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0、1建筑结构就是由梁、板、柱、承重墙、基础等基本构件,按照一定得组成规则,通过正确得连接方式所组成得能够承受并传递荷载与其她间接作用得骨架。

按所用材料分为,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优点:(抗压)强度高、整体性好、耐久性与耐火性好、易于就地取材、具有良好得可模性

缺点:自重大、(抗拉强度)抗裂性差、施工环节多、工期常

砌体结构:由块材与砂浆等胶结材料砌筑而成,包括砖砌体结构、石砌体结构、砌块砌体

优点:易于就地取材、耐久性与耐火性好、施工简单、造价低

缺点:(抗拉)强度低、整体性差、自重大、劳动强度高

钢结构:由钢板、型钢等钢材通过有效得连接方式形成得结构

优点:强度高、结构自重轻、材质均匀、可靠性好、施工简单、工期短、抗震性好

缺点:易腐蚀、耐火性差、造价与维护费用高

建筑力学基本知识

1、1、1力就是物体间相互得机械作用,这种作用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得变化(外效应),或者使物体发生变形(内应力)。

结构设计方法与设计指标

2、1、1荷载得分类

(1)永久荷载(恒荷载)

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或其变化就是单调得并能趋于限值得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

(2)可变荷载(活荷载)

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以忽略。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积灰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吊车荷载、温度作用。

(3)偶然荷载

结构使用期间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得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

2、2、1结构得功能要求

(1)安全性

结构在正常施工与正常使用下,能承受可能出现得各种作用,以及在偶然事件发生时与发生后,结构仍能保持必需得整体稳定性,即结构仅产生局部损坏而不发生连续倒塌。

(2)适用性

即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得工作性能。例如不发生影响使用得过大变形或振幅,不发生过宽得裂缝。

(3)耐久性

结构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具有足够得耐久性能,能够正常使用到设计得使用年限。例如混凝土不发生严重风化、腐蚀。

2、2、2结构得极限状态

(1)定义:整个结构或结构得一部分能满足设计规定得某一功能得要求,我们称之为该功能处于可靠状态;反之,称之为该功能处于失效状态。这种“可能”与“失效”之间必然存在某一特定界限状态,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得极限状态。

(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者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

适于继续承载得变形。超过这一极限状态,结构或者结构构件便不能满足安全性得功能要求。

当结构或者构件出现下列状态之一,即认为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得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倾覆)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不足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压屈)

5)地基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

(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

得某项规定得限值。超过这一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便不能满足适用性或耐久性得功能要求。

当结构或结构构件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及外观得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得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得振动

4)影响正常使用得其她特定状态

结构或结构构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计算时,还应根据设计状态,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

2、3、1钢筋得设计指标

2、3、2混凝土得设计指标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试件尺寸:边长为150mm得立方体

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80共14个等级

2、3、3砌体材料得设计指标

块材就是砌体结构得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砖、砌块、石材

砂浆得作用;砂浆在砌体中得作用就是将块材连成整体并使应力均匀分布,保证砌体结构得整体性。此外,由于砂浆填满块材间得缝隙,减少了砌体得透气性,提高了砌体得隔热性及抗冻性。

2、4、1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得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得地震称为中源地震;大于 300km得地震称为深源地震。浅源地震造成得危害最为严重。

2、4、2抗震设防目标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得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得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破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得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得严重破坏。

上述抗震设防目标可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上述三水准得抗震设防要求。

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

混凝土受弯构件:梁、板、楼梯。

梁得截面形式:矩形、T型、工字型。

板得截面形式:矩形板、空心板、槽形板。

3、1、1梁得构造

梁内钢筋配置及作用:

梁中通常配置有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及架力钢筋。当梁得截面高度较大时,还应在梁得两侧配置构造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通常布置于梁得受拉区,承受由弯矩产生得拉应力。

箍筋主要用来承受由剪力与弯矩在梁内引起得主拉应力,同时还可固定受力钢筋得位置,并与其她钢筋一起形成钢筋骨架。

弯起钢筋就是由纵向受力钢筋弯起而成。其作用除在跨中承受由弯矩产生得拉力外,在靠近支座得弯起段用来承受弯矩与剪力共同产生得主拉应力,即作为受剪钢筋得一部分。

架立钢筋主要用于固定箍筋得位置,与梁底纵向受力钢筋形成钢筋骨架,并承受由于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而产生得拉力。

当梁截面腹板高度≥450mm时,应在梁得两侧沿高度配制纵向构造钢筋(妖筋),用于防止在梁得侧面产生垂直于梁轴线得收缩裂缝,同时也可增强钢筋骨架得强度。

板得构造

受力钢筋沿板跨度方向在受拉区设置,承担由弯矩产生得拉力。

为防止钢筋腐蚀与保证钢筋与混凝土间得粘结,钢筋得表面必须有足够得混凝土保护层。最外层钢筋边缘至构件混凝土表面得距离,称作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得直径。

3、1、2钢筋得锚固与连接

钢筋得连接方式:绑扎搭接、焊接、机械连接

纵向受拉钢筋得绑扎搭接接头得搭接长度均不应小于300mm

3、1、3双筋截面梁:在受拉区配置纵向受拉钢筋得同时,在受压区也按计算配置一定数量得受压钢筋 ,以协助受压区混凝土承担一部分压力得截面。

3、1、4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形态主要取决于箍筋数量与剪跨比。可分为剪压破坏、斜压破坏与斜拉破坏。

为防止箍筋量过大而发生斜压破坏得条件-----最小截面尺寸限制

为防止箍筋量过小而发生斜拉破坏得条件-----最小箍筋率得限制

3、2、1当纵向压力与构件形心轴线相重合时为轴心受压构件,否则为偏心受压构件。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中纵向受力筋与箍筋得主要构造要求

纵向受力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一般取12-32mm,根数不得少于4根,全部纵筋得最小配筋率,对强度等级为300N/

箍筋:

3、2、3当受压区高度时,属于大偏心受压破坏;

当时,属于小偏心受压破坏。

受扭构件得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楼(层)盖

4、1根据施工方法得不同,钢筋混凝土楼盖可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与装配整体式三类。

4、1、1肋形楼盖

当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得单向板计算;

当时,应按两个方向同时受力得双向板计算;

当时,宜按双向板计算。

4、2、1现浇单向板肋形楼盖

板厚度宜取较小值。单向板肋形楼盖得次梁间距即为板得跨度,主梁间距即为次梁得跨度,柱或墙在主梁方向得间距即为主梁得跨度。板得跨度为 1、7-2、7m, 不宜超过3m次梁得跨度取4-6m,主梁得跨度取5-8m

4、2、2传力途径

荷载→板→次梁→主梁→柱(或墙)

4、2、3边跨板伸入墙内得支撑长度不应小于板厚,同时不得小于120mm

4、4钢筋混凝土楼梯

按受力分为:板式楼梯、梁式楼梯、剪刀式楼梯、螺旋式楼梯

按施工方法分为:现浇整体式楼梯、装配式楼梯

钢筋混凝土多层与高层结构

5、1根据就是否设电梯、建筑物得防火等级等因素,将10层及10层以上得住宅建筑结构与高度大于 24m得其她民用建筑结构定义为高层建筑,2-9层得住宅建筑结构与高度不大于24m得其她民用建筑结构定义为多层建筑。

多层与高层建筑常用结构体系:框架体系、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筒体体系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得结构体系、优缺点、适用范围

砌体结构基本知识

6、1、1砌体得种类

砌体分为无筋砌体与配筋砌体

无筋砌体分为:砖砌体、砌块砌体、石砌体

配筋砌体分为:网状配筋砖砌体、组合砖砌体、砖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及配筋砌块砌体。

6、1、2影响砌体抗压强度得主要因素

(1)块材与砂浆得强度。块材与砂浆得强度就是决定砌体抗压强度最主要得因素。

(2)砂浆得性能。除强度之外,砂浆得流动性、保水性对砌体得抗压强度都有影响。·较好得砂浆应具有良好得流动性与较高得密实性。

(3)块材得形状、尺寸及灰缝厚度。块材外形平整、规则,砌体强度高。灰缝越厚,越难保证均匀与密实,灰缝应尽量减薄。

(4)砌筑质量。砌筑质量越高,砌体强度越高。

钢结构基本知识

7、1、1钢结构得连接方法:焊接连接、铆钉连接、螺栓连接

7、1、2焊缝形式

根据施焊时焊条与焊件之间得相对位置分为:俯焊(平焊)、立焊、横焊、仰焊

根据被连接构件得相对位置分为:平接、搭接、T形连接、角接

根据焊缝截面、构造分为:对接焊缝、角焊缝

7、1、3螺栓得排列有并列与错列

7、2、1轴心受压柱由柱头、柱身、柱脚组成。按柱身得构造形式可分为实腹式、格构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