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词语解释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教材:《现代汉语》综述:本篇文章将对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题进行解答,并重点归纳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每个题目的解析和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第一章:词语积累与运用本章主要涉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如何准确地理解词义、活学活用等。
1. 下列词语的释义选项错误的一项是:答案:A.激浊扬清:形容有志有尚的人能够去伪存真,旗帜鲜明。
2. 阅读下面的对联,选出划线部分意义相近的词语:等雨停风丢下饭碗,看风使舵上班歇。
答案:B.丢下饭碗&看风使舵重点归纳:1. 词语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2. 在遇到词语题时,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的含义,以确保选出正确答案。
3. 多进行语境推测和类比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第二章: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本章主要涉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修辞效果的辨析,掌握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的艺术性。
1. 下列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公道世间竟罕逢,人情世态皆经融。
"答案:C.夸张手法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答案:D.升华手法重点归纳:1. 修辞手法是语文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表现力。
2. 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及其效果,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留意作家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目的和效果。
第三章:阅读理解与分析本章主要涉及对课文和篇章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1. 下面哪段文字的主题和中心意思与文段不一致?答案:D.从灵魂深处,我们一直在寻找认同。
2. 下面哪项不是判断一段文字是否流畅连贯的标准?答案:A.是否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重点归纳:1. 阅读理解与分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
2. 在阅读理解中,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清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
2.《诗经》本名《诗》,又称《诗三百》。
3.《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是民谣土乐,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是《诗经》中最有价值民主性精华最多的部分。
《雅》是贵族士大夫诗歌,分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时歌功颂德所用。
)4.《诗经》的特点:其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
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是中国诗歌的辉煌开端。
5.分析“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作用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重章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歌的主题,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了情感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的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情感,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伐檀》1.选自《诗经·魏风》,是魏国的民歌,2.主题:是一首嘲弄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伐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艺术手法:(《伐檀》是如何反映这一社会现实的? )1.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是明显不合理的。
结局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2.章法结构上采用的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
句式长短错落、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
4.词语解释: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稼:种田;穑:收割;胡:何,为什么;廛:束,捆。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狩;冬猎;县:同“悬”,挂。
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

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一、总要求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出的*应在主题、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二、阅读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灯下漫笔》、《论学问》、《冯谖客孟尝君》、《张中丞传后叙》、《故都的秋》、《香市》、《爱尔克的灯光》、《饮酒》(其五)、《山居秋暝》、《行路难》、《蜀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关山月》、《再别康桥》、《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赤壁赋》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三、课文知识要点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的驳论性质,掌握*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冉有、季路及见于孔子曰(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5)谁之过与?(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陈情表》了解*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山西专升本语文字词解释

山西专升本语文字词解释山西是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专升本是指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经验的人通过考试升入本科阶段的教育。
在山西,专升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对于考生来说,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山西专升本语文字词解释:1.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以研究政府、政治组织、政治过程和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
2.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学科,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内容。
3.管理学:研究组织和管理实践的学科,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4.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包括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5.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包括感知、思维、情感、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6.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7.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8.数学:研究数量关系和形式结构的学科,包括代数、几何、数论和概率等方面的内容。
9.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力学、光学、热学和电磁学等方面的内容。
10.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山西专升本的学科名称和其基本含义,对于考生来说,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些与山西有关的特殊词汇需要掌握。
1.山西: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位于华北地区。
山西以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
2.太原:山西省的省会,也是山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晋中: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西的中部地区。
4.运城:山西省的地级市,位于山西中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基地。
5.临汾:山西省的地级市,位于山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6.晋城:山西省的地级市,位于山西中部平原地区。
202X云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必备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云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必备知识点202X云南专升本大学语文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典雅规范、句式复杂、语词繁琐、注重修辞。
2. 文言文的主要篇目: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古文观止等。
3. 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主谓结构、倒装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反问等。
5. 文言文的常用虚词:之、乎、焉、兮、曰、者等。
6. 文言文的基本解题方法:审题、理解、分析、归纳、综合。
二、现代文知识点1. 现代文的基本特点:自然真实、通俗易懂、思想感情充实。
2. 现代文的主要篇目: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
3. 现代文的常见体裁: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
4. 现代文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反问等。
5. 现代文的常用修辞手法:修辞、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
6. 现代文的基本解题方法:审题、理解、分析、归纳、综合。
三、诗词知识点1. 诗的基本特点:铺陈详尽、节奏明快、意境深远。
2. 诗的主要题材:田园诗、咏史诗、山水诗、抒情诗等。
3. 诗的常见格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4. 诗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仗、排比、衬托等。
5. 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描写、抒情、议论、抒怀、写景等。
6. 诗的基本解题方法:审题、理解、分析、归纳、综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修辞手法知识点1. 比喻:用形象明显的语言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增强表达的效果。
2.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 对仗:通过对称排列的句子或词语,使表达更加鲜明。
4. 排比:通过并列排列的词语或句子,增强表达的力度。
5. 反问:用疑问句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6. 补充说明:通过添加细节或解释来完善表达的内容。
五、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应用1.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的应用非常普遍,能够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大学语文》名词解释词语释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52)盗传必究一、名词解释1.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祭文:是指以浓厚的感情对死者表示哀痛、怀念和评价一类的记叙性文章。
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光绪年间的举人。
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4.《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集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
5.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筒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诗论家。
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6.《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初至春秋末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民歌,一百六十篇,因分采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故称“十五国风”;“雅”为西周京畿乐歌,分为大雅与小雅,一百零五篇;“颂”为庙堂祭祀乐歌,四十篇。
它从不同方而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而貌,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7.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参加了以王叔文为代表的新政,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10年后,义左迁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
8.近体诗:古代诗体之一,也称“今体诗”,指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为唐宋及后代诗人经常采用。
它在诗的字数、句数、平仄、对偶及押韵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9.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12.叙述:是对人、事、物(或场景)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记写和描述,也称为原委的陈述。
13.傅雷: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1908年生于上海,他的译著共30余种,其中有巴尔扎克作品15 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四人帮集团迫害,与夫人一起含冤去世。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精读篇目(21篇)(一)论语十则一、词语解释题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经常温习。
说,通悦,高兴。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含怒,怨恨。
)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就有道:跟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患:担心。
不己知:宾语前置,不知己,不知道自己。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无,无所得。
殆:疑惑,不安分。
)海(huì):教海,引导。
女:通“汝”,你。
)6.由!诲女..:..知之乎?(诲女是:此,这。
“知”通“智”。
是聪明、有智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慧、态度明智的意思。
)zhì,牢记在心里;厌:通“餍”,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满足。
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对我没有什么遗憾了。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焉:师法,效仿的人或地方)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同“凋”,凋零,残落。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端正;令:命令;虽,即使;从:听从)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以成.仁。
(无:没有。
生:生存,活命。
以:而,来。
杀身:..害仁,有杀身牺牲生命。
成:成全)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B)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 )A.仁 B .义C.礼D.信3.《论语》一书的体裁是( C )A.对话体B.专论体C.语录体D.评述体4.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A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C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下列孔子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D)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下列孔子语录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学习方法的是(A)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9.下列孔子语录中,没有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是(A)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简析题阅读下边的一则语录,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子曰”中的“子”是对谁的尊称?孔子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出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诸子散文1.诸子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分别是儒、墨、道、法诸家的著作。
( 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的)2.语录体阶段:代表作《论语》、《墨子》对话体阶段:代表作《孟子》、《庄子》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荀子》、《韩非子》●《论语》八则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称“四书五经”。
3.《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含义是“爱人”,就是对人的尊重、同情和爱护,“仁” 同时又是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
4.《论语》的主要特点: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5.通过《论语》八则的学习,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 八则内容的整合) (参考: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成理想人格。
他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书本知识的学习,排在第二位。
他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他强调追求利益名誉本无可厚非,但行为动机手段途径必须符合正途和道义。
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出发,他还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在孔子心目中,仁者和智者都是他心目中的君子。
)6.词语解释吾日三省吾身(检查,查看) 子曰:“盍各言尔志。
”(何不)谨而信,汎爱众(谨:寡言少语谓之谨;汎:同“泛”,广泛的意思。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吃完一顿饭;违:离开)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匆忙仓促;颠沛:跌倒,挫折,流离失所)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劳:表白功劳) 君子周急不济富(周济,救济)知者乐水: (同"智”,聪明智慧) 士不可以不弘毅(广大刚强)7.名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解释第一篇《季氏将伐颛臾》(1)将有事于颛臾。
"事"是战争。
(2)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一词当岂不、恐怕讲,"过"是责备,做动词,"尔"指冉有,"与"相当于"吗"。
(3)是社稷之臣也。
"是"当这讲,指代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种。
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贡献。
就:居,担任。
列:当职位讲。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颠:跌倒,扑倒。
相:辅佐的人。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厌恶。
舍曰:不说。
辞:推辞,寻找借口。
(7)即来之,则安之。
来:是招来的意思,归顺。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来"。
安:当"安定"讲,也是使动用法,使之安。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就是凶年,灾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
直,仅,只。
(5)数罟不入夸池。
数,细密的意思。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指须发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怪罪。
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斯,是这样。
焉,代词,指梁惠王。
第三篇秋水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焉:乎。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转变。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虚:枯竭。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6.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卒:尽。
第四篇《谏逐客书》1.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获:破获,战胜。
举:夺取,占领。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如。
却:拒绝。
内:通"纳"。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散:瓦解。
从:通"纵"。
施:延续。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
乃:却。
业:使……成就功业。
第一篇《赵威后问齐使》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3.有粮者亦食:"食"当给予食物讲,读"sì寺"做动词用。
4.有衣者亦衣:"衣"给衣穿,做动词用。
5.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齐国的"王"读"wàng旺",统治齐国的意思,作动词用。
子万民:视万民如子女;"子"作动词,意动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这个"臣"是称臣,动词7.书未发:发:是启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9.振困穷,补不足:振:同"赈"救济的意思。
10.彻其环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诸侯:索:是谋求。
12.此率民出于无用者:无:没有良好的作用。
第二篇《答李翊书》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期是期望,期许。
几是接近。
2.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遗,是丢失的意思,俨乎,是端庄严肃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垂是流传;法,效法。
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亟,屡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急迫的;劝,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第一个于当从讲,或者是把讲也行。
第二个于当在讲。
6.其观于人,也这个于当被讲。
7.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这第一个于当被讲,第二个于当跟、和讲。
8.问于愈者多矣,这个于当向讲。
第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
之是连词,连接主谓系可以不译。
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
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
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
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
请:取出。
4.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到仓皇东出。
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无"或者"不"的意思。
第四篇《答司马谏议书》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窃,犹"私"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念:又考虑的意思。
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通与,相与之意,又"皆"义。
非特:不仅仅。
第五篇《论毅力》1.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莽然是广大众多的样子。
2.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的呈现。
3.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是突然的意思。
4.盘根错节之既经。
盘根错节就是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情烦难复杂,不易解决。
5.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应刃而解是顺着刀口就分隔开来了。
比喻事情容易解决。
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艳羡是非常羡慕。
7.以为是殆幸运儿。
殆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8.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是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
遭逢是遭遇。
9.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庸讵就是岂,怎么。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1.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都邑。
城:城墙。
3.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不过:不超过。
参:同"三"。
国:国都。
4.姜氏欲之,焉辟害?焉:怎能,疑问词。
辟:通"避"。
5.蔓,难图也。
蔓:蔓延,生长。
图:图谋,谋划。
6.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贰:两属。
7.无庸,将自及。
庸:同"用"。
自及:自己遭殃的意思。
8.不义不昵,厚将崩。
昵:亲近。
厚:指土地扩大。
9.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修治城廓。
聚:积聚粮草。
甲:铠甲。
兵:武器。
卒:步乘:战车。
乘:也可以说是车辆的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一乘,车上站士兵三人,车后跟步卒7210.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遗之:就是遗传的遗字念遗。
羹:带汁的肉。
遗:赠送。
11.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地道。
这里用作动词,挖地道的意思。
12.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延续,推及。
13.姜氏何厌之有?倒叙句,也为反诘句。
有:是谓语。
何厌,是宾语。
之:作标志前置。
厌:满足,此句可译为: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14.不如早为之所。
"为之所"是为动双宾语。
在之和所之间省略了一个动词为。
译时应补出来。
所:处所。
此句可译为: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
15.其是之谓乎?倒叙句:谓是谓语。
是为宾语。
之作标志前置。
其:文言固定的句式,是"恐怕,(大概,)……吧。
"此句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第二篇《李将军列传》1.广家世世受射。
受:通"授",传授。
2.用善射杀首虏多。
用:因。
首:是首级。
虏:俘虏,俘获。
3.有所冲陷折关。
冲陷:冲锋陷阵。
折关:破关。
4.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将:率领。
纵:放马驰骋。
5.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
身自:亲自。
6.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陈:通"阵地"。
所:许,大约。
7.即有争,奈何?即:假如。
8.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适逢,正值。
终:始终。
怪之:已知为怪。
9.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就:接近,靠拢。
舍止:留宿。
10.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正:整齐,指严加约束。
11.破败广军,生得广。
生得:活捉。
12.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腾:突然。
13.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判决。
失亡:损失,伤亡。
14.何乃故也。
何乃:何况是。
15.广亦竟射杀之。
竟:终于。
16.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直到死。
17.其射,见敌急。
急:迫近。
18.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用此:因此。
19.可数百里。
可:大约。
20.胡虏易与耳。
与:对付的意思。
21.汉矢且尽。
且:将要。
22.杀数人,胡虏益解。
益解:逐渐松驰。
解:通"懈"23.汉军罢,弗能追。
罢:通"疲"。
24.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几:几乎。
没:覆没。
罢归:收兵回去。
25.广军功自如,无赏。
如:当。
26.而广不为后人。
后人:落在人家后面。
后:作动词用。
27.且固命也?且:或者,还是。
28.且尝有所恨乎?尝:曾经。
恨:遗憾。
29.乃自以精兵走之。
走:追赶。
30.东道少回远。
少:稍微。
回远:迂回而路远。
3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乃:于是。
遂:就,立即。
从:使动,使……从。
驰:追逐。
译:李广于是就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那三个人。
32.胡兵终怪之。
怪:意动,以……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