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财政政策汇总资料

合集下载

财政法规热点议题汇总

财政法规热点议题汇总

财政法规热点议题汇总:1.2010年财政预算报告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2010-03-25)关于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的说明(2010-03-25)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表(2010-03-25)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2010-03-25)关于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的说明(2010-03-25)2010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2010-03-25)关于2010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的说明(2010-03-25)2010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情况表(2010-03-25)201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2010-03-25)201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10-03-25)2010年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10-03-25)2010年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预算表(2010-03-25)关于201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的说明(2010-03-25)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表(2010-03-25)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表(2010-03-25)关于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说明(2010-03-25)2010年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收支表(2010-03-25)2.2010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情况(2010-05-11)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情况(2010-05-11)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基本情况(2010-04-13)3.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光辉历程显著成就(2009-09-16)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04-28)积极财政政策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2009-04-28)保民生扩内需切实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9-03-25)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协同效应上发力(2009-02-20)启动加速发展的“引擎”——近年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综述(2009-04-28)广济苍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期财政政策推进民生保障体系... (2009-04-28)4.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 (2008-12-26)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有关预算管理的通知(2008-12-25)关于公布取消公路养路费等涉及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的通知(2008-12-23)财政部等五部门公布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政策(2008-12-2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的通知(2008-12-19)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后相关成品油消费税政策... (2008-12-19)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2008-12-19)国家决定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降低成品油价格(2008-12-18)《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情况通报(2008-12-13)关于对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2008-12-05)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08-12-05)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答记者问(2008-12-06)5.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03-16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03-06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预算报告审查结果报告2009-03-106.弘扬抗震精神献身财政事业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灾。

形考任务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Word最新版)

形考任务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Word最新版)

形考任务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通过整理的形考任务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变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

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整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洁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更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削减,总需求削减,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

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

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心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完整word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完整word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钱币政策的比较剖析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经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后影响就业和公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固增添、物价稳固,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含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的政策工拥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拥有政府购置、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

这些财政进出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以致公民收入的调理作用,不单是数目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经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乘数主要包含政府购置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均衡估算乘数。

这些乘数反应了公民收入改动量与惹起这类变化量的最先政府购置支出改动量、转移支付改动量、税收改动量和政府进出改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许说公民收入改动量与促成这类量变的这些变量的改动量之间的比率。

平常地讲,这些变量的改动在连锁反应下,将惹起公民收入成倍的改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应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由扩充性财政政策惹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致使均衡收入降落的情况。

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

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要素是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

即:LM 曲线斜率不变, IS 曲线斜率小(平展),利率提升幅度小,进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IS 曲线斜率大(峻峭),利率提升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

IS 曲线斜率不变, LM 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升幅度小,进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峻峭),利率提升幅度大,进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钱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钱币政策工具来调理钱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钱币政策目标是钱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后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

如必定的经济增添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进出均衡等。

杭州市余杭区涉企财政政策汇总表2021

杭州市余杭区涉企财政政策汇总表2021
众创新的实施意见
》(杭科高杭政办
〔2018〕1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
国家级众
办公厅关于加强众 创空间建设进一步
27 创空间奖 区科技局 奖励类 科技专项 推进大众创业 万

众创新的实施意见
》(杭科高杭政办 〔2018〕1号)
《杭州市科技企业
28
市级孵化 器奖励
区科技局
奖励类
科技专项
孵化器认定和管理 办法》杭科高〔
5
杭州市“ 115”引进 国(境) 区科技局 外智力计

奖励类
关于印发《余杭区
支持科技创新、鼓
人才专项
励提质创优财政扶 持政策实施细则》
的通知(余科〔
2019〕32号)
关于印发《余杭区
浙江省扩
支持科技创新、鼓
6
大“海外 工程师”
区科技局
奖励类
人才专项
励提质创优财政扶 持政策实施细则》
引进计划
的通知(余科〔
2020〕74号
《浙江省省级科技
型中小企业扶持和
29
省级孵化 器奖励
区科技局
奖励类
科技专项
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浙财
教〔2014〕147
号)
《浙江省省级科技 型中小企业扶持和
30
国家级孵 化器奖励
区科技局
奖励类
科技专项
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浙财
教〔2014〕147
号)
科技局政策汇总表
实施“新制造业计
划”推动经济高质
量可持续快发展的
若干意见>具体政
策解释说明》(余
财政〔2020〕5
号)
《杭州市“雏鹰计

2023年财政政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汇总

2023年财政政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汇总

2023年财政政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汇总以下是2023年财政政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的汇总。

本题库包括各个方面的财政政策相关知识,涵盖了宏观经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内容。

宏观经济1. 宏观经济是指什么?答案:宏观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指标。

2. 什么是经济增长?答案: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3. 通货膨胀是什么?答案: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税收政策1. 什么是税收?答案:税收是指政府向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2. 税收有哪些分类?答案: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类。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的税,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间接承担的税,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3. 为什么国家要征税?答案:国家征税是为了获取财政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求、调节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等目的。

财政支出1. 什么是财政支出?答案:财政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进行投资的支出。

2. 财政支出的分类有哪些?答案: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一般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两类。

一般性支出是用于政府日常运行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支出,如工资、教育和医疗费用。

发展性支出是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资。

3. 什么是财政赤字?答案: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以上是2023年财政政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的汇总。

希望这份题库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财政政策相关知识。

祝各位参赛者取得优异成绩!。

财政学知识点汇总

财政学知识点汇总

财政学知识点汇总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一些关键内容的汇总。

一、财政的职能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三大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的领域和部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流向新兴产业等。

收入分配职能旨在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方式,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和救助。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则是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排除他人消费该产品,非竞争性则是指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典型的公共产品如国防、治安等。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治决策的过程和机制。

在公共选择中,存在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办公用品采购、公共工程建设等。

它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经济结构。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资金的无偿转移,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这类支出主要影响社会公平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职能扩张等。

同时,要对财政支出进行效益评价,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四、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等。

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的种类繁多,如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等收入。

国债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作用。

五、税收原理税收原则包括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适度原则。

(完整word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一、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

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

(财务知识)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

(财务知识)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

(财务知识)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经济常识汇总最全版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常见的经济常识,供您参考。

一、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媒介,它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

现代社会主要采用法定货币,如人民币、美元等。

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对资金进行调配和管理的过程。

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主要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和决定,个体和企业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和劳务。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主要由政府计划和调度,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计划来调节和分配资源。

三、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要素的结构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资本积累是指资本的投资和积累。

四、税收和财政政策税收是国家从居民和企业收取的一种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国家的运行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用来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

五、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全球化是指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依存和交流。

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不平等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资料汇总2015-10-31孙华绪一、财政政策基本知识: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分期:1979—1981: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1982—(1988?):宽松的财政政策1988年9月—1990:紧缩的财政政策1991—1993上半年:宽松的财政政策1993年7月—1997: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积极有限度扩张(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2008年10月: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11月—2015:积极的财政政策三、历年财政政策:1979—1981: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主要内容:“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通过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等办法。

1980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防止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

另外,严肃财经纪律,控制奖金总额和超额津贴。

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980年在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增加补贴的同时,支农资金也达到150亿元;除较多地安排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外,财政还增加了轻纺工业挖潜改造和专项贷款15亿元。

通过增加供给,缩小消费品供应量与购买力之间的差距,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

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了20%,在此基础上超购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同时还相应提高了油料、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1980年,国家财政的粮油价差补贴、超购粮油加价补贴和粮食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共计108.01亿元,比1979年增加了47.39%,有力地平衡了商品供求,保证了物价稳定。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①控制需要大量补贴的产品出口,减少高亏商品的出口,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②对出口创汇企业实行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扩大生产出口商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的预期目标。

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到1981年的5.2%。

1982—:宽松的财政政策背景:1982年国民经济出现下滑主要内容: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1988年9月—1990:紧缩的财政政策背景: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大幅攀升。

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

主要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

一是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从1988年9月至1989年第一季度,停建、缓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800多个。

同时,将调整预算外基建投资作为压缩投资需求的重点,一方面通过征集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限制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另一方面鼓励能有效地增加供给的生产投资,限制“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模。

二是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①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把专项控制商品由19种扩大到32种;②限制奖金等工资外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大力吸收存款来减少现期购买力;③对一部分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采用专卖的办法,以减少流通环节的人为涨价因素;④为了稳定粮食和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国家财政继续保留定额补贴,对某些品种的补贴额甚至还有所增加;⑤在1989年财务大检查中把滥发奖金、实物列为一个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一项考核制度,实行首长责任制。

三是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①削减财政投资支出,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对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并转等;②大力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到1990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42.2%压缩到7.3%;③对所有单位持有的1981—1984年发行的国库券,推迟三年偿付本息,以减少货币投放。

四是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1988年在重庆进行税利分流试点,1989年扩大试点范围,企业利润先以所得税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以一部分上交国家,余留部分归企业。

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由税前利润归还,改为由税后利润和折旧基金及其他企业自主财力归还。

与此同时,对税制进行改革,1989年开征建筑税,将自筹基建投资建筑税由原来的单一税率改为差别税率,对非生产性建设、计划外建设和非重点建设实行高税率,对小轿车、彩色电视机征收特别消费税。

效果:①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所改变。

②但是,由于“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③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居民收入的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1991—1993上半年:宽松的财政政策背景: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

1990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

严厉的紧缩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1989年和1990年GDP分别只增长了4.1%和3.8%。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慢的增长率。

主要内容:为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

效果:1991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

1993年7月—1997: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背景: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经济迅速达到过热状态,由此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始攀升。

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8%,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4.7%)。

待到1993年春季,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十分明显。

主要内容:①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基建项目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②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③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甚至连银行间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

效果:①1995年起价格逐年回落,到1996年底,过热的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治理,持续三年之久的高通货膨胀大幅度回落,1997年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

②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步下降,1997年GDP的增长率由1993年的13.5%降到8.8%。

③总之,实行了4年半之久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消除了突出的金融风险,解决了投资膨胀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

④总的看来,经济的状态仍然良好,但已经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些现象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1998—2002:积极有限度扩张背景:①连续4年实行宏观经济“双紧”政策,从1996年开始出现市场需求疲软,到1997年3月,物价开始回落,GDP开始下滑,至此,中国经济已从通货膨胀转化为通货紧缩。

从1997年10月起,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有效需求不足。

②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主要内容:政府从1998年由以往的紧缩政策转变为扩张的政策,即由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和积极扩大内需。

1998年8月向商业银行增加发行1080亿元特种国债,将大量沉淀于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投资,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增发80亿元人民币的外债。

中央财政赤字达到960亿元,比年初预算赤字460亿元增加500亿元(增发的1080亿元国债中,当年只使用500亿元,故预算赤字只增加了500亿元,另有580亿元1999年转贷给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未计入中央财政预算赤字)。

效果:①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一些作用,对调整经济结构也有作用。

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加快,199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7.6%,比第二季度快0.8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增长9%。

1998年全年GDP增长7.8%,接近8%的预定目标。

②但是,由于是在下半年才加强实施这项政策的力度,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1999年才充分显露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