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活着》 赏析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与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承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余华老师的《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深入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
首先,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时,福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着一家人,尽管生活艰辛,他依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其次,余华老师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动荡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无助。
在这个时代,农民们被夺取了土地,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对着无尽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变得麻木和冷漠。
余华老师通过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面对无尽的磨难和困苦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坚韧和顽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冷漠,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第一篇:浅析余华《活着》浅析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写作上的一座里程碑。
很多人研究《活着》的主题意义,探寻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讨论《活着》的叙述手法,想将它归类于某种主义。
关于这些的讨论有太多了。
放弃从作者的角度探寻文本内容,而是从读者的角度进入,结合读者阅读感受和文本内容解读余华的《活着》。
关键词:读者文本共鸣性普遍经验性情感内化刚开始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里面的情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令读者捧腹大笑,感觉太过于荒唐。
比如父亲“ 拉屎时就像个穷人了。
他不爱在屋里床边的马桶上拉屎,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去拉屎。
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
走到了粪缸旁,他嫌缸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
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
”除了福贵父亲蹲在缸上大便的场景外,还有青楼胖胖的妓女被福贵当马骑,满大街的跑。
这些情节总体上是轻松愉快的,而福贵就一个浪荡公子哥的形象,没有挣得读者的几分好感。
可是,越往下读,我们会发现,我们轻松不起来了。
书名虽然是《活着》,讲的却都是死的事情。
因为吃喝嫖赌,福贵把祖上的家产败光,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来时母亲已经死去。
女儿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活着”。
可是中国公社化运动、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和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妻子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
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给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了雨生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2019

活着余华长篇小说赏析《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通俗的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历尽繁华、破落、战争、困顿、亲人一个个死去后所领悟的生命的本质:人生最大的恩赐就是活着。
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福贵上学时看过这本书,没啥感觉,就听潦倒老头讲他浪荡的往事。
最近重新翻看,泪中带笑,感触很深。
真应了那句话:有些书不是不好,是你还没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福贵当少爷时好气人。
吃喝嫖赌,气死老爹。
看他败光家业受苦,真想骂句“活该”!福贵也可怜。
战场上跟死神擦肩,侥幸逃回家,苦日子如影随形。
老娘病死了,儿子献血死了,闺女难产死了,妻子病死了,女婿意外死了,外孙吃豆撑死了……他没再浪荡,可命运不依不饶,塞给他各种不幸。
福贵又算幸运。
他重新适应了劳作,从尸骨战场捡回条命,各种艰苦岁月也挺过来了。
目睹旁人、亲人去世,只有他,活下来了。
这位洗心革面的少爷,为何能超脱常人,活到最后呢?大概因为遇到这几人。
父母“福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低押出去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
”……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
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到这时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福贵当少爷时,太混账了。
吃喝嫖赌打老婆,金山银山也得败光。
好在老爹不糊涂:他教儿子欠债还钱,坦荡做人。
叫儿子挑着铜钱去还账,让他知道钱来的不易。
从此,福贵生活态度变了,走上了正途。
所谓“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昔日的少爷,也不得不下地干活。
而他的地主婆老娘,亲自坐地头陪着。
“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笨鸟先飞,还要多飞”,一定是母亲的坚韧,让他变得乐观和勤劳。
《活着》 赏析

认识余华
他是浙江海盐人,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
他是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他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 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 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 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 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 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 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 4、细节描写突出
❖ 余华是善于细节描写的作家,《活着》中多处 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细腻的感情:
1987年,余华以一篇 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 《十八岁的出门远行》 正式踏上文坛
发展历程
(二)中期“华丽转身”
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 是对当代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的温 情的关注。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 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 和想象的感觉。
❖ 这明显是对中国过去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的批判 ,对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愚蠢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普通老百姓的嬉笑怒骂中进行批判。在一个个 “伟大”的时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 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人的无奈,人的卑微的欲 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践踏。
❖ 2、歌颂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及其在苦难中人 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题:
❖ 1、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 小说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剧风格反映数十年来 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活观,影片中 出现的角色都是小镇上的普通居民,他们可能对政 治的关心并不那么强烈,思想觉悟也不那么高尚, 只是跟着大伙一起走。只想过一种平平静静的日子 。可是社会的动荡让他们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有庆因为大炼钢铁,被砸死在土墙下;凤霞因为 文革中没有医生接诊而命丧黄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
《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也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
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确是多方位的,他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文革,也更清晰的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
《活着》把人生的所有苦难都施加在福贵老人的身上。
福贵的一生,从富家子弟到家庭衰落,在这期间,他开始成长。
从未把父亲当回事的儿子第一次听见了父亲的呻吟叹息,开始自责;一直对妻子不屑一顾的丈夫第一次看见了妻子的辛苦劳累,开始忏悔。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的重新生活。
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间那种艰难的生活,真的不是常人所能担当、所能忍受的,但福贵可以把生死看的比什么都淡,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里包容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
耐之中。
在福贵年近古稀之时,整日以一头耕牛为伴,他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也看不到他对世道的一点厌倦,对于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印象很深的是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
余华的这句话是直刺人心的一笔,读后感让人对自己的活着进行了反思。
在我的理解中,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是因为人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活出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取得伟大的成就,又正如胡适所说:“生命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意义。
”
《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活着本身就很艰难,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