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ternal Medicine.
中医内科学概述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1
起源
追溯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艾灸疗法
介绍艾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掌 握艾灸的操作技巧。
中医方剂学
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功效。
草药学
深入了解中草药的特性、功效 和应用,掌握中草药的配伍规 律。
方剂配伍
学习古代名方的配伍方法,了 解各种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临床应用
研究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探索方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
研究内容
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和治疗原则。
3
应用领域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实际应用,如何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核心概念,深入了解中医疾病发生机理。
阴阳观念
解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的核心 概念——阴阳。
五行学说
探索五行学说在中医病因病机理 论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理论
了解经络理论对中医疾病发生机 理的解释。
中医病证诊断学
学习中医病证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中医诊断技巧。
望诊
学会通过望诊了解病情,如面色、舌质、舌苔 等。
问诊
掌握正确的问诊技巧,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 等。
切诊
通过摸诊、听诊等手法判断疾病的性质。
闻诊
运用嗅觉判断患者的气味变化,对疾病进行诊 断。
3 中药配伍
了解中药材的分类和特点, 如何鉴别和保存。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ternal Medicine.
中医内科学概述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1
起源
追溯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艾灸疗法
介绍艾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掌 握艾灸的操作技巧。
中医方剂学
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功效。
草药学
深入了解中草药的特性、功效 和应用,掌握中草药的配伍规 律。
方剂配伍
学习古代名方的配伍方法,了 解各种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临床应用
研究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探索方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
研究内容
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和治疗原则。
3
应用领域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实际应用,如何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核心概念,深入了解中医疾病发生机理。
阴阳观念
解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的核心 概念——阴阳。
五行学说
探索五行学说在中医病因病机理 论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理论
了解经络理论对中医疾病发生机 理的解释。
中医病证诊断学
学习中医病证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中医诊断技巧。
望诊
学会通过望诊了解病情,如面色、舌质、舌苔 等。
问诊
掌握正确的问诊技巧,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 等。
切诊
通过摸诊、听诊等手法判断疾病的性质。
闻诊
运用嗅觉判断患者的气味变化,对疾病进行诊 断。
3 中药配伍
了解中药材的分类和特点, 如何鉴别和保存。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 PPT课件

虚痞
痞满时减, 多逐渐 较长 喜温喜按, 而起 且不能食或 食少而不化
医学课件
虚则补 之
19
2.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 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者属寒。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 脉数者为热。
医学课件
20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 基本法则。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 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医学课件
27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医学课件
28
食积较重 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脘腹胀满 加枳实、厚朴、槟榔; 食积化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枳实,或用 枳实导滞丸; 脾虚便溏 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医学课件
情志失调2021治疗不得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侵袭肌表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痰湿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情志失和惊恐则气乱2021三病机小结一病位及涉及脏腑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病机关键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二节 痞
2.痰湿内阻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 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 ; 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法: 代表方: 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23
3.湿热阻胃证
症状: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 ; 兼症:口苦,纳少;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 则。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 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 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 则。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 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 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225P)

喘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2/1/2020
概述
一、定义:
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 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2/1/2020
二、 源流
(一)病名 1.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的“上气”即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1/2020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12/1/2020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2/1/2020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12/1/2020
范围
《伤寒论》 《温病学》
《金匮要略》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12/1/2020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12/1/2020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感谢聆听!
肺系病症 中医内科学
感冒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 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 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意
点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意
点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4
第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2 |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3 |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感冒
注 意 点
10
辨证论治
风寒束表证
证候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
注
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意 点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发病特 点——病程)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特点——多发季节)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治法:滋阴解表。
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1.生活调理 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 不可贪凉露宿。 2.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 3.感冒治疗期间护理 发热者须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对时行感冒重症 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须加强观察,预测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类
感冒与风温鉴别
证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
鉴
变。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
别
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
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8
第 4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感冒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点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12
辨证论治
暑湿伤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注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感谢聆听!
肺系病症 中医内科学
感冒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 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 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意
点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意
点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4
第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2 |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3 |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感冒
注 意 点
10
辨证论治
风寒束表证
证候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
注
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意 点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发病特 点——病程)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特点——多发季节)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治法:滋阴解表。
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1.生活调理 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 不可贪凉露宿。 2.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 3.感冒治疗期间护理 发热者须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对时行感冒重症 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须加强观察,预测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类
感冒与风温鉴别
证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
鉴
变。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
别
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
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8
第 4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感冒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点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12
辨证论治
暑湿伤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注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