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辩之科学史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科学发展

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科学发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

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

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

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出版历程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出版历程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出版历程李宗明一、自然辩证法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

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

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

1863年,恩格斯结识了两年前迁居到曼彻斯特、比他年轻14岁的德国化学家肖莱马,经常同他讨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问题。

肖莱马和恩格斯、马克思,很快成了至交,因为他们不仅对自然科学基本问题有一致的看法,而且在政治观点上也完全一致。

肖莱马参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第—国际),以后又参加了德国工人党。

结识了肖莱马,使恩格斯在创建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位卓越的科学顾问。

从1873年5月30日开始到1876年5月这三年时间,恩格斯埋头于全面探索自然辩证法,并写了94篇札记,其中有1875—76年间写成的《导言》。

这篇《导言》是全稿的精髓,它生动地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二、自然辩证法在苏联出版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

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观则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方法和成就,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他指出,从清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转变,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它强调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逻辑性,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同时,它也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以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它旨在深入探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武器。

自辩100题

自辩100题

目录导论 (4)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4)自然观 (4)古代自然观 (4)2. 谈谈古代中西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差异。

(4)经典自然科学与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5)3. 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4. 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 (5)5.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的理由?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6)6. 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6)7.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6)9. 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711. 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8)12. 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8)13. 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8)14.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9)15. 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16. 为什么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而且要从质的方面理解运动不灭原理? (9)17.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认识社会的现实意义? (9)人与自然 (10)18. 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10)19. 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 (11)20.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1)22. 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2)24. 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以人为中心”或“非人类中心主义”。

(13)25. 试论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的发展。

(14)26. 结合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科学史论文-对科学发展史的反思与探究

科学史论文-对科学发展史的反思与探究

姓名班别学号考试学号54对科学发展史的反思与探究内容摘要:就一般情况而言,也许很多人认为学习科学史没有多少直接的用处,既无助于学校奖学金,也不能靠它获得一份高薪工作。

但是,就我而言,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门现代化,专业化的学科,科学史对于建立起自身的价值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顾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从中,它给予我思想的启迪,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待及解决问题。

以下本文谈论的是本人在学习科学史中的一些心得和反思以及对科学史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科学史反思探究科学史,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关于科学的历史。

然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也是一本励志故事,一本《心灵鸡汤》,让人感触良多。

读科学史,你能够读出科学的理性,读出哲学,也能够读出客观规律……漫步在科学技术漫长的历史长河上,目睹着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创造出灿烂的文化,科学从被动的积累变成了主动的探求;古中国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倡导着人与自然和谐;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复兴了科学,科学得以迅速地成熟起来,对于自然的探求已经不再是圣哲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凭兴趣参与科学这场游戏,赢家的数目没有限制,而获胜的奖励便是一个新自然规律的明了。

近代的科学革命,相比于古希腊的纯思考和观察,科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模型和演绎方法,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史,不仅让我对科学本身以及其内外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认识与理解科学中,使我产生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哲学思考,而思考的成果将会是我待人处事的生活指南。

一、“科学”不等同于“正确”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大多数人也许会认为它不是科学,因为该学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我们所给予的理由一旦成立,那么哥白尼,开普勒,牛顿同样可以逐出科学的殿堂,因为太阳同样不是宇宙在中心,行星的轨道不是精确的椭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也是不存在的……那么,难道“不科学的”结论也是科学。

自辩思考题

自辩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需要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之所以提出要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科学的产生是世界历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科学的诞生是西方社会现代转型的一部分。

它使西方社会本身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由于现代西方全球扩张的历史,它也进入到世界其他种类的文化之中,改变了它们的传统。

(2)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科学与技术是决定人类未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科学的理论发现,持续地与技术的发明结合起来,并被工业和政治紧紧裹挟在一起。

它们导致了社会的不断改变,但我们并不能够确切地知道这一改变的方向。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处于变动的过程中。

首先,虽然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但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却有着历史文化的依赖型,也就是说,它产生于16、17 世纪的西方。

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何影响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论的问题。

其次,许多人都在提出关于世界的解释性理论,但并非所有这些理论都能算作是科学理论。

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能说是科学的,并没有简单的答案。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和评判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第三,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庞大的社会支持,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科学家、技术专家、政治家相互作用。

第四,科学的发展、科学引起的技术变革,并不同人类所珍视的所有的价值想协调,在某些时候,在科学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其他价值之间会产生冲突。

第五,近代以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大大地改变了世界以及人类的生活。

但是科学技术到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祸水,存在不同的看法。

现代社会已经渗透了科学技术,同时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也影响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未来,其安全、和平和幸福,都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间恰当的、良好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追溯-王小红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追溯-王小红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人文研究传统(王小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710049)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构想:“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

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

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式和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离开运动,离开同其他物体的一切关系,就谈不到物体。

物体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它是什么。

因此,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中,在运动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

对运动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

所以,对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接着,恩格斯列举出从辩证法理论视角进行探讨的自然科学诸学科领域中的运动形式,涉及到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以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为研究自然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学微积分,与科学家肖莱马等人进行科学问题的频繁探讨,并系统研读大量自然科学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霍夫曼的《现代化学通论》、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赖尔的《人类古代的地质学考证》、施旺和施莱登关于细胞的著作、格罗夫的《物理力的相互关系》等等。

因此,自然辩证法实际上是开创了用哲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去研究自然科学,这便创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

相比始于20世纪20年代分析哲学“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西方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也更早开启了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研究传统。

这种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研究传统与20世纪初萨顿倡导的科学人性化、人性理性化的交叉思维方式遥相呼应。

那么科学-人文的融合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科学-人文的融合又有没有必要?这要从萨顿(George Sarton,1888-1956)的事业说起。

20世纪初,萨顿看到了一个横亘在科学学者和人文学者之间的鸿沟,这个鸿沟正在将人类的文化切成碎片并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存在,因此萨顿提倡科学史的新人文主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西科学史观的比较——《自然辩证法》课程总结报告2013年1月4日中西科学史观的比较在学习完郑雨老师讲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后,现在我就中西科学史观的对比阐述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代科学从秦汉到明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多项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以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脏腑经络之生理、病理为基础的中医。

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在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上经历了百年的基础打造,在17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科学实践为契机的工业革命,建立了以笛卡尔解析几何学和牛顿力学等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对比中西方科学发展历史发现,在实用科学发展方面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以概念、原理、定律形式表达的理论知识的发展却远不如西方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基础之上的,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便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对实用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但由于实用科学注重经验,对原因的分析不足,也很少有理论上的探讨,致使知识始终停留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科学擅长于机械运动与物质构成的研究,在器物制造方面,西方科学的定量化描述比中国古代科学更精确、更清晰,技术便于学习掌握和检验。

一为什么中西科学发展的途径会如此迥异?很明显,中国属于农耕文明,而西方则属于游牧商业文明。

这种文明上的差异导致了以下几点明显的对立,从而造成中国古代以注重技术、实践为主的实用科学与源自古希腊理性精神的西方理性科学差异。

但造成差异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

(一)“重德”与“重智”的对立中国主要是农耕经济。

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要闭塞得多,周围多是高山和大海,限制了与其他国家大规模的交流,但同时也使之免受外面世界动荡的影响。

由于拥有辽阔的平原和适宜的气候,我国较早地建立了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以伦理为本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辩之科学史》苗晨2009.1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和五行说。

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提出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质疑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假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英国。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系统论》,提出星云的假说;1828年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1830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层渐变假说;1838年施来登发表《植物发生论》,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的细胞学说;德国迈尔、英国焦耳、英国格罗夫、德国柯尔丁等人先后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为热力学作出了贡献,却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华莱士与达尔文不约而同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却走向“唯灵论”;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学院。

19世纪的德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一词。

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

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提出了道德诘难。

10世纪,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形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凯尔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3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在《自然哲学论》中提出“判决性实验”的概念。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9年,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发明了加工橡胶的硫化技术。

1846年,瑞士化学家熊旁发现了“火棉”(硝化纤维素)。

1854年,布尔在《思维规律研究》中创立“布尔代数”。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公布元素周期表。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创立集合论。

1901年,英国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引发数学危机。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1900年,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提出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狭义相对论),黑体辐射(“紫外灾难”,导致量子力学)。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23个数学问题。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1880年以后,新的技术革命三大技术发明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法拉第电磁感应导致的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贝塞麦炼钢法的成功奠定了钢铁工业发展基础;焦油化学理论的突破带来了有机化学工业的繁荣。

1896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一篇手稿《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公开发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数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建立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19-20世纪之交的重大实验发现年份人物贡献1895 伦琴发现X射线1896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1896 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1897 J.J.汤姆逊发现电子1898 卢瑟福发现a,ß射线1898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899-1900 卢梅尔和鲁本发现热辐射能量分布曲线偏离维恩分布1900 维拉德发现γ射线1901 考夫曼发现电子的质量随速度而增加1902 勒纳德发现光电效应基本规律1902 里查森发现热电子发射规律1903 卢瑟福和索迪发现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十九世纪末三大科学发现:伦琴X射线(1895);贝克勒尔天然放射性(1896);汤姆逊电子(1897)。

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对欧氏几何公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公理化方法的一般原则:无矛盾性,完备性,独立性。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于1900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纳斯发现低温超导现象,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库珀等提出解释超导现象的BCS理论,于1972年获诺贝尔奖。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13年波尔建立量子化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1925年海森堡建立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的量子力学。

1928年,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证实原则。

1963年,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证伪主义模式。

1962年,美国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模式。

1970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1975年,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多元主义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维纳创立控制论,加拿大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发表《结构、耗散和生命》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法国数学家托姆建立突变论,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提出超循环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生物学家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等创立混沌理论。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进行“光电效应实验”。

1905年,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即狭义相对论。

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勒维列);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爱丁顿日全食);引力红移(亚当斯天狼星伴星)。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918年,德国哲学家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把科学看成一种文化。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利用日全食的机会,证实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推论:远处星光经过太阳边缘时要偏折。

1928年,狄拉克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的导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最终建成,实现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统一。

1938年,美国学者奥斯本创立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法)。

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的赫尔默和达尔基提出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关系。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实验室诞生。

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知识与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大爆炸理论。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5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出版《历史上的科学》,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来研究。

1958年,英国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中,提出“观察渗透理论”。

1961年,前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加加林太空行走。

1962年,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中提出“大科学”概念。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枚原子弹。

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成功。

1980年,美国技术史家康斯坦提出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概念。

1981年,美国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出版《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建议用“熵”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现象和处理社会问题。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提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

20世纪60年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法国社会学家斯特劳斯等。

加拿大哲学家邦格提出“认知域”概念。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正电子”假说。

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

勒维烈和亚当斯预见海王星的存在。

查尔默斯概括归纳主义的基本观点,波普尔与假说演绎方法论,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

技术设计的方法论流派中,科学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尼采夫斯基,提出“进化的设计方法论”。

技术主义流派的美国工程师阿西莫夫。

还有人本主义流派。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年),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981年);乐观主义:卡恩《今后二百年》(1976年),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年);现实主义:莱斯特·布朗《综观世界全局》。

◇古代世界的科学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古代原子论;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利亚时期(希腊化时期)的科学:几何学、力学、天文学◇牛顿时代(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时期)的科学近代科学的诞生:“天体运行论”(哥白尼)与“人体结构”(维萨留斯);与宗教神学的斗争(布鲁诺、塞尔维特、伽利略)天文学:新天文学的建立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的三定律;数学:对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化学:化学确立为科学、燃素说、生物学:血液循环理论、动植物分类体系物理学: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静电学的主要成果、量热学与热质说◇18、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时期)的科学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说与渐变说的争论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理论、微生物学、早期遗传理论化学:原子—分子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与有机化学、元素周期律物理学: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与热力学三定律、电流的发现与经典电磁理论、波动光学◇20世纪以后的科学19世纪末微观领域中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与宇宙大爆炸学说、分子生物学、粒子物理学◇古希腊的哲学1)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论;原子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数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苏格拉底的德性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斯多德的第一哲学◇中世纪的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托马斯·阿奎那与经院哲学的繁荣(哲学与神学、上帝存在的证明、温和的唯实论)◇近代哲学的起源1)唯理论的发展:笛卡尔(方法论与认识论、形而上学);斯宾诺莎(实体学说、认识论);莱布尼兹(单子论、认识论);2)经验论的演变:培根(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四假象说);洛克(白板说、经验、观念);贝克莱(感觉主义唯心论、非物质论);休谟(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温和的怀疑论、因果观)◇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狄德罗(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观察思考和实验);拉美特利(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人是机器、无神论思想);霍尔巴赫(自然的整体性和必然性、对宗教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费希特(对康德的批判、知识学);谢林(对费希特的批判、同一哲学);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绝对精神、哲学的圆圈);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现科学问题应当首先从它的结构要素开始,一般包括:问题域,求解目标,应答域,背景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