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了凡四训读后感400字(优秀3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400字(优秀3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400字(优秀3篇)了凡四训读后感400字篇一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

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

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

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

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

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

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

”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400字篇二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

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中国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

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

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王阳明读后感10篇

王阳明读后感10篇

王阳明读后感10篇《王阳明》是一本由秦家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读后感(一):王阳明在豆瓣上才发现这样本好书竟只有区区数人看过,甚为可惜。

本书对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及其流传做了十分详尽的表达。

总而言之,是一本较为详尽介绍阳明心学的书。

其结构体系与上段时间看公开课的浙大老师倒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是书中的大局部观点及内容,我都在其他书中多少有所涉猎。

没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内容,有点遗憾。

不过对于想了解阳明思想的人,本书还是值得推荐。

考究和论述都甚为严谨。

《王阳明》读后感(二):精悍的著作王守仁不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因军功是明朝第二个封爵的文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也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为文主张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平易畅达,自成一格。

《古文观止》收录了他的《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

《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王阳明》读后感(三):这本书做为入门太难,除非你有很深的功底断断续续一直在看,应该说很难,有些概念我觉得没有解释过就直接抛了出来,例如: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妄。

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妄。

〔P125〕我不知道是《传习录》版本差异还是如何,其它版本都是“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

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幻字比妄字好理解很多,并且对此句的解释此书也只是草草的解释前面是从本体上来看,后面是从功夫上来看。

好吧什么叫“本体〞,什么叫“功夫〞,我也懒的往前翻了,我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解释过!本体应就是心,就是良知,当然这是我的理解,那么功夫就是就是致良知的一种循环。

不知道对不对,现在只能理解到这一步。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姜璠/文摘要:王阳明家训思想是王阳明立足阳明心学,对子孙晚辈的训导和教诲,意蕴深远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发出诸多社会问题。

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章以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为重点深入分析王阳明家训的思想内涵,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探究王阳明家训思想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家训思想当代价值一、引言家训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树德教子等方面的训诫,要求世代传承且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

家训思想往往具有强制性,使家庭成员自觉地接受家训的教化。

而且由于祖辈的自身经历、身份地位的不同,家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王阳明作为中国明代极具影响力的全能大儒,一生文韬武略俱称于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

他将其对晚辈的关怀与教育,以及其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都深刻地融入对晚辈的劝诫教导中。

其家训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仅对家族后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对后世人格的培养、家风的塑造、社会道德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和腐败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对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会进一步威胁和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毒害人们的思想道德,尤其会对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说起教育,我们很容易想起学校,想起老师。

其实不然,从孩子降生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学习。

而父母,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在家庭教育里。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人。

01父母要教给孩子:做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保持良好的品德,才是家庭兴旺延续的根本。

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在龙场被乡民攻击,历经人心险恶,但他依然愿意相信善良。

他以德报怨,帮助乡民建房、读书、耕种。

王阳明给孩子的信里说:“凡做人,在心地”。

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善良的人干净温暖,他们往往有更好的人缘,更多的朋友。

善良的人有底线,他们不会去做危害别人的事,也自然不会招致祸患。

善良的人内心有光,他们心中有一份谁也夺不走的温暖。

02父母应教给孩子:勤读书,这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古人说:诗书继世长。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过去是,今天也是。

王阳明读书一生勤奋,在小时候,每天都要读书到半夜。

以至于曾经累得吐血。

父亲王华担心他的身体,每天都要去敲门,强迫他熄灯睡觉。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书。

书,要读,但是不能读死,要教给孩子吸取其中的精神。

王阳明读的兵书很多,但是他认为这些兵书虽然讲得方法很多,但是只教给他一点:“不动心”。

其次是要读经典。

世上的书汗牛充栋,要是都读的话,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只读经典就好,其他的书虽然说法各异,但充其量都是经典的注脚而已。

一个人只要养成了终生读书的习惯,也就相当于把人类历史上的智慧化为己用。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家长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03父母要教育孩子:知行合一,勇于实践。

浅谈《王阳明家书》对现世生活的启示

浅谈《王阳明家书》对现世生活的启示

235[作者简介]郭佩然,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王阳明家书》对现世生活的启示浅谈《王阳明家书》对现世生活的启示郭佩然(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摘要:家风,在一个家族中代代传承,往往被用来教育与培养家族成员。

是否拥有良好的家风、家训,往往是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管理好的决定性因素。

回顾《王阳明家书》,深入思考,领悟书中精华。

王阳明先生对其家族中所有成员的谆谆教诲,对现世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检讨内心 克制恶念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235—02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是明朝一代治世能臣,文韬武略,史称“真三不朽”,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阳明先生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尤其是他的家训中体现的一些思想可以启迪现代人。

一、良好家风,成就一代不朽大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因为家庭是国家的组成单位,一个诺大的中国正是由一个个小家构成的,而一个个小家也是由每一位家庭成员所组成。

因此,治理国家,也应该从经营好一个个小家开始,而经营好一个小家,应该从管理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开始。

一个家庭能否管理好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物质生活条件,而是家风。

家风,往往以文字形式的家训为载体,在一个家族中代代传承,往往被用来教育与培养家族成员,了解阳明先生的个人成长历程可知,其家庭一直秉承着读书明理、忠义孝悌和精神自由的精神,他后来取得的成就与此密不可分。

二、修学欲成,务必时常抱诚守真,反身克己在与克彰太叔书——修学务在反身克己篇中,阳明先生提到,修学要想成功,一定要态度恭敬,专心致志,最根本的是要诚恳地检讨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不忽视自己的内心追求,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发现毛病就是进步。

学生时代,尤其是大学时代,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每个人在刚入学时其实水平都是相近的,但为什么毕业之后就出现差异呢?是因为每个人的授课教师不同吗?不是,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自己的内心的原因。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王阳明》读后感篇1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

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

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

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

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曾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说是读好书登第做状元。

王阳明若有所思,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认为做圣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

他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塞外练习兵法,记录地形地貌。

后来他果然统领三军,平定动乱,安定国民,成了圣人。

从中可以发现,有志向并付诸实践,便能达到目的。

王阳明会独立思考,非常聪明。

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轩先生与一些老朋友吟诗作赋,他们还没想出,年仅10岁的小阳明却已吟出了一首绝妙诗:金山一点大如掌,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绝。

他真是聪明过人。

王阳明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道理。

后来,王阳明因被人诬告,被贬到少数民族当驿丞。

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维生。

他天天静坐,殚精竭虑,终于大彻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谛,奠定了心学理论,撰写了《传习录》,成为为哲学家。

后来他又平定动乱,谥“文成侯”,名扬中外。

王阳明是余姚人的楷模。

看了《王阳明》这本书,更使我坚定这样一个思想,要像他一样成为有德之圣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当然勤奋更必不可少。

《王阳明》读后感篇2明武宗,朱厚照,以荒唐而闻名,人人都知道他亲近小人,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孤独。

朱厚照从小喜欢军事,天资聪慧,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于是他索性把政务全部交给别人管,比如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还有王阳明,这些人为官正直又有才干,朱厚照一点都没看错他们。

可惜到了史官眼里,皇帝不管政务全甩手给大臣,这就是不务正业。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王阳明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1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

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

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2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

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

王阳明家训

王阳明家训

王阳明家训王阳明家训,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短短9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1勤读书,要孝悌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孝顺父母,是王阳明家训的头等大事。

2学谦恭,循礼仪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从小教会孩子,不因所谓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并将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彬彬有礼的举止。

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节饮食,戒游戏“饮食有节”,是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

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发胖、得富贵病的时代,连身材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绝不可过分沉溺游戏。

玩物,必然丧志。

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4毋说谎,毋贪利古人说:“诚信是金”,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

天地养育万物,又何时计较、贪过小利?百年老店瑞蚨祥,在一次大火中烧毁了所有账本,掌门人决定:凡瑞蚨祥欠的账一律奉还, 凡欠瑞蚨祥的账一笔勾销。

这便是“小商求利,大商谋道”。

5毋任情,毋斗气《增广贤文》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拘束,是易放难收的危险行为。

斗气、赌气,意气用事,更会失去理性,损人不利己。

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他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6毋责人,但自治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对行贿者“不会有人知道”的论调,杨震义正言辞的回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从小让孩子懂得,越自律,越自由。

自律,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7能下人,是有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王阳明说,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蒙以养正教子有方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
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
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说起教育,我们很容易想起学校,想起老师。

其实不然,从
孩子降生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学习。

而父母,才是他们的第
一任老师。

一个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在家庭教育里。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人。

01
父母要教给孩子:做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保持良好的品德,才是家庭兴旺延续的根本。

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在龙场被乡民攻击,历经人心险恶,但他依然愿意相信善良。

他以德报怨,帮助乡民建房、读书、耕种。

王阳明给孩子的信里说:凡做人,在心地。

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善良的人干净温暖,他们往往有更好的人缘,更多的朋友。

善良的人有底线,他们不会去做危害别人的事,也自然不会招致祸患。

善良的人内心有光,他们心中有一份谁也夺不走的温暖。

02
父母应教给孩子:勤读书,这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古人说:诗书继世长。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过去是,今天也是。

王阳明读书一生勤奋,在小时候,每天都要读书到半夜。

以至于曾经累得吐血。

父亲王华担心他的身体,每天都要去敲门,强迫他熄灯睡觉。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书。

书,要读,但是不能读死,要教给孩子吸取其中的精神。

王阳明读的兵书很多,但是他认为这些兵书虽然讲得方法很多,但是只教给他一点:不动心。

其次是要读经典。

世上的书汗牛充栋,要是都读的话,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只读经典就好,其他的书虽然说法各异,但充其量都是经典的注脚而已。

一个人只要养成了终生读书的习惯,也就相当于把人类历史
上的智慧化为己用。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家长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03
父母要教育孩子:知行合一,勇于实践。

善良,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

我们说一个人善良,定然是他做了善事。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读书亦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事情,都要落在实际行动上才能作数。

从小要教给孩子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习惯。

王阳明一生成就颇多,诗词绘画、书法兵法、教育军事,几乎无一不精。

这得益于他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妨先让孩子动手做一下。

三思而后行,不如小步前进,大胆试错。

在行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再由新的认识出发,改变自己的策略。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

熟能生巧,不断坚持,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你的努力和改变,总会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无需刻意表现,更不需邀功受赏,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致良知为准绳,不断改变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