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亚概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并做填图练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
并通过分析对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点,说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点,对农业,人口分布,城市的影响。
3、读“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
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从读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清半岛,群岛和国家的位置特点,为下面讲述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打好基础。
用“东南亚的政区图”来说明东南亚的国家组成和分布。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共十个国家,中南半岛南部的狭长部分称为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因在我国南面的海洋中,我国习惯上又称之为南洋群岛。
课文中出现的地名较多,但都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
特别是把东南亚和刚学过的东亚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东南亚的纬度主要在热带,为这里盛产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础。
教材用一个独立的标题突出东南亚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运运输的枢纽之一,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制约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岛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区。
教案 人教版 地理 七年级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教学实录知识与技能要求:1、知道日本的地理位置,记住日本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首都。
知道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特点。
学会运用地图描述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
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明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3、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原因。
4、知道日本经济的特点,了解日本工业布局,知道日本主要的工业区。
结合实例,说明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5、了解日本人口、民族状况。
收集资料说明日本文化具有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的教育。
2、认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认识文化兼容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与课前准备:1、课堂教学以模拟旅游的方式进行,学生充当旅游者和调查者的角色,教师充当领队角色。
以轻松活泼的气氛进行学习。
2、课前提供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地图册、收集资料完成预习。
教师综合学生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3、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册、收集的资料、多媒体演示的地图信息进行探究和学习,必要时才能使用课本。
4、课时设计:3课时。
分别是日本之旅的准备阶段、旅行阶段和旅游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日本之旅(准备)(轻松导入)师:同学们,由今天开始,让老师来充当导游,带大家去周游世界列国。
首先,我们的第一站是——日本东京,出游之前,想想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学生普遍知道应该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带上地图、钱、衣服等物品。
)师:现在,就让我们借助地图和资料,先了解一下日本的基本情况。
(多媒体演示日本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旅游的欲望。
)(转折)师:想想,我们泡着温泉,望着远处的富士山,欣赏着身旁美丽的樱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可是,在享受的同时,我们也有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小心地震。
-学七级下册地理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案人教版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使用讲授法来传授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相互关系等基础知识。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保持板书的简洁性,避免过多冗余信息。
-设计有趣的知识点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课,感觉整体效果还行,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还是挺成功的,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好奇心。但在导入时,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导致课堂气氛有些紧张,下次我会在导入环节增加一些轻松的元素,比如引入一些有趣的地理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板书设计
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主要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
-主要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②地理位置的特点
-接壤国家最多
-海岸线漫长
-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丰富
③邻近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作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
2. 东南亚气候特点:
-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 湿热气候,雨量充沛
- 对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3. 东南亚主要国家:
- 泰国、越南、马来西亚
-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社会主义制度
- 经济特点:农业、工业、旅游业
- 请学生探究东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情况,撰写一篇论文。
- 请学生设计一份旅游计划,包括目的地、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是什么?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如何体现?
2. 作业反馈:
- 对学生的地图绘制作业进行批改,指出标注不准确的地方,给出改进建议。
- 《东南亚的历史与文》
-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与贸易》
-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 《东南亚的主要旅游胜地》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东南亚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背景。
- 学生可以研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
- 学生可以探究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 请说明东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并举例说明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
答案:东南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等。石油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4. 请分析东南亚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并说明其主要吸引游客的原因。
答案:东南亚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主要吸引游客的原因包括美丽的海滩、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风土人情等。例如,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3尤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3尤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东亚地区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
教材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东亚地区的国家了解不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东亚地区国家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内容;能识别东亚地区的国家,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亚地区的国家及特点。
2.难点: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文字等教学材料。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PPT。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亚洲地区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东亚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东亚地区的国家。
接着,依次介绍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个国家,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六个地区以及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地理特征。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邻近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体系搭建、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六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邻近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六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地理特征。
2.难点: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国家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各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2.资料查询: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搜集各地区和国家的相关资料。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析其地理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5.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7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 第1课时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1节日本第一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和首都位置,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掌握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联系实际,懂得防灾、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日本)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知识点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图7.1和图7.2,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和地形特征。
答案:日本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纬度位置大致在23°N~46°N,国土南北狭长,大部分处在北温带。
日本的领土主要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面积狭小,且多位于沿海。
2.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日本是个岛国,海岸线曲折,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联系;日本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所以其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一、本章内容: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二、复习目标1.理解日本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经济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理解东南亚、印度的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4.理解俄罗斯的工业特点和资源条件之间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1.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四个复习目标都侧重抓住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意在理解,摒弃机械记忆。
2.读图理解是关键。
读图和表格贵在透过表象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思考和探究。
3.学会利用表格表达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读图7.19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日本本州岛、红海、地中海、欧洲、非洲。
(2)大致标出东南亚的范围。
(3)看出东南亚处在怎样的“十字路口”位置。
(4)结合课文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5)同桌互相看图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理解日本资源条件与发展加工贸易间的联系。
(1)读图7.13说说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2)读图7.10说明其表示的问题。
(3)把以上问题中潜存的知识联系用箭头表示出来。
沿海分布← 便于进口和出口←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3.理解东南亚、印度气候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
(1)说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以上两种气候的特点。
(3)说出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4)把以上问题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
分布地区气候特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5)印度西南季风的变化是形成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在表格中填写西南季风的变化情况水灾旱灾西南风的变化(6)请把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降水量、地形的分布关系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粮食作物降水量地形水稻小麦用同样的方法复习俄罗斯的工业特点与资源条件的关系。
五、其他知识点练习设计1.日本的地形以()和()为主,因此()资源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记住东亚五国的国家及首都的位置,记住主要海洋、岛屿、半岛的分布。
知道东亚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学习东亚五国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国存在的共同之处(人种、风俗等)加深学生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东亚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气候)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农业、工业差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东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分五个标题,分别讲述东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第一个标题"位于太平洋西岸",主要讲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的不同,使东西部内陆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与此也有密切的联系。
本节以海陆位置为轴,介绍东亚的地理特征及东西部的差异。
纬度位置对东亚区域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季风区内,从北到南由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和热带的变化很明显,详细内容将在中国地理中讲述,这一节东亚概述,只在季风一段内提到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区别。
同样,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本节也略去。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又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一个区域,因此,本节把"季风气候显著"作为重点和难点,并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来讲述,让学生知道季风气候的特点,为以后学习东南亚和其他大洲的季风气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口和经济"一段,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哪些条件,以及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两方面来讲,重点指出了日本、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高于农业(包括畜牧业)。
例如,蒙古和我国西北各省区在近几十年内,工农业、交通、科技、贸易都获得发展,人口增多,也出现一些工业城市,不过同东部沿海地区比,差距还很大。
因此课文中说明西部内陆"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在开发利用中"。
关于“东亚地形”的教法建议讲解该知识点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图,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从而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关于"东亚经济"的教法建议讲解经济时,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比较,掌握课文内容要点,注意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异,同时也应说明: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一样,经济也在发展中,使学生建立辨证的、发展的观点,防止产生片面的认识。
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关于“东亚人口”的教法建议讲述“东亚人口外貌特征”一段应抓以下两点:了解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让学生找出东亚五国共同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通过了解东亚各国平均人口密度和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等数据,认识东亚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
关于“东亚位置”的教法建议本课要熟悉较多的岛屿、半岛、海洋、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东亚的位置,可按以下步骤:利用“东亚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找出东亚的海陆位置;指出东亚的国家在五带中属于哪一带。
然后归纳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范围:中国——临海国朝鲜和韩国——半岛国蒙古——内陆国日本——群岛国指导学生读图,从北往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岛屿。
关于"季风气候"的教法建议季风是中学地理的难点内容,特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为突破难点,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
季风就是随季节变化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
这里的"季"是季节的之意,联系自己的感性认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冬、夏季风正好相反,所以分别称为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
然后进一步分析风向转变的原因是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原因是海陆气温的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变化是有海陆位置和温度的升降所决定。
这种有感性认识入手而得到的新知识往往掌握的很牢固。
读懂"哈尔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以及"东京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是理解掌握着一部分内容的关键。
具体步骤如下:(1)观察分析两图,看看气温曲线有什么特点?降水量各月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性质,总结出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3)思考并回答:东亚的东西部在气候上有何差异?哪个部分适于耕作业的发展?哪个部分适于畜牧业的发展?教学设计示例1教学重点1.东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国家及首都、主要海洋、岛屿及半岛。
3.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难点l.国家、岛屿、半岛、海洋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媒体相关挂图【导入】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
从这儿开始就进入了分区学习。
今天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国家所在的、也是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地区——东亚【板书】一、东亚1.组成东亚五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读图】读“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东亚包括那几个国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它们的首都分别叫什么?(北京、东京、平壤、汉城、乌兰巴托)看看朝鲜、蒙古同中国陆地相邻的界线。
学生活动:(1)用彩笔描出东亚地区的范围。
(2)找出东亚五国的名称及各国首都并用彩笔标记。
看看哪些国家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半岛和群岛国家?【提问】把这五国归为一个地区,说明它们存在着共性。
这5国的共性,和世界其他的地区相比就是东亚的个性。
请思考一下,东亚有什么个性?为什么叫东亚?找出东亚地区濒临哪个大洋?背靠哪块大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在空间的位置是唯一的、特定的,这是位置的个性。
【板书】一、东亚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提问】东亚背靠世界第一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这一特殊的位置使东亚的自然环境具有什么个性呢?首先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个地区一年中风向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这个地区一年当中风向有很大变化,夏季刮偏南风,冬季刮偏北风。
【读图】读“亚洲东部一月和七月气压风向”图。
思考:冬季,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海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冬季风使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温暖湿润的偏南风,即夏季风。
夏季风为东亚东部近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为什么一年中会有这种风向的转换呢?【提问】为什么会刮这样的风呢?(简要讲解海陆热力差异)【读图】读“哈尔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以及“东京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哈尔滨冬天更冷,夏季的雨量更少,也更集中,说明大陆和岛屿的气候特点是不同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个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内陆雨量逐渐减少,所以只是东亚东部季风气候显著,而中国的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受不到季风的影响,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概括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所以由于海陆差异非常显著,在这儿形成了世界独有的季风气候区?这也是东亚国家具有的共同特征。
【板书】【提问】从人文的角度,什么又是东亚的个性呢?学生讨论、回答。
(就从外貌上看,黄皮肤,黑头发;这里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发育了东方文化;在历史上,中日、中韩、中蒙关系密切;在思想文化上,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如: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吃饭都用筷子的习俗等总之,典型的东方味儿。
)【提问】在经济上,东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东亚是目前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次大战后,东亚各国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发展道路。
日本、韩国从60年代起,经济增长迅速,先后成为工业化国家。
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分布着许多世界著名的工业地带、工业区和经济特区,其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并销往世界各地。
)以上的几点构成了东亚的区域特征。
(总结、练习反馈)板书设计第八章东亚东亚概述一.区域特征组成:东亚五国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季风气候共同的东方文化(东方味儿)充满经济活力教学设计示例2教学重点:沿海和内陆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差异教学难点: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教学媒体:东亚地形图,东亚土地类型图【导入】上节我们了解了东亚作为一个区域的共同特征,但是东亚地区内部也有差异,谁能说一说,从分布来说,这种差异明显的表现在那里?(沿海与内陆或者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以学生说为主)板书:二.区内差异(列表)【指导读图】学生读“东亚地形图”,具体要求:(l)东亚地区从海岸线到大陆内部,从东到西地形类型有什么变化?(2)东亚地区总的地形大势如何?这种地势对于本地区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总的地势西高东低,东亚东部多平原、丘陵,东亚西部多高原、山地,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讲述】气候:西部,温带大陆气候,东部,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本区内地带性规律表现最明显的是那一个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也很明显。
【过渡】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对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即人口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呢?发展了什么类型的农业?季风区在发展农业上有什么优越条件?学生读东亚土地类型图、东亚人口图,讨论、回答:(农业:西部:牧场,畜牧业东部:耕地,种植业,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农耕区,这里一向是世界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人口:西部:人口较少东部:人口稠密,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提问】这种自然条件和人口的差异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西部:地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东部:有优良港口,发展工农业、交通、科学技术和对外贸易的条件优越。
有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区。
根据我们分析的东亚区域内东西差异,请同学们用填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板书】西部内陆(总结、练习反馈)板书设计二.区内差异探究活动观察水土的热力差异学生分组:4人一组准备材料:每组取烧杯(分盛相同体积的沙子和水)、三角架、石棉网、两支温度计各2个实验步骤:(1)同时给盛有沙子和水的烧杯加热(2分钟),观察两只温度计的度数,填写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