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名家录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以下是一些历史中医名家的简介:1.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 张仲景(公元前150—前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创制了著名的五禽戏和麻沸散,是医疗体育和外科手术方面的卓越先驱。
4. 王叔和(公元277—395年),西晋医学家,撰《脉经》,总结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
5.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魏晋间医学家,撰《针灸甲乙经》,发展了针灸学理论。
6. 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撰《肘后备急方》等。
7.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北朝道教学家、中药学家,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
8. 巢元方(公元550—630年),隋代医学家,撰《诸病源候论》。
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10.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撰《本草纲目》。
以上是对部分历史中医名家的简要介绍,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和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名医

历史上的名医2021-12-17 21:09卿时明月扁鹊(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鄚人。
擅长中医用药。
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
医学界尊其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誉为“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医学家。
其医术全面,尤擅外科,精于手术。
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被后誉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发明的麻沸散,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
创作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张仲景(154年~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
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创作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三国候官县(今福州市长乐区)人,名医。
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其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三国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医学家、史学家,曾祖父是名将皇甫嵩。
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被誉为“针灸鼻祖”。
徒弟挚虞、张轨。
葛洪(283—363)字稚川,东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
其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是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
孙思邈(541年~682年)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医药学家、道士,被誉为“药王”。
著作《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唐新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
法医学家。
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法医学之父。
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其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三山(今福州)人,出身于世医家庭,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古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其中一些中医名家,凭借着卓越的医疗技术和对人体健康的深入理解,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老中医名单。
1. 华佗:被誉为“药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医名家之一。
他以医术高超和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而闻名,被后人尊为“神医”。
华佗思路独特,他的临床经验被总结为华佗医系,对后世中医医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中医学家,被誉为“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张仲景融合了古代医家的经验,整理归纳出了适用于处理不同疾病的方剂。
他的医学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医药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李时中:李时中是近代乃至现代中国最著名的中医名家之一,他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专攻老年病和风湿病。
李时中的临床经验丰富,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老年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等,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钟南山:虽然钟南山是一位呼吸病专家,但他也是中医药研究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钟南山认为中医药学有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他经常强调中医中药的重要性,为推广中医药学做出了努力。
5. 王清任:王清任是20世纪对中医药学贡献巨大的一位专家。
他在中医药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并致力于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融合。
他的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陈嘉庚:陈嘉庚是一位中医学家、教育家和慈善家。
他在20世纪中叶创办了广东省中医学院,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他深信中医和现代医学相辅相成,对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7. 翁心存:翁心存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和临床医师。
他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灵活而科学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翁心存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邓铁涛:邓铁涛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中医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妇科。
中国古代医学家大全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专门大的奉献啊!~扁鹊: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
学医于长桑君。
医疗体会丰硕,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
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线人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东汉末医学家。
又名歫。
字元化。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
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实施腹部手术。
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前人关于麻醉方式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做熟。
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汉末闻名医学家。
名机。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那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普遍搜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
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体会,对中国医学的进展有重大奉献。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
名熙,高平人。
曾任御医令。
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先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医学家。
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宁朝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
依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隋代医学家。
曾任御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
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
曾总结唐以前临床体会和医学理论,搜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奉献。
王冰:唐朝医学家。
中医各家主要医家整理

张从正《儒门事亲》、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李杲《脾胃论》、成无己《注释伤寒论》
元
戴思恭《秘佳证治要诀》、王履《医经回溯集》、滑寿《难经本义》、朱震亨《格致余论》、罗天益《东垣先生试效方》
明
吴菎《内经素问吴注》、马莳《发微》、张介宾《景岳全书》、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虞抟《医学正传》、王纶《明医杂著》、汪机《续素问钞》、孙一奎《医旨绪余》、薛己《疠疡机要》、赵献可《医贯》、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绮石《理虚元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各家学说
时期
主要医家及其代表著病论》、华佗《中藏经》
魏晋
王熙《脉经》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唐
孙思邈《大医精诚》、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
王冰《素问》次注
宋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林亿《脉经》校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韩祇和《伤寒微旨论》、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陈自明《外科精要》、许叔微《伤寒发微论》、王好古《阴证略例》、张元素《医学启源》
明末清初
李中梓《内经知要》、张璐《伤寒缵论》、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喻昌《尚论篇》、汪昂《增补本草备要》
清
胡澍学《素问校义》、沈又彭《医经读》、郑寿全《医理真传》、莫枚士《研经言》、曹家达《伤寒发微》、吴有性《温疫论》、戴天草《广瘟疫论》、余霖《疫疹一得》、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温热条辨》、吴塘《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杨璿《伤寒瘟疫条辨》、雷丰《时病论》、赵学敏《串雅内外编》、王清任《医林改错》、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程国彭《医学心悟》、王泰林《医学刍言》、吴师机《理论骈文》、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元御《伤寒悬解》、吴仪洛《伤寒分经》、草楠《伤寒本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陈念祖《伤寒论浅注》、柯琴《伤寒论注》、徐大椿《伤寒论类方》、钱潢《伤寒溯源集》、元怡《伤寒贯珠集》、包诚《伤寒审证表》
中医名师介绍

中医名师介绍中医药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名师。
这些名师凭借他们卓越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医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位中医名师及其独特的贡献。
一、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也是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成为了后来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张仲景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病症分类、辨证论治和方药应用的方法体系,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杨氏家族杨氏家族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中医世家,世代传承中医药技术,并培养了多位杰出的中医名医。
杨氏家族以杨中义、杨中华以及杨化岐等人为代表,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医理论上,也在培养后继人才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吴全佑吴全佑(1834年-1902年)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和针灸家。
他的代表作品《吴氏针灸全书》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针灸知识和技术的著作,在中医针灸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吴全佑在书中详细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针灸穴位和操作技巧,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陈修园陈修园(1912年-200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针灸专家。
他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任院长,被誉为中国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修园在针灸治疗和针刺技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开创了新的针刺疗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医学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医针灸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王船山王船山(1551年-1610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阴阳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代表作品《湖海新书》对中医学和阴阳五行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和医学思想的结合。
中医名家及著作

中医名家及著作中国医学历史悠久,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医学,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
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家和著作。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中医名家及其著作。
一、扁鹊扁鹊,又称华佗,是古代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之一。
这部著作以病机分析为核心,系统地总结了关于热病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他的代表作《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总结和归纳了以前医家的经验,着重研究了脉证和体证的辨析方法,并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后世医家广泛传播和应用。
三、李时中李时中是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名家之一,以其著作《伤寒论考证》而闻名于世。
这部著作是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和评注,对于扁桃腺炎、咽炎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伤寒论考证》在中医学治疗热病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并且对于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杨氏家族杨氏家族是顺承杨继洲、杨光宇、杨舒圣而得姓, flowing/non-flowing start: topic sentence to indicate continuation.这一家族以医疗事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的代表作有《脉经》、《伤寒述机》等。
杨氏一家在脉学和辨证论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独特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他们的著作对中医学的脉诊学派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和凤山和凤山是近现代中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有《针灸甲乙经》、《辨证论治全书》等。
他通过系统地总结和研究经典著作,对于针灸和辨证论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他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发源地,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
中医大师是指在中医领域具备卓越成就且享有盛誉的医师。
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是部分中国中医大师的名单,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 李时珍:李时珍是明代中医学家、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
这部巨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药物知识,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巅峰之作。
李时珍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
2. 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中医学家,他创立了古代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垂范。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吴鞠通:吴鞠通是清代的中医学家,他对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病理辨证的理论。
他的代表作《金匮要略》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4. 针灸学派:华佗、杨氏、董氏、石氏等都是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他们都对针灸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
他们的贡献使得针灸疗法在中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方剂传承者:王孟英、张琦、叶天士等是中国中医药方剂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草药材料的应用和方剂的研制方面具有出众的成就,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剂资源。
6. 名医世家:中国中医药世家众多,如仲景、华佗、葛洪等。
这些家族代代传承中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方剂知识,为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仅是中国中医大师的部分名单,他们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的医术传承和经验积累,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代表,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中医大师名单涵盖了众多在中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历代名家录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
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
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
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治。
关月波,北京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0年,享年67岁,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
关氏年轻时熟读古文,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
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精内科、妇科。
其诊所名为“乐道堂”。
关氏对肝硬变腹水有独到疗效,并擅长治疗天花、麻疹、猩红热等时疫急症。
关月波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科及妇科,提倡气血辨证。
他认为人之一身,无非气血。
而疾病的发生演变,不外表里出入、上升下降的变化;疾病的性质和发展,不外寒热进退的相互转化,正虚邪实的相互交错,气血阴阳的相互失调等。
从病理变化的总体来看,不外邪正的消长与阴阳的失调。
而邪正消长、阴阳失调的关键,又离不开气与血。
气属阳,血(包括阴、津液)属阴。
气与血互为其根,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疾病蜂起。
总结气血失调的病机,不外乎气虚、气滞、气逆、血虚、血瘀、出血等。
这既是疾病的产物,又是再致病的原因。
且气病可伤血,血病可及气,气血失调都会造成人体各脏器的功能失调。
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气血这个主题。
关月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把人体脏腑经络分属气分、血分,还把各种病因、疾病、症状划分为“气分受病”和“血分受病”。
比如肿痛一症,如肿胀重,属气分受病;如疼痛重且固定不移,属血分受病。
由于人体的整体性,气血相互为用,所以有发于气而受病于血,有发于血而受病于气,以及气血同病等情况。
因此,辨证时要分清是以气分为主,还是以血分为主;是气分先受病,还是血分先受病。
治疗时,他也多从气血两个方面考虑。
气病求之于血,血病求之于气。
治气时照顾到血,治血时照顾到气。
这里,他所讲的气血辨证与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后者气分病、血分病只反映了温病发展的不同层次和证候类型,前者则是疾病归属的两大范畴。
他曾说:“临床辨证,初求于六淫八纲、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而深求于气血,不能浅学辄止”。
他所讲的气血辨证,是在继承前人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
丁氏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
然而,对于穷苦患者,他不但不收医药费,有时还掏钱资助,使其得以尽快痊愈,以便谋生。
遇到患疮疡需要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常常补助其饭费,待患者吃过饭后再行手术。
遇到开刀时脓液排出不畅的患者,丁德恩就用口吸吮脓液,促其排净,患者无不感恩戴德。
韩氏治病重视肝郁,治虚损分五脏,治血证降逆化瘀,治呕吐重升降补泻。
他主张治虚损要结合脏腑生克关系,全面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总以稳妥轻灵为务,切不可急速求功,用药过猛,顾此失彼,反而有害。
凡标本皆虚者则当补,标本皆实者宜当泻。
有标实而本虚,或本实而标虚,有舍本从标,有舍标从本。
他说:“凡降者必先升,但升者不使过高,降者宜求其缓。
降其蕴邪,驱其滞热,升其不足,以补其正,斯为得之。
”治病欲想降(攻),必先考虑升(补)。
用升法宜当求其适合,不可升之太过。
久病或虚弱者,使用通降法时,尤宜缓和稳妥,不可过急过猛,恐其病去正伤。
所用通降之法,是指内有蕴热停滞,故当驱之。
所云升其不足,指正虚清阳不能上升,故当补之。
对于久病重病,邪实正虚之人,攻补两难,必须审察标本虚实,采用兼顾并筹之法,灵活运用,多能取效。
韩氏认为,肝气横逆,克犯脾胃,治宜疏肝理气,采用柴胡、香附、苏梗、青陈皮、郁金等。
肝气郁久化火,火性上炎,治宜泄肝折热,采用龙胆草、黄芩、夏枯草、芦荟、青黛、知母、山栀、连翘等。
肝阳上亢,治以平肝镇逆,采用紫贝齿、瓦楞子、代赭石、生牡蛎、旋复花、白蒺藜、羚羊角、钩藤、炒蚕砂、炒僵蚕、灵磁石、茯神等。
阴虚肝热,治以清肝育阴,采用生地、杭芍、女贞子、旱莲草、丹皮、阿胶珠等。
对虚损的治疗,认为当先分阴阳、别五脏、论气血。
结合母子生克,顾及脾肾二脏。
心阴不足,药用丹参、元参、麦冬、阿胶;心阳不足,药用人参、黄芪、当归、桂枝、茯苓、菖蒲。
肝阴不足,药用杭芍、生地、茺蔚子、女贞子、阿胶;肝阳不足,药用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
脾阴不足,药用生山药、生杭芍、生薏米、白扁豆、莲子肉;脾阳不足,药用人参、茯苓、苍术、于术、升麻、藿香、陈皮。
肺阴不足,药用百合、阿胶、北沙参、麦冬、天冬;肺阳不足,药用人参、黄芪、升麻、蛤蚧、五味子、益智仁。
肾阴不足,药用熟地、潼蒺藜、枸杞子、杜仲、桑寄生、金樱子、补骨脂、川续断、黑桑椹;肾阳不足,药用熟附子、肉桂、巴戟天、锁阳、山萸肉。
对于血证,他认为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常用药物,如苏子、降香、沉香、旋复花、生代赭石、左牡蛎、杏仁、川贝母等。
治血症重视化瘀,常选醋制花蕊石、三七、桃仁、红花、牛膝、醋炒大黄、姜黄、蒲黄、炒五灵脂等。
总之,对于血证主张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留邪。
对于呕吐,他认为皆属升降不能平衡所致。
临证时先审病因,辨明属表闭,属内热,属湿郁,属暑邪秽浊,对证治疗,恢复升降。
若属肝胃郁热,则用竹茹、川连、陈皮、黄芩、法半夏、吴萸、砂仁等肝胃同调。
若属命门火衰,脾胃气虚,则选附子、肉桂、干姜、硫黄、吴萸、荜茇等。
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
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
”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
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倾刻,故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
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
萧氏通晓内、妇、儿各科,尤对老年慢性疾病更为擅长。
认为调理虚证,一应育阴培本,二要疏理气机。
临证处方精益求精,强调中药炮制对药性、归经及临床应用的影响。
萧龙友治疗虚损,尤重于脾。
补脾常选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健脾常选用扁豆、薏苡仁,开胃选用谷芽、麦芽,益胃则选石斛、麦冬、金樱子等。
孔伯华很重视肝、脾二脏。
如湿邪在表可芳香宣透,开逐化湿;湿邪在里:湿重于热可化气渗湿,佐以清热;若热重于湿则清热为主,佐以化湿。
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同时兼顾。
唯不可养阴生津,恐甘寒有伤脾胃又助湿邪;亦不可妄汗,恐阴阳俱伤,湿邪不去,反致气血两虚;亦不可妄下,恐更伤脾阳,而致洞泻,或致便血。
”施今墨临证多“数法并合”,如在运用补法时,着重调理肝、脾、肾之间的关系。
他还善用调补脾胃法治疗糖尿病,认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健脾补气实为关键,并创制了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两组对药以降低血糖、尿糖。
此外,他还认为百病之生,多由气血。
因此,临证非常重视气血辨证,并提出了“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的观点。
对于外感病,施氏认为应“着重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并注重驱邪外出,给邪以出路。
汪逢春非常注重调理脾胃,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醒脾开胃化滞类,如生熟稻芽、生熟谷芽、生熟麦芽、鸡内金、焦三仙以及各种曲类药物;益气健脾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北秫米等;滋养胃阴类,如玉竹、沙参、麦冬、鲜石斛等;健脾利湿类,如白术、苍术、薏苡仁、建泽泻、料豆衣、扁豆衣等;理气类,如陈皮、木香、厚朴、香附等。
汪逢春还非常重视人体的气机升降,常选荷叶、旋复花、沉香、枇杷叶等调节人体气机。
在注重调节中焦脾胃的同时,他也重视下焦肝肾的滋补,常选当归、白芍、生熟地、首乌、杜仲、续断、金狗脊、怀牛膝等。
名老中医疑难病诊治思路(周仲瑛)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病症复杂多变(杂),缺乏特效治疗(难)的一类病症。
中医药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有其一定的优势。
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实体虚、多脏相关及治疗策略等十个方面对疑难杂病的中医辨治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诸贤。
一、疑病多郁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诉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之际,当着重从郁入手。
郁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难杂症中以气郁最为常见。
因“六郁”以气郁为基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无形而血有质,目前中医界对“有形”的瘀血倾心研究者多,对“无形”的气留心重视者少。
殊不知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气”,中医很重视人体的“气机”、“气化”功能,张景岳有“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之说,甚至认为:“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
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
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也。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从临床上看,这类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表现,但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或虽疑为实质性病变,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
临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者为主,多“无形”可辨。
病位常以肝为主,涉及心、脾。
因五脏中惟肝性喜条达,不受遏郁,易动而难静。
肝病最易延及他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
肝气一郁,即乘脾土,腹痛腹胀,甚则作泻;或克犯于胃,气逆作呕,两胁痛胀;化火上冲于心则心烦悸动,反侮于肺则呛咳不已,下夺于肾则耳鸣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