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母亲石》,完成15—-17题.(14分)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地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难过)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明】许炯《望夫石》阅读答案及解析

【明】许炯《望夫石》阅读答案及解析

【明】许炯《望夫石》阅读答案及解析(共12分)望夫石【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

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

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

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

风中怨,雨中愁。

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13.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萧淑妃《夜梦》)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杜牧《秋梦》)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4.“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

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

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6分)阅读答案:12.(3分)B 13.(3分)D14.(6分)答案示例1: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

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

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

答案示例2: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

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

如此处理则思妇的形象更为凄苦,尽管其悲剧性令人难受,但这种悲剧在真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应该接受答案示例3: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考点01 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 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切不可理解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三联写出战争的艰苦性和战争的惨烈,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决心。

由此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的赞美。

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

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

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判断“秋色”是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从“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可以看出“秋色”可以是肃杀的景象;从“黑”“金”“燕脂”“紫”“红”等描绘色彩的词语,可以看出“秋色”也可以是绚烂的景象。

考生据此表达观点,恰切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

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

高考语文读理解《望夫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读理解《望夫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读理解《望夫石》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望夫石刘禹锡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

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

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

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靡芜①上北山。

(注)①靡芜:一种香草。

古人认为靡芜可使妇人多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夫石”是古代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表现妻子对离家在外丈夫的坚贞爱情。

B.诗人用“何代”而不用“何时”,表达自古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丰富了诗的意蕴。

C.颔联运用工笔描摹望夫石像的肌容和衣着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悲苦。

D.尾联以“笑采”作结,写征人妇到北山采摘靡芜的欢快情景,使整首诗增添亮色。

6.有人认为颈联中诗人选用“江燕”“野花”两个意象,有“无理之趣”。

请简要赏析。

【答案】5.D6.“江燕”“野花”本为自然之物,没有情感,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征人妇怨恨江燕不能带来远方征人的信,野花独自开放,不能了解自己内心的愁苦,更表达出征人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闺怨之愁,所以有“无理之趣”。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D. 结合上句“近来岂少征人妇”可知,这里“笑”不是写欢快情景,而是一种苦笑。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无理之趣,所谓“无理”是指作者有悖情理、事理、物理一般规律的意象描写;而“趣”则是这种无理描写所引发出来的审美情感。

本题“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联中,赋予“江燕”以人的动作,“不能传远信”,赋予“野花”以人的情感,“空解妒愁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转移至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上,表现了征妇对丈夫的思念和闺中愁怨。

所以尾联有“无理之趣”。

同步练习高二语文(上)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高二语文(上)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高二语文(上)参考答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一科学之光探索与发现一、积累运用 1. B(A窜cuàn C憾hàn D札zhá) 2.D(A征-症 B从-崇 C苍-沧) 3. C (呈现:显出、露出;表现:表示出来或故意显示自己,“表现”一般指个体行为,此处主语是“几代读者”所以用“呈现”更合适。

界线: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②不同事物的分界;③某些事物的边缘。

界限:①不同事物的界限;②尽头处,限度。

“界限”较抽象,“界线”较具体,此处用“界线③”义项最吻合要求。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显然“搜集”更吻合语境。

) 4.C (A“饮鸠止渴“喻用有害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更严重的后果,应改为“讳疾忌医”;B“文不加点”指文章写得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并非指标点符号);D“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前面已有“目前”一词,词义有重复。

)5.D(A成分残缺,句子最后可加上“的原因”。

B“晚上来”有歧义;C“奠定”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基础”) 6.D二、文本研习(一)1.①一是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一是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②这些短语或词,对回答上面问题起到了提示和概括的作用。

2.(1)精细;(2)冷静。

3.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

4.D(“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不符合原意,应是“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5. 指人类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带来好处的的同时,有可能被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利用,也可能被滥用。

6.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7.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

8.①打比方;双刃剑。

②举例子;文中“举几个例子”以下两个句子。

③作比较;白种人与亚洲人比较。

四年级冀教版2021年语文上学期阅读与理解真题(含答案)

四年级冀教版2021年语文上学期阅读与理解真题(含答案)

四年级冀教版2021年语文上学期阅读与理解真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泰山上的挑夫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

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

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

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

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

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

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

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

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

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

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

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

”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二模:古诗词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二模:古诗词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二模:古诗词阅读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1.(2021•海淀区二模)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成都大阅②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外③,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橐④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释:①本诗写于作者从抗金前线调回后方成都的途中。

②大阅:大阅兵。

③雪岭蓬婆外:岷山主峰以外的地区,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实则为吐蕃占据。

下句中的“渭水”,当时被金人占据。

④橐(gǎo):箭囊。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剑门》诗前两句,写出了长途跋涉的情状,“无处不”即“处处都”,也包括此时的剑门途中。

B.《成都》诗首联,“爽气新”既写出秋季雨后的特点,又与“遥见”相呼应C.《成都》诗颔联,运用夸张手法渲染阅兵声势浩大,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理想与远大抱负,气势昂扬。

D.《成都》诗后两联,情感转入低沉,先以风中旗影闪动比喻小人当道(2)《剑门》诗中的“销魂”,意指悲伤愁苦。

下列诗句中“销魂”的含义与之不同的一项是A.日暮黄云千里昏,壮心轻别不销魂。

勤君用却龙泉剑,莫负平生国士恩。

(钱起《送傅管记赴蜀军》)B.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

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销魂。

(韦庄《清平乐》)C.幸遇重阳佳节,高处红萸黄菊,好把醉乡寻。

淡淡飞鸿没(朱敦儒《水调歌头》)D.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

匆匆十年梦,故国黯销魂。

(文天祥《过池州见九华有感》)(3)作者在两首诗中都写到了自己的“文人”身份,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同之处。

赴洛道中作(其一)陆机[1]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望夫石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夫石刘禹锡阅读答案

篇一:望夫石刘禹锡阅读答案【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一句意思相近。

(1分)(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分)答:(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7、(1)只似当时初望时(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

“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

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

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

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

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

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

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b 【解析】(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

(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

(3)“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望夫石》阅读答案发布时间:2015-8-20 13:12:34上一篇:下一篇:篇二:望夫石刘禹锡阅读答案篇三:望夫石刘禹锡阅读答案诗歌,完成第7题。

(6分)望夫石王建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夫石》练习及答案
【唐】刘禹锡①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宋】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①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

②山椒:山顶。

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

④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

⑤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

⑥良:实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刘诗首句,“终日”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夫”字形成句中反复辞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

B. 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
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 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D. 陈诗中,望夫女子自问自答,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音信断绝,自己抱恨无极,精诚不灭,而化成石头,接着又转入写景,渲染气氛。

E. 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15. 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

答案:
14. AD
15. ①刘诗侧重正面描写,写因丈夫出外未归,女子之痴心与痛苦的等待,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②陈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女子望穿秋水,化成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忘记了家中妻子。

鲜明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

赏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A项,“反复辞格”错,应是顶针辞格;D项,“望夫女子自问自答”错,应是诗人见山而浮想联翩,因而发出“这是什么时代的人,因丈夫外出不归而痴情化石的呢?”的疑问,之后才借望夫女子的口吻回答提问。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与作用。

首先要读懂诗,明
白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然后思考诗中是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题目问“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明确告知两首诗都是“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这一思想内容,第一首诗“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属于描写这一表达技巧,是刻画望夫女子的痴情形象,可以得出是正面描写,从“终日望夫”“化为孤石”“已是几千载”词语可以知道作用是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第二首诗内容较长,同样是描写,但是此诗却刻画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依约”痴心望夫化为石头的女子,一个是在“野花徒自好……红楼无处无倾国”中改变忠贞之心的“荡子”,一个忠贞,一个变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得出手法是对比,这不公平的对比的作用是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