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绪论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妇科学的研究的范围妇女的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的特殊生理。

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

Ⅱ、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新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内经》: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素问·腹中论》: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4乌贼骨1茜草《金匮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开创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女性生殖器官解剖Ⅰ、内生殖器官阴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胞宫(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Ⅱ、外生殖器官毛际(阴阜)阴户(四边)玉门(廷孔,阴道口)女性生殖生殖Ⅱ、女性生理特点月经: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月经的量、色、质: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

两个月来潮一次为并月;三月一潮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为避年;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盛胎、垢胎。

天癸: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经间期:周期的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即西医的排卵期月经产生的机理:①脏腑与月经:以肾为主导,与肝脾心肺也有一定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泻作用②天癸与月经: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③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任脉与阴脉之海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肾为气血之根⑤经络与月经⑥子宫与月经:子宫为血海,子宫主行月经,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泻有常。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一,月经疾病1.月经提前气虚症(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起舒陈,生柴参曹党贵身;养阳擅长提拉和下沉,因气虚引起的发烧也值得一浇。

(2)肾气虚证:盖茵汤精制月经酥,三补人参,远志。

烤do丝和五味子,补肾,先固定潮红,调节月经。

血热综合征(1)养生血热证:清精散水火台清精粉,地骨白烧Fu陵丹;可以预先使用熟地黄,青蒿和黄柏。

(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少麦玄参)火和水缺乏两种汤,牡丹和人参是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事先没有什么效果。

(3)肝郁血热证:丹脂逍遥散属于灵少,柴胡,甘草。

加入少许薄荷姜,丹芝具有缓解抑郁的良好效果。

2.月经推迟(1)肾虚综合征:当归地黄汤杜仲,由杜仲引入。

加入牛膝和甘草以滋补肾脏,滋养血液,通畅通道。

(2)血虚证:大补元汤大步元用山药水煮,准备山楂和枸杞的根茎。

当归,杜仲。

人参草滋补肝肾,滋养血气。

(3)血冷综合症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采用冬愈少皮pi归桂胸。

神草阿胶调节气血,温宫,祛瘀。

感冒综合症:温经汤“妇女大凉凉”妇女凉方温经汤,川xi牛膝根人参;桂梢黄姜黄皮毛可以有效地加热通道并延缓运动。

气滞证:吴耀堂在五姚塘发现了五种药物,当归,香附子和奥克兰草。

3.月经不规律3.1肝郁综合征:逍遥散3.2肾虚综合征:谷阴汤3.3肝郁肾虚:定精汤定精汤加归dis烧,土司Por,山药。

柴胡芥末耳可舒缓肝气,且月经不规律。

4.月经4.1气虚证:以元健为例在景月书中,给出了袁健,加上了神起草;上升的太阳捕获并吸收了气血和血液,而血液崩溃并失去了收敛。

4.2血热证候:宝银汤加山茱San,茜草和马齿Port。

宝银汤有柏木和牡丹丹参两处。

它具有清除月经过多和烦躁不安的热量并冷却血液的作用。

4.3血瘀证:丢笑粉加益母草,三七和芥末蒲黄五灵通失灵,活血化瘀,止痛。

5.月经减少5.1肾虚综合征:归肾丸净月树的桂神丸中含有杜仲。

补骨脂和当归三种补品,调节月经,有益肾脏。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含有人参,黄芪,po和山药四种成分。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是一门临床学科,它利用中医理论来了解女性的解剖,生理,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妇科疾病的治疗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女性的特定疾病。

十个历史时期:1.夏商周时期-胚胎期-甲骨铭文;历史记录中的剖腹产;周易妊娠;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的基础时期,妇科医生带头发展妇科;胎儿分娩记录最早的胚胎发育;内部经典:基本理论,临床疾病和综合症,最早描述女性独特的生殖器官,记录了第一个妇科处方(四个鱿鱼骨和鲁如丸)。

3.秦、汉时期,最早的妇产科病历(秦),痛经理论和崇仁度代(Chong Ren Du DAI);草药经典中指定了88种妇产科疾病,紫色石英带中首次出现“子宫”的名称。

中京黄金医院是第一个设立妇科专科的部门,奠定了妇科治疗学的基础,华佗进行了针灸和药物流产,并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易真,春玉妍(汉)4.在三个王国,两个金朝和南北朝时期,豆类和胚胎学的发展-豆类科学和胚胎学的发展-“月经”和特殊月经的名称首先出现在“经脉”中晋代,它记录了妊娠脉搏和产妇脉搏;怀孕各个时期的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按月开养胎法;晚婚和良好的教育-楚国遗忘的南齐5.隋唐五代时期-专业化倾向-隋朝的疾病起源学说是病理学的伟大著作,标志着中医妇科的初步形成。

唐井小蟾堡是现存最完整的妇产科。

唐的紧急处方包括女性处方作为第一卷,这是崇尚起源的意思。

6.宋代妇产科分为独立的部门,妇产科发展迅速。

陈子明的《妇女完全处方》: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妇产科相结合的专着,内容全面,系统。

这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

它总结了南宋以前的40多种医学书籍,并附有家庭传世处方和亲身经历。

这表明中医妇科已经形成。

关于产科的专着很多,记录了异常胎儿位置的助产方法。

7.辽,夏,金元朝-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金元朝的四位大师;8,明代肾脏治生殖理论的不断深化-妇科的学术发展,专着有:薛Ji对妇女科的总结和对妇女处方的校对和注解;万全对广西的总结;王肯堂的证候和治疗标准-妇科;张洁斌的《经月全书》-妇女规则-最全面的理论和最完整的妇科疾病。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

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

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4、月颠末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5、月颠末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贫血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性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8、痛经1)肾气吃亏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贫血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断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10、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1、怀胎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5、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XXX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贫血弱:大补气血-XXX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1、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贫血: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引言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医学分支,始终被视为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

它关注女性生理和疾病,并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学的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络理论中医妇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流动着气血。

妇科疾病往往与经络的不畅有关。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恢复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二、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注重气血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被视为人体的重要物质,对保持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经期不调、月经痛等妇科疾病,并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三、草药应用中医妇科学重点研究草药的应用。

许多妇科疾病可以通过草药治疗来获得缓解和恢复。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调理身体的功能和气血的运行。

在中医妇科学中,常用的草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等。

四、针灸疗法中医妇科学也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恢复机体平衡的方法。

在中医妇科学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五、食疗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饮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妇科学将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

六、情志调理情志调理也是中医妇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妇科疾病有密切关系。

强烈的情绪波动和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通过调理情志,可以帮助患者摆脱情绪困扰,促进疾病康复。

七、预防措施中医妇科学注重预防工作。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中医妇科学鼓励女性坚持适量的锻炼,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结论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理和疾病的重要医学分支。

它通过经络理论、气血调理、草药应用、针灸疗法、食疗调理、情志调理和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为女性的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绪论夏商周《周易》“妇三岁不孕”。

《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xx‘中医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期。

xx是最早用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

《内经》首先提出了女子生长发育生殖规律。

我国现存最早对女子生理病理有系统论述。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妇科史上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居经”“避年”汉代《金匮要略》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

对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

唐《千金要方》把妇人卷列于他卷之首的医著。

宋代妇产科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

”金元xx的观点: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

明代《xx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

清、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是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1.《神农本草经》子宫之名,对子宫的形态描述《格致余论》,《活人书》胞宫一词。

2.子门:子宫颈口。

《内经》把女子胞列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居经:月经三个月一潮。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

妊娠八九个月,试胎。

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

胞宫与心肾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寒、湿、热邪。

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肾、肝、脾。

气血失调。

冲任督带损伤。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辩证1.问月经xx:月经的期、量、色、质。

问产后xx:分娩情况。

带下病:了解量、色、质、气味。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1.xx胎丸:补益肾气。

2.右归丸:xx补肾阳。

3.xx:xx行水。

xx疏肝散/xx逍遥散:疏肝清热。

xx泻肝汤:疏肝清热利湿。

乌药汤:疏肝解郁。

举元煎:健脾升阳。

完带汤:健脾除湿。

四物汤:补血养血。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清经散:清热凉血。

2.外治法:最早记载《黄帝内经》。

3.中药保留灌肠,一般保留30分钟以上。

阴道冲洗,常用量500ml左右。

外阴血肿,贴敷。

4.治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经带胎产诸病。

壮水之主,以制xx:因阴精亏损,阴不敛阳以致阳失潜藏而致妇科疾病。

滋肾养阴,填精益髓:肾阴不足或真阴亏损之病。

第七单元月经病1.重在治本调经。

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

2.《xx纲目》:“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一、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1.气虚证(统摄无权,冲任不固)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xx2)肾气虚证:xx热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热扰冲任,血海不宁)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丹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地骨皮)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xx逍遥散(脉弦数)二、月经后期(“至期不来”)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景岳全书》3)血寒证:虚寒型-xx祛寒调经,xx《金匱》;实寒型-xx《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型-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气血失调,血海蓄积失常)调理冲任气血。

定经汤-补肾疏肝调经。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多于100ml)1)气虚型-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生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虚证: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实证:冲任受阻、血行不畅)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xx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xx、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滋肾养血)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脾虚证__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血失统摄、冲任不固)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封藏失司,冲任不固)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xx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xx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上润肺阴,下滋肾水)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心肝脾(治则: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泻而通之)不可过用辛温香燥之剂。

虚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神疲倦怠,头晕眼花)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颧红唇干,舌红少苔)实证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常见病机,精神抑郁,少腹胀痛)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腹痛多发于月经前1-2天。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伴呕吐,加吴茱萸、半夏)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寒湿内犯加苍术、茯苓)(四肢冰冷,加附子、细辛)3)湿热瘀阻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腰骶酸痛,加桑寄生、菟丝子)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逍遥散+xx、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xx、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调理气血,通经活络)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经行巅顶掣痛,头晕目眩)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益气养血,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十三、经行感冒风寒:xx四物汤;风热:xx;邪入少阳:xxxx十四、经行身痛(补气血、和营卫、通经络)血虚:当归补血xx+白芍、鸡血藤、xx、xx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脾肾虚弱)1)脾虚:运化失职,湿注下焦-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大便溏薄,脘腹胀满)2)肾虚-健固汤(大便清稀如水,每至天亮而泻)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xx十七、经行吐衄(肝肺肾,血热气逆)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xxxx。

十八、绝经前后诸症(肾虚为主)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证(忧郁过度):安老汤肾xx: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经期不洁,感受外邪):xxxxxx、茯苓、泽泻、侧柏、大小xx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色黯、恶臭、五色带下)第八单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念珠菌,豆腐渣样;滴虫,腥臭有泡沫;细菌性,血脓样赤带;老年性,稀薄淡黄或赤白。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党参、苍白术芍、柴、山药、车前、黑芥穗)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xx夹湿-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带方二、带下过少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xx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xx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第九单元妊娠病(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安胎:补肾健脾、理气养血。

一、妊娠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禁用,破血药。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呕吐清涎或痰涎)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呕吐酸水,苦水)二、妊娠腹痛调理气血为主,佐以补肾安胎。

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xx《金匮要略》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xx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未破: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已破损:休克,手术为主;不稳定:(触及包块,压痛反跳痛);包块型:活血化瘀消癥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xx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xx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堕胎,12周内。

小产,12-28周内。

下胎益母。

)滑胎未孕前重防,已孕后重早治。

肾气不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xx、白术肾精亏损:育阴xx气血两虚:xx磐石散血瘀:xx茯苓丸合寿胎丸六、胎萎不长气血虚弱(胎元饮)、脾肾不足、血寒宫冷(长胎白术散)。

七、子满喘息不得卧(鲤鱼汤,行水消肿。

)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八、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生姜皮、陈皮、茯苓、大腹皮)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附子,用量宜大,一般15g以上)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随按随起)九、xx(妊娠xx淋痛)xx与实热。

1)xx津亏:知柏地xx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xx、xx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转胞:妊娠xx不通。

第十单元产后病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三冲《妇人门》,冲心、冲胃、冲肺。

三病:痉、xx冒、大便难。

一、产后血晕(产后三冲)虚,血虚气脱:参附汤;实,血瘀气逆: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高热寒战)2)外感:辛凉解表、疏风清热,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不适用xx淋痛)三、产后腹痛(儿枕痛)1)血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生化xxxx四、产后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xx经络,黄芪xx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xx肾汤+xx、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恶露的量色质气味)1)气虚:补中xx加xx、阿胶、xx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xxxx)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xx附导痰丸合漏芦散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一、癥瘕《神农本草经》(症状,下腹部结块)1气滞血瘀:xx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xx附导痰汤合xx茯苓丸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高热腹痛,下腹部疼痛拒按)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下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寒热往来)慢性盆腔炎(湿、热、瘀、虚)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xx脾,化瘀散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