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几个故事

关于王羲之的几个故事一、窃读《笔法》王羲之七岁时字就写得十分出众。
十二岁时,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下发现了前代人写的书法著作《笔法》这本书,就偷偷拿出来读。
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看我私藏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语。
母亲告诉他说:“你看看怎样用笔法。
”父亲觉得他年幼,怕不能保密家传,告诉他说:“等你长大了,我再教给你。
”王羲之跪下请求父亲说:“让我现在就学吧,要等到我长大成人,恐怕对书法的兴趣和聪明才智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父亲高兴极了,终于把书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不久,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看见了王羲之写的字,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的要诀,我发现近来他的书法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
”又高兴得流着泪说:“这孩子有出息,一定会超过我,淹没我的名声。
”二、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太原人孙承公及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
他们曲水边流觞(觞,酒杯;流觞,把酒杯放在水中漂流),饮酒赋诗,各抒胸怀。
又把这些诗收为一集,名为《兰亭集》。
王羲之为此集撰写了序文,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亲自书写下这篇序文。
就是《兰亭集序》。
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
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好像有神助似的。
等他酒醒之后,过了几天又重新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三、自家体王羲之写的字起初并不算最好,没有超过当时的书法家。
到五十三岁了,他还认真临摹古人碑帖,不怕自己年老,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
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帖的架势,手也不停地在身上划着字形。
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目录1、吃饺子2、王羲之卖当3、今天的蒜泥可真香4、入木三分5、王羲之书竹扇6、王羲之写字换鹅7、王羲之教子书法1、吃饺子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
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
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
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
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
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
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
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
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
书法家王羲之寓言故事(精选14篇)

书法家王羲之寓言故事书法家王羲之寓言故事(精选14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寓言故事吧,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寓言故事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法家王羲之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家王羲之寓言故事篇1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精美、技法卓绝,遗留下来的作品深受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们的追捧。
关于王羲之,这里有几个小故事:
一、翰林学士临考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王羲之担任翰林学士的临考大官,有一位参加
考试的考生,他的答案极为平凡平淡,王羲之拿起笔想要改错,但看
到考生苦恼的表情,就在答案上写下“极其优秀”三个大字,而这位考
生最终凭着这三字考上了翰林学士。
二、年少成才
王羲之年轻极具天赋,他在郊野上学习书法,在十三岁时受到五官部
大官的赏识,拜为大写宫郭门下,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他创作《蜀
道难》、《荆溪杂字》和《游击部》等大部头的书法作品,令后世书
法爱好者们赞叹不已。
三、醉写《荆溪杂字》
王羲之有一次大醉,醉了几十钟头之后,他突然想起去年在荆溪中所
写的《荆溪杂字》,立刻大喝一声,便使用手指在砖墙上拟写起来,
作品一拼就完,写得又自然又有勃勃生机,极为精美,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
四、癫卒之死
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因病不治,令王羲之十分伤心,两个月后,王羲之也病倒在床,癫卒而死,他的孩子们将他放在家里的泥桶里,希望他能够在家里永世离世,从此王羲之的名字便流传于世。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7篇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2】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
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
”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
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
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3】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篇4】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王羲之有哪些故事

王羲之有哪些故事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的人称为书圣,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
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
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
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
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
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自然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
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
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王羲之生在书法大家之中,所以自幼就能书,不久就能以书法名声传于天下。
王羲之出名了,自然会有很多人慕名求的王羲之的真迹。
不过时间长了,王羲之也不愿意,所以他的真迹难求。
王羲之有个喜好,那就是他很是喜欢鹅。
作为一个文人雅客,爱鹅是王羲之情趣生活的一种体现,不过他又能从鹅那曼妙的体态曲线,还有它们优雅的行走和游泳姿态中,体悟到书法运笔的奇妙。
而会稽山阴有一个老太太家中就有一只好鹅,想将它卖掉奈何无人问津。
当王羲之得知后,携众友前去观看。
老太太听说了,就将这只鹅烹杀了来招待他们,这让王羲之叹息了老半天。
同是山阴城的一个老道士,想要王羲之为他手抄一本《黄庭经》。
王羲之的经典故事

王羲之的经典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
书为主,被誉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书法成就外,王羲之的人生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值得我们追思和传颂。
据记载,王羲之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就相继去世,他由亲戚抚养长大。
尽管家境
贫寒,但王羲之从小就展示出了对书法的天赋和热爱。
据说,他曾经在墙壁上用泥巴写字,而且字迹潦草却卓越精细。
这种热爱和才华也成为他后来成为书法家的基石。
在故事中,有一次王羲之拜访了当时的宰相谢安。
谢安看到王羲之写的一幅字后,大为惊讶,称其为“狂生”。
之后,王羲之得到了谢安的赏识和支持,得以在官场上一展才华。
他担任过多个职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受命为东晋朝廷写昭明文。
因着这份重要的职责,王羲之不仅展现了他极高的文字表达能力,更将自己的书法精髓融入其中。
另一个经典故事是关于王羲之与道士的对话。
有一天,王羲之碰到了一个道士,道士称自己懂得天书。
王羲之感到好奇,于是问道士:“天书何如?”道士回答:“天书已经没有了。
”王羲之接着问:“既然没有了,为何称之为天书?”道士答道:“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世俗之界,成为艺术的宝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深刻理解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他的书法作品正是他用文字书写的“天书”。
王羲之的经典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
的精神和艺术追求的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被世人所推崇,他的人生经历也给予了后人很多启示和激励。
无论是对于书法爱好者还是对于追求艺术之人,王羲之都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窃读《笔法》王羲之七岁时字就写得十分出众。
十二岁时,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下发现了前代人写的书法著作《笔法》这本书,就偷偷拿出来读。
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看我私藏的东西?”王羲之笑而不语。
母亲告诉他说:“你看看怎样用笔法。
”父亲觉得他年幼,怕不能保密家传,告诉他说:“等你长大了,我再教给你。
”王羲之跪下请求父亲说:“让我现在就学吧,要等到我长大成人,恐怕对书法的兴趣和聪明才智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父亲高兴极了,终于把书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不久,当时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看见了王羲之写的字,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的要诀,我发现近来他的书法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
”又高兴得流着泪说:“这孩子有出息,一定会超过我,淹没我的名声。
”二、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太原人孙承公及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
他们曲水边流觞(觞,酒杯;流觞,把酒杯放在水中漂流),饮酒赋诗,各抒胸怀。
又把这些诗收为一集,名为《兰亭集》。
王羲之为此集撰写了序文,记下宴集的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亲自书写下这篇序文。
就是《兰亭集序》。
这篇序文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字字遒劲妩媚,压倒了同代的一切书法。
总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几个,变化迥异,没有两个相同的,好像有神助似的。
等他酒醒之后,过了几天又重新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居三大行书作品之首,其余两篇作品是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轼的《寒食帖》,因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三、自家体王羲之写的字起初并不算最好,没有超过当时的书法家。
到五十三岁了,他还认真临摹古人碑帖,不怕自己年老,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
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帖的架势,手也不停地在身上划着字形。
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一次都在床上睡觉了,他还用手临空划字呢,不知不觉地竟划到妻子身上。
他妻子生气道:“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呢?自家体,没了?”王羲之听到“自家体”这话,忽然悟及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
从此,他翻读碑帖手迹,糅合各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再加勤练,果然自成一体。
后来就成为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了。
四、学书山中王羲之还说自己曾独居山谷里临摹钟繇与张芝的正楷、草书长达二十年之久。
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木片等不知写了多少,至于绢、纸、笺、皱纱、枯藤、木头,则用来反复练字。
五、掣子笔不脱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七、八岁开始学习书法。
有一次,王羲之从儿子背后突然抽他手里的毛笔,没能拔掉,王羲之高兴地赞叹道:“这孩子的书法,将来定能有大名气!”六、书字换鹅王羲之天生喜欢鹅。
山后昙躟村有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很好看的鹅,王羲之常常在大清早驾着小船,特意去看那些鹅,很想得到,就商议道士愿出高价买下来,道士不肯。
多次相商,毫无结果。
道士告诉王羲之他非常喜欢老子,很早就想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绢早就准备好了,可就是没人能写。
说,你要是肯为我抄下《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
结果王羲之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给他抄完了,道士就把鹅全部给了他,他十分高兴地把鹅全部带回家。
三次吃的故事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
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
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
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
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
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
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
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
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
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
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
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
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
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
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
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
海门关的故事那是东晋时期,海门这个地方新修了码头,为的是水路运输的方便,好赚更多的钱。
主持这件事的,是什么人呢?大家想想,那个时候,穷人是压根儿搞不起的,当然是几个地主、渔霸。
码头修好后,他们很想请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题上“海门关”三个字,好装潢门面,附庸风雅,招装潢徕生意。
找谁呢?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最有名望的王羲之。
于是,地主渔霸叫人抬着整猪整羊,盒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给王羲之送上了礼物。
王羲之听说要他干这件事,头摇得象货郎鼓。
他是个不爱虚名,不愿显耀自己的人,尤其这是给地主老财、渔霸装满门面、多赚钱的事,他怎么也不答应,叫人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
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
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
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
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
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
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
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
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
他们玩得很痛快。
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
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
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
”“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
”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
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
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
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
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
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
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
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
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入木三分的故事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
单说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一字千金的故事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
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
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
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
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十八口大缸的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