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讲解

合集下载

学者流波:中华才是人类的起源地,苏美尔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学者流波:中华才是人类的起源地,苏美尔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学者流波:中华才是人类的起源地,苏美尔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神秘的地球)据湖南新闻网:“有观点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且最早的人类文明是6000年前的苏美尔文明。

其实不然,苏美尔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华才是人类的起源地,长江流域为中华乃至人类不二的文明发祥地,这已铁板钉钉、无可争辩。

”近日,由大同思想网、道林书院联合举办的“人类到底是起源于非洲,还是起源于中华?”第三期大同学术会讲暨道林文化论坛上,新文明文化史观的开创者、学者流波如是说。

湖南省法律顾问、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与他同台会讲。

“喜马拉雅‘隆起’才是真正‘上帝’造人的那只‘手’”现被考古界炒得沸沸扬扬的“人类起源于非洲”观点,其佐证来源于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相继发现发掘了35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大量200万到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和400多万年前类人猿化石这一考古事实,而这些化石年代确实都比“北京猿人”更久远。

但是,西方人基于现代科学的DNA研究技术,通过对现代人胎盘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各大洲人,发现黑人变异最多,于是一些科学家就提出假说:人类于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于13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取代了原先各地的人类。

但人类真的就起源于非洲吗?学者流波认为,人类起源一般从灵长类和DNA两方面来谈,诸多证据能直接推翻现行的“人类起源于非洲”观点,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中国考古发现。

“谈灵长类、谈人类化石,就必须谈猿从树上到树下的地理变化。

”在流波看来,猿进化为人必须要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变化促使其不得不下树生活,而这种变化不可能发生在非洲、欧洲、美洲、澳洲,唯一的可能是四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冲击欧亚大板块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南面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西面高寒冷峻的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北沙漠荒丘的地理格局。

这种地理巨变,使得古猿生活区域的主体森林逐步减少,不得不下树生活,开始了前后肢——“手”与“脚”的分工。

地理、气候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迫使古猿逐步向长江、黄河流域的云贵、黄土高原和东南亚、印巴次大陆并东北非一带转移。

多元文化语言与民族身份的关系

多元文化语言与民族身份的关系

多元文化语言与民族身份的关系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工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既是人们交流的桥梁,也是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在探讨多元文化语言与民族身份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

首先,语言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与民族常常紧密相连,特定民族的共同语言成为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当一个人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时,无形中表达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例如,中华民族使用汉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对汉语的保护和传承就承载着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觉。

其次,多元文化语言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和谐发展。

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群体时,多元文化语言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

通过学习和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和谐发展。

此外,多元文化语言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这些语言,民族能够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例如,印第安人民族通过使用特定的印第安语言,保留和传承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传说和传统知识。

此外,多元文化语言也能够丰富和拓展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学习和使用多元文化语言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接纳度。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认知能力也为个体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多元文化语言与民族身份的关系紧密相连。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民族认同的表征,既体现了民族间的差异和独特性,又促进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每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要通过学习和尊重其他民族的语言,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丰富多彩、和谐共存的世界。

揭秘苏美尔人为何在商王朝时期迁移中国繁衍后代

揭秘苏美尔人为何在商王朝时期迁移中国繁衍后代

揭秘苏美尔人为何在商王朝时期迁移中国繁衍后代
本文导读:一、苏美尔人就是中国人已证实
苏美尔人,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

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产生的文明。

尽管没有埃及文明那样辉煌惊人的神庙建筑和墓葬文化遗存,但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技术、宗教、观念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十分好奇美尔人与中国人的关系,因为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是落后的“蒙古人种”,与高贵的古埃及、苏美人都沾不上边。

即使有古埃及来的人,也是很少的人,在中国作为贵族统治着一大批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

但是实际上,美尔人就是中国人已经被科学家们证实了。

二、苏美尔人迁移商王朝
在哈拉巴文明消失后不久,3700到3500年前左右的中国青铜文明的商王朝开始了,很有可能一部分遭受外来入侵的哈拉巴人/苏美尔人迁移了过来,刺激了中国文明的蒙发。

商人所使用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显然之前己经发展了一段时间。

商人还有很多与苏美尔人/哈拉巴人近似的习惯,比如建筑的砖木结构和四四方方的棋盘式街道,使用象形文字,石头刻制的印章,多神教偶像崇拜等等。

现在多数文献和考古发现都支持中国人来自西方的某地,如昆仑山等说法。

早期华夏人的饰物和田玉出产于昆仑山,后遍布中原大地,或许是苏美尔人/哈拉巴人从印度河流域沿昆仑山脉到达黄河流域的证据。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关系苏美尔人的以前对苏美尔人知道得很少,看到网络上的讨论后,想到要了解一下外国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研究状况,即他们对以下问题的看法:苏美尔人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别处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吗?是何时、从哪里来的呢?从有关资料看到部分国外研究者对这些问题比较有影响的看法或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于“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有不同的理解。

在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居民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可能包括农耕、游牧和渔猎族群。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自然环境,缺少适当的古人类遗存材料,迄今一直没能测试苏美尔人的[1]。

根据其它方面的资料,有人猜测苏美尔人的可能为G、J、L、T或某种R[2],也有人认为是R1b[3]。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找到了一具古人类骨骼,来自6500年前的苏美尔人首都乌尔(),其保存完好的牙齿,可能有足够的软组织进行测试[1]。

鉴于,苏美尔人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不知这一测试结果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揭示苏美尔人的奥秘。

一、沼泽阿拉伯人的关于苏美尔人的,由伊拉克、意大利、印度的几位学者联合发表的一篇研究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遗传特征的文章(以下简称《印迹》)影响最大。

文中指出,有人认为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可能与苏米尔人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也有观点认为沼泽阿拉伯人为外来移民,并与家养水牛的出现有关,也即可能与南亚农业文化人群有关[4]。

该文关于沼泽阿拉伯人研究的要点如下面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印迹》中所说的“苏美尔人”,指的是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所有居民。

但通常所理解的苏美尔人,其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

按照这种说法,古闪族应该不属于“苏美尔人”。

若据此对《印迹》的观点加以修正,则苏美尔人的基因池中可能不包括或只有很少的闪族单倍群J,主要成分可能是以下单倍群(子群)中的一种或几种:201、R123(R1b1a2a)、25 (Q1a1b)、76、378(Q1b1)和R2124(R2)。

苏美尔人的来历是什么?华夏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有什么区别?

苏美尔人的来历是什么?华夏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有什么区别?

苏美尔人的来历是什么?华夏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有什么区别?在如今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除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所形成的两河流域沿岸水草茂盛之外,长期以来这里就被人们认定为是一片荒凉的贫瘠之地。

然而就在这连绵不断的沙丘荒漠之中,有着很多高低起伏的土丘,也正式通过了这些土丘的考古研究,一个个高度发达的苏美尔城市被陆续发现。

经过西方200多年的考古研究,苏美尔文明Sumer Civilization 是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文明,他们迄今至少已有6300多年的历史。

由于过于古老,即使考古已经发掘出了大部分的苏美尔古城遗址,但由于缺乏文字证明,他们的来源始终像谜一般的存在。

苏美尔人不是两河流域的原住民,他们的文字、语言和长相完全不同于闪族。

当时整个中东广泛分布着闪族人Semite,包括阿卡德人Accad、亚述人Asshur、埃兰人Elam、亚兰人Aram、腓尼基人Phoenicia(迦南人)、阿摩利人Amorite、希伯来人Hebrew、迦勒底人Chaldea、约坦人Joktan、实巴人Sheba、哈撒马斐人Hazarmaveth(后三种人就是后来的*** 人),而两河流域基本上是闪族人的地盘。

具体不知道什么时候,考古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一批黑头之人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其先进的文明,全面性的压倒了闪族,并彻底改变了闪族人的认知。

以至于后来的阿卡德人灭了苏美尔人后,全面接受并继承了这些先进的文明,为以后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从约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003年的2300年间,苏美尔人曾在两河流域建立过十二个城邦国家,公元前3400年建成的埃利都Eridu,是世界上第一个城邦国家。

苏美尔文明涵盖了文字、语言、文学、史诗、数学、宗教、法律、天文、学校教育、农历、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建筑工程、建筑材料、青铜器、军事工业、手工业等等。

他们不但创造了文字,建立了诸多城市,更创立了发达的农业和商业经济,把美索不达米亚带入了高度文明时代,他们奠定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基础,塑造了两河流域神话一般的历史。

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差别初探

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差别初探

第30卷第9期咸宁学院学报Vol.30,No.9 2010年9月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Sep.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9-0077-02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差别初探*朱苏妍(西安边防检查站,陕西西安710086)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文化和习惯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中俄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习惯、宗教,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交际语言的差别。

文中对这些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果在平时的交往中能够留心这种差别,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就能更好地促进交流,促进双方的友谊。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语言;中俄交流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交换各种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语言是逻辑和内容交换的基础,是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不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还充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鲜明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惯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仅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会导致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中俄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交际语言在很多地方存在差别,学习对方的文化,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有助于跨越语言的障碍,增进两个民族间在交往中的相互理解。

对于两个民族之间沟通桥梁的翻译工作者,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语言的差别,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任务,本文就中俄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一、称呼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对于他人的尊重,在称呼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礼貌。

年龄小的人称呼长辈“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社会交往中往往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称呼,在称呼时单独用职务或与姓名连用都可以,如:“厅长、李医生、张华老师”。

苏美尔人是中国人祖先

苏美尔人是中国人祖先
至于关于苏美尔人去向何方这个问题,或许时间会让未来告诉我们。
赋予人类交配繁衍的能力。这个跟苏美尔神话又是惊人的相似。
二 考古
文物证明。
1苏美尔人是黄种人。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它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sag-gi-ga)也就是黑头发的人。苏美尔人不是白种人,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白种人区别很大,文化相对落後的白种人无法用当时先进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语言,所以他们必须另外创造一种语言符号,来表达和记录白种人自己的语言。而中华民族是黄种人,也是象形文字的使用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能根据本文明的旨意迁移到其他的地方。这点和玛雅文明有着类似,即拥有高级文明的他们从天文立法中得出他
们的历史将在某年某月终结于是淡然的听从神的旨意抛弃了他们的故土,选择了消失(也许并没有消失而是迁移到别处或者是回到了自己的星球。苏美尔人迁徙到何处?自然是认为最适合与本星球进行联络的地方。根据自我文明的旨意,他们认为就是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也是两河流域)于是他们穿过伊朗高原,横穿昆仑山来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带开始了中华文明的打造。
3 苏美尔人创造了农业,培植农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星象天文学,非常相信迷信卜;他们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会使用经过晒乾的泥砖(这与白种人的巨石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而中国的古老农业系统发达,农业工具完善;中国的水利系统开发很早(大禹治水);中国人有古老的星象观测传统,特别相信迷信(周易),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就是对迷信卜活动的记录;中国人的古老建筑特点也是以土木结构爲主,中国人很早就会烧制砖头,有秦砖汉瓦之说,但较少使用巨石结构。

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

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

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四川跟云南很多人的面孔长得像苏美尔人的雕像,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的关系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

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

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

因为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且无重组,所以根据Y染色体,可以研究小到家族大到民族、全人类的父系关系。

经过研究,分子生物学者得出了全人类父系谱系。

这里揭示的另一个不同于过去通俗认知的科学事实就是:汉族人主流父系与欧洲人主流父系相对更近,汉族人主流父系与亚太人主流父系相对更远,暂以目前的时间推拟讲:任何一个O型父系的汉族人与任何一个R型父系的日耳曼人35000年前便是一家(同室兄弟)。

另外,汉族的母系在汉族成型以后,也很纯粹。

北方汉族的母系就是古代汉族女人,南方汉族的母系也基本是古代汉族女人,南方汉族母系包括20%的少数民族母系,全部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绝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母系。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女真、蒙古、满洲都没有在汉族父系、母系留下任何痕迹。

中国历史上的王室皇族(胡汉)的YDNA单倍群表商朝王室子O2a-M95周朝王室姬O3a2c1a-M117项羽项O3a3b*-M7汉朝皇室刘O3a1c-002611曹魏皇室曹O2*-M268(xM95)孙吴皇室孙O3*-M122(xM324)晋朝皇室司马O2*-M268(xM95) 慕容王室慕容O2a-M95前秦王室苻推测为D3 齐梁皇室萧O3a1c-002611北齐皇室高O3*-M122(xM324)隋朝皇室杨O3a2c1a-M117唐朝皇室李O3a3*-P201(xM7,M134) 吴越王室钱O1a1*-P203王审知王O3a3b*-M7柴荣柴O3*-M122(xM324) 契丹王室耶律O2a-M95 宋朝皇室赵O1a1*-P203 西夏王室李O3e*-M134 大理王室段O3e*-M134 女真王室完颜O2b*-P49 蒙古王室孛儿只斤C3c(M48)明朝皇室朱O2*-M268(xM95) 清朝皇室爱新觉罗C3b2b1*-M401 这几年,鲜卑族成了电视剧的大热门,那么,从考古学、基因学的角度来探讨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关系苏美尔人的Y-DNA以前对苏美尔人知道得很少,看到网络上的讨论后,想到要了解一下外国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研究状况,即他们对以下问题的看法:苏美尔人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别处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吗?是何时、从哪里来的呢?从有关资料看到部分国外研究者对这些问题比较有影响的看法或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于“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有不同的理解。

在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居民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可能包括农耕、游牧和渔猎族群。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自然环境,缺少适当的古人类遗存材料,迄今一直没能测试苏美尔人的Y-DNA[1]。

根据其它方面的资料,有人猜测苏美尔人的Y-DNA可能为G、J、L、T或某种R[2],也有人认为是R1b[3]。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找到了一具古人类骨骼,来自6500年前的苏美尔人首都乌尔(Ur),其保存完好的牙齿,可能有足够的软组织进行DNA 测试[1]。

鉴于,苏美尔人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不知这一测试结果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揭示苏美尔人的奥秘。

一、沼泽阿拉伯人的Y-DNA关于苏美尔人的Y-DNA,由伊拉克、意大利、印度的几位学者联合发表的一篇研究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遗传特征的文章(以下简称《印迹》)影响最大。

文中指出,有人认为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可能与苏米尔人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也有观点认为沼泽阿拉伯人为外来移民,并与家养水牛的出现有关,也即可能与南亚农业文化人群有关[4]。

该文关于沼泽阿拉伯人Y-DNA研究的要点如下面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印迹》中所说的“苏美尔人”,指的是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所有居民。

但通常所理解的苏美尔人,其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

按照这种说法,古闪族应该不属于“苏美尔人”。

若据此对《印迹》的观点加以修正,则苏美尔人的基因池中可能不包括或只有很少的闪族Y-DNA单倍群J,主要成分可能是以下单倍群(子群)中的一种或几种:G-M201、R1-L23(R1b1a2a)、Q-M25 (Q1a1b)、L-M76、Q-M378(Q1b1)和R2-M124(R2)。

1、父系Y染色体的多样性。

根据对143例健康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男性的父系Y染色体进行的测试结果,得到其Y-DNA的谱系关系以及频率,参见下图(原文图2)。

超过90%的基因池可以追溯至西部欧亚大陆成分:中东单倍群J-M304,近东的G-M201、E-M78和E-M123,而欧亚大陆的单倍群I-M170和R-M207在沼泽阿拉伯人中相对较少。

来自东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贡献,以单倍群L-M76、Q-M378和R2-M124为代表,也在沼泽阿拉伯人当中检测到,但是频度很低。

单倍群J在沼泽阿拉伯人中的频度为84.6%,J1-M267为81.1%、J2-M172为3.5%,几乎所有的沼泽阿拉伯人的J染色体(96%)都属于J1-M267分支,特别集中于J1-page-08子群。

单倍群E的频度在沼泽阿拉伯人样本中为6.3%,其中,E-M123为3.5%、E-M78为0.7%。

单倍群R1的频度为2.8%,而且只有R1-L23。

在沼泽阿拉伯人中以低频度出现的单倍群还包括:Q-M25(0.7%)和Q-M378(2.1%),G-M201(1.4%),L-M76(0.7%)和R2-M124(1.4%)。

2、少数基因及其影响。

沼泽阿拉伯人的基因池中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临近地区。

在父系方面,该文作者的谱系地理资料显示出某些来自西南亚的贡献,如单倍群L、Q和R2所证实,称为南亚Y染色体族系,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观察到。

沼泽阿拉伯人的基因池中仅显示出非常稀少的来自北部中东的成分(单倍群J2-M172及其后代,以及G-M201和E-M123), 缺少欧亚大陆成分(单倍群R1-M17、R1-M412和R1-L23)以及次撒哈拉非洲的贡献(单倍群E-M2)。

3、研究结论。

该文的结论部分称,对143例健康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男性的母系mtDNA 和父系Y染色体进行的分析表明:1)沼泽阿拉伯人不论是母系还是父系基因池中,中东本地起源的成分都占主导地位;2)西南亚和非洲的贡献相对较弱,其贡献在母系mtDNA中表现得更为明显;3)父系遗传比母系遗传表现出更高的同质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和遗传因素造成的;4)遗传分层现象不仅仅是因为最近的事件形成的。

Y染色体数据很好地说明了最后一点,其中出现较少的J1-M267*谱系表示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贡献,而最高频的J1-Page08分支揭示了大约4000年前的本地近期扩张。

虽然对Y染色体年代的估计需要慎重,特别是样本较小而标准差较大时,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估计与代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特征的城邦时代相重叠,这一点已经由很多个苏美尔城市证实(拉格什、乌尔、乌鲁克、埃利都和拉尔萨)[4]。

作者认为,根据该文的数据,当代沼泽阿拉伯人包含的mtDNA和Y染色体以中东起源占主导地位。

因此,该地区的某些文化特征,例如最可能由印度次大陆引入的家养水牛和水稻种植,对该地区本土居民的基因池只有少量影响。

进而,如果沼泽阿拉伯人是古代苏美尔人的后裔,那么伊拉克南部沼泽的现代居民的祖先起源于中东地区,也就表明苏美尔人的祖先不是来自印度或南亚次大陆[4]。

二、关于《印迹》的探讨1、沼泽阿拉伯人由本地和外来族群融合而成。

根据《印迹》的研究,沼泽阿拉伯人是由本地和外来族群融合而成的。

其Y-DNA基因池中,中东单倍群J-M304达84.6%,近东的G-M201、E-M78、E-M123共计为7.7%,中东与近东超过90%;欧亚大陆的单倍群R1-L23、Q-M25以及南亚单倍群L-M76、Q-M378和R2-M124共计为7.7%。

沼泽阿拉伯人不论是母系还是父系基因池中,中东本地起源的成分在数量上都占主导地位,那么是否就可以说伊拉克南部沼泽现代居民的祖先起源于中东地区呢?也就是说可否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将绝大多数当作100%呢?《印迹》的推理逻辑很有意思,也很令人费解,也许应该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不过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能说伊拉克南部沼泽的绝大多数现代居民的祖先起源于中东地区,少部分人的祖先起源于外地。

2、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居民的Y-DNA。

由于苏美尔时代延续的时间很长(约公元前5300-2000年),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不同种群的居民经过了长期的相互融合,即使经过人口迁移、时代变迁,在当地居民中仍很可能会留下古代各种群的遗传基因。

因此,有可能根据现代沼泽阿拉伯人的基因池推测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居民的Y-DNA。

就是说,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居民,可能具有与沼泽阿拉伯人相同或相近的Y-DNA基因池:J-M304、G-M201、E-M78、E-M123、R1-L23、Q-M25、L-M76、Q-M378和R2-M124,不过各种基因所占的比例可能并不相同。

这里使用了“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居民”,而不是像《印迹》中那样使用“苏美尔人”,因为对于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实际上有不同的理解。

3、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根据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居民的Y-DNA基因池,是否可以推测苏美尔人的Y-DNA呢?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弄清楚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

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居民,是由不同种群长期融合而形成的。

那么,人们所说的“苏美尔人”指的是什么人呢?是其全部还是其中部分种群呢?很显然,《印迹》中所说的“苏美尔人”,指的是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所有居民。

另一种观点是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例如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苏美尔人的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苏美尔时代的埃利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5400年。

按照格温德林·雷克的说法,埃利都由三个相互独立的生态系统汇合而成,它们分别支撑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就沙漠环境下的淡水使用权达成协议。

其最古老的农业定居点可能是依赖于精耕细作的自给型灌溉农业,源于北方的萨迈拉文化(公元前第6千年后半至第5千年,晚于距今公元前6000年哈苏纳文化,早于公元前4300年至前3500年的欧贝德文化。

另:哈拉夫文化公元前5000多年-前4300年),该文化的特征是修建沟渠以及泥砖建筑。

阿拉伯沿海的渔猎文化,导致在海岸线区域产生了大量的贝壳堆,而那些从事渔猎的先民有可能是最初的苏美尔人,他们可能居住在芦苇草屋之中。

为埃利都的建立做出贡献的第三个文化是游牧的闪米特人牧民,他们放养成群的绵羊和山羊,居住在半沙漠地带的帐篷中[5]。

按照这种说法,古闪族不属于“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的基因池中可能不包括或只有很少的闪族Y-DNA单倍群J,主要成分可能包括G-M201、R1-L23 (R1b1a2a)、Q-M25 (Q1a1b)、L-M76、Q-M378 (Q1b1)和R2-M124 (R2)中的一种或几种。

历史学家对苏美尔人时期的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但基因印迹揭示出苏美尔时代居民成分的多样性以及外来成分的存在。

而苏美尔文化包括农耕、游牧和渔猎三种生活方式,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人群可能属于不同的族群,这种情况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

格温德林·雷克所说在阿拉伯沿海从事渔猎的先民有可能是最初的苏美尔人,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充足的证据。

但从语言和文化角度来看,占据支配地位的族群并不一定是人数最多的族群,而有可能是少数族群。

参照土耳其人的情况,也许有助于了解这个问题。

根据维基百科,土耳其人使用的语言为土耳其语(突厥语系),他们其实只有很少突厥血统(中亚单倍群N和Q共计约占5.7%),多数是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后来巴尔干半岛的居民。

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一部分强行突厥化),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乌古斯人与拜占廷希腊人混血。

1071年之后,乌古斯人开始在安纳托利亚建国,后来蒙古伊儿汗国时代大量乌古斯人进入,是真正奠定时代。

三、苏美尔人来自何方《印迹》的研究结果为苏美尔时代居民存在外来成分提供了佐证。

对于这些外来成分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来自北方的高加索到里海一带,另一种是《印迹》中提到的南亚,据说近年来更多的人倾向于后者。

与《印迹》的研究结果相对应,单倍群L-M76、Q-M378(Q1b1)和R2-M124(R2)来自南亚,而G-M201、R1-L23(R1b1a2a)、Q-M25(Q1a1b)可能来自高加索或欧亚大陆。

1、家养水牛和栽培稻何时引入。

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苏美尔时代居民的外来成分来自南亚,这可能有一定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