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5至7节)

四、耳针的临床应用
(二)选穴原则
根据病变部位 胃病─胃穴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眼病─肝 按现代医学 神经衰弱─皮质下穴 按临床经验 神门─镇静、安神
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刺伤血管
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血 肿
现象
处理
预防
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遗 感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 左右配穴法:“左右同取”或“左病取右,右 病取左”。 左右对称取穴 :“左右同取” 如: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 左右交叉取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太冲 。
右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表里配穴法:
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 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 穴 。 如:肝病取肝经的太冲、期门+胆经的阳陵泉、 丘墟。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薛霁
大连医科大学 张红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返回目录
目
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 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 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jpg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中的经典工具,它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是针灸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和解析。
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经络、穴位、操作、灸法、禁忌”。
下面对每个方面进行详解:
1.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系统,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交流和调节的通道。
针灸学必背歌诀中要求学习者熟悉十四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包括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络。
2.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位置,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牢记主要穴位的名称、位置和特点,如“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关”等。
3. 操作:操作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提、转、捻等动作。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各种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插针宜快、提针宜慢、针刺有气则留针”等。
4. 灸法:灸法是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燃烧艾草等物热熏或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技巧,如“直接灸、缓灸、艾绒灸”等。
5. 禁忌:禁忌是指针灸治疗中需要避免的情况,如禁忌病症、禁忌部位等。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常见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其
内容对于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一)导学【目的要求】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教案下载

针灸学教案教案:针灸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讲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穴位。
教材章节为《针灸学》的第一章,内容包括:针灸的历史发展、针灸的理论基础、常用穴位介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
2. 掌握常用的穴位及其位置和功能。
3. 能够正确进行针灸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难点:针灸操作的技巧和适用病症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针灸模型、针灸针、穴位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针灸治疗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针灸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介绍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3. 演示:使用针灸模型进行穴位定位和针灸操作的演示。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针灸操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 巩固:通过穴位图和彩色笔,让学生自己标记常用穴位,加深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针灸的历史发展2. 针灸的理论基础3. 常用穴位及其功能七、作业设计1. 简述针灸的历史发展。
2. 列举三个常用穴位并说明其功能。
3. 描述针灸操作的基本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穴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针灸操作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正确进行针灸。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1. 研究其他穴位的应用和功能。
2. 深入了解针灸治疗特定病症的案例和经验。
3. 探索针灸学的现代科学研究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以及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对教材《针灸学》第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针灸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针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熟悉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能正确应用针灸进行治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针灸操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中医针灸科学习计划

中医针灸科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和意义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而且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对针灸疗法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学员,学习针灸科学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针灸科学,我希望能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针灸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1. 中医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2. 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经络穴位、针灸操作技能、针灸治疗原理等。
3. 针灸临床应用:包括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月经不调等。
4.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升自己的针灸技能和临床经验,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三、学习方法1. 听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的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知识,做好笔记,掌握重点知识。
2. 阅读:多读一些与针灸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论文,扩展知识面,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3. 实践:多参与临床实践课程和病例分析,提高诊疗水平和实践能力。
4. 交流:与老师和同学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中医针灸学科相关问题。
四、学习计划1. 针灸学基础阶段(1-2年)在这个阶段,我将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基础知识和针灸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2)学习经络结构和穴位定位,熟悉常用的经络和穴位。
(3)学习针灸操作技能,包括不同针灸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开展临床实践,结合实际病例进行针灸治疗。
2. 针灸临床应用阶段(3-4年)在这个阶段,我将主要学习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1)学习各类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月经不调、失眠等。
(2)学习临床病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进行针灸治疗。
(3)参与临床实践课程,提升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针灸学》

随后,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从两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到明代,由 于各家针灸学说和学派的不断涌现,使针灸医学得到 了长足的进展。例如: 隋、唐两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 宋元时期 :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 中的《针灸资生经》;医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 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 珍的《奇经八脉考》等 。特别是《针灸大成》,可谓 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 著作。该书大约成书于汉代,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 论,腧穴学中的八会穴、五腧穴理论,刺灸学中的 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八会 穴理论对五输配属五行的五门十变理论,成为子午 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双手配合操作和 得气问题的见解以及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 其子”的补泻配穴原则等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 和全面。 此外,华佗创立了“华佗夹脊穴”;张仲景创立 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许多针灸处 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视频)
2000年3月针灸推拿学被列为学院的8个重点学科 之一。承担科研、教学课题28项,国家1项,11项省 厅级课题,16项院级课题。其中结题4项,在研25项。 近三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共87篇。其中核心期刊24 篇。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中医基 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它需要雄厚的针灸学术理论 基础和广博的学识。由于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所以针灸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针灸临 床必须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作为针灸工作者, 除了熟悉针灸操作技术以外,还必须通晓中医基础 理论,掌握辨证施治的本领,更因为针灸的临床应 用范围广,理论研究的涉及面宽,还必须重视同其 他学科(内、外、妇、儿科知识及西医解剖学)的 结合,才能学好针灸学。详见讲义 。
中医针灸学歌诀

中医针灸学歌诀中医针灸学是古老而深奥的医学学科,它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穴位刺激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医针灸学,我们需要掌握几个重要的歌诀,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第一句歌诀是:“经络何以治,气血为之宗。
”这句歌诀强调了经络的重要性,它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理论。
而气血则是经络中的重要元素,只有气血充足,经络才能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气血的调养与平衡。
第二句歌诀是:“身有六经络,各主奇偶阳阴错。
”这句歌诀提醒我们,人体有六个经络,分别为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
而每个经络都有其对应的奇经与偶经,阴阳错配。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经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第三句歌诀是:“面部行五输,摇头晃脑记心田。
”这句歌诀指出了面部的五个关键经络,分别是阳明、太阳、厥阴、少阳和少阴经。
掌握这五个经络的走向和穴位分布对于面部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而“摇头晃脑记心田”的部分则强调了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总结。
第四句歌诀是:“寸口与尺若明,经与穴相应。
”这句歌诀指出了寸口和尺泽两个经络的重要性。
寸口主沟通全身经络的功能,尺泽则主治手部疾病。
同时,我们需要明确经络和穴位的相互关系,只有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针灸学的歌诀给了我们学习和实践的指导。
除了歌诀,我们还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只有全面掌握了中医针灸学的原理和技巧,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以及推动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让我们在学习中医针灸学的过程中,牢记这些歌诀,不断进步,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针灸科室学习进修计划

针灸科室学习进修计划第一阶段:概述针灸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传统的经络与气血理论,在疾病的发病机理上的作用。
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照分析。
第二阶段:基础知识1. 针灸学常识:包括针灸的定义、分类、作用与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
2. 经络学:包括十四经脉、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及其内脏经脉,确定各个经络的走向、分布、功能和特点,并掌握经络刺激的基本规律。
3. 穴位学:包括定位、标志、主治功能、针刺法则、操作要领等。
4. 中医病证学:包括针灸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等。
第三阶段:操作技能培训1. 针刺术:掌握刺灸的基本技术,如手法、深浅、进针方向、力度等。
2. 灸法:学习灸法及其操作技巧,包括使用炙、艾、毫、砂等不同的灸物进行灸治。
3. 推拿:掌握推拿手法和技巧,包括按摩、拨叩、撮捏、捶击等技法。
4. 捏踝:掌握捏踝法与拔罐术等辅助手法。
第四阶段:临床实践进入临床实践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真实的病患,进行针灸治疗,并不断总结反思,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第五阶段:进阶学习1. 针灸治疗技术:学习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针、牵引法、针刺配伍、穴位按摩法、穴位压法等高级技术。
2. 诊断学:掌握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诊断技法。
3. 针灸学研究方法:学习各类针灸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检索、案例分析、临床试验等。
第六阶段:学术交流积极参加针灸科室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交流,了解最新的针灸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
第七阶段:总结提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注重思维和技术的创新,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综上所述,本人通过七个阶段的学习进修计划,将全面提高自己的针灸学专业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中医针灸治疗效果,为针灸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展开全文
学习针灸学,应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具备一定的中医推础和现代医学知识,掌握好学习方法,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学会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提出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学用结合等,尤其需要根据针灸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学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和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重点。
《针灸学》是中医类专业等学生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针灸防病治病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学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了解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重点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针灸一手法的基本要领;建立中医针灸临床思维,熟练运用针灸防治疾病。
2.学习针灸基础理论,强调综合理解,适当背诵。
针灸从础理论主要有经络学说和偷穴理论。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等,腧穴的名称、定位、主治等,系统复杂、内容具体,需要准确把握、牢固记忆。
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整体上理解经络喻穴的概念,包括其结构和功能,有必要用现代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知识)予以补充。
适当背诵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可以采取背诵经络经典原文、瑜穴歌诀的方式加强记忆。
3.掌握针灸技术,必须严格手法练习,遵循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尤其是针刺手法,强调手法技巧和操作规范,需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熟练运用。
掌握针刺手法,要加强实训,不仅要有正确的持针姿势,熟悉操作要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指力。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
”提出了针刺手法基本要求。
指力良好,进针和行针时不易弯针,且运针自如,强弱有度,不仅可以达到针刺手法操作要求,而且可以提高疗效。
良好的指力需要反复训练而获得。
循们经络、找准脑穴也需有一定的训练基础。
一般以人体经络愉穴图谱、模型作为教具,
直观教学,可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人体上练习画经点穴效果更佳。
4.熟悉针灸治疗,应当加强见习实习,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针灸学是一门以临床治疗为主的学科,应用性强。
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结合临床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诊疗动手能力,是学好针灸学的有效方法。
在理论学习阶段,可以通过课间见习,了解针灸临床诊疗实际,加深对针灸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针灸方法和技术后,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初步对患者进行针灸诊治,强化对针灸防治疾病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逐步建立中医针灸临床思维,不断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努力成为合格的中医针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