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模试题

合集下载

广东三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广东三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广东三模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徇私舞弊(xùn)B. 蹉跎岁月(cuō)C. 恣意妄为(zì)D. 桀骜不驯(ji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幽默,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3-10. (略)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_________》中的名句。

1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出自《_________》,它强调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1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海内”指的是_________。

1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其中“孤鹜”指的是_________。

1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云》……(文章内容略)……16.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的哪些情感?(4分)17. 文中提到的“云”象征着什么?(4分)18. 作者通过描述故乡的云,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6分)19.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分)20.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云,是故乡的信使”这句话?(2分)四、古诗文阅读(共14分)2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_。

(2分)(2)请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分)(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高一

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高一

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高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徜徉(cháng yáng)缜密(zhěn mì)踯躅(zhízhú)恣意(zì yì)B. 徜徉(cháng yáng)缜密(zhěn mì)踯躅(zhízhú)恣意(zì yì)C. 徜徉(cháng yáng)缜密(zhēn mì)踯躅(zhízhú)恣意(zì yì)D. 徜徉(cháng yáng)缜密(zhēn mì)踯躅(zhízhú)恣意(zì yì)2. 填入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这使得整个讨论的方向______。

A. 豁然开朗B. 焕然一新C. 柳暗花明D. 茅塞顿开3-10. 略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请填写下列古诗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______,______。

”出自《论语·学而》,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3)“______,______。

”出自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后国破家亡的景象。

12-20. 略三、阅读理解(共50分)2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对______的深刻思考。

(3分)(2)请分析文中第__段中作者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分)(3)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你认为这个观点是否合理?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年寒假,小秦的表弟小海从上海来陕做客。

作为东道主,小秦打算带表弟进行一系列有本土特色的研学活动,让表弟了解陕西,记住陕西。

【不夜城里恍穿越】小秦带表弟夜游大唐不夜城,表弟感触极大,边走边记录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请你帮小海解决文字问题。

从大雁塔东西两侧向里走,林影婆娑,烂漫的灯火缀在树梢,火树银花连绵如织,道路wǎn若两条熔金的河。

走近一看,垂下来的点点光晕.来自一句句古诗词形成的灯,一步一景,句句都是大唐风貌,字字都是人间烟火,好一个“诗意长安路”。

大街上不断穿梭着身着汉服、优美宜人的小娘子们,拍照录像、直播互动,这古韵和现代相互碰撞,是古人穿越来到了千年后的西安,还是今人梦回到了古代的长安?熟悉的诗词句句入耳,我猛地惊醒,曾经背过的古诗还记忆犹新。

我不禁感慨,唐诗千古的风采,随意吟诵,便是长安;guī 丽夺目的诗牌,飘扬至今,这便是长安!1.请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婆娑.( ) 光晕.( )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wǎn 若( ) guī 丽( )【芙蓉园里对唐诗】3.【在第(1)~(7)题中,任选5题;在第(8)~(10)题中,任选1题】(6分)在大唐芙蓉园里,看到唐代诗人群雕,小秦打算用下面一段文字为表弟介绍唐代诗歌文化,请你帮他完成。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诗中有李白“(1),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2) ”的博大胸襟;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3) ”的无我奉献;有刘禹锡“(4),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自我慰勉;有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5) ”的依依惜别;有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6) ”的爱国壮志;有王湾“乡书何处达?(7) ”的思乡情切。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语文三模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

(3)《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

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A.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3.下面是某位高三的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划线处用语不当,请任选两处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

【甲】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乙】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丙】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丁】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最后,祝愿母校未来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______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

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模语文试题答案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模语文试题答案

泉州市2024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语文参考答案2024.03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 分)1 .(3 分)A2 .(3 分)D3 .(3 分)B4 .(4 分)①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

②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答对一点给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4 分)①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

②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

③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答对一点给2 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 分)6 .(3 分)B7 .(3 分)C8 .(6 分)①由一位战友从回忆的角度来叙述,使叙事更详细;②由亲历事件的战友以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更真实;③在叙事中融入在场战友切身感受的描述,使故事更有感染力。

答对一点给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 分)要点:(生活化的笔)①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替写家书”这一平凡小事为线索展开叙事;②用实录笔法写战士们的对话争论;③语言质朴自然、口语色彩鲜明。

(军营里的世态人情)①真实展现了基层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景;②塑造了生活常态中朴实、真诚、高尚的军人群体形象;③具体表现了基层战士的奉献精神和军营中深厚纯朴的战友情谊、亲如一家的军民情谊。

答对一个方面给3 分,其中每个要点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20 分)10 .(3 分)B11 .(3 分)C12 .(10 分)标点: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

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如数据等。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

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

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

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

现实却并非如此。

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

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

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

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

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九年级质量监测试题语文一、基础知识运用(22分)1. 品古诗之美。

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有的清新恬淡,描绘了宁静yōu xián的田园生活;有的气势磅礴,描绘了jīn gētiěmǎ的征战场面;有的豪放piāo yì,描绘了雄奇瑰丽的想象世界……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

我们从古诗中___________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_______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____________出蓬勃生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ōu xián()(2)jīn gētiěmǎ()(3)piāo yì()(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获取与时俱进迸发B. 汲取与时俱进焕发C. 获取与日俱增焕发D. 汲取与日俱增迸发【答案】(1)①. 悠闲②. 金戈铁马③. 飘逸(2)B【解析】【小问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悠闲:yōu xián,指悠然自在、闲适自得。

金戈铁马:jīn gētiěmǎ,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飘逸:piāo yì,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漂浮;飘散。

通常用飘逸来形容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

【小问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获取:获得,取得;得到,猎取;汲取:吸取的意思。

“汲取”比“获取”更能体现出主动、深入地获取的意思,与“精神养分”搭配更贴切。

故选“汲取”;的与时俱进: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与日俱增:一天天增长。

形容增长快。

“与时俱进”强调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符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语境。

故选“与时俱进”;迸发:由内向外地突然发出;焕发: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

“焕发”强调光彩四射地展现出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表述更自然准确;而“迸发”更强调突然、快速地发出,不太符合此处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题命题人:曹家强、杨静、周智深、王秀艳审题人:周智深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村落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但这种孤立和隔膜是相对的。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是因为一起生长,无法选择,所以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B.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司马池,字和中。

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

后中第,授永宁主簿。

出入乘驴。

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

历建德、郫县尉。

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

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

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

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

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

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

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

”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

”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

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继明方用事,自制臵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

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

”加直史馆,复知凤翔。

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

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

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

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

尝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

”后平果败。

更户部度支、盐铁副使。

岁满,中书进名,帝曰:“是固辞谏官者。

”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

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③,降知虢州。

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

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

”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列传第五十七)【注】①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②剸剧: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③德音:唐、宋时的一种恩诏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偶:并列B.州符.期三日毕输符:限期C.不先输,何以趣.他人趣:说服D.巡检亦坐.废坐:定罪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和“富于远见卓识”的一组是(3分) A.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C.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D.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狂,朝廷卒不问//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池有谋略,在蜀地任职时,谣传当地士兵叛乱,蛮族也将入侵。

于是富人争相躲避,县里的主要官员也都吓得不上朝。

司马池独撑局面,巧妙化解,使民心安定下来。

B.司马池担任群牧判官时,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

司马池首先对曹利用晓之以理,劝其带头缴纳,结果数日之中就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C.司马池曾经参与考察内侍皇甫继明,司马池加以拒绝,而他随后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D.司马池被朝廷召回担任谏院主管,他上书恳切推辞。

宋仁宗对此深表赞许,直到他后来改任其他官职任职期满,中书阁准备提升其职务时,仁宗还提及此事。

7.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2)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

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8.“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5分)9.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2),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3),,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盲厨师[俄国]巴乌斯托夫斯基冬天的傍晚,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

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18岁的女儿玛利亚住到这里。

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瓷罐,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

玛丽亚替父亲擦洗身子,穿上干净的衬衫,老人说:“我不能叫牧师,但死前我要洗净自己的灵魂。

”“那怎样办呢?”玛丽亚问。

“到街上去,”老人说,“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来听临终者忏悔。

他不会拒绝。

”“我们这条街这样荒凉……”玛丽亚喃喃地说,披上头巾出去了。

街上空旷无人,风把落叶吹刮得满街跑,阴霾的天空下着冰冷的雨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