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5-8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B【解析】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2.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

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

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知识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

3.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B.建立快,消退慢C.建立慢,消退快D.建立慢,消退也慢【答案】D【解析】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快,但消退也快。

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也可以说是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

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例如表扬和恭维。

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慢,但消退也慢。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

行为强化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根据间歇强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固定,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的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答案】A【解析】桑代克通过“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2.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它所对应的学习律为()。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刺激律【答案】C【解析】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这一学习原则体现除了学习应包含动机原则。

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A.消退B.泛化C.获得D.分化【答案】B【解析】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的现象。

分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4.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老师通过消除批评来增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

5.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答案】C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依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

这样一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答案】C【解析】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八章学习动机[视频讲解]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即为什么做?)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1.动机与兴趣兴趣其实就是动机的一种。

兴趣(interest)是指趋向某一对象活动的内在倾向。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类型。

对学习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对学习将取得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间接兴趣。

兴趣分为三个层次:对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现出来的新现象产生的兴趣叫做有趣,为兴趣的第一层次;在有趣定向发展基础上对学习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叫做乐趣,为兴趣的第二层次;对学习与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兴趣叫做志趣,为兴趣的第三层次。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动机是由需要(内部)与诱因(外部)共同组成的。

需要(need)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动机与态度两者也有很多类似之处,都是促动行为的内在倾向,两者都只能从外在的行为去测量判断。

其不同在于态度的成分中多了一种情感的因素。

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

譬如某人对吸烟持反对态度,那我们可以观察到,她能说出吸烟如何有害身体健康(认知),她不喜欢有人在她面前抽烟(情感),她从来都不抽烟(行动)认知失调:态度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4.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期待(expectation)是指个体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的主观预期。

例如,学校本来安排明天考试,但是今晚突然有台风预报,教育局宣布学校按照气象局随时报道情况来决定是否停课。

这会影响同学的预期,进而影响动机。

抱负水平是指人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主观地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例如,参加快男比赛的快男们,如果估计在比赛中能拿冠军(抱负水平),但结果却未进十强(实际结果),他的挫败感是可以想象的,这种失败的经验会极大地影响他下次参加比赛的动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②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3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答案】D【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

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答案】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课堂管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课堂管理)

第15章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需要重点监视学生是否遵守规则和程序的年龄阶段是()。

A.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年级C.小学毕业和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答案】B【解析】小学中年级的儿童一般都已熟悉了学生这一角色,已经掌握了很多学校和课堂常规。

但是,某个特别活动中的具体的、新的规则和程序还必须直接教一下。

有时,活动规则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抵抗:“去年那个老师不是这么做的。

”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

2.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

A.分配时间B.教学时间C.投入时间D.学业学习时间【答案】D【解析】学业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以高效率完成学业功课所花的时间。

它最能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质量。

因此答案选D。

3.集体绩效系统最适合于哪类不良行为的学生?()A.获得教师注意的学生B.获得同伴注意的学生C.逃避不愉快刺激的学生D.以上三种学生【答案】B【解析】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

集体绩效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当集体根据每个成员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集体成员将会彼此鼓励,以使集体获得奖励,使同伴由支持不良行为转变为反对不良行为。

它最适合于获得同伴注意的学生。

4.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5.最容易实施的实用行为分析程序是()。

A.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B.个人日志卡C.整班代币强化D.集体绩效系统【答案】D【解析】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

它比其他行为矫正方法更容易实施。

6.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与教的过程,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①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教学实践意义①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由此教育心理学诞生了。

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的特点是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1)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视频讲解]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

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

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作用。

1.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在二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三级条件作用。

2.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为获得;狗建立起了对铃声的反应。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为消退。

只出现铃声,不给肉。

举例子:学生见到班主任就害怕,是因为班主任每次都要批评他(获得),从某段时间时候,老师不在批评他了,他便不害怕了(消退)。

班主任原本是个中性刺激,学生害怕的是批评(无条件刺激)。

3.泛化与分化
泛化(generalization):在条件作用建立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作用。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discrimination):通过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动物学会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近似刺激抑制反应。

如,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就逐渐学会了,只对1000赫兹的铃声,分泌唾液。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

如,考试时焦虑。

看到蛇就害怕。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如谈虎色变、一想到测验就焦虑。

小测试:望梅止渴: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条件反射,第二信息系统
吃梅子流口水:无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获得
但是如果铃声持续呈现,而食物却不出现,最后,再听到铃声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消退
“幼儿因怕鼠,甚至怕兔”泛化
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开车恐怖症泛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分化
印刷工能区分30多种“黑——白”之间的颜色,
一般的人只能区分10多种分化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的旗帜。

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

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恐惧形成实验
11个月,艾波特。

首先让艾波特接触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波特毫无害怕的表现,然后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

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波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甚至有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华生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frequency)律和近因(recency)律。

根据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根据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桑代克(E.L.Thomdike)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

迷笼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其迷笼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尝试错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因此,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又被称为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