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伦

凡勃伦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韦斯利·克莱尔(Wesley Clair)、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等后来的凡勃仑追随者们形成了这一学派的特点。
生平托尔斯坦·凡勃仑1857年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从小他一直讲挪威语,直到十几岁才开始讲英语。
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仑从师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他是当时新兴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位一流理论家,而后来凡勃仑正是对这一学派展开最尖锐的抨击。
克拉克只是凡勃仑从师学习,但后来背弃了其理论的第一个当时的知识界巨人。
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凡勃仑从师于著名的哲学家查理斯·桑德斯·皮尔斯(Cahrles Sanders Peirce),他是实用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此学说后来经过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努力而更加广为人知,在耶鲁大学,凡勃仑最终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指导下学习经济学,此人作为美国的一流“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广为人知。
凡勃仑所受的教育使他与他在其间长大的世界格格不入,在那个环境里,他的父亲是唯一送子女进了大学的人,他与这些学术机构也格格不入,在这里,他要努力弄到钱才能得到个教育机会,并且由于他举止粗鲁,不修边幅,以及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使他难以跟其他学生合群。
罗纳德哈里科斯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1910年,12月29日罗纳德·哈里·科斯出生于伦敦的威尔斯登。
科斯是个有腿疾的男孩子,常需要在腿上附加铁制的零件。
1929年,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以前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任教授的阿诺德·普兰特。
1931年,通过了商学士考试并获得一笔欧奈斯特·卡塞尔爵士旅行奖学金。
依靠卡塞尔旅行奖学金,科斯在美国度过了1931—1932学年,那时他研究美国工业的结构。
1934—1935年,他在利物浦大学作为助理讲师任教;1935年以后,科斯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
在伦敦经济学院,他被指定讲授公用事业经济学,为此他开始对英国公用事业作了一系列历史研究。
1940年,科斯进政政府做统计工作,先在森林委员会,然后在中央统计局、战时内阁办公室工作。
1946年,他回到伦敦经济学院,负责教授主要经济学课程——经济学原理,并且继续对公用事业特别是邮局和广播事业的研究。
1950年,科斯借助于一笔洛克菲勒研究员经费在美国花费了9个月研究美国广播业,出版了《美国广播业:垄断的研究》。
195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
1959年,加入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期间科斯对联邦通信委员会作了研究。
1964年以后,科斯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
现已退休,任该校荣誉经济学教授和高级法学与经济学研究员。
1978年,科斯当选为美国方理研究院研究员。
1979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称号。
目前,他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作为法律与经济学方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在研究工作上仍然十分活跃。
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经济中的行为艺术)人类追名逐利的背后所隐含的动机是什么?这现象与经济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阶级结构的演变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且看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凡勃伦对经济中的行为艺术的诠释——《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是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是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当时的知识分子人手一册成为时尚。
有闲阶级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经济因素,它的价值和地位,就是本书讨论的主旨。
作者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等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论述了制度、习惯、文化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会怎样影响经济,同时阐释了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凡勃伦(1857-1929年),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
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评论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着广泛的著述。
第一章绪言第二章金钱的竞争第三章一目了然的有闲第四章一目了然的消费第五章经济条件决定高质量的生活第六章富裕阶层的生活准则第七章人靠衣装——论富人的着装第八章工业文明中的偏向与守旧第九章现代生活中的古代遗风第十章尚武精神在今日第十一章命运不可逆第十二章论宗教信仰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影响第十四章高级学识与金钱文化的关系上一章已经对金钱的竞赛作了概述,在金钱的竞赛过程中,如果不受到其他经济力量或别的因素的干扰,竞赛将直接促使人们更加勤劳节俭。
我们清楚,生产劳动是下层阶级获取财物的通常手段,就这方面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金钱竞赛的确促进了上述这种结果的形成。
当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大多过着定居生活,而财产的划分是相当细致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与习惯能够保证劳动阶级可以获得份额相当稳定的生产成果。
至少在劳动阶级内部,这些下层阶级想避免劳动无论如何是不能的,劳动并不会让他们有失身份。
事实远不止如此,因为他们既有与公认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所以当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好评时,还会有几分自傲心情。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我们这几天都发现学校外面的小吃街正在加紧的建设,相信建好之后会比以前好多了,也规范了我们学校交通主干道旁小摊贩的经营和管理。
针对小摊贩的管理,这始终是我们城市城管的老大难,现在无论是闹事区或者居民区,小摊贩乱摆设的问题依旧严峻,严重影响市容和市民生活。
我们的城管应如何处理,小摊贩如何经营,两者矛盾如何解决,后面我们用凡勃伦的经济学观点来分析。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分支或领域不尽相同,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分配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关系。
事实上,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
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
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
《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出版于1899年,是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仑(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的代表作。
凡勃仑被推崇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反对传统经济学分析中的“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多数情况下会理性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指出人们其实更倾向于遵循习俗和习惯——社会制度和经验传承,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产消费行为。
凡勃仑深入研究了人类行为,并力图用跨学科的见解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面。
在乔治·瑞泽尔编写的社会学教材《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仑被列为古典社会理论名家之一,其思想得到了一整章的详细介绍。
凡勃仑关于消费行为乃至阶级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正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从中展示了他的理论建构。
有闲阶级/明显有闲在阶级社会中,上层阶级通常只从事非生产性业务,包括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竞赛。
这些非生产性业务,被认定是光荣的;而纯生产性的劳动,则被认为是平凡、粗鄙的。
对于一位有自尊和荣誉的上层阶级人士(尤其是男子)而言,他不仅需要避免纯生产性的劳动,还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明示这一点。
明显地不参加生产劳动,即“明显有闲”,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
“有闲”的重点不在于活得轻松,而在于绝对避免生产劳动。
有闲阶级将精力投入旨在猎取荣誉、展示荣誉的种种活动之中,包括严格训练礼仪、培养“体面的”兴趣爱好等。
有闲阶级论

1,背景
2,主要章节
3,情感态度
背景1
• 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 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 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 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与此同时,自由资本 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 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 发展阶段。 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 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 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 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 。
背景2
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 外扩张政策的转变。
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 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 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 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 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 转变。 1898开始至1929,是美国名词。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 娱乐为主的阶级。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 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 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
《有闲阶级论》
作者简介
托斯丹· 邦德· 凡勃伦 (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 伟 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 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 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 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 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 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 一书。但从职业上说, 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 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 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 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1986)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
新制度学派(第十组)

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 • 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 (Oliver·Eaton·Williamson ,1932.9.27— ) “新制度经 济学”的命名者。自1998年以 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 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 和法学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 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 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 会员,(1977年)。 2009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修改二
主张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定。
PS:“机会主义”概念是威廉姆森在借鉴美国经济学 家奈特分析保险合同(契约)时所使用的“道德伤害”一 词基础上形成的。威廉姆森认为,“有些人在追求自身 利益时会采用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使用狡猾的伎 俩”,比如,说慌、欺骗、偷窃和毁约等,这些机会主 义行为需要设定各种制度来约束。
修改一
认为人的行为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有限的,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 “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假定。
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在交易过程中,人们不可能 在合约中对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给交易当事人所 带来的收益或风险做出详细的规定。所以通过设立制 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风 险,协调不完全合同或契约引起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 。
家。科斯因为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 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1991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 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 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 中的作用。科斯的代表作是两篇著名 的论文,其一是1937年发表的《企业 的性质》,该文独辟蹊径地讨论了企 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 题,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这一重 要概念来予以解释。其思想被概括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 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斯教授接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
图:科斯教授1991年81岁 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之所以有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文章比较好懂,道理比较简单。公众比较容易理解 致命缺点:不注重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
BACK
二.科斯与中国
周其仁说“科斯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中国 经济学人的影响力,当比他长寿的生命还 远为长久。”
这种改进叫做“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人受损的前提下,至少有人获益)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社会成本问题》
负外部性不再被看做一种错误,而是被看做一个“生产要素” ,当“负外部性”可以当做商品来交易而交易成本很小(交 易产生的成本是小于交易之后的收益)的的时候,市场 可以最有效率的解决“负外部性”问题,只要关于这个外部 性问题的产权是明晰的,产权的初始配置与结果无关。 科斯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市场是有效率的,但是有交易 成本;企业的指令是有效率的,但是企业也有内部成本 ;政府也可以是有效率的,但是依靠政府来配置资源也 是有成本的。比较究竟谁是好的,谁是坏的,是没有意 义的,有意义的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规 制方式。
1937年27岁的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阐明了交易成本发现并和产权 在经济系统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 古典经济学是价格理论,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 的。市场中的需求方是消费者,供给方是企业,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 关系,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且市场出清, 一切完美。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外部性一种行为无意中对其他人产生的影 响,产生一个积极的影响,却不能从这种 行为中获得好处,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 却不能从这种行为中获得惩罚
科斯:既然你们承认市场配置 资源是有效率的,为什么在处 理外部性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让 市场来呢?
古典经济学家庇古认为,解 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出来, 例如——对造成负外部性的 企业收税,直到他个人的收 益和社会的收益相等。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企业的性质》
古典经济学说,市场是最有效率的。那么问题来 了:假如市场是最有效率的,为什么企业配置资 源的方式还会存在?为什么还会有企业存在?
答案是显然的: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交 易成本的概念出现了。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有 效是理所当然的,企业是司空见惯的,科斯却看 到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科斯与中国
科斯教授曾对他的助手王宁博士说过自己有生之年没有到 过中国,看来再也没有可能去中国了,是终生莫大遗憾。 王宁这样写道:科斯终于还是走了,没有看一看上海的里 弄,没有尝一尝城隍庙的小吃,没有见一见那些和我一样 热切盼望见到他的科斯粉,也永远无法像张五常教授建议 的那样,死在中国,死在他曾热爱和向往的地方。 天不予时!突如其来的仙逝长眠,是科斯的遗憾,又 何尝不是中国的遗憾呢?
二.科斯与中国
1.2008年7月14~18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科斯教授 以98岁高龄,亲自倡议并主持召开“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 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自掏腰包,婉拒别人的赞助,坚持用 自己的诺贝尔奖金,邀请数十位中国企业家、学者和官员,以 及众多国际顶级经济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诺斯、 福格尔、贝克尔)齐聚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深入讨论中国经济 制度变革的历史经验、未来前景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 其实,为了召开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科斯教授提前两年 就开始谋划准备,他请中国助手王宁博士协助自己处理日常事 务,邀请自己最欣赏的张五常教授为会议撰写主题论文,那就 是后来张教授以中英文同时出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的想法是,这个问题不是庇古所认为的那样,一方侵害了 另一方的权利,他要为之而去赔偿另一方;这个问题的实质其 实是,让谁去解决外部性更有效率。
例如
1.假如造纸厂治理污水的成本是10。造纸场自己处理污水,成本10元 2.假如居民处理污水的成本是5,造纸厂可以支付给居民8块钱,仍然排放 污水,只不过居民去治理它。 这样造纸厂节省2快钱,居民挣得3块钱。
1991年12月,张五常夫妇赴斯德哥尔摩参加科斯教授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照片为科斯与张五常夫妇在一家酒店里的合影。
二.科斯与中国
2.他的学生也活跃在中国经济学界,比如周其仁、张五常等。
科斯:我很高兴后来我极力建议他去香 港大学。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样做究竟有 多么好。但现在看到五常在中国的影响, 我觉得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诺斯说过很多次,他是从张五常教授那 里学到了交易费用经济学,而张五常教 授则是从科斯那里学来的。
一科斯简介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 二.科斯与中国
科斯简介
•1910年12月29日,罗纳德· 哈 里· 科斯出生于伦敦的威尔斯登。 科斯是个有腿疾的男孩子,常需 要在腿上附加铁制的零件,所以 他上的是地方委员会办的残疾人 学校。 •1991年9月3日,美国芝加哥大 学法律学院官方网站宣布,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去世, 享年102岁
二.科斯与中国
4.未来的经济学将由中国主导
王宁:您对中国寄予厚望,认为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是什么使您这样想的呢 科斯:中国的人口规模。新的思想总是被一小部分人所接受,但中国的一小部 分人就是很多人了。 中国现在对新的思想接受度很高。旧的思维方式已经被抛弃,但新的方 式还没有发展起来。在中国,新的“好经济学”和新的“坏经济学”都有很 大的机会。我们想要看到“好经济学”流行起来取得成功 我们要从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学习的经验还有很多,关于中国特色市场 经济是如何运行以及如何随时间而发展的,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能够成长 起来,迎接挑战,将会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1988年我曾给盛洪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我说:“我坚信,对中国正在发 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研究和理解,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改进和丰富我们关 于制度结构对经济体系运转的影响的分析。”我现在仍然坚信这一点,而且 这个信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在过去,经济学曾是英国主导的一个学科,现在美国成为了经济学的主 导。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能够有正确的态度,那么经济学就会成为中国主导 的一个学科。
1991年12月,张五常夫妇参加科斯教授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留影
二.科斯与中国
3.科斯中国学会 科斯:我认为,科斯中国学会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进中 国经济学家独立思想的发展。学会不是要发展成一个大的组 织,而是要成为一个由很多学者群组成的网络。每个学者都 应该竭尽全力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每个 学者群形成一个小团体,就中国经济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地区 进行研究。我们要鼓励各种类型的研究,历史的、统计的、 或者分析的,只要这些研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或变革提供了 新的认识。这是得到全面观点的唯一路径。
二.科斯与中国
5.不喜欢“科斯经济学”这个词,而更喜欢“正确经济学” 科斯:我所说的坏的或者错误的经济学,是我叫做“黑板经 济学”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不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而是把 主要精力放在研究那些只存在于经济学家头脑中的想象的世界 ,比如说,零交易费用的世界。在经济研究和科学追求中,思 想和想象都极为重要。但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是真实世界, 而 不是想象的或虚构的。 a.我头脑中的“正确的经济学”,也就是你们称为“科斯 经济学”的经济学,其实是经济学本来应该的样子 b.如果我头脑中的“正确的经济学”首先在中国发展起来 ,那么就应该被未来的历史学家叫做“中国经济学派”。 “正 确的经济学”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我相 信中国的经济学家有很大的可能发展这个学科。
市场配置资源 肯德基不拥有自己的养鸡场的,和一个独立 的养鸡场做交易呀。他出一个价格,养鸡场 如果觉得合适就提供给它,如果觉得不合适 就加价,最后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以及 合适的鸡的数量。
企业和消费者一样,只是一个不可分的单位吗?没有人研究。科斯研究 了。他发现一个问题,企业之中也在配置资源,但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 是与市场不同的,市场是价格机制,企业是行政指令。 肯德基是做鸡肉汉堡的,肯德基有自己的养 鸡场,这是肯德基企业。肯德基汉堡需要 1000只鸡,它就命令自己的养鸡场生产一千 企业配置资源 只鸡,它的养鸡场接到这个指令,就生产一 千只鸡。这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
科斯夫妇在2008年芝加哥大学《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会议上。
二.科斯与中国
科斯夫妇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二.科斯与中国
中山大学李俊慧的《科斯的情怀:爱上从未谋面的中国》一文中,她 回忆参加该会议的一些细节。 在讨论会上科斯说:年轻的时候只因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从此 就对中国梦萦魂牵。中国在近代突然衰落,在近三十年又再突然崛起,这 戏剧性的起起落落都让他迷惑不解却又更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兴趣。 在科斯看来“The struggle for China is the struggle for the world”。 末了,这98岁高龄的老人以一句:“我将长眠,祝福中国!”结束了闭幕 词。 李俊慧在文章最末写到:当我事后一次又一次地向不同的人追述这一 幕的时候,总能再次回到那一刻,总是一再地热泪盈眶。哪怕是在最浪漫 的爱情故事里,一个人对另一个从未谋面的人也难以有如此炽热无尽的爱 ,更何况是对一个抽象的国家?就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又有多少人能 这样拼尽风烛残年来爱中国?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社会成本问题》
1961年,他又写了一篇文章——《社会成本问题 》,更详细、更精确地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文章 一经发表,即被广泛援引和热烈讨论。它大概是 全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章了。其 以交易费用解释了经济系统中企业与市场互相替 代的关系以及企业的规模。
一.科斯的主要贡献--《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简介
王宁认为,在外人看来,他是经济学巨匠, 是泰斗,是大师,可是当你接触到他你就会 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老人家。“在 我看来,伟人有两种,一种是拒人于千里之 外,让你感觉很渺小;而另一种就像科斯一 样,会让你觉得,他将你带进了一件伟大的 事情里,而他,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