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鹬蚌相争翻译赏析
《鹬蚌相争》原文翻译

《鹬蚌相争》原文翻译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评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
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翻译、解析

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
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
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鹬蚌相争原文及译文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和寓意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和寓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句道出了两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成语,让我们来搞清楚它的内涵吧!
鹬蚌相争,一般指的是把鹭和贝壳抛到同一池塘里,它们互相抢夺食物时发生的一种现象。
鹭是一种野鸟,它们吃的是贝壳里的小虫子,贝壳就在池塘里,每两个贝壳之间都有一个空隙,而鹭被困在空隙中,因而彼此争抢食物,当它们互相抢夺食物时,一个力量比另一个力量大,它们就会发生争斗,这也就形象地比喻了两个朋友或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斗争。
渔翁得利,一般指渔夫因为当时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利益,得到了优势而受益。
然而,这也是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另一种现象的暗示。
在社会上,常常有人会利用别人的弱点取得更多的利益,甚至牟取暴利。
《鹬蚌相争》这句话可以被描述为自古以来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比喻在社会上,人们往往会因自己的利益而互相争斗,并且因此而给他人带来损害。
而在这种争斗过程中,有的人通过利用别人的弱点取得好处,因此也被称为“渔翁得利”。
从这里可以看出,《鹬蚌相争》这个成语不仅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且还提醒人们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理。
另外,这句话同样也是一种警示,它告诫人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弱点取得过分的利益,从而避免自己陷入困境,否则最终会受到损害。
总之,正是因为这句话所传递的启示,使它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使它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诉的道理: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一味的相互争夺,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最后一无所获。
鹬蚌相争,汉语成语,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以下是《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及翻译

昔者,有一鹬一蚌,各居海滨。
鹬欲食蚌肉,蚌闭壳以拒之。
鹬乃曰:“汝欲以壳自守,吾将待潮至,汝壳自开。
”蚌亦曰:“汝欲以潮水食我,吾将待潮退,汝肉自出。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一渔者经过,见鹬蚌相争,心生一计。
乃曰:“二者皆欲得食,何不两全其美?”鹬蚌闻之,皆问其计。
渔者曰:“尔等听吾言,各舍一己之利,俟潮水退后,吾为尔等开壳取肉,岂非两得之?”鹬蚌犹豫未决,然见渔者计谋巧妙,皆信之。
遂约期于潮水退后,渔者至,开蚌壳,取其肉。
蚌肉既得,渔者欲食之。
鹬曰:“吾与蚌相争,正为食肉,今肉已得,岂可独食?”渔者笑曰:“尔等皆谓吾有巧计,岂知吾之计,正使尔等两失也。
今肉在吾手,尔等皆不得食。
”鹬蚌大惊,悔不当初。
鹬曰:“吾与蚌相争,固为食肉,然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蚌和好,共御外患。
”蚌亦曰:“吾亦悔不当初,与鹬相争,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鹬和好,共谋生计。
”自此,鹬蚌和好,各不相争。
渔者见之,叹曰:“此乃鹬蚌之失,非吾之过也。
吾本欲为二者解纷,岂知反使二者受益。
”遂自此不复渔猎,而以教导他人为业。
译文: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分别住在海边。
鹬想要吃掉蚌的肉,蚌则闭紧壳子拒绝。
鹬说:“你想要用壳来保护自己,但我将等待潮水到来,你的壳自然会打开。
”蚌回答说:“你想要利用潮水来吃掉我,但我将等待潮水退去,你的肉自然会出来。
”二者争执不下,长时间无法解决。
这时,有一位渔夫经过,看到鹬和蚌在争斗,心生一计。
他说:“你们两个都想要得到食物,为什么不各自放弃一些利益呢?”鹬和蚌听后,都询问他的计策。
渔夫说:“你们听我说,各自放弃一些利益,等到潮水退去后,我帮你们打开壳子取肉,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鹬和蚌犹豫不决,但看到渔夫的计策巧妙,都相信了他的话。
于是,他们约定在潮水退去后见面。
渔夫到了那里,打开蚌的壳,取出肉来。
蚌的肉已经被取走,渔夫想要吃掉它。
鹬说:“我和蚌争斗,本来就是为了吃肉,现在肉已经到手,怎能让你独自享用?”渔夫笑着说:“你们都说我有巧计,却不知道我的计策,反而让你们两个都失去了肉。
鹬蚌相争文言文全文翻译

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其夜,鹬宿于树,蚌亦宿其下。
明日,鹬起,见蚌而求合。
蚌不肯,曰:“吾病足,不能行,留此耳。
”鹬曰:“然则我亦病口,不能食,留此何为?”蚌曰:“吾虽病足,尚能合壳;子虽病口,不能食我。
不如相与休兵,吾出肉,子出珠,两无相害,岂不美哉?”鹬曰:“善。
”遂并禽之。
译文:
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壳相互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那天晚上,鹬鸟在树上休息,蚌壳则在其下面。
第二天,鹬鸟醒来,看到蚌壳便要求合而为一。
蚌壳却不答应,说:“我脚受伤了,无法行走,只能留在这里。
”鹬鸟说:“既然如此,那我也有病在口,无法进食,留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蚌壳回答:“我虽然脚受伤,但还能合拢壳;你虽然口有病,却无法吃掉我。
不如我们双方都停止争斗,我献出肉,你献出珍珠,双方都不受伤害,这不是很好吗?”鹬鸟说:“好。
”于是,渔夫便同时捕获了它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往往会有第三方从中得利。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妥协和合作,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鹬蚌之争,鹬鸟和蚌壳都陷入了僵局,最终被渔夫所获,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争斗,寻求共赢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鹬蚌相争翻译赏析
文言文《鹬蚌相争》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
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拑: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通“擒”,抓获。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支:对抗
18弊:同“蔽”,蒙蔽。
19恐:担心。
20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1愿:希望
22惠王:指赵文惠王。
23相支:相持。
对峙的意思。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ORg雨,就会有一个死蚌。
’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
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
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王说:“好吧。
”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赏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