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因素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老中医: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

老中医: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最大的祸根我国胃癌的发病数在全球占44%,死亡数占50%,全球每年大约有100多万的新发胃癌患者,其中约有50万都在中国。

由此可见,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

关于诱发胃癌的因素,目前已知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感染因素(携带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因素(过量摄入高盐、烟熏食物,缺少蔬菜水果)和习惯因素(喝酒、抽烟、缺乏运动等)。

在这些因素中,最大的外因就是幽门螺杆菌。

据估计,我国有50%以上的人都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总数超过了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也是导致我国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柳叶刀子刊上发布过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胃癌研究,该研究使用我国嘉道理生物库的样本,并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非贲门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4.4%,贲门癌为92.2%,普通人群为75.6%。

这项研究表明,不管是贲门癌还是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我国人群患胃癌的巨大风险。

我国大约80%的非贲门胃癌以及60%以上的贲门癌,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胃窦、幽门等位置的胃粘膜上,在繁殖生长的时候会产生毒素,对胃黏膜直接造成伤害,还会激发人体免疫炎症反应,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

而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展至胃癌,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二、2种食物或加速胃癌进展,少吃为好胃癌的发生和饮食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长期摄入下面几种食物可能会加速胃癌的发展,最好要少吃。

1、烧烤如果长期大量吃烧烤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的副主任雷敏提到,肉类在经过高温烘烤后,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容易变性,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苯并芘、杂环胺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诱发胃癌的发生。

2、腌制食物在腌制食物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产生,硝酸盐进入胃部后会形成亚硝胺,亚硝胺类物质属于致癌物质。

综述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临床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属于第一类致癌物。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世界上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可感染幽门螺杆菌,然胃癌的发病率则仅在1%-3%之间。

因此影响幽门螺杆菌致癌因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从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宿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对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相关因素;毒力因子;遗传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8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530-02目前在临床上,胃癌是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恶性肿瘤,致死率较高。

诸多研究已经证实,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属于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在体内其呈现出螺旋型生长,体积较小,呈现为杆状,存在相对较强的尿毒酶活性[1]。

近几年有学者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而因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癌发病率则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的发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便对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详见下文。

1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在胃癌的初始发生阶段,也就是胃粘膜初损伤、炎性反应启动环节中,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毒力因子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有学者经实验研究证实,携带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的幽门螺杆菌相对于阴性菌株更加容易诱发胃癌的发生。

其中幽门螺杆菌的cag 致病岛上caga基因的编码产物同样为幽门螺杆菌诱发宿主发生炎性反应的一种效应蛋白[2]。

有cagpai编码的ⅳ型分泌系统能够将caga转运至胃粘膜上皮细胞中,进而进入到宿主细胞,诱发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发生,并且同含肌酐同源区2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进行结合,诱发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宿主细胞细胞质蛋白的去磷酸化为主,继而会使ras/mek/erk通路被激活,造成细胞扩散,并增殖,胃上皮细胞形态学也会因此而发生显著变化,使β-连环蛋白被激活,致使细胞间的连接发生改变[3]。

浅析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浅析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16 6
《 求医问药 半月刊 Se 下 ekMe i l n s h Mein 2 1 年第 1 dc A dA kT e d ie 0 2 a c 0卷 第 1 期
复黏膜的分泌功能, 对支气管哮喘也有 良好的冶l效果。 序 27 舌下脱敏 舌下脱敏就是将过敏原提取物滴^患者的舌下, . 促使呼吸道
制剂参与了胃黏膜对幽门螺杆菌的 免疫应答及调解多种胃上皮细胞 的功 能。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转归不同的原因 与其毒力菌株与宿主、 遗传因素作 用的结果有关, 尤其是感染前胃酸分泌水平的高低。 胃酸分泌水平低 , 感染
后易发展为胃癌, 高者, 胃溃疡发生率增高。 众多相关资料显示 , 幽门螺杆 菌感染可使胃癌的发病率比以前增自28 俄 !数患者之所以会发展为胃 口." 6 ! 、
《 求医问药》 月刊 Se M ei l n 下半 ek dc A dAs h Mein 2 1 年第 1 卷 第 1 a kT e d ie 02 c O 期
同作用, 暴露H 感染与胃 P 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 1— 8 7 1]
2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感染后的治疗
21 预 防幽 门螺杆菌感 染意义重大 , 环境与宿主 因素外 , 门螺杆 菌感 . 除外 幽
【 顾乃刚, , 4 】 魏群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激活素 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 _ A J J
中国老年学杂志,0 15 (2 :2 2 . 2 1 ,11)2 1-2 1 5 6
近年来治疗支气 管哮喘的新药层出不穷, 但在撒 的安全}等方面还是没 生
有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 笔者相信 , 随着医学界对支气管哮喘致病机制的
11 幽 门螺杆 菌与白 细胞介素 .
中释放的氧 自 基 、 维生 含量减少 由 胃内 素c 有关 幽门螺杆菌L 型感染, 对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胃癌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该病的病因较复杂,且危险因素众多,饮食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及生活方式等都会影响胃癌的发生。

研究胃癌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本文就胃癌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标签: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40年来,虽然其发病率在全球呈普遍下降趋势,但其仍位列常见癌症死亡率第二位[1]。

在我国,根据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胃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率第3位[2]。

胃癌严重威胁着世界及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的热门课题,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并进行总结分析。

1饮食因素1.1饮食行为我国5个城市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情绪不佳、生气吃饭、三餐不定时、喜吃烫食、进食快等为胃部损害的诱因。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失调,造成胃黏膜损伤。

据调查,饮食不规律(OR=2.484)、经常生气吃饭(OR=2.812)、喜欢滚烫饮食(OR=2.46)等均为胃癌发病危险因素[3]。

日本Watabe K对242例胃癌患者及与之年龄、性别、居住地相配对的484例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与胃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进食快、饱餐、饮食不规律及缺少牙齿等,其相对危险值在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1.2 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NOC)包括亚硝胺和亚硝酰胺两大类,具有强致癌性。

体内NOC可通过食物、吸烟、工业、生活用品等摄入,但更多的是通过其前身物在适当条件下在体内合成,对胃黏膜具有较高的致癌作用。

NOC在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常常潜藏在一些经过特殊加工的腌制、发酵的食物中,如鱼露、腌菜等。

它能与胃酸中的大量亚硝酸盐内源性地合成NOC 而起致胃癌作用。

叶为民等[4]研究显示,鱼露摄入与胃癌死亡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摄食鱼露可能是福建省胃癌高发的重要病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被开发出来。

本文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反酸、嗳气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抗生素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PPI可以抑制胃黏膜表面的氢钾AT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消化道症状。

常用的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一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即抗生素+PPI+铋剂。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缓解消化道症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治疗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如何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是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本文旨在对胃癌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对胃癌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等。

环境因素如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对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综述胃癌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为提高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水平做出贡献。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民众对胃癌防治的重视,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二、遗传因素与胃癌风险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族史是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胃癌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这可能与家族内共享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遗传因素中,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CDH1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的发生密切相关。

携带这种突变的人群,其胃癌风险大大增加。

还有一些基因,如GSTPCYP2E1和IL-1B等,它们的多态性与胃癌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然而,遗传因素对胃癌风险的影响并非绝对。

许多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癌,这表明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也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评估胃癌风险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遗传因素是胃癌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

未来,随着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发展,我们有望更深入地理解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从而为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环境因素与胃癌风险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盐饮食+幽门螺杆菌=胃癌高危

高盐饮食+幽门螺杆菌=胃癌高危

高盐饮食+幽门螺杆菌=胃癌高危重口味、进食过烫等都是诱因全国肿瘤登记中心1月发布的年报显示,胃癌发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男性的胃癌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专家认为,中国人胃癌发病率高,跟中国人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关,比如中国人爱吃烤羊肉串、火锅,嗜辣,喜食腌制食品等,而口味太重的食品会刺激消化道,引起器官病变;中国人喝酒多也是一个原因,白酒喝多不仅伤肝,对整个消化道都会有不良影响。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久治不愈,以及家族遗传也是危险因素。

在生活习惯中,三餐不规律,进食过快、过烫,长期食用油炸食物,以及熬夜、酗酒、吸烟、压力过大等都容易造成胃部损伤。

高盐饮食+幽门螺杆菌=高危专家介绍道,胃癌的发生与高盐饮食和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

“高盐饮食,食盐渗入,就会直接损害胃黏膜,使胃黏膜发生广泛性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也就是胃炎和胃溃疡。

”专家表示,另外高盐食物经过一段时间会分解成硝酸盐,它在胃内被还原菌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亚硝酸胺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

同时,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一类致癌原,认定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有直接关系。

2008年多个国家医学界共同提出的《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指南》认为,幽门螺杆菌和高盐饮食可能协同参与导致胃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必须治疗吗?幽门螺杆菌是生活在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一种细菌,中国约有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在饭店里吃饭如果有人有幽门螺杆菌,又没有用公筷,你就有可能传染。

甚至,接吻也会传染。

那被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就必须得治疗清除呢?如果本身没有症状,又排除以下因素:溃疡病病人、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吃消炎镇痛药、胃病史,可以不用治疗。

如果有治疗的必要,也不建议直接用药,最好先做一次胃镜检查,判断幽门螺杆菌对胃部造成了何种损伤,再以此判断如何用药,做到有的放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作者签名:—韭
日期:型2:£:三D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医科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中国医科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 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中国医科大学,且导师 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亦署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内容除外),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94
case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diagnosed by both gastroscope 2007 to October, 2008, with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食用新鲜蔬菜、豆制品、常饮绿茶是胃癌的保护性 因素,OR值分别为0.674、O.730、O.617。而高盐、腌菜、烟熏食品、吸烟、过烫 食物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559、1.627、 1.538、1.672、1.877、1.734。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胃癌的危险因素是腌制食 品、吸烟、过烫食物,保护因素是新鲜蔬菜。
and
O.61 7.High-salt foods,pickles, infection were risk factors of 1.627, 1.538, 1.672,
over-hot foods
and H.pylori
cancer;and
1.734,
corresponding OR values were 1.559,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rom November,
another
94 cases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patients period as

diagnosed
by gastroscope in the same
control group.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H.)pylori-related gastric

・英文缩略语・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Hale Waihona Puke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我校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showed that frequent consumptions
of骶sh
and
green tea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of gastric O.730
cancer;and
corresponding OR values were O.674, smoked foods, gastric 1.877 smoking,
consumptions of fresh vegetables.
Conclusions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smoking,frequent consumptions of pickled foods
and
over-hot foods were probably the high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risk
factors,
while usual
consumption
of fresh vegetables possibly helpe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diet
habits;risk factors
and multivariat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by

case・-control stud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ingle factor vegetables, soy products
analysis
・中文论著摘要・
饮食因素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初步探讨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94例患
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胃镜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94例患者作为对照
组,二组进行胃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有关胃癌发病可能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 病例对照研究,对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吸烟和进食烫食可能是胃癌高发的危 险因素,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可能是胃癌的保护性因素。
关键词
胃癌饮食习惯危险因素

英文论著摘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HP and
The Study
on
bastric Cancer
J1
‘,1
obj ective
cancer
cancer
and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possible factors of gastric
were taken in both gro-
ups.We analyzed
the data、Ⅳim

chi-square test,
and
single factor
and
respectively.The
cancer
result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risk while
factors of gastric
were preserved foods,
smoking and over-hot foods,
protective factors were frequ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