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

合集下载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与探究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与探究

有问题 ,却 又说 不清楚 ,急需 教师的 指引 ,从 而为
整节 课 教 学 营 造 了 自 主探 究 的浓 厚氛 围 。 2深 入 探 究 找 症 结 。此 时 , 教 师 再 因 势 利 导 , .
语 言风 格 不 难 看 出 ,此 处 的 “ 旦 ” 可 能 理 解 为 一


天” .而 只 能 理 解 为 “ 是 有 一天 ” 要 ,故 而 已 把 “i果 ” 的 f l1 I
学生 联系 』下 文并借 助阅读工 具书 寻找答案 。学 二
q 查 找 了字 ( ) 典 ,在 讨 论 交 流 的 基 础 上 ,很 快 三 词
“ 果 ”之 意 完 全 包 含在 内 ,断 无 再加 如
们 顿 时怀 着 强 烈 的 探 索 欲 望 去 朗 读 课 文 ,读 后 语 文 能 力 强 些 的 同 学 已 隐 隐 约 约 地 感 到 “ 果 一 日” 处 如 .
”笔 者 认 为 其 中 “ 果 一旦 ” 连 刚 属 于 典 型 的 如
用 词 重 复 ,颇 有 迅 速 改 正之 必 要 。
分 组 讨 论 交 流 ,设 计 包 装 方 案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同
《 数学课程标准》 巾指出 : “ 教师应该 充分利用
学 生 已有 的 知 识 经 验 ,引 导学 生 把 所 学 知识 应 用 到 现 实 中去 ,体 会 数 学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城 用 价 值 学 ” 习 数 学 知 识 是 为 _更 好 地 服 务 于 生 活 ,应 用 于 生 活 、 r 学 以 致 用 。 例 如 ,在 《 没计 包 装 纸 》 的实 践 活 动课 上 , 出示 活 动 题 目 :包 装 墨 水 瓶 盒 子 ( 前 每 组 已 课 准备 1 0个 同样 大 小 的 墨 水 瓶 盒 子 ) 明确 活 动 要 求 ;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是一种让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教材、问题,达到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效果。

设疑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设疑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述,学生的学习则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设疑提问则是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独立探索,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延伸,探讨新的知识领域。

其次,设疑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挑战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时,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感到兴趣,因而带着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

通过不断“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现象,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探究性思维。

再次,设疑提问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体系。

通过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点、方法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梳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厘清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由凭空想象到透彻理解,建立知识的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整个知识体系在问题的梳理、探究和解决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尝试在教学中使用设疑提问。

在设疑提问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根据情况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

同时,在教学探究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和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

总之,设疑提问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方法。

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培养方法和实践策略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对知识进行质疑和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问题。

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进行质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推理,进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培养质疑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积极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培养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知识的质疑和思考,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使其能够在全面发展中得到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为了有效地培养质疑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师要注重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安全,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质疑和思考。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和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激活和创新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主动质疑者可谓寥寥无几。

这样必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将己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

教学中,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知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

在深入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发问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激疑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己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切入点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6—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景。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从幼儿到中学,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质疑摘要:语文教学中质疑是学生学习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习惯,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质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表现。

同时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在长期的一线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夯实预习基础,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质疑学好新知识,预习是关键,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文从字顺”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寻找出不理解之处并进行质疑的能力。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看边读边想,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和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努力读懂课文,对于文章当中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做上必要的记号等。

明确的要求可以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促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从而读得更为深入。

通过预习,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为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自学中要求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预习中为学生的质疑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强化课堂教学,善于从课题中质疑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从课文的课题入手,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与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浅论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质疑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第一步。

关键词:语文课堂;培养;质疑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01-001质疑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第一步。

我想,要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创设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问“英国一个哲学家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要尽可能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质疑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我们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上课时,总爱把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地位,从而把教师的意愿转化为学生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就会积极质疑和释疑。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以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强化其优良行为,学生会表现得更主动、积极。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会问、善问“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出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让他们有目的地、有价值地去问。

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

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利于展开对文本的学习,切入文章的主动脉。

如我在教《爱如茉莉》时,先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茉莉花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茉莉花的特点,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概括出茉莉花的特点——清新淡雅,但又不惹人注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

“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大概不需要“呼吁”,大家已成共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驶,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

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终了只做了课堂的点缀。

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反思时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我就“引疑”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商。

一、让“疑”发自内心——去“伪”存“真”所谓“伪”,一是指假、不真实的意思。

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疑,而是故意地提一些问题,明知故问;或者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迎合老师的心态,去提一些让老师高兴的问题。

比如: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却依然在“依题质疑”时,去问一些“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之类的问题。

让人听了哭笑不得。

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人求真”的育人原则出发,从“实事求是”的做人角度出发,我们也应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仔细读书,提出我们真正的问题。

只有这样,问得真实,问得真诚,课堂上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对话”。

王崧舟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在浅悟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一生问:“为什么称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师:你怎么会产生这个问题?生:“因为地球不是人,没有生命。

”师:所以你脑中冒出了这个问题,好,是真问题。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提了十几个问题。

另外一种情况也可称得上”伪”。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有时,学生的问题很不明朗,而老师一时也没有琢磨透学生的问题,很容易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问题。

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执教《长城》,一生质疑:“长城是谁修筑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红着脸悻悻地坐下。

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质疑方法有哪些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质疑的方法一、利用名人善疑之例,引导学生乐疑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少年时的李四光就对草地上一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最终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明白了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抓住文本中鲜活的实例向学生进一步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以疑为乐,以疑为本。

二、构建预习节奏,养成乐疑习惯认真听讲的学生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学生永远成绩好。

告诉学生:要是你能一直走在老师前面,会自主学习,会提出有疑惑的地方,那么,你一定是个善于学习的学生。

所以,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在读通课文、能准确认读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把心中的疑问圈写下来,或者以问题的形式把它记录在预习本上,或者在书上进行标注问号,以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

三、利用课堂教学平台,诱导学生质疑低段语文课是一个叽叽喳喳的课堂,也是一个比较浅显的应答式课堂,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预设。

我觉得在课堂中巧置障碍,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时间,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

1.从词语切换开始词语是构建句子、文章的最小单位,也是课堂中学生最会说、最喜欢说的。

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组词、扩词,喜欢说短语。

那么,从词语入手,换个词语说句子,意思不变。

这种推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

推敲斟酌,逐词逐句让学生在读书时咬文嚼字,对一字、一词、一句都应思考。

这样,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就会增强,理解能力就相应地增强,在推敲切换中学到精美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

所以,我们的教学需层层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发展
思维、获取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因质疑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有人说:“最大的报酬是发现带来的激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

”让学生尝一尝因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如教《孔乙已》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结尾写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对有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修饰同一行为?”当时,我不是随问而答,而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互相研探去解疑。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大约”一词所指的内容。

因为孔乙已最后一次来到酒店里,一是脸黑且瘦,衣衫褴褛,双腿打折不能行走,靠双手移动处处行乞,他
已形容枯槁,行将就木。

以后这几年又没露过面,可是又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已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
可能死了。

又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孔乙已不幸而死的必然性的剖析,明确了“的确”一词,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样,学生自己不仅通过精读深思解决了问题,这句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语意是明确的,它含蓄地揭示了孔乙已的结局。

同时,学生亲自尝到质疑的甜头,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产生对质疑的巨大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运用质疑这一手段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因质疑而获得新思维的鼓舞
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没有看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事物的新性质。

因为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如果老学前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很难有什么兴奋的感觉。

而如果自己能有所创新,能在学习、研究为前人所公认的知识、概念之基础上,以自己所有的心得创建“自成一家言”,敢于向知识的纵深探求,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而又高出常人的真知灼见来,就很容易使人振奋,感到乐趣无穷。

为了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因质疑而获得创新思维的鼓舞,由鼓舞而产生的兴趣必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质疑去学习。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全班学生都认为扁鹊医术高明,是一位好医生。

只有一个同学凡响不同,他认为扁鹊在“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侯,“已逃秦矣”造成了“桓侯遂死”,由此看来,扁鹊不能算是一位好医生。

原因有二:①缺乏医德。

在病人尚未死去的时候逃走,没有尽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

②逃到秦国是犯了叛国罪的。

对待如此截然相反的质疑,我没有予以压抑,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独出心裁”的见解。

结果,不仅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发表“独辟蹊径”的意见,而且在全体学生中逐渐形成
大面积创新质疑局面,甚至时常爆发出一些令教师难为的疑问“冷门”,学生主动质疑的激情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烈。

三、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质疑。

如在教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疑问:“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们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

2、引导学生仔细地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修辞手法运用之妙。

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在教《狼》时,我曾问学生:“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可为什么还要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呢”文章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是紧紧迫赶屠夫的。

寥寥几笔,写出高度紧张的境况,为下文作势,所以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

3、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提出疑问。

如教《纪念白求恩》时,可引导学生将议论文和记叙文作比较、议论文中记叙和说明文中的记叙作比较等。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所学知识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问,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从而在积极的思维中存疑、释疑、长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