲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15讲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动力 发明者 科技含量 蒸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
工匠
经验主义,科学与 技术未真正结合 首发英国,逐步扩 展到其他国家 轻工业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 紧密结合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 重工业
发展进程 起始部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入大企业时代, 垄断组织出现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 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 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3.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三次变化
1786年 38 1790年 30 1800年 9.5 1807年 6.75 1830年 3
A.经济危机发生导致产品滞销 B.国内市场饱和激化供求矛盾 C.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
3. (2017· 江西省上饶市模拟)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 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 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 一度出现了节育。这反映了( D ) A.大机器时代工人的生育观念得以修正 B.工人主观上更愿意少生孩子尽快脱贫 C.智能型职员群体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 D.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工业场所。
4.正确理解世界市场的内涵 (1)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 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 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八下历史题目(带答案)

八下历史题目(带答案)

选择题专项训练1、手工工场是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出现的一种工业生产组织,其主要特点有:()A、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英国B、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都比不上手工作坊C、全家在一起共同生产,没有明显的分工,工作场地也很小D、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2、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消灭宗教B、创建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C、使德国摆脱教会剥削D、反对出售赎罪券3、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这里的“他”指的是航海家。

()A、达·伽马B哥白尼 C 麦哲伦 D 哥伦布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发展,首先冲破教会禁锢的是:()A、物理学B、天文学C、医学D、数学5、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A、马丁·路德和卢梭B、伏尔泰和拿破仑C、罗伯斯庇尔和卢梭D、伏尔泰和卢梭6、在人类历史上,首先采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顶峰是在:()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时B、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时C、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时D、《人权宣言》颁布后8、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来克星顿枪声②波士顿倾茶事件③《独立宣言》的发表④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⑤北美英军投降,独立战争胜利A、①③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①③⑤④9、在我国古代,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朝B、清朝C、民国时期D、元朝10、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A、丝绸、茶叶、瓷器B、丝绸、水稻、瓷器C、丝绸、茶叶、水稻D、茶叶、瓷器、水稻11、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立了一个重要的机构,请问这个机构的名称是()A、宣政院B、西藏藏族自治区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12、清朝时,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①厂卫的设立②军机处的设立③大设文字狱④科举考试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革命新阶段创造发明的是()A、汽车B、飞机C、电动机D、蒸汽机14、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在印度发动了“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引擎――铁路、统一邮政和电报”,这说明:()①这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野蛮和文明的相互交织③反映了工业文明在印度的传播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统治了东方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15、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属于()A封建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在中国近代史上,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明知识分子是()A魏源 B 康有为 C 林则徐 D 梁启超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研制出坦克的是()A、德国B、法国C、英国D、俄国18、二战后,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于1945年10月24日创立的国际组织是()A、不结盟运动B、七十七国集团C、联合国D、国际刑警组织19、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地点是()A、彼得格勒B、列宁格勒C、斯大林格勒D、莫斯科20、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C、中央革命根据地D、延安革命根据地2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飞梭的发明B、改良蒸汽机的制成C、水力纺纱机制成D、珍妮纺纱机的发明22、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莱克星顿枪声B、大陆会议召开C、大陆军建立D、《独立宣言》发布23、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C.“求富”D.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4、“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复习提纲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复习提纲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5-1工商业的兴起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比较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所有者手工作坊主手工工场主劳动者作坊主与家人或帮工手工工场工人生产方式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工人之间分工合作生产关系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手工工场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工人多,分工合作;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

手工工场的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生产关系变化作坊主——富商(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早期资产阶级失地农民——雇佣工人——早期工人阶级手工工场时代,是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和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时期,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

5-2冲破思想的牢笼时间14世纪-16世纪发生地意大利,后传播到西欧一些国家发生背景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人物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

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

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人文精神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性质和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

5-2-2“‘教皇奶牛’的解放”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马丁·路德的主张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手工作坊、工场、工厂

手工作坊、工场、工厂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工厂: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一、工厂从这时发展而来1、时间:14世纪地点:意大利(西欧)发展(4)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二、商人的地位变了1、商人的变化: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

(1)经营方式: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经济地位:实力超过王公贵族。

(2)政治地位:甚至可担任市长。

(3)变化原因: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

如英国的伊丽丽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见P72、贵族的变化: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之中,走向没落3、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

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4、其它知识点:(1)作坊、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关系: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2)中世纪晚期,西欧手工工场得到发展,但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3)中国明清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如清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5.重商政策的作用: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是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社会变化:当时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强大,他们财富主要是由工人创造的;而雇佣工人则遭到商人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

这种强烈的反差为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奠定了基础。

6.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

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确立一个人的政治地位。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运动)1、时间:14世纪-16世纪地点:意大利,后影响西欧对象:天主教会2、代表人物及作品:意大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是核心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一、工厂从这里发展1.手工作坊:规模:人员少,没有分工,生产形势已家庭为主,规模小,产量低,效率低。

人手不足时,还会收一名学徒,学徒不领工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性质)2.手工工场:出现于14世纪意大利(明朝)背景:手工作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规模:工人多,分工细,分工合作,规模大,产量高雇佣工人,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资本主义性质)影响: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②促进了贸易的发展③促进了西欧从农业时代过度到工业时代④促进了社会阶级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3.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差别:手工作坊是封建性质,而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性质二、商人的地位变了1.商人发生了变化⑴商人既是手工工场主(生产),又是商人(销售)。

(早期的资产阶级)⑵经济实力强大,地位显赫⑶政治地位提高(重商主义)2.贵族的地位变了⑴他们虽享有特权,但经济状况差⑵一些贵族被迫开始经营工商业3.农民的地位变了⑴雇佣工人(农民)遭受到商人的薄晓和压迫,生活因苦不堪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习做早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中国:明朝)原因:①手工工场最早出于意大利②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发祥地③处在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下核心思想:宣传人文精神性质:第一次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影响: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2.主要代表:⑴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他的作品主要有:《蒙娜丽莎》⑵文艺复兴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所说的话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肯定是对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褒扬二、宗教改革1.兴起于16世纪的德国原因: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②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③教皇出售赎罪卷(导火线)核心思想:①只要真诚悔罪就可以得到赦罪②信仰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影响:①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②各地教会纷纷独立③一些国家也掀起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2.宗教改革与文艺复习的人文精神的相似之处: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⑵他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只想天主教会⑶两者都向古代寻找经典依据三、科学革命1.兴起于15世纪原因:①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发生变化②文艺负心将人尊奉伟世界的中心,也把人提升高于自然的位置影响:①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②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最先冲破教会的禁锢是:天文学2.主要代表:⑴英国科学家:培根主要思想: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只要掌握自然的规律,就能够征服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3.宇宙的中心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地心说》⑵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科学革命的开端)哥白尼的学说被给予很大的评价的原因:假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影响⑶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宇宙无限说》4.万有引力定律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主要贡献在物理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工作坊: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工厂:
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