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宗白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合集下载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许慎说:“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美从何处寻_福柯生存美学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比较

美从何处寻_福柯生存美学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比较

福柯(1926-1984)与宗白华(1897-1986)同是活跃于20世纪的学术界巨擘。

一位被誉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一位被赞为中国现代“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美学大师”;一位以权力-知识观启示了人们认识问题的新视角,一位以“散步学派”的风范在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一位从西方文化的边界入手,考察疯癫、医学、监狱和性的历史,一位把精美哲思化作《流云小诗》。

二者生活背景不同,学者气质迥异,但福柯的生存美学与宗先生的生命美学在殊途中亦有同归之妙。

就字面而言,“生存美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福柯在法兰西学院1982年关于“主体的诠释学”的课程中。

他在这一年的课程中所探讨的问题实际是作为西方传统主体理论基础的“自身文化”。

而在《性史》的创作过程中,福柯从瑞士历史学家、艺术史和文化史专家布尔克哈对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延伸出了“生存美学”的概念。

由此可见,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从西方传统的自身技术中演变而来的,其主旨就是把审美创造当成人生的首要内容,以关怀自身为核心,将自己的生活当成一部艺术品,通过思想、情感、生活风格、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艺术化,把生存变成一种不断逾越、创造和充满快感的审美享受过程。

而宗白华则吸收了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并把它们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美就在于生命。

而生命的本质在精神,宇宙的精神在活力,故美在活力,即创造力。

他还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我们生命的创作现象与艺术的创造现象,颇有相似的地方……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同情”、美化、超然。

同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比对中,二者对各自美学的实践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分析如下:一、思维底蕴的不同:怀疑——和谐为了使自己的一生实现美学化,福柯认为,首先必须不断地考察对自身生活产生疑问的实际条件,也就是善于使自身的生活“成问题化”。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阅读附答案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阅读附答案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阅读附答案《美从何处寻》宗白华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

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

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

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

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

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

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

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

”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

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1月月考题(答案在最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间是切入中国山水画形式问题的关键,前贤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已日臻详备和深透,特别是宗白华、程抱一等学术前辈的开创性探索,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与西方风景画中所呈现出来的静穆空间不同,中国山水画将时空打并一气,在空旷幽眇的山水空间背后,暗涌着天地大化的无限生机。

细作甄别,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美感主要源自三个方面:永恒感、音乐感、真实感。

英国汉学家苏立文认为,中国山水画中那种自然生动、宁静平和的气氛在其他民族的艺术中是不多见的。

这指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性。

它所表现的不是某一个历史瞬间的时间点,不是特定的某个历史场景,而是抽象的、一般的、天人容与的自然景貌。

山水画的叙事性不强,而抒情性颇为突出。

但中国山水画家所抒发的,不是那种血脉贲张、呼天抢地式的情感,而常常是静谧清淡的自然至情。

表现在山水画中,就是“永恒”的生命体验。

可以说,永恒是山水画的独特美学品格。

这种永恒,是对不断消逝的流俗时间的对抗与超越。

现实时间停滞了,审美时间却在悄悄地绵延,令观者流连忘返。

然而,山水画中的“永恒”不是绝对的“无时间”,而是以审美时间置换了流俗的现实时间。

审美时间渗透到山水画的形式肌理之中,表现为与宇宙的生气节奏同律合拍的“音乐感”。

这种音乐感,一方面是静谧永恒,另一方面是生机跃动,两者看似矛盾却在山水画中契合无间,水乳交融为一片生气葱郁的时空至境。

画家以抽象写意的线条笔墨来表现自然景貌,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对真山实水进行客观复制的路径。

从而将画面空间从视网膜成像后的“逼真幻象”转向一种写意的、活泼的“灵的空间”。

《宋书》所记载的宗炳即是借助画作游而观之,澄涤襟怀,了悟大道。

那如何游,如何观呢?宗炳《画山水序》谓:“身所盘桓,目所绸缪。

”“身所盘桓”即观者不是站在某个固定的地点看,而是随着山水景色的自然延展移步进行打量;“目所绸缪”即观者要移情山水,细作观瞻品味。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读后感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读后感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读后感引言《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一部重要作品。

这本书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对于文化认同和个人成长的思考。

通过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描写,张炜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下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内容概述《美从何处寻宗白华》以作者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为线索,通过回忆和思考,展示了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挑战。

他在异国他乡接触到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冲突与融合在《美从何处寻宗白华》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他描述了自己在美国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挫折,如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等等。

同时,他也通过与美国人的交流和接触,逐渐理解和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优点和价值观。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学习古代诗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试图寻找到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他也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脱节,以及中国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

个体与文化《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探讨了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自己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经历,深入思考了个体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个体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他认为,个体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也不能仅仅固守传统。

相反,个体应该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地理解、尊重并吸收不同文化中有益的元素。

总结《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作品。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下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描写,展示了个体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认同的思考,也给予了读者对于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拥抱多元文化。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黄小丽温德朝内容提要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

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

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

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星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

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关键词宗白华意象论美学中国美学20世纪初中西美学相遇后,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积极探寻中国美学现代性之路。

他们在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美学意象和意境理论进行了阐释。

在诸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审美意象论初步实现了美学现代性转型,这也是最能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之一。

整体上看,宗白华关于美及美感特质、尚象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的创构生成、审美意象的美学形态、人生的艺术化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思辨性论著,他的审美意象理论散见于不同文本中。

意象、易象与审美意向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论为本体。

可以说,意象是中国美学的元理论范畴,在中国美学整体架构中居于重要地位。

叶朗认为,“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①朱志荣认为,意象指称的是美的本体形态,意境是意象的境界。

“从感性形态、思想的延续性和普遍性看,选择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本体范畴更为合适。

美从何处寻? ----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

美从何处寻?      ----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

美从何处寻? ----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美从何处寻?—读宗白华《艺术》、《小诗》有感班级姓名学号《小诗》是宗白华先生《流云》诗集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而《艺术》这首诗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艺术是美学的最典型的形态。

这两首诗所彰显的“新诗人人格”对于新诗发展的客观意义十分真淳而颇具新意。

小诗体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是即兴式的短诗。

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达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理想。

这不仅是是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的努力更是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受的努力。

在众多小诗体的创作中作为郭沫若的导师宗白华先生的《小诗》为典型代表。

首先从事的语言上来看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流动性。

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棵会开花的树树上的花是生命之花是生命的象征。

作者成功的将中国的文字与西方的语言相结合生命的树上调了一枝花以示生命的终结如同花朵的凋零一般。

然而这朵花就谢落在诗人的怀里诗人便轻轻地把它压在心上那凋落的花朵与心中的音乐相接触化作了小诗一朵。

整首小诗就像是一组镜头的完美组接动作连贯而衔接自然。

成功的将物与我相结合给人以恬淡而安静的感受。

其中比喻新奇作者将生命比作大树即言生命之生机会在岁月中接受无数风霜的洗礼才能开花结果。

而生命的结束则好似花儿的凋零。

花朵无疑是美好的象征生命也是最美好的东西将两者相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

花朵谢落在诗人的怀里是否指诗人曾经经历过一个生命的终结呢?不然何言“谢落在我怀里”?但诗人并未嚎啕大哭而是轻轻地把它压在心上烙在记忆里。

这样才是最好的纪念吧!那音乐便是诗人对这个已失去生命的怀念和热爱吧!当生命逝去这产生的细微的矛盾引起了是人的思考是该顺其自然的惋惜还是诗意的去接受这份音乐般的生命的洗礼便化作了小诗一朵深入作者的内心的细微感受变大出来。

其次从诗歌的意象上来看树花等意象新奇而巧妙。

树和花都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们同人一样要经历风吹雨打和时间的洗礼在重重考验之下真正修成正果的必然是顽强而积极的一类。

宗白华《论素描》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宗白华《论素描》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宗白华?论素描?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那么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根底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荣耀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近代素描亦已成为独立的艺术。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异: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巩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那么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

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乱、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公元550-557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凸凹,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城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洁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顶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那么,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陷入情感的波涛,这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

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

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发见这样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的。

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

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和特性。

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

女子郭六芳《舟还长沙》诗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

等到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

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

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

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象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

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

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

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

创造“美”也是如此。

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

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

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这两者都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采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它的力量
更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

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见。

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选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