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与案例
渗透检测实验(2022优秀文档)

5.玻璃搅拌棒:长200 ml
6.天平:称量500 g
7.量筒:容量500 ml.
50 ml 50 ml 100 ml
四.实验步骤
1.将玻璃容器、玻璃搅拌棒和量筒清洗干净。
2.称取苏丹红Ⅳ 8 g。
3.量取: 乙酸乙酯
50 ml
航空煤油
600 ml
松节油
50 ml
变压器油
200 ml
实验二 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渗透剂的配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 配制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 三.实验器具及试剂
2.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B型试块)
3.化学试剂:
苏丹红Ⅳ 8 g
乙酸乙酯
航空煤油 600 ml 松节油
变压器油 200 ml 丁酸丁酯
4.玻璃容器:容积1500 ml
在筒口捆扎一张纸。
3.让量筒从25㎜高处反复地自由落到橡皮板 上,使粉末往下墩实。每落下一次后,将 量筒转90°;一直重复到体积不变为止。
4.除去捆扎的纸张,称取盛装显像剂粉末的 量筒质量,记为X2。同时测量显像剂粉末 的体积。
5.将显像剂的净质量(X2-X1)除以显像 剂粉末的体积就是干粉显像剂的摇实密度。
显像3~5分钟后,即可在白光下进行检查。 必要时,借助于5~10倍的放大镜观察所显 示的图像。
将显像剂刷涂或喷涂于受检表面。显像剂 层应薄而均匀,厚度为0.05~0.07㎜为宜。 喷涂时,喷嘴与试板表面距离约为300~ 400㎜为宜。喷洒方向与受检面夹角为 30°~40°.
显像3~5分钟后,即可在白光下进行检查。 必要时,借助于5~10倍的放大镜观察所显 示的图像。
根据有关技术文件对所发现缺陷作出合格 与否的结论。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2)

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
一、污物类别
表面准备是指零件在渗透检测前的表面清理,包括清理 如下固体污物:铁锈、氧化皮、腐蚀产物;焊接飞溅、焊 渣、铁屑、毛刺;清漆、油漆及其它有机防护层;发蓝层、 阳极化层及磷酸盐、铬酸盐转化的涂层。 预清洗是渗透探伤的第一道工序,用于清洗零件表面如 下液体污物:防锈油、机油、润滑油及含有有机组份的其它 液体;水和水蒸发后留下的水合物;强酸、强碱及包括卤素 在内的有化除就是除掉零件表面上所有的渗透液,又不得将缺 陷中的渗透液清洗出来。去除或擦除渗透液时,要防止过 清洗或过乳化;同时,还应使荧光背景或着色底色保持在 一定的水准上。 1.水洗型渗透液可用水喷法清洗,一般规定:水喷法 水压不得大于0.34MPa,水温不超过40℃。水洗型荧光 液用水喷法时,应由下而上进行,避免形成一层难以去除 的荧光薄膜。水洗时要使用粗水柱,时间不能太长,水压 不能太高,在得到合格背景的前提睛,时间越短越好。荧 光液的去除可使用黑光灯控制,边观察边去除。
7-5显像
显像的过程是用显像剂将缺陷处的渗透液吸附至零件表面产生 清晰可见的缺陷图像。 1.干粉显像主要用于荧光法。零件干燥后,应立即进行显像,可 获得较好的显像效果。干粉显像可将零件埋入显像粉中进行,也可 用喷枪或喷粉柜实施。 显像时间不能太长,显像剂不能太厚。 2.水基湿式显像可采用浸涂、流涂或喷涂,多数采用浸涂。显像 时要对显像剂进行搅动,以防显像剂粉末沉淀。零件在滴落和干燥 时,放置应合适,以确保显像剂不在某些部位形成过厚的显像剂层, 并掩盖缺陷显示。 3.非水基湿式显像主要采用压力喷罐喷涂。喷涂时要摇动喷罐, 使显像剂均匀。喷涂时要保持边喷边形成均匀的显像剂薄膜。 非水基湿式显像有时也采用刷涂或浸涂,浸涂要迅速,刷涂笔 要干净,一个部位不能往复刷涂几次。
渗透检测

缺陷显示方式
缺陷显示器材 检测灵敏度 污染
渗透检测(PT)
渗透剂在毛细管作用下,渗入表面开口缺陷 内,在去除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后,通过显象 剂的毛细管作用将缺陷内的渗透剂吸附到工件表 面形成痕迹,从而显示缺陷的存在。
见图1-1理解基本原理。
渗透检测(PT)
渗透检测(PT)
4.渗透检测的分类:
按渗透液种类分: 荧光渗透检测、着色渗透检测、荧光着色渗透 检测 按清洗方式分: 水洗型渗透检测、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测、溶 剂去除型渗透检测、亲水型后乳化渗透检测 按显像方式分: 干粉显像剂、水溶解显像剂、水悬浮显像剂、 溶剂悬浮显像剂、自显像
渗透检测(PT)
2.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
1930-1940年代:煤油、有色染料作为渗透剂; 1941-荧光染料的应用,紫外线显示,吸收剂应 用; 1950-煤油与滑油的混合物作为荧光液; 1990-飞点扫描、自动线。
渗透检测(PT)
利用渗透检测对管道检漏
渗透检测(PT)
3.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
渗透检测(PT)
5.渗透检测具体操作步骤
预处理-----刷图渗透剂-----清洗渗透剂-----干燥 -----喷显像剂-----观察评定-----后处理
显像剂 渗透剂 清洗剂
渗透检测具体操作步骤:
渗透检测(PT)
6.渗透检测的优点及局限性:
渗透检测的优点: 可检测各种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磁性、非磁 性材料;焊接、锻造、轧制等加工方式;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发现:0.1μm宽缺陷); 显示直观、操作方便、检测费用低。
渗透检测(PT)
渗透检测的局限性:
它只能检出表面开口的缺陷; 不适于检查多孔性疏松材料制成的工件和表面粗 糙的工件; 渗透检测只能检出缺陷的表面分布,难以确定缺 陷的实际深度,因而很难对缺陷做出定量评价。 检出结果受操作者的影响也较大。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好方法。但它不能清除无机型污染物(如夹渣、腐蚀、盐类等),也不能清除树 脂类(例如,塑料、涂层、清漆、油漆等)。 若需要将深缺陷中的油脂全部 清除干净时,建议采用溶剂浸泡法。 • 钛合金被检工件容易与卤族元素作用,产生应力腐蚀裂纹,因此,钛合金 应采用添加特殊抑制剂的三氯乙烯进行除油,并且在除油前必须进行处理, 以消除应力。 • 橡胶、塑料及涂漆被检工件不能使用三氯乙烯蒸气除油,因为这些被检工 件会受到三氯乙烯的破坏。也不得使用会对其产生有害影响的溶剂除油。必 要时,应通过试验,确认所使用的溶剂是否会对被检橡胶、塑料工件产生有 害影响。另外,还应注意温度对其的影响。 • 铝、镁合金被检工件在除油后,容易在空气中锈蚀,应尽快浸入渗透剂中。
• 注意,采用碱洗工艺清洗后的被检工件,必须把清洗 剂冲洗干净;并在渗透检测前,将其整体加热干燥;施加 渗透剂时,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不得超过50℃。
• 蒸汽清洗是一种改进的热碱清洗方法,在容器内进行。 适用于大型被检工件。能够清除被检工件表面的无机污物 和各种有机污物,但无法清除较深缺陷底部的污物。此时, 可采用溶剂浸泡法。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 2.碱洗及蒸汽清洗
• 碱洗适用于去除油污、抛光剂、积炭等,多用于铝合 金。
• 碱洗液是一种不易燃的水溶液,含有经过特别选择的 洗涤剂。该洗涤剂能够对各类污物起润湿、渗透、乳化及 皂化作用。
•
热的碱洗液还可用来除锈和除垢,清除掩盖表面缺陷
的氧化皮。
• 碱洗液应按照制造厂的建议使用。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 7.2.2渗透时间及温度
• 1.渗透时间 • 渗透时间指施加渗透剂到开始去除处理之间的时间。 • 采用浸涂法施加时,还应包括排液所需的时间。这时它是施加渗透剂时间
无损检测渗透探伤(PT)工艺流程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渗透检测工艺基本步骤: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洗涤剂清洗,温度75℃~95℃时,10~15分钟)2、施加渗透剂(10~50℃下,渗透时间≥10min)3、多余渗透剂的去除4、干燥(不得大于50℃,干燥时间5~10min)5、施加显像剂(自显像时间10~120min,其他显像时间一般不少于7min)6、观察与评定(显像剂施加后7~60min内进行)7、后清洗及复验渗透检测的时机选择:1、机加工和热处理等操作,可能产生表面缺陷,渗透检测则应在这些工序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2、表面处理工艺(喷漆、镀层、阳极化、涂层、氧化、喷丸和研磨)的操作,渗透检测应在这些工序前进行,表面处理后需机加工的,对该加工部位再次进行渗透检测。
3、工件要求腐蚀检测时,应在腐蚀工序后进行。
4、在役工件的渗透检测应去除表面积炭和油漆层。
但阳极化层可不去除。
表面准备和预清洗渗透检测成功与否,取决于被检表面的状况(污染程度及粗糙度)。
所有污染物都会阻碍渗透剂进入缺陷,清洗污染物的过程中的残留物反过来也能同渗透剂反应,影响渗透检测的灵敏度。
被检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渗透检测效果。
内容:清理固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铁锈、氧化皮、腐蚀产物、焊接飞溅、焊渣、毛刺、油漆及涂层等液体污染物:防锈油、机油、润滑油及有机组分的其它液体,强酸强碱及包括卤素在内的有化学活性的残留物基本要求:1、任何可影响渗透检测的污染物必须清除干净,不得损伤受检工件的工作功能:例如:不得用钢丝刷打磨铝、镁、钛等软合金。
密封面不得进行酸蚀处理等。
2、表面准备和预清洗范围:检测部位四周25mm。
▲通常情况下,焊缝、轧制件、铸件、锻件的表面状态,是可以满足渗透检验要求的。
▲如果焊缝、轧制件、铸件、锻件的表面出现不规则,影响渗透探伤效果。
则应用打磨方法或机械加工方法进行表面处理。
▲如果铁锈、型砂、积炭等物,可能遮盖缺陷迹痕,或对检验效果产生干扰。
渗透检测—渗透检测方法(无损检测课件)

第3节 渗透检测方法
渗透检测工艺流程
基本步骤
➢ 表面预处理与干燥 ➢ 渗透 ➢ 去除 ➢ 干燥 ➢ 显象 ➢ 检验
预处理与干燥
零件表面上的污染和附着物会影响染料性能,或产生不良 背景。在渗透处理之前要对零件表面进行预处理与干燥。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和适用范围如下: ➢ 溶剂清洗 ➢ 化学清洗 ➢ 机械清洗 ➢ 浸蚀处理
进行评定,得出是否合格。
记录、报告与标记
第3节 渗透检测方法
渗透检测的优点
缺陷显示直观; 检测灵敏度高; 可检测的材料与缺陷范围广; 一次操作课检测多个零件,可检测多方位缺陷; 操作简单等。
渗透检测的缺点
只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堵塞时也不能检出); 只能检测非多孔材料; 单个工件检测效率低,成本高; 对零件和环境污染较重。
第3节 渗透检测方法
标准试块
铝合金淬火裂纹试块(A型标准试块) 用于比较两种渗透液性能的优劣
不锈钢镀铬试块(B型标准试块)
吹砂面:检查渗透系统的去除性
不锈钢镀铬试块 (B型标准试块)
组合式“五点 试块”
简单“三点 试块”
镀铬面:检查渗透检验操作的正 确性+定性检查渗透系统灵敏性
检查着色渗透检验操作的正确性 和渗透系统的有效性
去除处理
溶剂去除法(C法) ➢ 渗透结束后,采用擦拭的方法,用配套的溶剂去除剂,去
除零件表面多余的渗透液。 ➢ 擦拭——棉织品、纸等;然后用被去除剂润湿的擦拭物擦
去残留的渗透液; ➢ 擦拭物不能饱和浸透,更不允许采用浸涂、喷涂或刷涂,
防止缺陷中的渗透液也被去除; ➢ 最后将零件表面擦干或晾干。
去除处理
测点,显像剂易去除; ➢ 缺点:干燥较慢,流动性导致显像剂堆积。
第13章 渗透检测实验

2.将荧光渗透剂500 ml置于广口玻璃容器中。
3.将10张定性滤纸浸入到荧光渗透剂中,取 出用试样夹子夹好,干燥5min.
4.将5个挂有滤纸试样的夹子悬挂在无强光、 强热和强气流的地方;其余5个挂有滤纸试 样暴露在紫外线下,5个试样应受到均匀照 射。曝光时间1h.
4.玻璃容器:容积1500 ml
5.玻璃搅拌棒:长200 ml
6.天平:称量500 g
7.量筒:容量500 ml.
50 ml 50 ml 100 ml
四.实验步骤
1.将玻璃容器、玻璃搅拌棒和量筒清洗干净。
2.称取苏丹红Ⅳ 8 g。
3.量取: 乙酸乙酯
50 ml
航空煤油
600 ml
松节油
实验三 溶剂悬浮湿式显像剂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显像剂的配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 配制溶剂悬浮湿式显像剂 三.实验器具及试剂 1.白光光源 2.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B型试块)
3.化学试剂:
二氧化钛 10 g
丙酮
乙 醇 150 ml 胶棉液
4.玻璃容器:容积1500 ml
在筒口捆扎一张纸。
3.让量筒从25㎜高处反复地自由落到橡皮板 上,使粉末往下墩实。每落下一次后,将 量筒转90°;一直重复到体积不变为止。
4.除去捆扎的纸张,称取盛装显像剂粉末的 量筒质量,记为X2。同时测量显像剂粉末 的体积。
5.将显像剂的净质量(X2-X1)除以显像 剂粉末的体积就是干粉显像剂的摇实密度。
五.说明
1. 配制的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中应无沉淀 结块物,若发现有沉淀结块物可用水浴法 适当提高温度,但不得超过40℃为宜。
渗透检测

缺陷显示的分类
线状、圆形、密集形、纵(横)向显示
缺陷的分类 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
渗透检测能发现的常见缺陷 气孔、裂纹、
5.3 标准关于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
塑料薄膜式(干粉悬浮于树脂清漆中) 4 各种渗透探伤方法的优缺点
着色法只需在白光或日光下进行,在没有电源的场合下也能工 作,荧光法需要配备黑光灯和暗室,无法在没电的场合下工作。
水洗型渗透适于检查表面较粗糙的零件(铸造件、螺拴、齿轮、 键槽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特别适合批量零件的渗透检测。 而对于水基渗透液可以检查不能接触油类的特殊零件(液氧容器)
但是,渗透探伤不适用于检查表面是吸收性的零件或材料,例如 粉末冶金零件。
渗透检测的重复性差,污染较严重。
1.3 渗透探伤的分类
1 根据染料分类: 荧光法、着色法和荧光着色法
2 根据去除方式分类: 水洗型、后乳化型和溶剂去除型
3 根据显象方式分类: 干式、湿式、速干式、自显象(一般分类)
显象剂的种类: 干式显象剂、湿式显象剂 湿式显象剂包括:水溶式,水悬浮式,溶剂悬浮式(速干式),
4.6 观察和评定
观察的光线要求 着色观察时,被检零件上白光的照度要不小于500lx。荧光观察
时,黑光灯的强度为,在距离黑光灯380mm处,其强度不低于 1000uw/cm2。
荧光观察时:a 进入暗室时,黑暗适应。 b 真伪缺陷的判定 c 缺陷性质的判定,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d 缺陷的表示和记录
4.2 施加渗透剂
1 渗透液施加方法 应根据零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查部位来选择。
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液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 保持润湿。
主要有:喷涂,刷涂,浇涂,浸涂。 2渗透时间及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表面准备 • a)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
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 b)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
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验结果。 • c)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 在进行表面清理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
• 检测技术等级-A\B\C
3、渗透检测操作指导书内容
•
应根据工艺规程的内容以及被检工件的检47013.1的要求外,至少
还应包括:
a) 渗透检测剂;
• b)表面准备
• c)渗透剂施加方法;
• d)去除表面多余渗透剂方法;
• e)亲水或亲油乳化剂浓度、在浸泡槽内的留时间和亲水 乳化剂的搅动时间;
• 4.6.2 使用水湿式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过清洗处理后,可 直接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或将工件浸入到显像剂 中,然后再迅速排除多余显像剂,并进行干燥处理。
• 4.6.3 使用溶剂悬浮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干燥处理后,将 显像剂喷洒或刷涂到被检面上,然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暖风 (30℃~50℃)吹干。
• 4.4.3亲水或亲油乳化剂浓度、在浸泡槽内的留时间和亲水乳 化剂的搅动时间;
• 4.5干燥处理
• 4.5.1 施加干式显像剂、溶剂悬浮显像剂时,检测面应
• 在施加前进行干燥,施加水湿式显像剂(水溶解、水悬浮显 像剂)时,检测面应在施加后进行干燥处理。
• 4.5.2 采用自显像应在水清洗后进行干燥。
0.34MPa。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
次擦洗。
•
乳化剂可采用浸渍、浇涂和喷洒(亲水型)等方法施加于
工件被检表面,不允许采用刷涂法。
•
乳化时间取决于乳化剂和渗透剂的性能及被检工件表面粗
糙度。一般应按生产厂的使用说明书和试验选取。
•。
• 4.4.2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去除。
• 除特别难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 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 多余渗透剂被去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 净不脱毛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 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但应注意,不得往 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上冲洗 。
• 2.3、编制依据的标准、法规或其他技术文件
• 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
•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本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
• 2.4检测人员资格要求
•
资格、数量、职责
• 2.5、检测设备和器材,以及检定、校准或核查的要求及运 行核查的项目、周期和性能指标。
和检测前的表面准备;
• d)检测对象:承压设备类别,检测对象的名称、编号、规格尺 寸、材质和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包括检测范围);
• e)检测设备和器材:名称和规格型号,工作性能检查的项目、 时机和性能指标;
• f)检测工艺参数; • g)检测程序; • h)检测示意图; • i)数据记录的规定; • j)编制者(级别)和审核者(级别) • k)编制日期。
• a)工艺规程版本号;
• b) 适用范围;
• c) 依据的标准、法规或其他技术文件;
• d) 检测人员资格要求;
• e) 检测设备和器材,以及检定、校准或核查的要求及运行 核查的项目、周期和性能指标;
• f) 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及其范围;
• g) 不同检测对象的检测技术和检测工艺选择,以及对操作 指导书的要求;
按照检测机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对工艺规程进行编号,并含有版本号。 版本号是为了明示有效性。
2.2、适用范围
要根据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确定。不同的检测方法。相关因素不同; 如渗透检测相关因素:7项 a)被检工件的类型、规格等(如焊接接头、小工件批量) b) 依据的法规、标准 c) 检测设备和器材 d) 工艺方法 e) 检测技术要求(灵敏度要求、技术等级) f) 工艺试验报告(如PT非标准温度试验验证) g) 缺陷质量分级 由此可见工艺规程与过去的通用工艺规程不同、应根据相关因素的要 求对不同的方法、不同类别的检测对象编制若干项工艺规程。
•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渗透剂的温度和工件表面温度应
该在5℃~50℃的温度范围,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
,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min;在5℃~10℃的温
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20min 或者按照
说明书进行操作。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
附录B对操作方法进行鉴定。
• 4.4、去除表面多余渗透剂方法;
安全。
1.4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 按照NB/T47013.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通用要求》标准4.3.2.2 条规定;应根据相 关法规、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本标 准的要求,并针对本检测单位的特点和技术 条件编制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应按本部分和 NB/T 47013.2~NB/T 47013.13的规定明确 其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如相关因素 的变化超过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
2、操作指导书编制的具体要求
• 2.1、操作指导书编号;(XXXX XX -XXXX) • 2.2、依据的工艺规程及其版本号; (XXXX XX -XXXX) • 2.3、检测技术要求: • 执行标准: NB.T47013.4/5 • 检测时机:满足规范、标准规定;如焊后、焊后24小时、焊后
36小时等。如除非另有规定,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 工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 应在焊接完成24h 后进行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 紧固件和锻件的MT、PT一般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 检测比例-XX%或100% • 合格级别-I级等 • 检测前的表面准备-根据标准要求,按照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 规定。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和 操作指导书编制案例
内容提要
1、无损检测工艺文件的要求 2、工艺规程的编制 3、操作指导书的编制 4、操作指导书编制案例
2020/5/20
2
一、无损检测工艺文件的要求
按照NB/T4701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检测 单位应制定无损检测工艺文件,无损检测工艺文件包括工 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 h) 检测实施要求:检测时机、检测前的表面 准备要求、检测标记、检测后处理要求等;
• i) 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分级; • j) 检测记录的要求; • k) 检测报告的要求; • l) 编制者(级别)、审核者(级别)和批准人 ; • m) 编制日期。
2、工艺规程编制的具体要求
2.1、工艺规程版本号
工艺装备、材料定额、工时定额设计与计算的主要依据,
是直接指导检测的技术法规,它对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
原材料消耗有直接关系。工艺规程编制的质量对保证产品
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2020/5/20
3
1.3、编制原则 (1)、所编制的工艺规程必须保证检测工作
质量,达到相关法规、标准各项技术要求。
(2)、工艺过程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3)、尽量降低检测成本。 (4)、注意减轻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
•
1、工艺规程
•
1.1定义:工艺规程,是指导检测的技术文件。一个同
样要求的零件,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工艺规程来检测,但
其中总有一种工艺规程在给定的条件下是最合理的,人们
把工艺规程的有关内容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以指导
生产,这个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
1.2作用: 工艺规程是组成技术文件的主要部分,是
•
无损检测工艺规范的编制、审核及批准应符合相关法规或标准的
规定。
• 工艺规程采用三级签字:编制Ⅲ级,审核Ⅲ级,批准为技术负责人。
• 2.11、编制日期。
三、操作指导书 的编制
1、操作指导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 a)操作指导书编号; • b)依据的工艺规程及其版本号; • c)检测技术要求:执行标准、检测时机、检测比例、合格级别
• Who:什么样的人使用该作业指导书;
• What:此项作业的名称及内容是什么;
• Why:此项作业的目的是干什么;
• when:何时做
• How:如何按步骤完成作业。
• 按照“最好,最实际”原则,采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综合效果。
• 2.4、无损检测操作指导书的要求
•
应根据工艺规程并结合检测对象的具体检测要
求编制操作指导书;操作指导书的内容应完整、明
确和具体;操作指导书的首次应用时应进行工艺验
证,验证可采用对比试块、模拟试块或直接在检测
对象上进行。
二、工艺规程的编制
• 1、工艺规程内容:
•
按照NB/T47013.1标准规定,无损检测工艺规程至少应
包括以下内容:
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 4.3、渗透剂施加方法;
• 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 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具体施加方法如下:
• a) 喷涂: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
• b) 刷涂:可用刷子、棉纱或布等进行。
• c) 浇涂: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被检面上。
• d) 浸涂: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
•
除满足NB/T47013.1的要求外(本课件第三章第2节),还应满足如下
要求:
• 4.1、渗透检测剂;
• 4.1.1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 渗透检测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要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4.1.2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 d) 安全防护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