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 非用人不察

合集下载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街亭,三国时著名的战略要地。

其山势高耸,悬崖陡峭,最狭窄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往今来,大大小小无数恶战在此发生。

话说刘备去世之后,刘禅刘阿斗登基。

因为先父临死之前千嘱咐,万叮咛,所以刘禅对诸葛亮尊敬有加,政治军事,大小事务,都要请教诸葛亮。

蜀国境内休养生息,不几年后就国泰民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诸葛亮并没有偏安一隅,心中常常回响起刘备遗志。

建安六年,诸葛亮厉兵秣马,率蜀国大军北上伐魏。

一路之上,蜀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的沿途百姓人心。

于是每仗必胜,魏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魏明帝得知后寝食难安,后来手下有人说张郃熟读兵法,可敌蜀军。

于是魏明帝派张郃率大军前去抵抗。

诸葛亮深知张郃用兵如神,非等闲之辈。

于是派出得力战将马谡出战。

谁知蜀军久无败仗让马谡十分轻敌,他认为区区张郃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王平曾在魏国效力,深知张郃之勇猛,于是劝马谡万万不可轻敌,但马谡完全没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王平过分多事,他斥责王平道: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我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有见过?需要你来教育我?王平只得作罢。

自古骄兵必败。

马谡当然也是如此。

张郃大军压境之后,断掉蜀军水路,马谡被困,援军无法赶到。

后来自己率领几人杀出一条血路逃出。

不过,他还是没有逃过军法的处置。

刘备在临死前除了对诸葛亮说了可以自取之外还特意提到了马谡,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那么马谡到底是谁呢?刘备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还要特意提到他呢?而且为什么刘备会认为马谡的才能有限不能重用呢?首先来说说马谡,他是刘备的手下马良的弟弟,在刘备入蜀的时候就在刘备的手下办事。

马谡为人才气过人,而且对于军事谋略也是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很得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觉得马谡是值得培养可以信任的,后来在诸葛亮征讨南蛮的时候还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放了孟获。

但是后来在一场诸葛亮出兵讨伐曹魏的时候,特意提拔马谡为将作为先锋,或许是马谡急于立功想要将张郃一网打尽,所以依仗南山之地势,在山上扎营,但是结果被张郃大败,因此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自己也被诸葛亮斩首。

泪斩马谡文言文翻译

泪斩马谡文言文翻译

谯周曰:“昔马谡,蜀之良将,勇猛有谋,然骄恃才,不遵军令。

诸葛亮常叹曰:‘马谡虽勇,终不可大用。

’及亮北伐,以谡为参军,委以重任。

谡果不负所望,屡建奇功。

然自恃才高,屡犯军规,亮虽严加责罚,谡终不改。

一日,亮欲攻魏之祁山,令谡守街亭。

谡不遵节制,舍险就易,依山傍水,布阵以待。

魏将张郃见状,笑曰:“马谡此行,必败无疑。

”果如张郃所料,谡军大败,街亭失守。

亮闻街亭失守,怒不可遏,召谡责问。

谡泣曰:“丞相,吾知罪矣。

然街亭之失,非吾之过,乃军规不严所致。

”亮怒曰:“军规如山,岂可轻犯?汝若不遵,必斩不贷!”谡再拜,涕泪交流,曰:“丞相,亮若斩谡,谡之忠心何在?”亮沉思良久,曰:“马谡,汝虽有过,然忠心可鉴。

吾不忍心斩汝,但街亭之失,关乎全局,非可轻忽。

吾今令汝死,非汝之罪,乃军法也。

”言罢,亮挥泪斩马谡于军前。

时人闻之,无不痛惜。

然亮之此举,实为不得已。

马谡虽勇,终因不遵军令,误了大事。

亮虽心有不忍,然为国为民,不得不忍痛割爱。

谯周叹曰:“亮之斩谡,实为明智之举。

马谡虽死,然亮之忠诚,天下共知。

亮以此举,显其严明之治,亦示其用人之慎。

”译文:谯周说:“过去马谡,蜀汉的良将,勇猛有谋略,但自恃才高,不遵守军令。

诸葛亮常叹息说:‘马谡虽然勇猛,终究不能被重用。

’等到诸葛亮北伐,任命马谡为参军,委托他重任。

马谡果然不负所望,屡次建立奇功。

然而他自恃才高,屡次违反军规,诸葛亮虽然严厉地责罚他,但马谡始终不改。

有一天,诸葛亮想要攻打魏国的祁山,命令马谡守卫街亭。

马谡不遵守节制,放弃险要地势,靠近山水,布阵等待。

魏将张郃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马谡这次行动,必定失败无疑。

’果然如张郃所料,马谡军队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听说街亭失守,愤怒得无法控制,召见马谡责问。

马谡哭着说:‘丞相,我知道自己的罪过。

但是街亭的失守,并非我的过错,而是军规不严格所致。

’诸葛亮愤怒地说:‘军规如山,怎么可以轻视违反?你如果违反,必然斩首不赦!’马谡再次跪拜,泪流满面,说:‘丞相,如果您斩了我,我的忠诚何在?’诸葛亮沉思了很久,说:‘马谡,你虽然有罪,但你的忠诚是可以看到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启示“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

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

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另一种则认为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1.诸葛亮失策持第一种观点的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

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

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

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识、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这种观点指出,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

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诸葛亮为了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他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

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

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

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

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

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刘备进兵汉中后,被曹操大败于阳平关下。

退守定军山时,诸葛亮请命去西城调运粮草。

这次北伐战争对蜀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前他们已经在街亭大胜魏军,但是失了街亭之后便不得不撤军,否则就会全盘皆输,于是孔明心生一计:派遣老将王平驻守阳平关,同时任用年轻将领马谡担任先锋,率部出发前往汉中搬取救兵。

“马谡言过其实,恐难当重任”,众人议论纷纷。

只有丞相诸葛亮很信任地点头答应,并令亲随马谡留守。

结果由于连日奔波,马谡劳累成疾而亡。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街亭败绩,一至于此!身死军破,为天下笑。

”刘备闻听此消息,叹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丞相叹马谡之才不可用,吾故叹王平之不能用也!”在马谡死后,军师将此事上报给刘备,刘备又大骂王平:“若不是你主张换马谡做先锋,怎么会弄到如今局面?现在责怪谁都没有用了,赶快自己引咎辞职吧!”随后把王平贬为庶民。

- 1 -。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出悲剧,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宜察之。

”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谨慎的诸葛亮身上应验了。

由于马谡确实是智谋之士,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不少良策,二人非常交好,马谡甚至以诸葛亮为“父”而事之。

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嘱托不以为然,一直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对他仍然非常器重,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军国大事,使得睿智的诸葛亮被马谡夸夸而谈的谋略和理论蒙蔽了明亮的“慧眼”,没有“透视”出马谡“言过其实”的另一面。

兵出祁山时,在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面对马谡的主动请战,听信了马谡轻敌的豪言壮语和所谓的“军令状”,就没有安排其他久经战阵的宿将为先锋,而是任命马谡为先锋官。

尽管选派了“平生谨慎”的上将王平担任助手,但是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马谡却坚持以违背实际情况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作出了错误的战斗部署,还拒绝王平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的败局。

智者千虑,仍有一失。

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用人谨慎的大智之人,也会受到感情亲疏的左右,也会犯下用人失当的错误。

当马谡兵败的消息传到大本营后,诸葛亮顿足长叹:“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后来,又对有功之将赵云说:“是我不知愚贤,以致如此……”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在马谡受刑时,诸葛亮的心情错综复杂,先帝的话也在耳边反复回响,要不然他不会热泪盈眶,大哭不已,这其中固然有对马谡的依依不舍和不胜惋惜,恐怕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用人失当的深深自责和无限痛心,愧对了先帝的遗言,可惜悔之晚矣。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评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大小小类似错用马谡的历史悲剧也在不断地上演,但是真能像诸葛亮那样严肃而公正处理的却不多见。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敢拍胸脯,勇于自责,退而补过,不仅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时代堪称典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今日也是光芒四射。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则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关于刘备军师诸葛亮斩杀了刘备的大将马谡的故事。

刘备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但他骄横自负,有时候能力不足以胜任他的职位。

在刘备出征武胜的长沙时,为了保证粮草供应的安全,刘备任命马谡掌管武胜。

马谡并没有好好履行他的职责,对粮草的管理始终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发展。

马谡还因为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大义,废弃了吴懿的战略布局,导致了军事上的失利。

刘备多次责备马谡,希望他改正错误,但马谡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在马谡的连续失败后,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进行一次决战。

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对马谡进行调查,并评估他的能力。

诸葛亮深入了解马谡的情况后,发现他的军事才能和思维狭窄,无法胜任重任。

诸葛亮深感无奈,只好放弃了马谡。

最终,刘备在马谡的犹豫不决和军事失误下,遭到敌军的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刘备深感失望和愤怒,以致无法再容忍马谡的行为。

于是,刘备找到诸葛亮商量对策,诸葛亮建议刘备斩马谡以作警示。

刘备很犹豫,毕竟马谡曾经是他重要的大将,但刘备也深知他的决策对整个军队的命运至关重要。

最终,刘备还是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斩杀马谡以警示其他军官。

斩杀马谡的时刻终于到来,刘备心情矛盾复杂,诸葛亮也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和不舍。

在刘备宣布斩马谡的命令时,诸葛亮忍不住眼中泪水流下,他深知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典故表达了诸葛亮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弃了个人感情和情谊,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他深知斩杀马谡会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这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的象征。

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篇章

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篇章

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篇章及译文谡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

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

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叱左右推出斩之。

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

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翻译: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

孔明生气说道:“你自由熟读兵书,战法也很熟练。

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

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担当这个任务。

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你今天打了败仗,折损兵将,还丢了城池,都是你的罪过!不惩罚你不能服众,你也不要怨我,你死后家里老小我会按月给钱粮,你不必担心。

”然后招呼士兵推出去斩首。

马谡哭泣着说:“丞相你我如同父子,我死罪难逃,希望你想想舜用大禹的衣衣,我死了也没有怨言。

”说完大哭。

孔明哭着说:“你我就像兄弟一样,你不必多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泪斩马谡非用人不察
一直以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是倍加敬佩的,但在敬佩的同时,总拿他的失街亭说事,认为他用人不当,或用人不察。

因为先主托孤时提醒过他“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后来诸葛亮还是用他守街亭,导致北伐曹魏失败,从此蜀汉走下坡路。

在此,笔者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替诸葛亮多多少少鸣一点不平。

首先,从主观上,诸葛亮不可能有故意照顾关系用马谡的想法。

他和先主刘备是何等关系,先主在世时,一个是鱼,一个是水。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诸葛亮对先主将咽气的要求是这样回答的,“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而事实上,在先主刘备驾崩后,他也是一诺千金,没有食言。

所以从主观上,他断断不存在有因公废私的想法的。

其次,诸葛亮一生被人诟病对马谡的用人不察,他真的用人不察,没有去“察”吗?
在让马谡去守对于蜀汉政权至关重要的街亭之前,我们来看诸葛亮都对马谡作了那些考察。

以前,马谡在诸葛亮的面前,自有很多表现,且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才有诸葛亮回答刘备时对马谡的那句很高的评价“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第一次诸葛亮考察马谡,是马谡之兄长马良去世后,后主刘禅让他到南方慰问诸葛亮一行。

诸葛亮趁机试探着问他“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

”这时马谡思维敏捷,判断正确,当即给出了良好的答案,“你丞相到这个地方来,凭他们哪是你的对手,一来就会平服,但大军一走,他们又会反叛。

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对此很满意“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二次,就是因为马谡有这样正确的回答,诸葛亮将他留了下来,并让他参与平定南方的战斗。

当孟获之弟孟优到蜀汉大帐来诈降时,孔明问马谡“汝知其来意否?”,马谡没有直说,而是将意见写在了纸上,孔明看后,抚掌大笑“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后果然也应验了马谡的意见完全正确。

原来是孟获让弟弟孟优带人到孔明寨中来诈降,打算里应外合,攻击蜀军。

第三次,在诸葛亮平定南方后,欲北征,此时,曹魏主丕病死,传位给了曹睿,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孔明得知信息,大惊。

因为他知道在曹魏政权里,能给他北征造成障碍的就是司马懿。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马谡献计,何不密派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让曹主心疑,必杀之。

虽然最后司马懿没有被杀掉,但确被削去了兵权,罢归田里。

诸葛亮闻之大喜,递上《出师表》,率军北伐,才得以顺利攻下了曹魏的南安、安定、天水等城池。

俗话讲,事不过三。

从这几次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还是认真考察了的,对他的军事才能还是较认可的。

再说当诸葛亮知道是司马懿杀了孟达,带兵前来抵抗时,知道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对方一定会断了蜀汉大军的咽喉要道——街亭。

大家都是明白人,街亭虽小,可是蜀军的运粮通道。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点名让马谡去守,先发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马谡应声愿往。

诸葛亮并没有当即同意,而是再次阐明街亭的重要性,一旦街亭有失,大军休矣,也给马谡指出来,“汝虽深能谋略,然此地无城郭,无险阻,守之极难。

”马谡立即自吹一通,诸葛亮再次提醒“这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何况还有张郃辅之,恐汝不是对手。

”这时,马谡用全家性命担保,且立下了军令状。

孔明给了他二万五千兵马,又唤做事较稳妥的上将王平相助。

到这个份上,孔明还是感到放心不下,又唤高翔一万兵屯兵街亭北上的柳城,都还觉得不踏实,又让武艺高强,有较多作战经验的大将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右。

在二人临走之时,还殷殷嘱咐。

这些都说明诸葛亮对此地的重视程度。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诸葛亮的手下都有那些人。

没有名的不说了,且说还算排得上号的,魏延、王平、马岱、廖化、关兴、张苞,这些全是冲锋陷阵的将军;能够出谋划策的,中参军马谡;行参军有三人,胡济、阎晏、杜义。

从这份名单来看,能够和诸葛亮共同商议军情
的也只有马谡一人,行参军那三人只是在行军打仗之时,如有主要将领要单独行动,怕没有有监管和出点主意,特给那些个将军配的幕僚,也没啥大本事,若有大本事,应该早就被诸葛亮发现了。

所以真正能够担当如此重大责任的,挨着指头排,还真找不出几个来,勉强可以的,我看也只有魏延和马谡了。

但魏延一向不被诸葛亮看好,在诸葛亮眼里,他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在这种关键时刻,又怎能让他去守如此重要之地呢?真的造反了,他诸葛亮不是成了天大的罪人。

其实,要怪就要怪这马谡在接受任务后,也太骄傲自大了,当王平几次三番给他提醒,他总是不听,且还巧舌如簧、振振有词。

最后王平看无辙,要求分兵,以便与街亭成犄角之势,马谡只给了他区区五千人马,并说如破了魏兵,不得与他争功。

或许马谡在诸葛亮手下时,是一副假面孔,故意夹着尾巴做人,现在离开了诸葛亮,便自以为是起来,也或许是立功心切,怕王平抢了他的功劳,便刚愎自用。

后果已经产生,结局不可改变,历史不能重演,诸葛亮也只能饮恨,挥泪斩了立下军令状的马谡。

不过,要说诸葛亮用人不察,还真不完全说得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