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
2.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3.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4.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culture area):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静态分布)语言、民族等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国家、城市、行政区等。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民俗、信仰等。
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新的地方。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具有以下特征:——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空间上与其原文化区不联系(孤立的点或小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相对的、动态的、非稳定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产生于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卡尔·李特尔一起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论思想的引入者,提出对人地关系系统理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人地关系理论和区位人文地理研究。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1949-1979年,地理学科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快速发展。
2)1980-1990年,中国地理学复兴阶段。
3)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各分支学科发展迅速。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任务及对社会的贡献一,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区域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 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 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学知识服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受到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物质文化和制度的变化。
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亦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物。
人口迁移、广义: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狭义:通常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
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和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人口容量、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流动人口、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迁移农业、是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是一种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迁移农民通过烧荒种植,粗放经营以获取农产品,待地力耗尽则放弃耕作,再继续垦荒。
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士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1、人文地理学中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李特尔3、人文地理研究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4、文化区分类: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中心: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边界: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可称之为外围区。
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的现象。
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区,是文化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形成:该地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中心: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如:首都、市政府等5、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7、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8、人文景观:亦称之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因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美)索尔主张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
(美)惠特尔西“文化史层”研究。
9、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希腊)亚里士多德(法)孟德斯鸠(德)黑格尔(德)拉采尔(美)森普尔人地相关论(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法)白兰士适应论:(英)罗克斯比生态论:(美)巴罗斯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10、(英)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2、农业人口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

09~10年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一、题型一、简答题(6*10)二、论述题(3选2,2*20)二、重点第一章第二章人口扩散(案例)点面结合第三章人口迁移(怎样迁移、类型、特征、动力、机制、为什么迁移)第四章大众文化全球化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文化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影响(举例)小城市的大方面第五章社会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研究框架体系第六章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结构各种经济状况钱纳里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城市现状及发展(人均XX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小结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第八章思考题第四题: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关键节点第九章思考题第五题:中国地缘政治与经济特征挑战复习简章第一章略第二章一、扩散1.扩散——一种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的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空间过程,如文化、疾病、技术等现象从发生源地向其他地方蔓延发展。
因此,扩散也可以看成事物在空间上的发展。
2.扩散有很多种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大类。
其中,迁移扩散可以分为占据式扩散、蔓延式扩散、墨渍式扩散和变异式扩散;扩展扩散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3.迁移扩散——又称重新区位扩散,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
一般的途径是最初的某事物或现象的接受者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同时,该事物或现象也随之迁移。
典型的如移民过程中,语言、宗教、习俗随人口一同扩散到其他地方。
中国城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就是迁移扩散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迁移扩散过程中,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空间的位移。
当然迁移扩散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很可能伴随或相继发生扩展扩散,使得接受者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
(1)、占据式扩散——主要指移民从原居住地带到新居住地的文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的一致性。
其中,根据扩散后对物质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带来的变化情况,可以进一步分大一致性扩散和小一致性扩散。
所谓的大一致性扩散是通过移民使得原来大面积文化区中存在的小部分异文化区被同化,形成一个大的同质文化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填空:(1’x10)重要学派领导者提出的理论(拉采尔、麦金德、哈格斯特朗、洪堡)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苏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①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创立了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文化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
为人类地理学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②麦金德: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先例。
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提出“大陆腹地学说”,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③哈格斯特朗:关于文化的空间扩散,瑞典著名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对文化的扩散过程做过深入研究,并为其理论和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④洪堡: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他们是世界上公认的近代地理学大师,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洪堡的贡献: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文地理学三大理论: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人地关系论:就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各种观点、各种理论,也就是论人地关系。
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
简言之,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行为论: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各种理论。
文化地理学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世界三大宗教?哪些是民族宗教?分布?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东亚、东南亚。
基督教——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
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语言使用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概念,某一阶段商业农业有什么特点,叫法?工业推进过程①原始农业,即迁移农业,以土地轮种为特点;②传统农业,即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③现代农业,即商业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农业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生产上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农场大规模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与企业联合,现代化程度很高。
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德国与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成为区域经济的基本骨架。
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由奥尔巴哈提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通常来讲,人口规模局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位局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
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成为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P r=P1/r q,式中P 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q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首位城市法则:国家首都并非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成为首都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2. 名词解释: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一个由零岁逐渐升向高年龄的坐标图,纵坐标表示年龄,横坐标表示年龄级别的人口数,并用不同象限分别表示男女性别。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指区别人口经济地位、年龄状况、男女性别的这些侧面。
人口性别构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比例表示。
性比例是用一定人口中一种性别的总人数与另一性别总人数之比,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
(性比例=某时某地男性人口数/该时该地女性人口数*100)种族: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由费尔巴哈提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通常来讲,人口规模局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位局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
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成为等级规模法则。
首位城市法则:国家首都并非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成为首都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城市化:所谓城市化,就是由于近代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变化,也就是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
简言之,城市化就是城市产生和生长扩大的过程。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发散,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行为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地理物象/环境映象:指客观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到人脑中的形象。
心理图谱/意境地图:是人的知觉与认知的内在行为的最终产物。
3. 判断题(略)4. 简答题:(纲条+适当的说明)文化扩散、文化区的举例和比较(文化扩散/文化区是什么?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大体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①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包含三个层次,以语言文化现象为例,形式文化区的中心地区语言文化现象表现最为明显和典型;而在周边的外围区则随着距离的增加,语言文化的典型性会逐渐减弱;外围区再往外会出现边缘区,是文化的过渡带,可能出现的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混合,边界通常难以划定,所以模糊。
②功能文化区:是该文化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比如中国首都北京,是国家城市范围内的政治功能中心,其中心地位和边界界线都是明确的,中心功能性作用与区内功能联系确定了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
③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民居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比如在美国的东南部地区,一些电话号码簿上或是汽车牌照上出现了“Dixie”字样,这种符号标志所包含的是人们对一段历史的情感记忆,没有具体形式或是边界,但往往通过一些活动或民俗表现出来。
(2)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具体可分为:a. 接触/传染扩散(电视等媒介对文化的传播);b. 等级扩散(购物中心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c. 刺激扩散(俄罗斯土著人受南部草原驯养文化的刺激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特点:具有空间连续性,新区由旧区扩大而形成。
例子:中国造纸术的传播、电视的普及②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团体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空间上不连续;例子: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将中华饮食文化传遍世界。
人口的转变模式分析人口模式,老龄化趋势,未来存在的问题一、概念: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生产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生产率)的过渡。
二、人口转变模式:1. 发达国家的转变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达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2. 发展中国家的转变模式多产多死型→多产少死型→少产少死型三、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未来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未来问题:①导致社会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②社会养老保障负担加重,老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和社区服务需求压力日益增长;③家庭养老功能减弱;④人口结构老化,人口趋于负增长;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乡村城市化、逆城市化的概念和异同点比较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一种先于经济水平的城市化,属于消极城市化的一种。
是指农民在乡村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后,只得向城市迁移,表面上造成城市人口增加的现象。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超越城市经济发展承受能力、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乡村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发展,城市地域扩大,农业用地转用作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农民由专业农户转化为兼业农户;进一步成为脱离土地的非农户;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教育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趋同。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发散,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