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滑坡治理方案探讨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治理方案的分析与研究

的高速公路 延伸到 了山区 , 这个 山区的经 济发展带来 了新 的 机遇与希望 , 但是 , 由于 山区地质条 件复杂 , 常容易发 生高 非
速公路工程 滑坡 的问题 , 这给高速公路 的修建 和保养提 出了 巨大的挑战 。从我 国的 山区 的地质条件来看 , 群岭绵延不断 ,
S in e& T c n l g i o ce c e h oo y V s n i
公 路科 技
科 技 视 界
21年 9 02 月第 2 期 7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治理方案的分析与研究
安 剑波 ( 山西 晋达 交通 建设 工 程监 理有 限公 司 山西
【 摘
太原
0 00 ) 3 0 6
整 变 形 及 破 坏 等 阶段
滑体厚度来看 , 以分成浅层类滑 坡与深层类滑 坡。本文 以 可
有 的地方 山 高坡 陡 , 的地方 深渊 无底 , 有 河谷遍 布 , 崖绝 悬 壁, 沟壑纵横 。 多地 区为地壳运动所致 的断层 , 很 其结构异 常 复杂 。在这种地 质复杂山 区进行高速公 路工程修建 , 容易发 生各种规模 的滑坡问题。这写滑坡病害不仅对 高速公路修建 的进度 、 量和效 益具有较 大 的损 害 , 质 而且容 易引发各 种交 通安全问题 。因此 , 加强对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研究 , 充 分分析出现滑坡病害 的原 因 。想出行之有效 的应对措施 , 坚 持“ 以防为 主 。 防治结合 ” 的原则 , 切实 加大对 山区高速 公路
受 力 情 况 来 看 , 以 分 成 推 动 类 滑 坡 与 牵 引类 滑 坡 : 是 从 可 三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措施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措施摘要:山区高速公路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较差的现场环境,如山区多变的气候条件,雨、雪、冰冻对高速公路及边坡造成侵害,重车或超重车的碾压等,致使高速公路病害频发,需要公路养护的持续跟进,以维持山区高速公路高质量、安全运行。
其中边坡滑坡是山区高速公路养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公路养护部门需在边坡发生滑坡后,深入分析研究滑坡的成因,以制定有效的处治措施,达到加固滑坡体的目的,保障高速公路的运行安全。
本文基于边坡滑坡处治工程实例,首先进行了滑坡成因的分析,并提出了“放坡+抗滑桩+锚索”的处治方案,实现了边坡滑坡的有效处治。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公路边坡滑坡;滑坡处治边坡滑坡是山区高速公路养护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在公路长期运行过程中,受到不良气象条件,重车、超重车长时间的碾压,再加上公路边坡本身岩体薄弱,结构松散,则会形成较高的滑坡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加强边坡滑坡的处治,做好公路常见病害的预防工作,以为山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及运营创造安全的边坡条件。
1.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实例以某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处治工程为例,在其路堑工程路基开挖施工中,面临着全与强风化粉砂岩地质条件,路堑采取的是分级(每级10m)开挖施工方案,右侧与左侧开挖最大高度分别是23m和38m。
在公路投入使用后,受到不稳定岩层条件,以及降雨、冰雪、车辆行驶扰动等的影响,导致该公路边坡滑坡,滑坡的前缘高程256m,处于路堑边坡的坡面,范围大约为196m,后缘高程达到了368m,处于山腰的中上部,后缘范围约为87m,高程前后差112m,坡体厚度5m~16m。
经过细致的勘察发现,整个边坡极其不稳定,处于持续发展状态。
并且滑坡体为全或强风化粉砂岩,存在贯通裂缝,滑坡体正在下滑、变形,张拉裂隙逐渐增大,危及到高速公路的运行安全,需通过边坡滑坡的积极处治,以稳固边坡,保障该高速公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开始向山区延伸,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滑坡灾害较为频繁,这对山区高速公路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为更好控制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发生,本文就山区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就防治措施进行探究。
本次研究中,笔者以某山区高速公路为例,从多方面出发,研究了滑坡地质条件、机制以及治理等;同时,还就滑坡稳定性实施分析,最后,就滑坡防治综合措施予以讨论。
关键词: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一、滑坡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所针对的高速路段临近大山,从路段所处地势来看,南北较高,中间路段地势较低。
基于地貌形态上的差异,则可以就所研究的高速路段予以分类,从而得到三种类型:一是构造侵蚀低山地貌,二是构造侵蚀丘陵地貌,三是侵蚀堆积河谷地貌,该种地貌的形成和河流冲刷有着重要关系。
(二)水文气象从水文气象上来看,所研究的高速公路路段所处气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而各季节的特征较为明显,降雨量相对较多,一般是集中在夏季,而在冬季降雨量相对较小,就年均降水量来看,保持在1000mm。
同时,该路段的气候还将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坡向、海拔等,故而,气候变化性较大。
(三)地层岩性立足于地层岩性,本次所研究的路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半坚硬片岩类,该类型的岩类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中层较为薄细,基于海拔的升高,则边坡自然状态会发生改变,在此情况下,极其容易发生滑坡的情况;二是第四系松软土体岩类,就其组成来看,主要是碎土石以及残留积土等,并且多布于地势偏低的路段,诸如沟谷等。
就当前山区高速公路滑坡成因来看,第二种地层岩性是主要因素。
二、滑坡形成机制分析滑坡之所以会形成,和地质条件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性,本次研究路段降水量相对较大,而土体在吸水能力方面又表现出色,故而容易软化,导致滑坡现象出现。
先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就滑坡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内在因素从内在因素来看,导致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种:一是地形地貌。
高速公路段滑坡段治理实施方案

高速公路段滑坡段治理实施方案汇报人:2023-11-30目录•引言•滑坡段现状及原因分析•治理方案设计•治理方案实施准备•治理方案实施过程•治理效果评估与监测•结论与建议CONTENTSCHAPTER01引言项目背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形复杂和地质条件多变,存在一些潜在的滑坡危险。
近年来,一些高速公路段因滑坡导致的事故频发,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通过有效的滑坡治理措施,可以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提高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
滑坡治理也是维护公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交通畅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治理滑坡段对于保障公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避免潜在的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
项目重要性03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01本项目旨在针对高速公路段滑坡的治理制定实施方案,涵盖了多处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
02治理措施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象因素、公路交通等多方面因素。
项目范围CHAPTER02滑坡段现状及原因分析位于高速公路XX至XX公里段,涉及XX个车道。
滑坡位置滑坡面积滑坡形状滑坡面积约为XX平方米,其中最深处达到XX米。
滑坡呈现为XX度左右的斜坡,表面有明显的裂缝和滑动迹象。
030201滑坡段现状描述由于近期连续降雨,土壤湿度增大,导致土体松动和下滑力增大。
自然因素滑坡段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软弱夹层和地下水作用。
地质因素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原地貌和土壤的破坏以及边坡处理不当等问题。
人为因素滑坡原因分析道路通行受阻滑坡可能导致高速公路堵塞或中断,影响交通流畅度和行车安全。
人员伤亡若滑坡导致车辆翻滚或坠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环境影响滑坡可能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和土地利用。
潜在风险和影响CHAPTER03治理方案设计确保滑坡段高速公路的稳定和安全保障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安全防止因滑坡造成的交通中断和灾害事故治理方案目标了解滑坡的成因、规模和滑动面深度,确定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浅谈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及防治措施

避有困难 或在经济 上显著不 合理 时 , 视滑坡 规模 、 应 公路 与滑坡 的相互影响程 度、 防治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 具体方案 比选 。2 对 )
一
2地下排 水工 程 : ) 地下 排水 工程 是 治理 滑坡 的主 体工程 之
,
特别是地下水 发育 的大型滑坡 , 它发挥 的作用是较 大的 , 主要
第3 6卷 第 1 0期 2 0 10 年 4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 I ARCHI TECr R1 U]
V0. 6 No 1 13 . 0
Ap. 2 1 r 00
・28 ・ 9
文 章编 号 :0 96 2 (0 0 1 .2 90 1 0 .8 5 2 1 )00 8 —2
水不使其 流人 滑坡 区, 把滑坡 内区的降水及 地下水露 头( 泉水 、 湿 地及其他水体 ) 通过 人工 沟道尽快 排 出滑 坡区 , 减少其 对滑坡 稳 定 的影 响。地表排水系统包括滑坡区 以外 的山坡截水沟 、 滑坡 区 内的树枝状排水沟及 自然沟 的疏通 和铺砌等 ( 图 1 , 见 ) 是一个 统
不管采取什么样 的施工步骤和方式 , 同程度改变 了斜 坡岩土 都不
体的原有形状和 自然平 衡 , 以人 工边坡 为达 到地应力 的平衡 , 所
在新修公路时就可能发生滑坡。
反
垛
3 公路滑 坡治 理的原 则
1 对于性质复杂 的大型滑坡 , 以绕避 时应 尽量绕避 。当绕 ) 可
图 2 支 撑 盲 沟 结构 图
浅 谈 山 区 高 速 公 路 滑 坡 及 防 治 措 施
张
摘
辰
要: 介绍 了滑坡 的定 义和分 类, 阐述 了公路滑坡 的特征及机理 , 出了公路 滑坡 治理 的原则 , 此基础上分别介绍 了 提 在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处治方案

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处治方案摘要:滑坡是高速公路的一种常见病害。
通常需要对滑坡进行监测,一方面起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滑坡带来的影响及损失。
本文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现状,总结高速公路施工中引发的滑坡因素,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高速公路滑坡处理方案,避免山区高速公路滑坡问题的出现,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的整体质量,为施工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处治方案引言在当前高速公路施工行业发展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十分重要。
但是,在一些山区的高速公路施工中,经常面临着地形等因素的限制,山区高速公路施工会出现山体滑坡等现象,若施工中不能认识到这些影响因素,会降低山区高速的施工质量。
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施工中,施工单位应该明确高速公路滑坡的处治方案,通过施工项目以及施工技术的总结,控制公路滑坡的现象,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整体质量。
文章结合某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特点,针对滑坡引发的因素,构建监控制策略以及监控方案,旨在通过施工方案的完善以及滑坡控制技术的构建,将滑坡因素控制到最低状态。
1工程概况1.1工程项目某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发生的方位以及相邻位于K18+150~K18+200段,滑坡处于北边以及西边偏低的位置,最低地势为900m,最高地势为1000m,滑坡呈现出的状态相对平缓。
1.2地质情况该地区的岩层间为泥化夹层,局部坡面存在掉块现象。
边坡区中的灰岩层为含水岩层,钙质泥岩为隔水岩层,地表水沿着节理或是裂隙下渗,软化钙质泥岩,最后在钙质泥岩接触之后形成排水通道。
在测量中发现,该地区的地表水含量丰富,水流速以及出水量并不大,呈现出常年性平缓流水的状态。
距离滑坡200m的位置有水沟,水沟同样是常年流水,但是,该水沟较深,而且水流量较大。
该工程中的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层的特点如下:(1)第四系为松散空隙,含水量相对较小,而且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在季节因素以及降水因素的影响下,会以蒸发或是下渗的形式排水。
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治理分析

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治理分析第一篇: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治理分析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治理分析摘要:高速公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之间占据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高速公路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便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在我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频繁出现路基滑坡的事件,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所以本文再次针对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滑坡治理措施二.引言由于高速公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高速公路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伴随着高速公路施工规模的迅速发展,工程的等级和安全性也在不断的都被人们所提及。
而在大规模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所出现的路基滑坡现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工程的效率,而且也对,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分析通过对众多起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滑坡现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特征和分布规律。
总结说来主要要有以下几点:1.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规模越大,路基滑坡的规模也越大,二者呈现着正比例的关系;2.高速公路路基滑坡与高速公路的方向有些着比较固定的规律,高速公路的方向和路基滑坡的方向,是以交叉为主,基本形成一个垂直的夹角;3.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多发生在地质比较复杂的山区路段,而且多发生在暴雨频发的天气。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种类多样,而且情况复杂多变,这位高速公路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再加上,恶劣的天气情况就极易引发高速公路的路基滑坡现象。
高速公路的路基滑坡,多发生在一些断裂带,因为断裂带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延时比较松软,遇水易被冲刷,构造影响非常容易对其发生作用,而且底下水水也比较丰富。
因为附着在其上的土体比较松散,再加上高速公路工程对断裂带地质进行的破坏,使得这些土体在暴雨或者一些地质灾害的作用下极易被冲刷,形成高速公路的路基滑坡现象。
关于山区公路边坡滑坡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案探讨

关于山区公路边坡滑坡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案探讨论文关键词:山区公路滑坡原因处理方案论文摘要:由于山岭区公路填挖高度比较大,改变了原自然固结山体的受力、排水等因素,因而常出现边坡滑坡现象。
文中分析了山区公路边坡滑坡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方案。
国道106线狮子山路段为山岭重丘区,线型按一级山岭重丘区标准设计,按山腰线选线的原则定线。
该路段位于中亚热带,具有山地气候,年平均温度20.3℃,最高温度38.3℃,最低温度-5.1℃,年降雨量177 3mm,大多集中在4~8月份。
国道106线K2319+670~K2319+830位于狮子山路段,2001年7月发生滑坡。
现对造成滑坡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案作如下分析。
1滑坡的原因1)狮子山线路为山腰线,并且在该路段穿越山脊线,路基横断面为路堑断面,由于公路的开通,破坏了山体的自然平衡。
2)该路段在公路修筑时,截水沟开挖之后,并没有采用浆砌片石进行铺砌,每当雨季时,雨水通过截水沟渗入土体中,人为地形成一破裂面。
3)路堑边坡土质为粉质粘性土,渗水性较强,且原边坡采用1∶0.75,边坡并没有采用任何防护措施,致使大量雨水渗入滑坡体内,使土体潮湿软化及膨胀,降低了土的强度,土体重量的增加和C、∮值的减少使土体产生剪切破坏。
2滑坡滑动面的粗估由于未进行地质勘探,在缺乏地质钻探资料的情况下,只能在野外通过对滑坡体的观察来确定其滑动面。
对滑坡体的测量可知滑坡壁的准确位置。
滑坡壁实际上是滑动面上部的露头,而又通过对原有公路的观察,确定路中心的位置为滑舌。
滑舌是指在滑体的前部,形如舌状伸出的部分,同样通过线路右侧排水沟的观察,它只是由于沥青路面的推移而引起的破坏,而不是由于滑坡体的滑动而产生的剪切破坏。
在滑体的前部和滑动面上部的露头位置确定后,假定滑动面为圆弧,恢复原路堑1∶0.75的边坡,根据计算的经验,最危险滑动圆弧的圆心是在一条辅助线上,辅助线的位置可采用4.5H法或36°法,在辅助线上找出一圆心O点和曲线半径R,使其作出的圆弧线通过滑体的前部和滑动面上部的露头,则圆心O点即为最危险滑弧圆心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滑坡治理方案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具体工程实例,重点介绍山区高速建设期间的滑坡治理设计方案及其经济技术分析比较。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路建设;滑坡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071-02
1项目概况
2010年8月,因强降雨导致焦(作)桐(柏)高速叶县至舞钢段正在实施过程中的k32+350~k32+720(位于舞钢市境内山区)路段右侧出现山体滑坡,滑坡体总方量达563752立方,路基和边坡被毁。
该路段原施工图设计为挖方路基,平曲线半径1 000m,纵坡1.5%,中心最大挖方高度28.7m,最小挖方高度13.2m,右侧边坡最大挖方高度38m,最小挖方高度16.5m。
从8月10号到8月13号对布设的9处观测点观测结果判断,滑坡体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仍在缓慢滑移,同时,滑坡体变形量正在不断变小,趋于稳定。
2 方案拟定
滑坡治理应贯彻安全、合理、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寻求方便施工、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小、最经济的设计方案。
在方案选择时,需在技术合理性、施工的可行性、施工
周期和经济4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
笔者有幸负责了本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综合本项目所有情况、本路段具体特征及相关专家意见,对此滑坡治理设计了3个方案进行论证分析,详细介绍如下:1)绕行(改线)方案;
2)抗滑明洞方案;
3)防护方案。
3 方案介绍
3.1 绕行方案
本项目全线桥梁上部结构及涵洞通道已经全部实施完毕,路基工程也全部完成,故改线绕行方案首先应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缩小改线范围,综合本路段特征,提出如下两个绕行方案。
3.1.1 左绕行方案(即图1中的②号方案)
该方案是以最小的改线范围向原路线东侧绕过现在的滑坡体,改线长度1560m,最小平曲线半径650m,最大纵坡3.8%,不设隧道,最大挖深23.1m。
优点:
1)改线长度小,只有1 560m;
2)造价较低,工期较短。
缺点:
1)路线所经之处与目前线位处地质情况相似,同样存在不良地
质灾害发生的可能;
2)平曲线达到规范规定极限最小值,且纵坡达3.8%,平面小半径和大纵坡组合,运营期存在安全隐患;
3)原有地方道路改路困难。
鉴于以上论证,研究认为:该方案不宜推荐。
3.1.2 右绕行方案(即图1中的①号方案)
该方案是从原路线右侧彻底绕开滑坡体,并以隧道的形式通过,改线长度3.0km,改线范围内设隧道 185m(分离式路基,即两车道断面隧道),大桥一处510m,最小平曲线半径6 000m,最大纵坡2.5%。
优点:
1)以隧道的形式通过山体,彻底绕开滑坡体,永久消除安全隐患;
2)平纵线形指标较高,行车舒适;
3)原地方路基本不受影响,现有滑坡治理相对容易;
4)对原地表的破坏小,利于环保。
缺点:
1)原有已建成的一座18m×30m大桥、5处涵洞和全路段路基需全部废弃;
2)改线长度达3 000m,工程量大,工程造价高,工期长;
3)现在山体滑坡仍需要治理恢复。
此方案工程造价13 540万,工期9个月,结合本项目情况,不
宜推荐。
3.2 抗滑明洞方案
滑坡浅层滑动时,可视地基情况设置明洞,洞顶回填土石支撑滑体,或滑体越过洞顶落在线路之外。
当下部存在较好的基岩时,明洞和基岩共同作用,亦可治理滑动面较深,下滑力较大的滑坡。
考虑到本滑坡路段滑坡规模大、地质条件差等因素,提出了地表注浆加抗滑桩明洞方案。
优点:
1)明洞和桩为一整体结构体系,可充分发挥抗滑桩明洞结构的整体抗滑功效及抗滑桩的群桩效应;
2)明洞采用回填、反压滑坡,抵消了部分下滑力;
3)结构新颖、美观,整体抗滑性能好。
缺点:
由于滑坡推力作用于明洞的部位不同,明洞整体和各部分,尤其是拱脚连接部分的稳定性差。
3.2.1 基础处理方案
为了对边坡施加有效的反压荷载,洞顶需进行较高的土石回填,因此对基础承载力要求较高,且滑坡段地质条件较差,故提出以下基础处理方案:
1)地表注浆
地表注浆可有效提高基础承载力及基础的整体抗剪能力,从而
抵抗部分滑坡剩余推力。
注浆孔间距1.0m×1.0m,深度16m,孔径φ42。
2)桩基础
明洞两侧边墙及中墙底部基础设左、中、右 3 排c25钢筋混凝土桩;明洞和桩为一整体结构体系,可充分发挥抗滑桩明洞结构的整体抗滑功效及抗滑桩的群桩效应,明洞结构和抗滑桩共同承担上部覆土反压荷载和滑坡推力。
桩基础:桩径1.8m,桩顶圆形墩帽直径2.4m,高度2.0m。
混凝土桩纵向间距6m。
3.2.2 明洞结构
与暗洞结构不同的是,明洞洞顶回填土石完全作为荷载施加于明洞结构,同时,考虑到明洞的水平侧压力及滑坡的剩余推力,提出以下结构方案:
内轮廓参数:面积2×90.4m2;周长2m×38.2m;净高7.8m;净宽14.3m;
衬砌:1.0m厚c35钢筋混凝土结构(含仰拱)。
3.2.3 防排水方案
明洞防排水:以“防排结合,保证拱墙、路面、设备箱不渗水”为原则,确定明洞防排水方案:
衬砌外侧铺设外贴式防水层,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
边墙两侧各设纵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横
向排水波纹管相连,将水引入隧道内排水盲沟,通过排水盲沟引出洞外,排至洞外路基边沟;
洞内两侧设置ω型排水沟沿隧道纵向将水引出洞外,排至洞外路基边沟。
边坡防排水:本方案滑坡排水工程主要包括截排地面水和疏排地下水两部分。
在坡顶、滑坡中部及滑坡周界外各设截水沟一道,与既有截水沟顺接;在边坡平台,既有墙顶平台均设截水沟,通过吊沟引排人侧沟;夯填地表裂缝,减少地表水下渗,防止外来水流人边坡体内,并使地面水能迅速顺畅地排出滑体以外。
本方案工程造价8 422万,工期4个月,造价适当,工期合适,采用原来的路线,利于环保,故作为推荐方案。
3.3 防护方案
3.3.1 清方工程+抗滑桩+格构锚索
该滑坡为第四系堆积物滑坡,下盘岩质为强风化泥岩,岩土体具有中等强度膨胀性。
对右侧滑坡体进行一定的清方后,采用刚度较大的抗滑桩加固边坡。
桩径为2.5m,间距初步定为5m,桩顶布置一束预应力锚索,以改善抗滑桩的受力状态。
左侧第一级边坡设置桩板墙,其他边坡采用锚杆框架+复合土工膜+三维网植草的防护形式,可以有效避免雨水侵入土体,同时对土体也进行了加固。
3.3.2 排水设计
该滑坡土体含水量丰富,且土体为中等强度膨胀土,因此,排水设计包括坡体内排水及坡面防排水。
坡体内排水采用仰斜式排水孔方案,以及时有效排除坡体内渗水;仰斜式排水孔孔深和间距将根据水文地质情况及坡体内渗水量大小确定。
坡面排水主要采用截水沟+平台排水沟+复合土工膜坡面防护。
根据坡顶汇水情况,坡顶设置两道截水沟。
外围截水沟设置在滑坡体后缘最远处裂缝5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平面上依地形而定,沟底纵坡无特殊要求,以顺利排除拦截地表水为原则。
第二道设置距第一道30m左右,同时可采用“人”字形排水沟联系上下两级截水沟,在坡面形成排水沟网。
边坡平台均设置平台排水沟,并通过急流槽将汇水引入边沟内。
为防止雨水进入土体,坡面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护,同时采用三维网植草绿化;对坡顶裂缝采用粘土或水泥浆予以封堵,对坡顶池塘进行清干后回填,同时,对坡面流水不畅的区域予以整平,以减少雨水下渗。
抗滑明洞方案优点:
1)不需要另行选线而占用大量的土地;
2)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
3)相对改线方案工期短、造价低。
缺点:
1)本方案相对明洞方案造价高;
2)存在大量弃方,且永久占地较大;
3)施工困难,且对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周期较长;
4)本路段地质情况复杂,膨胀土危害性巨大,且裂隙水发育,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继续滑坡的可能。
本方案工程造价10 540万,工期6个月,而且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综合比较认为,不宜推荐此方案。
4 结论
笔者从事过多条山区高速的设计工作,山区高速在设计期间往往会因为造价、施工难度大及后期养护困难等原因,设计者会考虑尽可能的少设隧道,但笔者认为,类似本文论述的情况,的确应在设计时设置隧道通过,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减少占地,保护沿线环境。
故此建议:在山区高速设计期间,必须彻底详查沿线地质情况,对不良地质路段及中心挖高大于25m或边坡挖高大于35m的路段,应做多方案设计,通过准确计算论证比较,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叶县至舞钢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
[2]李斌.公路工程地质.
[3]方左英.路基工程.
[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