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复习学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含解析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2021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黄土高原的概况(1)位置:地处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3)地貌特征:沟谷发育,地表破碎。
2.危害(1)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单产降低。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3)对黄河的影响:使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易错提醒]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2021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过渡性: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但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到流水侵蚀。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性: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频繁性: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2)破坏植被。
(3)人口过快增长。
[易错提醒]轮荒不同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的轮作。
轮荒是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已盛行的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一种粗放的、广种薄收式的耕作方式,采取开荒-耕种-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抛荒-迁移-开荒的耕作过程。
轮荒加剧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2021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基本理论(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压缩耕作用地,建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复垦工作3综合治理 “三结合”原则⎩⎪⎨⎪⎧ 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固沟工程、护坡工程和保塬工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3.1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3.破坏植被。
(1)表现:①战国前覆盖率以上;②194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不足;③1985年降至;现在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2)方式:①、②伐木烧薪、③战争、④。
讨论:1.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哪几个省区?北部的边界与哪些地理事物的分布大体一致?2.黄土高原上黄河中游的流向是怎样的?此段是否会发生凌汛现象?夏季暴雨对黄土高原的地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当地气候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4.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恶性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三、达标训练某地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
长城以南。
据此回答1~4题。
1.该地应为我国的()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2.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是()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B.流水的冲积作用造成的C.风力的沉积结果D.内力作用的结果3.引起本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象灾害B.地质灾害C.垦荒D.砍材取薪4.“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B.林草生长更为茂密C.原有林草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D.水土流失得到抑制5.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A.水资源B.生物资源C.石油资源D.煤炭资源6.露天采矿或其他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是()A.浪费资源B.增加开采难度C.污染环境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7.关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不正确的是()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B.从沿海向内陆过渡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D.从农业向牧业过渡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
联合国计算的本区人口承载力为低于30人/平方千米,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
而实际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开垦指数达到极限。
一些地方两年水土保持开展面积累计已超过当地土地总面积,但保存下来的所剩无几。
据此回答8~10题。
8.关于黄土高原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1.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能力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与治理1.(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密切相关。
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年至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
河流流量相对减少,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输沙量急剧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
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
第(2)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以看出,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是因为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站修建了水库,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大坝相对较少,因此下游水库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下游地区相对于中游地区含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非地形的起伏,地形对输沙量影响不大;流域的面积大,输沙量也应相对较大,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大于中游地区,输沙量应该也大;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较明显,而非下游地区。
2.(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鲁教版必修三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三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课题: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获得与描绘★阅读教材P50-P53回答以下问题:1、教材图3-1-2中,能够提拿出哪些信息和教材文字相对应?请列举出来。
2、教材图3-1-4中,能够提拿出哪些信息和教材文字相对应?请列举出来。
阅读教材P54-P55,回答以下问题:3、以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地形剖面表示图,请将教材所写水土流失治理的举措,在以下图中适合的地点填写下来。
1/8鲁教版必修三 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论证与商讨★1.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 黄土高原不一样期间土地利用图(以下图)黄土高原地区界限黄土高原地区界限河省区界限河省区界限丛林40°40°丛林草地草地黄黄城荒漠太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日长行月36°36°山山104°秦 108°岭112°104°秦 108°岭112°秦汉期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图甲)明清期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图乙)资料二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域人口有了很大增添。
大批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徙,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
据记录,明清期间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乙,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特色。
2)说出秦汉期间到明清期间黄土高原地域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色。
3)依据黄土高原地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断秦汉到明清期间黄土高原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2、以下图所示地域在 20世纪80年月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荒漠化形式——石漠化 ,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这 里的土地。
资料一:石漠化,主假如指在亚热带柔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 ,遇到喀斯特发育作用及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扰乱和损坏,造成土壤严重侵害,岩石大面积裸露,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土地生产力严重降落,地表体现无土、无水、无林,近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复习课时作业-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含解析

基础练(2020·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
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1亩≈666.67平方米)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
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2.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3.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说明在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以前,沙土中是不存在这些物质的,说明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技术的推广需要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沙漠化地区,图中②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发展,B对。
①位于贺兰山区,地势起伏大,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A错。
③④位于沙漠中,缺少水源,C、D错。
第3题,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系可以保持水土,减少土壤表层的沙化及流失,故其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对。
减弱蒸发主要是由植物的地上部分实现的,B错。
提供有机质是植物的枯枝落叶的功能,C错。
滋生微生物不是其首要作用,D错。
答案:1.B 2.B 3.A(2020·广东揭阳二模)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
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复习课件-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
1.治理策略
(1)从土合地理着利手用因调地整农制林土宜牧地安利综排用合农结发业构展生产
以水土保持压缩 耕作用地
(2)为中心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开展矿区复垦工作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林草、工程与 ①原则经济、社会与
耕作措施
相结合
生态 效益相结合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②目的改配善合当地生群态众环境脱贫致富 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A固沟、B 护坡、C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 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第十二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C
目录
ONTENTS
主干知识 自主排查 核心考点 分层突破 规范答题模板 4 课时作业
课标展示
核心素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 ຫໍສະໝຸດ 展问题及其产生 的危害,以及有关 的治理保护措施。
1.综合思维:联系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要 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人地协调观:通过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探 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 地协调观。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概述: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 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表现 ①耕地 土层变薄 ,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威胁两岸地区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是必修三中较重要的一节内容,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经常涉及的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分析说明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方针、措施及成就。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一般区域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应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土流失的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原因、治理措施等知识掌握不系统,课堂上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地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得出结论。
1、4班学生层次较好,通过探究实验和读图,学生得出结论应该不困难。
2、6班普通班学生在读图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
7、9班特长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弱,读图分析、探究实验结论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授课中,尽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加强学生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主动探知。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
3.通过黄土高原案例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范围及水土流失的危害;(2)水土流失的原因。
2、教学难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法指导: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根据图片及情景问题找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讨论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并学会总结。
尝试画出思维导图。
知识链接:1、黄河决堤—花园口事件。
2、黄河下游—地上悬河。
教学过程设计:课后练习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人/平方千米。
高中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鲁科版必修3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尖锐的人地矛盾。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认识“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4、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5、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水土保持、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三、教学方法:对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陕北民歌羊啦肚子手啦巾哟三道道格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手瞭不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问题:这首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进行治理?(这首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沟谷发育,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景观特征。
这种景观特征是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水土流失使得陕北地区沟谷密度和沟壑深度都很大,有些主干沟壑的深度在200—300米,长度达几百千米,人站在沟谷的两边能够相对见面,但要绕过沟谷走到一起交谈,有时一天也不能相会。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新授]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课标展示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综合思维:联系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人地协调观:通过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4页[基础梳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黄土高原位置图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特别提示】1.黄土高原与沟壑地貌成因不同。
黄土高原的成因:沙漠外围的黄土堆积,属风力沉积作用;沟壑地貌的成因:水土流失使其千沟万壑,属流水侵蚀作用。
2.水土流失的危害(1)概述: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带黄土质地特殊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1.治理策略(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农林牧综合发展(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复垦工作(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①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②目的⎩⎪⎨⎪⎧改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A 固沟、B 护坡、C 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
③目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
(3)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特别提示】2.黄土塬、黄土峁和黄土梁的区别:黄土高原形成初期,地面平坦沟壑少,地形类型称为黄土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成许多沟壑,地面破碎,长条状的地形称为黄土梁;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峁。
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破坏的过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5页考点一水土流失【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多以区域图文材料、统计图等为载体,通过某区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结合区域背景抓住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1(高考经典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规范审答]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河流带来的泥沙多,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有两条河流流经戊地,河流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河流流经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坡度大;流域内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我的答案: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地表径流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粗放管理。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4.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命题角度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1 2 53.0 无明显洪峰2 4 80.3 无明显洪峰3 5 100.1 无明显洪峰4 2 73.2 无明显洪峰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1.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错。
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对。
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错。
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错。
第2题,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两天,并不长,①错。
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
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
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选B。
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错。
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会将植被覆盖坡面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故选D。
答案:1.B 2.B 3.D〉〉命题角度二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对策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据此完成4~5题。
4.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B.哈巴格希大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5.有关东胜矿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C.在泊尔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解析:第4题,泊尔江海子镇位于沙地的边缘,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铜川镇和哈巴格希大部位于东胜矿区东部,降水较多,兼有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B项正确;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
第5题,水土流失治理中,缓坡可修梯田;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B项正确;荒漠化地区应先恢复自然植被。
答案:4.B 5.B6.(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
“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