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1
毛主席诗词鉴赏

毛主席诗词鉴赏作者:毛泽东原文: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赏析:这首词词风十分豪迈,运用了许多比喻,将革命风暴卷席中国得迅猛,工农们非常踊跃进入红军队伍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赞扬了将领黄公略的勇敢和机智。
这首词中出现了国际悲歌的“国际歌”的概念,显示中国革命的风暴与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联为一体,更加增加了诗的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
作者:毛泽东原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赏析: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另外,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
“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潇湘”,以当地的名山名水指代两地,简练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富有魅力;一个“直”字,坚决明快!“同仇”,既典雅又易懂,雅俗共赏;“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2021届高考语文临考卷【新高考版】(四)古诗词鉴赏(1)

(四)古诗词鉴赏(1)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自题磨剑室诗词后①柳亚子②剑态箫心不可羁,已教终古负初期。
能为顽石方除恨,便作词人亦大痴。
但觉高歌动神鬼,不妨入世任妍媸。
只惭洛下书生咏③,洒泪新亭④又一时。
【注】①本诗是诗人自题诗词集之作,时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②柳亚子,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诗人。
③洛下书生咏:指带鼻浊音的吟咏。
东晋宰相谢安因有鼻疾,吟诗的时候鼻音较重,士人竞相仿效他的声音。
④洒泪新亭:西晋末年,大批官员士人随晋室南迁,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顿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诗词集名字中的“磨剑室”,取意于“十年磨一剑”,充分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
B.首联“剑态”指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之志,“负初期”指背负革命理想,初心不改。
C.颔联二句一扬一抑,讲自己虽心怀家国之恨,却只能作为一个诗人,痴心于吟咏诗句。
D.颈联上承颔联,诗人自信革命的诗歌能有鼓舞人心的感染力,以文字为刀也是革命。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送别古诗词鉴赏_1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慢慢消逝,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送别古诗词鉴赏2送别:王维朝代:唐朝【作品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漂浮。
【作品解释】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也许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对友人的关切、爱惜的深情厚意。
古诗词鉴赏(一)

古诗词鉴赏(一)双调殿前欢薛昂夫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
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
有丹青画不如。
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
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木兰花宋祁(2004全国卷)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为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的“闹”字,你认为写的好不好?为什么?村行王禹偁(2004年成人卷)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2004天津卷)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的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2年全国卷)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附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苦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附录:《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江南逢春李龟年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2004上海春考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一)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中考语文复习练测课件 素养综合练测 古诗词鉴赏(一)

▪ 十三、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6分) ▪ 泊秦淮 ▪ 杜牧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这首诗的首句描写了哪些景物?(3分)
▪ 诗的首句写了迷蒙的月色,轻烟笼罩着 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4 分)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 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借此表达了要 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 分)
▪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揭示了 什么哲理?(4分)
▪ 写作手法:景物描写、形象的比喻、拟 人等手法。
▪ 哲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为眼前 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 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意思对即可)
▪ 十六、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6分) ▪ 约客 ▪ 赵师秀
2.谭嗣同在《潼关》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表达了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九、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6 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2 分)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体现诗人 思想感情的词语有:独坐、弹琴、长啸。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 现的画面。(4 分)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精编:诗词鉴赏(一)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精编诗词鉴赏(一)一、(2020年浙江杭州)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唐]李白[明]李攀龙杨花落尽子规啼,青枫飒飒雨凄凄,闻道龙标过五溪。
秋色遥看入楚迷。
我寄愁心与明月,谁向孤舟怜逐客,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1.【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0年湖南常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5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词情感的异同。
(4分)五、(2020年新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折,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
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
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六、(2020年浙江绍兴)古诗阅读(6分)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清]汪琬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

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1.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考点概说①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②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④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①②为传统考点;③④为新课改后北京卷的新要求。
)解读:(1)起点:理解诗歌。
(2)重点:形象、意境;思想、感情;(属“理解”范畴)语言、技巧。
(属“鉴赏”范畴)因此,具体考查内容可推演为以下5种:①内容的理解②语言的鉴赏(着眼局部,鉴赏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着眼整体,鉴赏整首诗的语言特点。
)③表达技巧的鉴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问、反语];艺术手法[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相生])④意境的鉴赏(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进行综合分析完成。
)⑤形象的鉴赏(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景或物)二、怎么读1.整体把握: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读的时候,需要我们有这样两个意识:(1)诗词使用的语汇是古汉语,因此绝不能用现代汉语想当然,否则会闹笑话。
试举一例,姜夔《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最后一句“藕花多处别开门”,就不能按现代汉语理解为“不要开门”,而应理解为“另开一门”,相近的比如“别开生面”中的“别”。
(2)因为押韵、平仄的需要,诗词往往会出现调换顺序的情况,理解时要注意前后关联。
试举一例,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开头一句“秋雨一何碧”可不是说雨水多么碧绿,应与下一分句“山色倚晴空”关联起来理解:秋雨洗刷过后的青山多么碧绿。
2.在把握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需要关注标题、作者、朝代、注解。
(1)标题:从唐朝开始,诗人开始注意经营诗作的标题,比较典型的如杜甫。
像“春夜喜雨”,既包含了诗的内容,又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点明了事件,又指明了体裁。
(2)作者:名家、大家总有自己的主体的写作风格,需要了解。
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李清照的婉约词,李白的夸张和想象,王维的“诗中有画”,陶渊明的自然隽永等等。
(3)朝代:唐代开始有了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所以诗一般都按起承转合的思路来写,把握后两句或后两联,对于理解全诗有重要意义,此其一。
其二,不同的朝代诗风也会有差异,比如盛唐的大气、浪漫,宋代的擅长说理;不同时代的时代呼声也不尽相同,比如南宋诗人、词人对于中原的感情等等。
(4)注解:考试出题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加注解,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者至少命题人会这样去理解;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等等。
当然,以上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重要性不如第一大点。
3.从语言到内容(1)把握值得鉴赏的词语动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修饰语:枯藤老树昏鸦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色彩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阅读时可以关注:①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感物伤怀 d.情景交融 e.以情驭景 f.以景显情②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 b.借古讽今 c.今昔对比 d.怀古伤今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比如以“月”代表思念,以“松”代表坚贞正直,以“鸿雁”指代书信等。
但是要注意的是,意象的具体象征意义,还得结合作品环境来研究。
比如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设一道题为: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那么就不能想当然地说是寄寓着杜甫要向绿竹学习,学习那种挺拔那种坚贞云云。
理解句意是基础。
最后一联是说:只要不去剪除、砍伐它,绿竹终究会有直冲云霄之日。
寄寓的是尊重天性,顺应自然之意,或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之意,或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之意,完全与竹的长青挺拔没有关系。
4.建议每周能阅读2篇《鉴赏辞典》中的鉴赏文章。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是两部颇有质量的辞书,值得大家花时间去读一读,哪怕已经到了高三的最后关头。
因为,诗词鉴赏真正的难点不在于答题,而在于我们能不能读懂,能不能体会诗词中的意境、情感。
《鉴赏辞典》能够对我们的“读懂”和“体会意境、情感”起到一定的熏染、指导作用。
三、关于北京卷的新题型北京卷从今年起设置了一道10分的延展题,一般要求写以评价、鉴赏为内容的不少于200字的文段。
该题的考点来源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不少同学对此题不适应,或总是对自己的得分不满意,这里稍作说明。
如前述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设题为: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200字左右)(10分)首先注意审题,看我们需要答什么。
问什么答什么是基本原则。
审完题,判断:必须至少有一句话明确交代是“怎样的词人形象”;必须有结合词句内容的具体分析;必须有你对这一形象的评价。
请看下面的答案:我的眼前浮现出词人形单影只独立于天地之间,孤傲却坚毅地与艰难险阻抗争的形象。
【明确的词人形象】词人虽然将满腔热情倾注于词中,但“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充分体现了词人的一腔爱国气血;词人临古迹慨叹英雄不再,伟迹难寻,正体现了自己想做出一番丰功伟绩的理想,他愁时光磨灭了英雄的锋芒,又何尝不是在愁自己呢?纵是如此,壮志豪情仍在胸中滚动翻涌,纵使外界如何艰险,词人孑然独立,却仍胸怀信心,勇于与之抗争。
【结合词句的具体分析】这样惨烈的豪情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自己的判断、评价】再看一例:匹马又西风,好个凄凉的场景。
单人瘦马,浪迹天涯,一个忧愁孤寂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明确的词人形象】面对着雨后秋山的美景,却只能听见天地间风的孤啸。
想起自己远在他乡,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外族人玩弄于鼓掌。
而自己空有抱负,人生苦短又何处实现呢?而诗人经过欧阳修所造之亭,运用东坡的韵律,忧愁之余也必然有感慨。
【结合词句的具体分析】一个只会忧这个忧那个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充其量是像杞人那样被遗笑万年。
毕竟在当时,无数忧愁的人被历史铭记的也只不过是那些有突出事迹的。
匹马西风的忧愁者不是值得铭记的人。
匹马西风忧愁而又胸怀理想并努力付诸行动的词人才是值得铭记的。
【自己的判断、评价】以上是基本合格的答案,应该能得到7-8分。
若想得到更高的分数,内容的丰富性条理性、语言的质量均需提高。
也就是说,如果是要求写一个带有议论性的文段,必须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
四、练习题1.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的什么样的情感?2.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秋”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汪莘:湖上早秋偶兴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4.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5.阅读下面两首词,说说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6.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其基本特征是什么?②五柳原指谁?运用接舆、五柳两个典故有什么意图?7.元好问:客意雪屋青灯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这首诗是怎样从儿女的角度来抒情的?这样写有何好处?附参考答案1.作者在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2.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3.芙蓉花即荷花,用荷花上能坐人,写出了荷叶之密、荷花之多,从而表现出了早秋的美好景象。
坐在花上还给人一种超尘脱俗的美感。
同时又暗点了题中的“湖上”二字。
4.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出生平凡低微、不为人知,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特征。
5.[甲]词作者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作者是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
6.①描写的是诗人闲居所在地蓝田辋川的秋景。
其基本特征是恬静、清幽。
②“五柳”原指陶渊明(潜),其号为“五柳先生”。
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抒发超然物外的志趣。
7.诗人在回乡途中的一个夜晚,孤独地躺在床上,眼中清楚地呈现出回家的道路,心里思念着家中的儿女,可是他不直说自己在思念儿女,而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儿女在如何思念自己,在计算着他的归期盼他回家。
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更显得婉转而深切。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
有人赞同,有人认为也不尽然,因为有些事情可以改变,能够改变,而有些事情无力改变,或者不应该改变……请以“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推荐有勇气,就会有奇迹高三(4) 傅蔷无数次,我们被打倒,跌入深渊;无数次,我们被击败,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