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导学(附答案):第14讲 大气运动的原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中考地理知识点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反射(无选择性)、散射。

电磁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电磁辐射中最强大部分的波长愈长;反之越短。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属长波辐射。

大气逆电磁辐射大气电磁辐射射回地面的部分。

夜间存有云较温暖,夜间阳光明媚较炎热。

大气的保温效应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保温作用全球的热量均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开支的热量就是成正比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暖失衡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由高压横向指向扰动。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转回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旋转轴风向右侧,南半球旋转轴风向左侧。

低纬度大,高纬度小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斜穿等压线。

根据等压线推论风向的步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横穿着等压线,指向扰动;高空与等压线平行。

左右手法则。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海平面等压线扰动中心,高压中心。

低压槽、高压脊、鞍部。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拎和风带的原产赤道扰动、信风、副低、中纬西风、副极地扰动、极地东风、极地高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对于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气压中心(1月,北纬60度)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扰动(北太平洋)和冰岛扰动(北大西洋)夏季主要气压中心(7月,北纬30度)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②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的典型原产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大气运动知识点

大气运动知识点

大气运动知识点大气运动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存在差异。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两极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的垂直运动又会引起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空气上升的地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区;空气下沉的地区,地面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区。

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了风。

风是大气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近地面,风受到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流动的直接原因,它的方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则会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会减小风速,并使风向与等压线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最基本的大气环流模式是三圈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的受热上升和极地地区的冷却下沉,在赤道和 30°N/S 之间形成了低纬环流圈;在 30°N/S 和 60°N/S 之间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在 60°N/S 和极地之间形成了高纬环流圈。

季风也是一种重要的大气运动现象。

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以亚洲季风为例,冬季,大陆冷却快,形成高压,海洋相对温暖,形成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受热快,形成低压,海洋相对凉爽,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一种局部大气运动。

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山谷风则是在山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知识汇总之大气运动专题

高考地理知识汇总之大气运动专题

专题五大气运动【识记1】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Ⅰ太阳暖大地过程Ⅱ大地暖大气过程Ⅲ大气还大地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反射>散射>吸收1、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举例: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原因:多云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散射作用:部分有选择性。

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明亮;朝霞、晚霞;交通信号灯采用“红”灯停。

3、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吸收红外线,吸收紫外线。

举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

原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

原因: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夜晚):大气逆辐射举例①:晚秋或寒冬,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原因: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近地面气温高。

举例②:“十雾九晴”;原因:晴朗的夜晚,云层少,大气逆辐射,近地面气温,易形成雾。

举例③:人造烟雾能防御霜冻;原因:燃放柴草释放烟雾,大气逆辐射,使近地面降温小。

举例④: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由于CO2浓度升高,大气逆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高。

[注]温室大棚利用保温原理,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结合AB,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晴天阴天【训练1】【高考真题】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巩固训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右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大气的运动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大气的运动

2015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大气的运动
1.自然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间温度的差异。

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主要方式:(1)水平运动:风;(1)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3)湍流:不规则运动
3.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技巧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的差异。

气压的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5.气压梯度: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所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技巧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技巧3:水平气压梯度力:(1)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2)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技巧4:风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5: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地理高二大气运动知识点

地理高二大气运动知识点

地理高二大气运动知识点大气运动是指地球大气中空气的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天气变化、气候形成以及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理高二大气运动的知识点。

1. 热带气候带与辐射平衡热带气候带是位于赤道附近的气候带,由于该地区太阳直射,接收到的辐射能量较多,导致空气上升,形成热带低气压。

这种低气压区域使得热带地区的大气运动十分活跃,形成季风气候等特殊气候现象。

2. 高空急流与风向逆转高空急流指的是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平流层中的高速气流,其速度可达每小时300公里以上。

高空急流的出现与高纬度地区昼夜温差大、冷暖空气交替运动等因素有关。

飞机利用高空急流可以节省燃料和时间。

3. 热带气旋与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是指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巨大风暴系统,又称台风、飓风或龙卷风。

热带气旋的形成需要条件成熟,如海洋表面温度高于26摄氏度、海洋热含量丰富等。

热带气旋会带来强风、暴雨、海洋暴涨等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4. 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是指位于大陆内部的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少等特点明显。

大陆性气候区受到大陆与海洋的影响较少,气候稳定性较强。

季风气候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气候类型,夏季受到海洋风势和水汽的影响,冬季则受到大陆内部冷空气的影响。

5. 高原地区与大气运动高原地区多为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海拔的变化会对气压产生影响,导致气压梯度力的变化。

高原地区还常常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气候和环境。

例如,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强度发生了改变。

6. 低气压和高气压的形成与作用低气压和高气压是指大气压力相对较低和相对较高的区域。

低气压通常是由于空气上升形成,高气压则是由于空气下沉形成。

低气压会引起空气的水平流动,形成风。

高气压则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风力较小。

总结:地理高二大气运动的知识点包括热带气候带与辐射平衡、高空急流与风向逆转、热带气旋与气象灾害、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高原地区与大气运动、低气压和高气压的形成与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气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为高中地理必修一部分,大气运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大气运动原理、影响因素、区域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大气运动原理大气运动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温度、水汽等条件的不平衡,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例如高压区通常出现在地面冷空气团附近,低气压区则形成在暖空气团附近。

当不同气压区块之间压力差大、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时,就会形成风。

大气运动的形成和分布可以通过风力等级、风向、气压等指标来表现出来。

二、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氏力”。

科氏力作用于移动的质点,使之产生向右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转(在南半球)。

这种偏转称为地球转动偏转,它是由经度的变化引起的。

2.地形因素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海峡等地形特征对风向产生影响。

在山地和河谷中,风要经过的空间和道路受到地形的限制,风向必须采取迂回路线,并产生起伏运动,使风速下降;在海洋和海峡上,风的流向和流速受到大陆和海洋的影响,产生海洋和陆地风。

3.气压和温度等气象因素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温度差异越大,对流越强,风速也越快。

此外,湿气、辐射、地热和地球表面的植被等因素也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大气运动的区域特点1.赤道低压带在赤道低压带,因天气闷热、气压低、上升气流强,成为全球气流反转的较大区域。

2.副热带高压带在赤道北、南的30°左右,由于天气干燥,气压高,成为副热带高压带。

其特点为阻止低纬地区的气流向高纬地区推进,是全球大气循环中的保护屏障。

3.温带气旋在区域尺度上,许多地方都会形成温带气旋,如美国、日本、欧洲等。

由于气旋中心气压低,环绕着切变线和冷暖空气交汇线,经常伴随下雨、暴风、冰雹等恶劣天气现象,对世界各地的旅游、农业、能源等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中,大气运动是重中之重,对大气运动原理、影响因素、区域特点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球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

高二世界地理常考的知识点:大气运动概况

高二世界地理常考的知识点:大气运动概况高二世界地理常考的知识点:大气运动概况1)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程度气压差异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地球外表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造成上下纬之间的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造成空气密度的分布不均,同一程度面上出现了气压差,最终导致了大气的程度运动,产生了风。

2)等压线图:同一程度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压线。

人们通常用多根等压线来表示程度方向上气压上下的变化,这样的等压线图也被称做"气压场"。

气压分布的五种根本形式: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高压脊与脊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

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

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低压槽与槽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

鞍型气压区或鞍型场:简称鞍,是指两个高气压和两个低气压交织相对的中间区域。

3)程度气压梯度和程度气压梯度力:同一程度面上的大气,由于气压上下不同,地区之间就出现了气压差。

程度方向上,单位间隔之间的气压差,称为程度气压梯度。

等压线密集处,程度气压梯度就大,反之那么小。

由于程度气压梯度的存在,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程度气压梯度力。

程度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4)风的形成:在程度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程度运动,由此产生了风。

由于地球自转,凡地表的程度运动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因此风的运动不仅受程度气压梯度力的推动,还必须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参与,假设是近地面的风还要同时考虑近地摩擦力的影响。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运动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运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运动【#高二# 导语】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4大气的运动

专题14 大气的运动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1.(2022·上海浦东新·一模)下图为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

①、①两地降水集中的季节分别是当地的()A.夏季、冬季B.夏季、夏季C.冬季、夏季D.冬季、冬季【答案】A(2022·河北·模拟预测)下图为某海湾地理要素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下列区域中盐度最高的是()A.加勒比海B.密西西比河口C.阿查法拉亚湾D.西佛罗里达大陆架所在海域3.若大范围控制亚欧大陆的某天气系统与图中涡流的旋转方向一致,则该天气系统最强盛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2.A3.D4.(2022·上海长宁·一模)2021年8月10日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

造成这种“倒黄梅”天气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副热带高压增强B.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C.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D.暖湿气流移动速度较快【答案】B(2022·全国·模拟预测)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尘源之一,每年从这里吹出的沙尘超过1.8亿吨,这些沙尘随着强风影响多地。

2021年在撒哈拉沙尘暴活跃的时期,美国国家航空卫星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黄色的尘埃,哥白尼大气监测局监测到撒哈拉沙尘席卷了中东欧多个国家。

据此完成问题。

5.部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可影响到挪威和瑞典南部,其传输路线可能是()A.西南季风—中纬上升—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垂直下沉B.垂直上升—盛行西风—西北季风—极地东风垂直下沉C.垂直上升—高空西南风—垂直下沉—盛行西风—极地东风D.东北信风—赤道上升—高空西南风—副热带下沉—盛行西风6.大量沙尘飘落各处,会()A.减缓阿尔卑斯山积雪融化速度B.影响高空飞机飞行视线C.影响当地的光照和降水D.增大风力,增加风力发电量【答案】5.D6.C7.(2022·上海静安·一模)下图表示北半球大气环流状况的季节是()A.冬季B.春季C.秋季D.夏季【答案】A8.(2022·上海奉贤·一模)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归纳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所以复习好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点1、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大气压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2、一个地方的气压值经常有变化,笔画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3、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

4、单位高度气压差(铅直气压梯度)表示每升高一个单位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 单位气压高度差表示在铅直气柱中气压每改变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高度变化值。

5、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的。

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

动力因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

根据空气运动的状况可归纳为下列三种情况: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空气垂直运动6、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7、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点组成的面。

8、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

9、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10、温压场不对称系统:是指地面的高低压系统中心同温度场的冷暖中心配置不重合的系统。

11、作用于空气的力有: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12、气压梯度力是产生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3、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地转风平行于等压线,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总复习:大气运动的原因考纲解读考点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复习建议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对流层气温的各种变化规律;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掌握气温的各种分布规律。

知识清单1.大气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

太阳短波辐射在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________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________和________。

2.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________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因此,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其中向下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________。

(大气的保温作用)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________不同;(2)________因素:地面状况不同,吸收和________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3)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对太阳辐射________程度不同。

参考答案:1.太阳辐射能、吸收、吸收、反射2.长波辐射、吸收、地面3.保温作用4.正午太阳高度、下垫面、反射、削弱考点聚焦大气的基本概况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二氧化碳(CO2)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O3)很少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层次高度特点形成原因对流层①低纬17-18千米②中纬10-12千米③高纬度8-9千米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散逸层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典型例题】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

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解析:这道题的考查的是空气的成分和垂直分层知识点。

依据题意可知,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此时,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此时达到甲地上空附近,丙地上空等温线大致平行,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稳定,所以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

答案:D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00:12:18—00:19:52大气的受热过程首先应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由一系列的热传递和热交换过程组成的。

图示为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辐射宇宙空间地面大气逆辐射吸收反射散射(水汽、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无选择性)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吸收作用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作用选择性(蓝、紫色光向四面八方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无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颗粒较大的尘埃等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阴天天空呈灰白色大气的保温作用保温作用具体过程热量来源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这些原理可以分析、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白天阴天的时候为什么温度较低?这是由于大气的反射作用造成的,阴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使得白天阴天的时候温度较低。

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然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夜晚阴天为什么不太冷?这是由于阴天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地球表面大得多?由于月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地球小得多,所以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低于月球表面;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使地球的温度高于月球表面。

这就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使其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二氧化碳增多为什么会引起地面的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的作用是大量吸收红外线。

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从而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导致全球气温的升高。

利用地膜覆盖技术为什么能使种子提前发芽?所谓地膜覆盖,就是在播种之后的耕地上覆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太阳的短波辐射(可见光)可以透过塑料薄膜照射到地上,地面的长波辐射(红外线)被塑料薄膜挡住,从而提高了地表的温度和湿度,促进了种子的发芽。

农业上所使用的温室大棚基本原理也是如此。

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典型例题】【例题1】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其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

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

地面辐射越强;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B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00:24:44—00:27:09【例题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如果二氧化碳增加,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解析:这个问答题目是考察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知识点的理解,看下面的框架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增多,大气的温度上升,必然导致大气的逆辐射增强,从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加强。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答案: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例题3】(2015年广东高考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该题属于文字类材料选择题,根据题干提示“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解析火山爆发造成地表温度下降的原因,同时注意是地表温度,而不是通常说的气温,地表温度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气温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

通过读题干,我们知道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故选D。

答案:D大气受热过程的结果大气受热之后必然带来气温和气压发生变化。

气温的分布(关注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高清课堂高考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00:31:00—00:38:10注:逆温现象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常见的逆温类型(1)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

一般日出后,辐射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2)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

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3)地形逆温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4)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逆温的影响(1)出现多雾和晴干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4)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