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讲解
氰化物 职业危害告知卡

氰化物职业危害告知卡一、危险性概述:氰化物是一类具有高度毒性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氰化物包括氰化钠、氰化钾、氰化氢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吸入氰化物对呼吸系统有害:吸入氰化物后,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2. 食入氰化物对消化系统有害:摄入氰化物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和肠道出血。
3. 皮肤接触氰化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化学灼伤:长时间接触氰化物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如发红、发痒和丘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灼伤甚至溃烂。
4. 眼睛接触氰化物可能导致刺激和损伤:意外接触氰化物后,眼睛可能出现疼痛、流泪和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损伤和失明。
二、防护措施:为了保护个人安全和健康,建议在接触氰化物时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加强通风换气:在处理氰化物的作业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空气流通,避免氰化物浓度过高。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氰化物时,应佩戴合适的呼吸防护器、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安全接触。
3. 注意避免吸入和食入:在处理氰化物时,应避免吸入氰化物气体,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入含有氰化物的物品。
4. 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一旦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应立即脱离现场,呼叫急救人员,并进行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
三、急救措施:如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应迅速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吸入氰化物: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停止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2. 食入氰化物: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不要诱导呕吐,保持患者安静;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洗胃、补液和抗毒处理等措施。
3. 皮肤接触氰化物:立即将患者脱离接触源,用清水冲洗受影响的皮肤部位,如有化学灼伤,立即就医。
4. 眼睛接触氰化物: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患者的眼睛,每眼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氰化物中毒危害及预防

总结
氰化物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情况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预防是关键,通过正确的操作和安 全措施,我们可以降低中毒的风险 。
总结
如果发生氰化物要的。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氰化物的危害
高剂量或长期暴露可能导致严 重中毒甚至死亡。
氰化物中毒的 预防
氰化物中毒的预防
学习和了解有毒化学物质的特 性和安全操作。
在接触氰化物的工作环境中, 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氰化物中毒的预防
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避免产生氰 化物的风险。 储存和处理氰化物的设备和物品时 ,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氰化物中毒危 害及预防
目录 介绍 氰化物的危害 氰化物中毒的预防 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 总结
介绍
介绍
氰化物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情况 ,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氰化物中 毒的风险,并保护我们的健康。
氰化物的危害
氰化物的危害
氰化物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 ,常见于工业和农业。
暴露于高浓度的氰化物可能导 致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 状。
氰化物中毒的预防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以提高对 氰化物中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如果发生氰化 物中毒
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
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寻求专业 的医疗救助。 如果可能,将受害人移出危险 区域,并确保自身安全。
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提 供基本的急救措施,如呼吸和 心脏按压。
总结
氰化物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氰化物使用安全操作规程1. 引言氰化物是一类具有强烈的毒性的化学物质。
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氰化物是确保人员安全的关键。
本文档旨在提供氰化物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并预防潜在的危险。
2. 氰化物的特性和危害氰化物是一类有机物或无机物,具有高毒性。
常见的氰化物包括氢氰酸和氰化钠。
以下是氰化物的一些主要特性和危害:•高毒性:氰化物能直接影响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窒息和死亡。
•易燃性:氰化物在接触明火或高温时会发生燃烧。
•腐蚀性:氰化物可以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严重腐蚀损伤。
•挥发性:氰化物具有挥发性,可能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导致中毒。
3. 安全操作规程3.1 个人防护措施•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
•避免吸入氰化物,确保工作区域通风良好。
•禁止在工作区域吃东西、喝水或吸烟,以防止意外摄入氰化物。
•在使用氰化物时,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2 操作要点•在使用氰化物前,确保了解氰化物的性质和风险,以及正确的储存和处理方法。
•严格按照操作指引和相关安全程序进行操作。
•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设备,避免不当操作带来的危险。
•氰化物容器应密封良好,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易燃物和氧化剂。
•执行合适的量化措施,避免过量使用氰化物。
•操作结束后,及时清理操作区域,确保没有残留物。
3.3 废弃物处理•废弃的氰化物应根据当地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应将废弃物交由专门处理机构处理。
•废弃物应储存在密封容器中,远离火源和其他化学品,以防止泄漏和污染环境。
4. 应急响应4.1 中毒和暴露•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或暴露事故,立即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在安全距离内,及时向紧急救援部门报警,说明发生的情况和所使用的氰化物。
•如果可能,将中毒或暴露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
4.2 急救措施•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寻求医疗援助。
•如果皮肤接触到氰化物,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氰化物的危害及检测方法概述

氰化物的危害及检测方法概述【摘要】氰化物是剧毒物质,一旦发生泄漏,会给人体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氰化物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对氰化物测定的主要手段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氰化物危害检测氰化物在水体中存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能以氢氰酸、氰离子的简单形式存在,他们易溶于水,毒性较大。
也可能以络合物氰化物形式存在于水中,其毒性虽然比简单氰化物小,但由于在水体中受ph、温度、光照等影响,能分解为简单氰化物,仍具有较大毒性。
笔者就氰化物的危害及主要检测手段进行了概述。
1氰化物的危害氰化物属剧毒物质,极少的量就能致人、畜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文章主要介绍氰化物对人的危害。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症状;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最终可死于呼吸麻痹;重度中毒,可在4~6秒内突然昏倒,呼吸困难,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经约2~3分钟后呼吸及心跳停止,呈“闪电式”死亡。
氰化物毒性的主要机理是cn ̄进入人体后便生成氰化氢,氰化氢能迅速地被血浆吸收和输送, 它能与铁、铜、硫以及在生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某些化合物中的关键成分相结合, 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吸收血液中的溶液氧, 当这些酶不起作用时, 就会导致细胞窒息和死亡。
由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需氧量大, 因而它受到的影响也大,当供氧受到阻碍时, 就会引起身体各主要器官活动停止和机体的死亡。
2氰化物的检测方法2.1光度法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 5750.5-2006)中采用了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及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两种微量氰化物分析的经典方法。
该两法均以氯胺t释放活性氯将氰化物转变为氯化氢,再与显色剂作用生成有色络合物,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

氰化物得毒性及对环境得危害某种物质毒性得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得半致死剂量来表示与划分。
能使试验得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得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得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得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得水(〈0。
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得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这些事件就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得。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得使用与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得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得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与亚铁氰酸盐那样得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与其它条件得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得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得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得污染,主要就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得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得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得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得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得污染仍就是对水得污染。
2。
1氰化物对人得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得危害较大,其特点就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得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得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得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得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得,氰化氢对人得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化学元素知识:氰化物-有毒化学物质和电镀工业的重要化学品

化学元素知识:氰化物-有毒化学物质和电镀工业的重要化学品氰化物是含氢氰(HCN)或氰化物离子(CN-)的化合物。
它们可用于电镀、冶金和其他一系列工业应用中,同时也是一种有毒的物质。
本文将着重探讨氰化物的化学和物理属性、应用和安全问题。
一、氰化物的基本性质氰化物在理化性质上有相似之处。
例如,它们都是无色、剧毒的、有强烈的氘氢味道的液体或晶体。
它们在水中非常易溶,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力非常有限。
氢氰酸和氰化物离子都是强的还原剂,并且可以发生腐蚀性反应。
当氢氰酸或氰化物离子与不可还原的金属形成配合物时,这些化合物的还原性会显著降低。
二、氰化物的应用氰化物在很多工业处理过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们用于电镀、提取金属、生产化学品、冶金、纺织等。
其中最大的应用是电镀,氰化物在电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得金属在更接近原子层面被沉积,得到更均匀更稳定的电镀涂层。
三、氰化物的危害氰化物的毒性是极为严重的,它们的毒性比硫化氢甚至更高。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会阻碍细胞呼吸作用的进行,从而使细胞缺氧,进而导致各种机体组织的损伤和死亡。
特别是在工业处理中,氰化物的密度和易溶性使得它容易进入人体,因此对员工以及周围居民的伤害也极为严重。
因此,在使用氰化物时,必须采取极为严密的控制措施和安全措施。
四、氰化物的安全措施首先,必须遵守所有规定的安全标准。
如果工作环境中有氰化物,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特别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要格外注意。
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并确保其能对氰化物产生足够的保护。
此外,必须检查并配备剧毒气体检测仪器,同时必须训练员工应对危险情况,提高员工对氰化物的认识和了解。
综上所述,氰化物是我们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化学品之一。
但是,它们的使用必须小心谨慎,施工条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并且必须采取合理措施确保人员和社会安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化学物质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工业进步。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氰化物是一类有毒的物质,具有高度危险性。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措施对于预防事故和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
一、了解氰化物的性质和危害1.氰化物是一种无色晶体或结晶性毒性气体,具有剧毒和易挥发的特性。
2.氰化物可经皮肤吸收、可燃、可爆、易燃、毒性大,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有严重损害。
3.氰化物在储存和处理过程中要防止接触水和其他酸性物质,以及避免碰撞和震动。
二、安全储存和管理1.储存氰化物的地点应当是干燥、通风良好、温度稳定、阴凉处,并且应与酸性物质和易燃物隔离。
2.氰化物应储存在密封容器中,被标记为“有毒”,并且在有毒储物柜中储存。
3.氰化物储存区域应配备灭火设备,并保持卫生清洁。
三、个人防护措施1.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防酸碱手套、防尘面具、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进入操作区域前应洗手并将头发扎紧。
3.在氰化物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入氰化物的颗粒或气体。
四、氰化物的操作标准1.氰化物的溶解和稀释必须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中进行。
2.使用特制的玻璃器皿和不锈钢工具进行操作。
禁止使用铁、铜和铜合金等金属工具。
3.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触碰氰化物颗粒或溶液。
五、事故应急措施1.在事故发生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迅速撤离现场。
2.注意寻找事故原因并封锁事发区域,当涉及到泄漏或溢出氰化物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封闭或清除。
六、应急救援1.如果有人误食氰化物,应迅速洗胃,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2.如果氰化物接触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迅速求医。
3.如果氰化物吸入体内,应立即将受害者移到通风处,并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氧气呼吸器,同时迅速求医。
七、培训和指导1.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紧急救援知识。
2.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措施是预防氰化物事故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
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无毒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
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
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
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
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刺激皮肤和通过皮肤吸收,亦有生命危险。
在高温下,特别是和刺激性气体混合而使皮肤血管扩张时,由于容易吸收HCN,所以更危险。
表2—1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mg/L)暴露时间伤害浓度半致死浓度致死浓度3秒—— 1515秒 1.5~2.0 2.5~2.75 3.0~3.530秒 0.5 1.0~1.5 2.5~2.51分钟 0.4~0.5 0.7 1.52分钟 0.25~0.3 0.5 0.75分钟 0.15* 0.2~0.3 0.4~0.515分钟 0.1 0.15~0.20* 0.3 *原资料数据明显错误,作者参考有关资料进行了修改。
表2-2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空气中氰化氢的浓度作用效果mg/L ppm0~3 270 很快死亡0.12~0.15 110~135 0.5~1小时内急性死亡或在其后短时间内死亡0.05~0.06 45~54 吸入0.1~1小时不发生障碍0.02~0.04 18~36 吸入6小时不发生障碍如长期吸入则有障碍表2-3人对空气中低浓度HCN的反应(估计)HCN浓度(ppm)发生的反应5~18 头痛、眩晕5~13 疲劳、头痛、无力、手、脚震颤并疼痛、恶心4.2~12.4(平均8.3) 头痛、虚弱、嗅、味觉改变,喉头刺激、恶心、呕吐、呼吸加快2~8(平均5) 甲状腺增大,血尿SCN-含量增加,但仍低于吸烟者0~7(平均4.9) 没有观察到作用0.1~0.9 没有观察到作用0.23 平均暴露5、4年后,白细胞、细胞色素氧酶,过氧化物酶、琥珀酰脱氢酶活性轻度降低。
氰化物对人体的致死量从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看,每个人耐受力相差很大,小者0.5mg/kg体重即可致死,大者达 3.5mg/kg体重。
一资料介绍,氰化钠的平均致死量为150mg,氰化钾200mg、氰化氢100mg左右,另一资料介绍,人口服氰化钠的致死量为 100mg,氰化钾为120mg,或人一次服用氢酸和氰化物的平均致死量为50~60mg,总之,少量的氰化物就会置人于死地。
见表2-4。
表2-4氰化氢氰化钾氰化钠对人的毒性毒剂名称中毒途径致死剂量(mg/L)氰化氢(氢氰酸)口服 50~100氰化钾口服 200~250氰化钾口服 150~250天然水体中不会有氰化物,但一些植物的果实中含有少量以糖甙形式存在的氰化物如樱、李、桃、杏、枇、杷、苹果等果仁中就含有这种氰化物。
因误食此类果仁而发生不幸者并不鲜见,特别是由于小孩食苦杏所引起的中毒实例尤多,此外,我国南方有一种木薯,别名葛薯,其表皮、内皮、薯肉与薯心均会有不同量的氰甙,尤其是内皮最多,如食用前未用水充分处理,可引起中毒,南方还产有棉豆,其中也含有氰甙,家禽吃了亦能中毒,文献介绍,苦杏仁成人服40~60粒,小孩服10~12粒就能中毒或死亡,吃未经处理的木薯3~6个能引起严重中毒。
土壤中的腐植质也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生成氰和酚,并随土壤的深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土壤中CN-含量为0.003~0.13mg/kg。
尽管氰化物毒性之大,但除自杀者外,大部分中毒以致死亡者并不是误食固体氰化物或氰化物溶液,而是吸入氰氢酸气体所致,这与牲畜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固体、液体氰化钠管理严格,另一方面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气味使人不致于误食,也不致于让皮肤常时间与其接触。
即使是氢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
总之,因氰化物中毒而死亡者极少,但由于工作原因导致慢性中毒者相对较多。
2.1.1氰化物的危害、症状和体征由于氰化物的性质和中毒途径的不同,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也不一样。
人对空气中不同浓度氰化物的反应见表2-1、表2-2、表2-3,几乎所有报道的病例或调查结果都可发生在包括神经消化和呼吸等系统,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肌肉酸痛,活动受限及皮肤刺激等症状亦有最终导致失能残废和死亡的症例。
在氰化物的慢性作用下,由于组织供氧不足,可引起一系列反射性改变,如红细胞血红蛋白代谢性增高,血糖升高以提高血氧容易,加速能量代谢的恢复,由于体内SCN-增加,还可由此引起血压下降,并抑制甲状腺聚碘功能,干扰碘的有机结合过程,妨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并能增加碘由肾脏的排出,减少体内碘的储备,从而引起甲状腺机能低下,致使脑垂体前叶代谢性地加强分泌促甲状腺素。
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肿大。
另外,氰化物慢性中毒的发生与机体。
整个营养状况也有关,如维生素B12缺乏,蛋白质营养不良,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的缺乏可使机体用于CN-解毒的S2O3、S及-SH减少这些因素均可使摄入体内的CN-毒性增加,从而导致一系列慢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一.神经系统由于CN-可使神经纤维蜕髓鞘现象和脑组织坏死及空泡变性等退行性病变发生,所以可出现头痛、眩晕、注意力分散、健忘、无力、睡眠障碍、视力减退并出现五彩视、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还可发生热带性神经病变,弥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侯群。
由于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及影响骨髓感觉神经而引起共济失调等,如患烟草性弱视神经萎缩等疾病。
二.呼吸和消化系统咳嗽、呼吸急促、有窒息感。
嗅觉和味觉改变,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及胸腹都有压迫感。
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过敏性哮喘。
这类症状休息后大部分可消失,严重者还发生胃炎和肝脾肿大。
三.心血管系统心动过速或过缓、心悸、心前区疼痛、血管紧张力降低及血循环变慢,心音低钝,血压普遍降低,部分人可出现心电图变化。
四.肌肉和皮肤以运动肌为主,大多以腰背两侧开始,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强直、僵硬、动作不灵活,最后活动受限等。
皮肤常可出现皮疹(斑疹、血疹、泡疹)或溃疡并极痒。
五.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三致”反应尚无定论,最近动物实验证明长期经口摄入微量KCN对小鼠繁殖有影响,动物的子代(一、二年代)死亡率升高,妊娠次数明显下降、死胎可增多。
丙烯腈等有机氰对动物证明有致瘟和诱变作用,对人尚未证实,故仍不能轻易推论到人。
2.1.2人体对氰化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氰化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呼吸道吸入氰化氢气体或含氰化物的粉尘,二是通过口腔进入胃中,此时口腔粘膜和胃肠道吸收,三是破损的皮肤与氰化物接触直接进入血液,潮湿的皮肤与高浓度的氰化物接触时,也会吸收氰化物导致中毒。
非致死剂量的氰化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能逐渐被解毒,其机理为体内的β—巯基丙酮酸在断裂酶的作用下释放出的硫能被体内代谢产生的亚硫酸根所接受,生成硫代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与氰离子在硫氰生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无毒的硫氰酸盐,从肾脏(尿中)排至体外,这是氰化物在体内的主要解毒途径,大约90%的硫氰酸盐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解毒能力的强弱与体内供硫的多少有关,解毒速度的快慢由组织中含硫氰生成酶的量决定。
人对氰化物的敏感程度也与体内硫氰生成酶的含量多少有关,含硫氰生成酶少的人对氰化物就敏感,可见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体内的氰离子还能与胱胺酸结合形成2-亚胺基噻唑烷-4-羧酸,从肾脏排出;氰离子与羟钴维生素作用生成氰钴维生素,也从肾脏排出;氰离子也可以氧化成氰酸,再经水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氨由肺呼出;氰离子氧化生成甲酸,一部分参与单碳代谢,另一部分由肾脏排出;氰化氢也可以直接从呼吸道呼出一部分。
氰化物在体内解毒是有限的,如摄入的氰化物超过了解毒的负荷,达到中毒的浓度便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氰化物在体内解毒和排泄途径见图2-1。
少量氰化物经消化道长期进入人体,会引起慢性毒害,动物试验所得的阈下浓度为0.005mg/kg,流行病调查得知,有的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受氰化物污染(含CN-0.14mg/L)的地下水,出现基理代谢降低,脸色苍白浮肿、精神不振、头痛、头晕、心悸、反应迟钝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发生细胞退行性变化所致,这些居民的甲状腺肿发生率显著上升,可能是由于体内长期蓄积硫氰酸盐所致。
因为硫氰酸盐能妨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影响甲状腺的功能,导致甲状腺代谢性肥大,这也说明,硫氰酸盐本身对人也是有毒的。
氰化物主要途径│ 次要途径│ 1.直接排泄 a.HCN从吸收中排泄│ b.CN-从分泌中排泄│ 2.氧化作用 a ─→HCOOH─→排泄还原│ │↑│ ↓││ 单碳化合物代谢库(转硫酶) │ │↑│ ↓│ +H2O│ b ─→HCNO─→CO+NH3─→排泄││ B12a│ 3.金属结合:────→B12│││ H排泄│ 胱氨酸│↑ │ 4.缩合:───→ HOOC─C─NH│ 硫氰生成酶│ │ C─NH─→排泄C─S│ 和还原的硫↓ H2SCN-←────CN-2—亚氨基—噻唑烷—4—羟酸硫氰氧化酶图2-1氰化物体内解毒和排泄途径2.1.3氰化物的毒理作用和影响中毒的因素氰类化合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在机体内代谢能否迅速放出氰离子有关,如氰氢酸氰化钾、氰化钠、丙烯腈等能在体内迅速析出氰离子,因而毒性大,极易引起急性中毒,而腈胺及二腈胺、氰酸酯,异氰酸酯在体内不析出氰离子,不具备氰化物特有的毒性,仅表现局部的刺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