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1、设计资料1、1上部结构资料某教学实验楼,上部结构为7层框架,其框架主梁、次梁均为现浇整体式,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底层层高3、4m(局部10m,内有10t桥式吊车,其余层高3、3m,底层柱网平面布置及柱底荷载如图2所示。

1、2建筑物场地资料(1)拟建建筑物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物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图1建筑物平面位置示意图(2)建筑场地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2、1m,根据已有分析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作用。

(3)建筑地基得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表1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2、1选择桩型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以及场地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桩基础。

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管桩,这样可以较好得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得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

桩截面尺寸选用:D=500mm ,壁厚t=50mm。

混凝土强度C30。

考虑承台埋深1、5 m,以4层黄褐色粉土夹粉质粘土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2倍桩径即0、6m,桩顶嵌入承台0、1m。

这时桩端一下持力层厚度大于4倍桩径,满足要求。

3、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3⨯16002=⨯⨯⨯=⨯+14⨯⨯127246.0kN4293.812.325145.0(.0作施工图设计时,根据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得到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4、确定桩数、桩位布置、拟定承台底面尺寸先不计承台及承台上覆土重及偏心荷载估算桩得数量取桩数n=6根为进一步减轻挤土效应,软土中桩距取4倍径,即2m,桩得布置如图,承台尺寸,满足构造要求。

承台及上覆重度取,则现在按偏心受荷,验算桩数取n=6就是合理得5、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该桩属于非端承桩,并n>3,承台底面下并非欠固结土、新填土等,故承台底面不会与土脱离,所以宜考虑桩群土承台得相互作用效应,按复合基桩计算竖向承载力设计值5、1六桩承台承载力计算承台净面积承台底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6桩顶作用验算荷载取A柱得组合:F =2547,M =25,Q =14承台高度1m等厚,荷载作用于承台顶面。

基础地基课程设计

基础地基课程设计

基础地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

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地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不同类型地基的特点和适用条件;3. 熟悉地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1. 能够分析地基问题;2. 能够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和设计方法;3. 能够进行简单的地基设计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的定义和功能;2. 地基的分类及其特点;3. 地基设计的原理和方法;4. 不同类型地基的设计计算;5. 地基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3. 实验法:进行地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基的性质和特点;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土力学与地基工程》;2. 参考书:相关学术论文和工程案例;3. 多媒体资料:地基实验视频、工程图片等;4. 实验设备:土壤力学实验装置、地基模型等。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基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主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正确性和创新性;3. 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

地基基础的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的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基、基础的定义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土的性质及分类,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地基土的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基础的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工程案例中地基基础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地基基础计算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搜集、讨论和分析,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合作中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地基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基础概念:讲解地基、基础的定义,探讨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基基础概述2. 地基土的性质及分类:介绍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阐述不同类型地基土的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基土的性质与分类3. 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讲解不同类型的基础结构,分析其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基础的类型与选用4. 地基基础计算: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简单地基基础计算,包括地基承载力、基础底面尺寸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基基础计算5. 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地基基础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工程案例分析6. 小组合作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地基基础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践与探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目的通过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把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所学的结构课程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一般地质条件下的混合结构条形基础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应用现行规范的能力。

二、设计题目:混合结构房屋浅基础设计。

三、设计依据⑴建筑平、剖面图及工程做法该建筑为某校四层混合结构家属住宅楼,楼盖与屋盖为C20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墙为双面抹灰的24粘土实心砖墙,外墙为外清水内抹灰的37墙。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厚100mm ,楼梯为现浇板式楼梯,每层均设有240 mm ×240 mm 截面的圈梁。

⑵工程地质条件(可由下表中任选一种)层数指标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首层土名杂填土 耕土 土工指标 γ=15.7kN/m 3E S =2.6MPaγ=17kN/m 3 E S =3MPa厚度 0.9m 0.6m 二层土名粉质粘土 粉土 土工指标 f k =150kPa γ=19.2kN/m 3 E S =10MPaf k =160kPa γ=19kN/m 3 E S =10MPa厚度 3m 2m 三层土名淤泥质粘土 淤泥质粘土 土工指标 f k =96kPa γ=17.3kN/m 3 E S =2.4MPaf k =90kPa γ=16.5kN/m 3 E S =2.4MPa地下水位1.8m1.5m⑶气象条件该地区标准冻结深度为800mm。

⑷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屋面均布活荷载值:0.7 kN/m2屋面雪荷载值:0.3 kN/m2楼面均布活荷载值:1.5 kN/m2楼梯均布活荷载值:2.0 kN/m2楼梯间恒载:近似为3.5 kN/m2四、任务⑴确定基础埋深;⑵统计上部荷载;⑶验算地基基础强度指标;⑷绘制基础平面图及断面图。

五、要求⑴完成①、⑨、○A轴线的基础计算工程并绘制施工图;⑵计算书一份,既有计算过程且应将有关数据与成果表格化,要求书写工整,含目录与页数。

地基基础教案

地基基础教案

地基基础教案教案标题: 地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基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地基基础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3. 理解地基基础的施工过程。

4. 能够评估和选择适当的地基基础类型。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基础的定义和作用。

2. 地基基础的种类及其特点。

3. 地基基础的选择原则。

4. 地基施工的基本流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基基础类型的建筑工程案例,引发学生对地基基础的认知和兴趣。

2. 知识讲解:a. 简要介绍地基基础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b. 细致描述不同种类的地基基础,包括浅基础(如连续墙基和浅桩基)和深基础(如钢筋混凝土桩基和螺旋桩基),并解释其特点和适用条件。

c. 阐述地基基础选择的原则,包括地质调查评估、荷载计算和结构分析等。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类型。

学生要考虑地质条件、建筑荷载、施工成本等因素,并给出理由。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地基施工的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地基基础类型并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和计算。

5. 总结回顾:总结地基基础的种类和选择原则,并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地基基础的建筑工程案例。

2. 与地基基础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估:1. 在案例分析中评估学生的地基基础选择能力,包括地质调查评估、建筑荷载计算和结构分析等方面。

2. 在实践活动中评估学生的设计和计算能力。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不同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和案例。

2.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以上就是地基基础教案的一个例子,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希望这份教案能为你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

桥梁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桥梁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桥梁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桥梁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学生能掌握桥梁地基基础的受力原理,了解不同类型地基的承载力特点。

3. 学生能了解桥梁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桥梁地基基础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掌握桥梁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能运用绘图工具,绘制桥梁地基基础的施工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桥梁工程建设的兴趣,增强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豪感。

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合作。

3.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桥梁地基基础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思维活跃,对实际工程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桥梁地基基础概述- 地基与基础的定义与功能- 地基与基础的分类及其应用2. 桥梁地基基础受力原理- 地基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特性- 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与评价- 基础形式与受力特点3. 桥梁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设计基本要求与规范- 地基处理方法与技术- 基础结构设计原理4. 桥梁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施工准备与工艺流程-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施工安全措施与管理5. 桥梁地基基础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方法和步骤- 案例解决策略与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涵盖桥梁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受力原理、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桥梁地基基础的知识体系。

地基基础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基础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基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如软土地基、黄土地基等。

3. 引导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施工工艺和设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地基基础处理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演示等方法验证地基处理效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地基基础处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基础处理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基基础处理概述:介绍地基基础处理的概念、目的和意义,使学生了解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 地基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类型地基(如软土地基、黄土地基等)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3. 地基处理技术:详细讲解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包括预压加固、排水固结、深层搅拌、桩基等,并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具体案例分析。

4. 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及设备:介绍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工艺和设备,使学生掌握施工要点。

5.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与评估:讲解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方法,如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以及评估标准。

6. 地基基础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典型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基基础处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周:地基基础处理概述,地基类型及特点。

2. 第2周:地基处理技术(预压加固、排水固结)。

地基与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其重要作用;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及其特点,掌握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了解地基与基础工程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和施工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地基与基础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基础设计计算、绘制基础施工图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增强职业认同感;2. 引导学生关注工程质量,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基与基础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基与基础设计基本概念:讲解地基、基础的定义,作用及分类,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地基特性及地基处理:分析不同类型地基的特性,介绍地基处理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基础设计原理:阐述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基础类型、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基础施工技术:介绍基础施工的常见工艺、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地基与基础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基与基础设计基本概念第二周:地基特性及地基处理第三周:基础设计原理第四周:基础施工技术第五周:地基与基础工程实例分析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地基与基础设计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学生姓名: xxx学号:***********指导教师:刘xx所在学院:工程学院专业:土木xx中国·大庆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柱下独立基础)--土木14-3和土木16升本一、工程概况某多层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柱截面尺寸为500×6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天然地面,室内外地面高差为0.45m。

建筑场地地质条件见表A-1至表A-5,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见表B-1至B-2。

图1 柱网布置图A-1(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0m)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m)γ(kN/m3) ω(%)еI L Es(MPa) C(kPa) φ(°) f ak(kPa)Ⅰ人工填土 1.5 18.0 90 Ⅱ亚黏土 6.0 19.3 32.3 0.90 0.65 5.2 28 15 146 Ⅲ淤泥质亚黏土 4.6 18.5 36.0 1.02 1.0 1.4 24 12 80 Ⅳ粉、细砂7.0 19.0 10 30 160A-2(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2m)A-3(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1.8m)A-4(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4m)A-5(地下水位在天然地面下2.8m)注:1、表中粉土的黏粒含量均小于10%;2、当用到土体的饱和重度时,根据土粒相对密实度进行计算(黏性土、粉土和砂土的相对密实度见教材p18表2.7)。

B-1 柱底荷载标准组合B-2 柱底荷载准永久组合注:1、作用于基础顶面,弯矩作用于跨度方向,且剪力作用方向与弯矩作用方向相同;2、当用到荷载基本组合的设计值,直接把标准值乘以1.35即可。

二、题目分配注:学号为双号的设计A、B柱基础,学号为单号的设计B、C柱基础;土木2014专升本为1-32号;土木2012-3L为33-70号(69、70号为何佳伟和杜文强),按照点名册的先后顺序。

三、设计要求1、设计A、B(或B、C)柱下独立基础;2、计算A、B(或B、C)柱下独立基础,并按容许变形值调整基底尺寸;3、绘制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编写施工说明(A1图纸594mm×841mm)。

4、计算书内容应详尽,数据准确,排版规范(按附件的排版规范执行);图纸应符合制图规范相关要求,表达完整。

参考设计步骤:1、选择持力层、确定基础埋深;2、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础尺寸;3、下卧层强度验算;4、分别计算两柱基础沉降;5、按允许沉降差调整基底尺寸;6、基础高度验算;7、配筋计算;8、绘制施工图。

目录1.选择持力层、确定基础埋深 ................................. - 1 -2.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础尺寸 ............................... - 1 -2.1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 1 -a2.2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 1 -2.3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 2 -3.下卧层强度验算........................................... - 2 -3.1 B柱............................................................ - 3 -3.2 C柱............................................................ - 3 -4.分别计算两柱基础沉降..................................... - 3 -4.1 B柱基础沉降及变形验算......................................... - 3 -4.2 C柱基础沉降................................................... - 5 -5.按允许沉降差调整基底尺寸 ................................. - 7 -5.1 B柱与C柱沉降量差为:........................................ - 7 -6.基础高度验算............................................. - 8 -6.1 B柱高度验算.................................................... - 8 -6.2 C柱高度验算.................................................... - 9 -7.配筋计算................................................ - 10 -7.1 B柱配筋计算.................................................. - 10 -7.2 C柱配筋计算.................................................. - 11 -1.选择持力层、确定基础埋深因为地基应在地下水位以上,所以取基础埋深d=2m ,用Ⅱ号土层、承载力特征值167fkpa ak=2.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础尺寸2.1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f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317.8 1.618.90.418.02/2m r kN m ⨯+⨯==粉土黏粒含量10%<c ρ的粉土,查表7.10得0.5, 2.0b d ηη==(0.5)167 2.018.02(2.00.5)221.06 1.1183.7ak d m ak f f d kpa f kpa a ηγ=+-=+⨯⨯-=>=2.2初步选择基底尺寸2.2.1 B 柱 取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N=1200KN M=90KN.M V=40KN C 柱 取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N=975KN M=155KN.M V=35KN2.2.2计算基础和回填土重k G 时的平均基础埋置深度为d=1/2(2+2.45)=2.225mB 柱 2012006.8221.0620 2.225K a G N A m f d γ===--⨯C 柱 209755.52221.0620 2.225K a G N A m f d γ===--⨯基础底面积按20%增大,即:B 柱201.2 1.2 6.88.16A A m ==⨯=C 柱201.2 1.2 5.52 6.624A A m ==⨯= 初步选择基础底面积1.0 2.0lb ≤≤B 柱23.6 2.48.64A l b m =⨯=⨯=C 柱23.42 6.8A l b m =⨯=⨯=2.3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2.3.1 B 柱基础和回填土重20 2.2258.64384.48K G G d A KN γ==⨯⨯= 偏心距9040 1.20.0871200384.48k k K K M e m F G +⨯===++<(0.6)6lm =,既min 0k p ⋅>满足 基底最大压力max 61200384.4860.087(1)(1)209.98 1.2265.278.64 3.6K K k a N G e p KPa f KPa A l ⋅++⨯=+=⨯+=<=满足最后确定该柱基础底面长 3.6l m =,宽 2.4b m = 2.3.2 C 柱基础和回填土重20 2.225 6.8302.6K G G d A KN γ==⨯⨯= 偏心距15535 1.20.154975302.6k k K K M e m F G +⨯===++(0.57)6lm <=,既min 0k p ⋅>满足要求 基底最大压力max 6975302.660.154(1)(1)238.94 1.2265.2726.8 3.4K K k a N G e p KPa f KPa A l ⋅++⨯=+=⨯+=<=满足最后确定该柱基础底面长 3.4l m =,宽2b m =3.下卧层强度验算Z 为基底至软弱下卧层顶面距离。

取Z=4.8m由持力层与软弱土层127.532.5s s E E ==和Z/b=4.8/2.4=2>0.5,由内插法求得θ=23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Pcz=17.8×1.6+18.9×0.6+(18.9-10) ×4.6=80.76KPa软弱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3280.7611.876/6.8m KN m γ== 由7850ak f KPa KPa =>,查表得1.0d η=,故:()()'0.578 1.011.876 6.80.5152.82az ak d mz d KPa f f ηγ+⋅⋅-=+⨯⨯-==3.1 B 柱1200311.39174.938.64k k k N G P KPa A ++=== () 3.6 2.4(174.9318.022)36.52(2tan )(2tan )(12 4.8tan 23)(22 4.8tan 23)k m z lb P d P KPa l Z b Z γθθ︒︒-⨯⨯-⨯===+++⨯⨯+⨯⨯ 36.5278.76115.28152.82z cz az P P KPa f KPa +=+=≤=满足要求。

3.2 C 柱975245.072179.426.8k k k N G P KPa A ++=== () 3.42(179.4218.022)31.624(2tan )(2tan )(12 4.8tan 23)(22 4.8tan 23)k m z lb P d P KPal Z b Z γθθ︒︒-⨯⨯-⨯===+++⨯+⨯ ()80.7631.624112.38152.82z cz az P P KPa f KPa +=+=<= 满足要求。

4.分别计算两柱基础沉降4.1 B 柱基础沉降及变形验算已知柱荷载准永久组合值N=1100kN ,基础埋深d=2.0m ,基础底面尺寸为23.6 2.48.64l b m m m ⨯=⨯=,用规范方法求该基础的最终沉降量。

4.1.1求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 1100208.64 2.225171.8158.64F G P kPa A ++⨯⨯===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1.617.818.90.436.04cz r d kPa σ=⨯=⨯+⨯=则基地附加压力 0171.81536.04135.775cz P P kPa σ=-=-= 4.1.2确定沉降计算深度n Z因为不存在相邻荷载的影响,可按下式估算:(2.50.4ln ) 2.4(2.50.4ln 2.4) 5.2n Z b b m =-=-≈4.1.3沉降计算,见表1表1 用规范方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4.1.3.1 求α使用表“矩形面积上的均布荷载下角点的平均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时,应用“角点法”,查表时按b l b l =22,2b z 查,查得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应乘以4.4.1.3.2nz 校核根据规范规定,先由表“计算厚度z ∆表”定下0.6m z ∆=,计算出∑∆n S 并除以∑∆si 得0.0046≤0.025,故取 5.2n Z m =符合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