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含图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龙彦共17页文档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龙彦共17页文档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龙彦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初中生物创新演示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演示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材料:
- 小型盆栽
- 泥土
- 稻草
- 水
- 光线
- 温度计
- 测量尺
- 手套
实验步骤:
1. 将泥土填充到小型盆栽中,摆放入种子(如小麦或玉米种子),用水淋湿泥土。

2. 将种子栽培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个在日光下,一个在阴凉处。

3. 每天给植物浇水,记录每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和高度变化。

4.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环境中的温度,记录下来。

5. 每天早上和傍晚用测量尺测量两个环境中的光照强度,记录下来。

6. 对两组植物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两个环境的恒温和湿度,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操作时要戴手套,避免受到泥土刺激。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进行清洗和归还,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得更好;而在阴凉处,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因此,光线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拓展实验:
学生可以尝试添加肥料、改变土壤种类、改变浇水频率等因素,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

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

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第一篇: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金洞管理区金洞林场中学邓友军)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63,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一、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3页安排了“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体在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

二、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三、实验原型四、原实验的不足1、2、未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

空气(人吸入的气体)中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五、实验材料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管,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脱脂棉,洗耳球等。

六、改进后的装置七、实验创新之处1、设置了对照实验。

采用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吸入的气体(空气)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验证了吸入的气体(空气)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3、增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可观察性方面的创新。

八、实验操作过程1、取3个烧瓶,分别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2、取一支玻璃管插入1号个烧瓶中,不断用洗耳球向玻璃管内压气,时间持续3分钟左右,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3、用玻璃管向2号个烧瓶中缓慢吹气,重复几次,半分钟左右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4、以3号个烧瓶作对照,比较1号和2号两个烧瓶,发现2号试管浑浊程度深;5、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空气)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

九、创新后实验的优点1、设置了对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公开课课件省市一等奖完整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公开课课件省市一等奖完整版
4、没有设置对照试验,很难说明二 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来自萌煮发







五、实验操作
1、抽取澄清石灰水。
2、教师用注射器抽取气体。
澄 清

3、学生参与操作,
灰 水
澄 清 石 灰 水 不
用注射器抽取气体。
变 浑

变 浑 浊
4、学生观察并分析。
六、实验的创新之处
1、简化器材 只用到透明塑料瓶、注射器 、石灰水
2、改进方法 将灌水排气法改为注射器抽气法
3、改变材料 采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照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 化碳。
三、原实验装置的不足
1、原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器材 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 验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 清水,操作复杂。
3、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 验。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的创新
学校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容 二、实验原理 三、原实验装置的不足 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五、实验操作 六、实验的创新之处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8页 安排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 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 实验产生的现象,说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 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竞赛培训课件(共7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竞赛培训课件(共71张PPT)
六、交流结果 1.说明食物重量减轻的原因
2.将本实验结果与教科书附表《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中数 据比较,两个数据之间有没有差别?分析能量损失的途径 是什么?此探究方案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这个探究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如何改进?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其水 溶液可以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褪色。
苹果
a.记下50ml锥型瓶装入的水量(30ml)和 水温 b.把花生(核桃或者其他食物)置于探针上,便于燃烧。
四、实施计划:记下水升高的温度 五、实验结果 1、常识:1ml水每升高10C需要4.2焦 2、计算100克花生(核桃或者其他食物)的热量:
= 水的温度差x水量x4.2焦x100 花生(核桃或者其他食物)的重量(克)
周末实战,请家长记下品尝感受: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想一想,议一议:
当我们去体检或医院看病的时候,常 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规的检查。为什么血液 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 重要依据呢?
血液是营养物质、废物等物质运输的
载体,这些物质含量如果发生异常, 表明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血液中各种 血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在数量上
(每天大约摄入量) 基本“营养合理、经济实惠”
1、小组内午餐食谱交流,互相提出修 改建议;2、 选出最佳一份午餐食谱 评比标准: 1、以“平衡膳食”为原则,种类齐全; 2、注意一日三餐的热能,比例适当; 3、考虑到家长的健康状况、风俗等; 4、考虑到季节性和可行性; 5、考虑产品的价格,大约3-4样。
实验结果: 试管(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了解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小型植物(如豌豆苗、小麦苗等)
2. 不同光照强度的灯具(如LED灯、荧光灯等)
3. 钳子
4. 水壶
5. 测量尺
6. 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小型植物分成若干组,每组10株。

2. 将各组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灯具下,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每天固定时间开灯,保持光照时间一致。

4. 每天记录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如高度、叶片数量等)。

5. 持续观察1个月后,比较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出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各组植物的其他生长条件(如水分、温度)一致。

2. 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照料,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评估:
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4. 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实验:
1. 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探究植物在光照强度不同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目的: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为植物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芷江县中学生物老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芷江县中学生物老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芷江县中学生物老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中,没有实验安排,为了使学生更确信食物营养物质的组成,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我引入了旧教材上的实验,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改进,增加了蛋白质的鉴定,使本节课教学更能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二、教材编排中的不足之处1、对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教材中仅让学生讨论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而没有安排实验探究,学生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不深刻、不牢固。

2、旧教材中虽安排了实验,但探究内容不全面。

三、实验原理1、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2、淀粉遇布碘变蓝。

3、类比认识食物中含有脂肪。

四、实验用品牛奶、浓硝酸、米饭、碘液、核桃、试管、滴管、烧杯、药匙、滤纸、刀片五、实验过程1、取少量牛奶于试管中,加几滴浓硝酸,振荡观察。

2、取少量米饭于试管中,加几滴碘液,振荡观察。

3、用刀片将核桃种子切开,将种子切面放在滤纸上,用大拇指挤压,观察滤纸表面。

六、实验效果1、整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2、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食物中确实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及效果实验中运用牛奶、米饭和核桃来直接进行探究,滤纸代替白纸,操作简单,现象更明显。

在教学之前布置各组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八、自我评价该实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目标上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体验到实验的成功和快。

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本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取材方面:选用了大鱼肋骨及鸡的前肢骨
2、实验方面:由一个实验——燃烧小麦种子, 改为了两个实验,即骨的煅烧及骨的脱钙。
3、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 有机物。
四、实验器材
大鱼的肋骨,鸡的前肢骨,镊子,酒精 灯,试管或烧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清水,打火机。
2、骨在盐酸中浸约15分钟后,溶解了无机物, 剩下的是有机物
五、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取鸡的前肢骨在酒精灯上煅烧,观 察骨的颜色变化,并闻煅烧过程中的气味。
2、将大鱼肋骨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的烧杯中,约过15分钟左右,将大鱼肋骨用 镊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盐酸,观 察骨的变化特点。
3、图示:
掉了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 无机物。
进一步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
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 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二、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 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