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优质课-教案
《山羊兹拉特》公开课教案案

《山羊兹拉特》公开课教案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山羊兹拉特》,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山羊兹拉特》全文。
2. 分析讨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3. 写作练习:以兹拉特为视角,写一段内心独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探讨象征意义。
2.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理解。
3.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山羊兹拉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与讨论: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探讨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练习:以兹拉特为视角,写一段内心独白。
6.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羊兹拉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3. 学生写作练习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描绘等。
七、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短文,探讨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收获。
八、课程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成长主题的小说,如《小王子》、《草房子》等,以拓宽阅读视野。
2. 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作品的感受和收获。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
2. 学生的讨论是否充分,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3. 写作练习的难度是否适中,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解方式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山羊兹拉特》优质课 教案

《山羊兹拉特》优质课教案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格其人其作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与作用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2、鉴赏小说中人与羊之间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人、动物、对社会充满爱心2、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与作用感受小说中人与羊之间的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人、动物、对社会充满爱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
一句话概括: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困境并安全回家。
具体情节:开端——阿隆受命卖羊;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三)深入探究,分析情感。
1、这就是一篇感人的故事,“感动”往往就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找出本文感动您的场景?明确:阿隆一家依依不舍与兹拉特告别的场景阿隆与兹拉特在风雪中同舟共济的场景人羊对话的场景阿隆与兹拉特回家后的场景概括为告别、互助、对话、回家四个场景。
(板书:告别互助对话回家)合作探究:请从这四个场景中,找出让您感动的句子,说说您的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补充。
A“告别”场景——“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
阿隆的小妹妹安娜与米丽昂也哭了起来。
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
可她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
”“可兹拉特还就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
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
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
”问:这几处细节,让我们读出了人对山羊的情感就是不舍,就是依恋,山羊对人的情感就是信任。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卖掉兹拉特?齐读第2自然段“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
山羊兹拉特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山羊兹拉特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品读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学习小说处理情感的方式和技巧..初步感悟作者悲悯的情怀..教学重点小说处理情感的方式和技巧一、导入巴尔蒙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诗“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世间的苦难千千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的歌颂着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我们从辛格的小说山羊兹拉特里读到了作者对这个纯净而阳光的世界抱有同样的欢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学习山羊兹拉特..二、概括情节梳理线索我请一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本文的情节..这篇小说选自于儿童文学;故事情节简单;就是讲述阿隆的家出现困境想把老山羊兹拉特卖了;于是阿隆牵着山羊进城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雪;山羊和阿隆在一个草垛里彼此依赖相濡以沫度过了三天三夜;最后山羊兹拉特和阿隆一起回家;他们在一起幸福生活宛如亲人..这篇文章以山羊兹拉特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行文..分为出发前;偶遇暴风雪;以及回来后..矛盾的开始是勒文一家遭遇生活上的困境;于是要卖羊..矛盾如何化解呢最终为什么又没有卖掉羊呢是谁拯救了山羊兹拉特二、探究情感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1、直接因素:暴风雪、草堆请这位同学具体说一说你的理由..很好;他说到了这场暴风雪在情节上的重大作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他们被困迷路作铺垫;若不是这场暴风雪;他们就顺利地走到了集市了..还有同学说是草堆;请这个同学说说你的理由..讲得很好;尽管外面极冷;可草堆里却是暖阳阳;甚至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还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草堆给了兹拉特食物;阿隆也有了奶喝..一个12岁单纯可爱的小孩子;一个12岁饱经沧桑的老山羊;草堆就是一个避难所..这个草堆多么像上帝的诺亚方舟呀..作者辛格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笃信的宗教是犹太教;圣经中就有诺亚方舟的故事..世上有太多恶人;上帝决定发动一场洪水让一些的恶都消失掉..可是发现其中有一个好人..于是耶和华就暗示诺亚建造一个方舟来避难..方舟建好后;40个昼夜的大雨降临地上..洪水淹没最高的山;陆地上的生命全部死亡;诺亚带着家人和牲畜鸟类在方舟中躲避了滔天的洪水..在这个故事里;上帝制造了毁灭一切的洪水;也安排诺亚建造了方舟;我忽然觉得这场暴风雪多么像上帝发动的洪水;而这个草堆也多么像作者的苦心安排呀..那么;虽然经过了暴风雪;在草堆当中得以生存下来;可是回来后主人还是有可能把山羊兹拉特卖掉;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嗯;有人说是他们对兹拉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非常好..如果没有经历浓厚的情感暴风雪过后;兹拉特的命运也不会改变..现在我们就以此为重点来分析一场暴风雪如何改变了他们之间的感情..2、根本因素:感情的转变三、深入分析人和羊的关系变化1、暴风雪前第六段写段突然天气变了..那么前面五段就是写暴风雪前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描写;找一找暴风雪前人与羊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发言..好;大家的情感非常细腻..这位同学详细地分析了第四段这个分别的场面;他不仅发现了人对羊的感情是不舍的依恋的但又无可奈何的;更发现了羊对人也同样的充满了感情;那是信任..在这种感情的双向交流中;你会发现人和羊之间是有矛盾的;尽管有爱;因为这种爱不对等;因此人仿佛有了主宰羊生命的权利..2、暴风雪中从第六段开始写暴风雪袭来;一直到27段都是写暴风雪的情景..那么;在这场暴风雪中阿隆和兹拉特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划出对两者情感进行描写的句子;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之后我们全班交流..大家的交流非常精彩;关注到了很多细节..当暴风雪来临时;兹拉特的对主人的信任开始有一些动摇;直到他们找到一个草堆;吃得饱饱的;抱着彼此取暖的时候;才又恢复了对主人的信任..作者深情地描写到:他从来就喜爱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兹拉特是他的妹妹;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爱吗此时;阿隆与山羊兹拉特是完全平等的..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安排这场暴风雪呢说到底人也是动物..作者是否想通过它苦心安排的这场暴风雪告诉我们;在暴风雪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只有相互救助;依靠共同的力量;才可以度过难关..是阿隆救了兹拉特;也是兹拉特救了阿隆..好;刚才还有同学通过一段对话看到了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我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来读;男生读阿隆;因为在阿隆眼里兹拉特像妹妹;所以女生来读兹拉特..嗯..大家给他们掌声;读得很好..有一个地方;两声咩在一起的时候;兹拉特是急切地想表达清楚他的意思;所以是不是应该是两声急促的咩咩的声音呀好;请两个同学再读..这一次好多了;羊不会说话;可是他咩咩的叫声里是有很多的情感内涵的..咱们试着把它填补出来吧..跟大家给三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你们补充出来的内容..好;大家来比较一下;填补出来之后更好;还是咩咩的叫声更好为什么对;因为限制了想象;太直接..把丰富的情感给限制住了;填补出来之后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太过饱满了;这就是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当中所追求的情感的节制..所以;作者就选用了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现阿隆和兹拉特之羊的亲昵和温情..可见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3、暴风雪后请大家一起齐读31-33段..雪后兹拉特回到家里;他和大家的相处是怎样的呢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人与山羊的感情从来就好;文章结尾人与羊相濡以沫般的情谊尤其令人动容..作者用贫穷;用风雪来考验;经过耐心的酝酿和铺垫;使感情饱满有力;从而在文末如水决堤..四、总结与拓展大家知道吗在诺亚方舟的故事里;诺亚离开方舟之后;将一只祭品献给神..耶和华闻见献祭的香气决定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并在天空制造了一道彩虹;作为保证..我仿佛看见兹拉特所在的村庄上空也有这样的一道彩虹..同学们;这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但这又不仅仅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作者辛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当中说;他以激情的笔调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处境..文中随处可见他悲悯的情怀;作者不仅把悲悯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也把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那么我们把这篇文章看作是凝聚着作者对人世深情的小说吧;文中的山羊;风雪;草堆也有了别样的象征意义..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对贫穷者、对动物以及人类自身所持的悲悯的情怀..。
《山羊兹拉特》课教案

《山羊兹拉特》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山羊兹拉特》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艾登·钱伯斯及其作品风格。
2. 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及主要情节。
3. 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教师分享个人阅读《山羊兹拉特》的感悟,激发学生兴趣。
2. 学生简要介绍自己了解的艾登·钱伯斯及其作品。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及作品特点。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主人公山羊兹拉特的性格特点。
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的塑造及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人物描写。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山羊兹拉特及其他人物的看法。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作用。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脉络。
2. 培养学生梳理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及发展线索。
2. 分析情节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情节发展。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故事脉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重要事件的意义。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小说的主题及其表现。
2. 探讨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主题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小说及相关作品的进一步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2024年《山羊兹拉特》公开课教案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 什维斯·辛格,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犹太 文化背景和深刻的人性刻画而著称。
2024/2/29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本文的故事情 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了解犹太文化的相关知 识。
2024/2/29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 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深入剖析小说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感超越物种界限等 主题思想。
24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阅读理解题
针对小说内容,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信息 、回答问题。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以《山羊兹拉特》为启发,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 文,体现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小组讨论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 将这种关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2/29
27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2/29
19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 人,讨论《山羊兹拉特》中情感
表达的方式和内涵。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 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阐述对情
感表达的理解。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情感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阿隆的家人
故事中起到衬托作用的角色。他们最初因为生计而被迫卖掉兹拉特,但后来看到阿隆和兹 拉特之间的深厚情感,也意识到了动物的重要性。通过家人的转变,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 和动物态度的反思和进步。
《山羊兹拉特》课教案

《山羊兹拉特》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山羊兹拉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介绍。
2. 主题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对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难点:1. 对故事中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介绍,分析主题和象征意义。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山羊兹拉特》原著或相关教学材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享学生的作品。
3. 复印件:用于分发给学生。
4. 彩色笔、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有关山羊兹拉特的图片或者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和人物性格。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如友情、勇气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故事的主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写作和思考题目的回答。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冲突。
2. 邀请作者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主题的了解。
《山羊兹拉特》公开课教案案

《山羊兹拉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山羊兹拉特》,让学生了解犹太文化背景,增长文化见识。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阅读《山羊兹拉特》全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文化背景:了解犹太文化,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3. 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友情、家庭、信仰等主题。
4.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描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山羊兹拉特》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介绍犹太文化背景,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第五课时:进行写作练习,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能力:通过课后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你认为作品中重要的情节,详细描述并分析其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山羊兹拉特》原著或为学生版教材。
2. 关于犹太文化的参考资料,如书籍、文章、视频等。
3. 写作纸张、铅笔等学习用品。
《山羊兹拉特》教案

《山羊兹拉特》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山羊兹拉特》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故事简介简要介绍《山羊兹拉特》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讨论故事背景下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第二章:文学分析2.1 作者背景研究作者的个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2.2 小说主题探讨小说的主要主题,如友谊、家庭、成长等。
通过例子和情节分析,阐述主题在故事中的体现。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情节发展。
识别故事的冲突和高潮点。
3.2 人物关系研究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分析人物动机和情感变化。
第四章:象征意义4.1 象征元素识别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山羊兹拉特、沙漠等。
解释象征元素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作用。
4.2 象征分析分析象征元素如何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讨论象征元素对于主题和情节的重要性。
第五章:阅读理解5.1 文本解读练习阅读和解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和对话。
培养对文本细节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5.2 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评价小说的观点和态度。
提出问题并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回答。
第六章:人物分析6.1 主要人物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具体事件和对话,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6.2 次要人物识别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并分析他们对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影响。
讨论次要人物在揭示主题和情感层次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语言与风格7.1 语言特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人物情感和主题思想。
7.2 风格分析研究小说的叙述风格和视角,如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
分析不同的叙述风格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
第八章:文化背景8.1 文化元素探索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
讨论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羊兹拉特》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格其人其作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鉴赏小说中人与羊之间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人、动物、对社会充满爱心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感受小说中人与羊之间的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人、动物、对社会充满爱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二)!(三)初步感知,概括情节。
一句话概括: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困境并安全回家。
具体情节:开端——阿隆受命卖羊;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三)深入探究,分析情感。
1、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感动”往往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找出本文感动你的场景明确:阿隆一家依依不舍和兹拉特告别的场景阿隆和兹拉特在风雪中同舟共济的场景人羊对话的场景}阿隆和兹拉特回家后的场景概括为告别、互助、对话、回家四个场景。
(板书:告别互助对话回家)合作探究:请从这四个场景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补充。
A“告别”场景——“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
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
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
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
”“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
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
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
”)问:这几处细节,让我们读出了人对山羊的情感是不舍,是依恋,山羊对人的情感是信任。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卖掉兹拉特齐读第2自然段“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
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
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
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明确:面对贫困和情感的矛盾,这个家庭如何抉择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家庭的心酸,更重要的是我们读到了人类的自私,动物是可以牺牲的,人与动物的等级差别没有办法消除。
(板书:无可奈何)B“互助”场景——“他从来就喜欢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
”归纳:在大风雪中,阿隆带着兹拉特钻进了草堆,因为有兹拉特的陪伴,他不觉得饥饿,也不觉得寒冷,也不觉得寂寞,相反,很温暖,很愉快,很踏实。
兹拉特救了他的命。
正是在被困的三天三夜里,在这个封闭空间,阿隆有机会重新梳理他作为人和这只羊的关系,他终于明白了,他无法舍弃这只羊,人对动物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感情,升华为平等的、相互依存的亲情。
$C“对话”场景——兹拉特尽管不会说话,但看似简单的“咩咩”声也能慰藉处于孤独中渴望交流和关爱的阿隆。
好像彼此之间有心灵感应一般,即使是人在交谈,也不一定能有这样的效果。
请大家发挥想象,假如兹拉特会说话,它会说什么这个场景把阿隆对兹拉特的依赖和兹拉特对阿隆的体贴描绘得活灵活现。
(板书:相依相偎)此前,小说中有三处对兹拉特的内心世界的拟人化描写,请找出来——明确:“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但过了一会儿,它好像又想通了:一头山羊绝不应该提什么问题。
”“但当它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惊讶地看看阿隆。
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兹拉特停住脚,它再也走不动了。
它固执地把蹄子牢牢地扎在地里,咩咩地叫了起来,仿佛请求主人带它回家。
”、这里我们可以读出兹拉特虽然对主人仍然是信任的,但内心有了许多困惑,它不知道这是去哪里,为什么不停下来。
其实写兹拉特的内心就是在暗示阿隆的内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猜到,一路上阿隆的心里斗争激烈,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在煎熬着他。
一直到后来——齐读27段写景的句子:“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
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
阿隆钻出草堆,环顾世界。
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
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
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像在大海里一样。
”雪住了,夜空一派澄澈。
写景即是在写阿隆的心境。
他的内心由纷乱变得清明,他决定了,带兹拉特回家!这时的阿隆终于从负罪感中解脱出来了。
D“回家”的场景——读30段、31段“家里一片欢腾。
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片。
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
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
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
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不过,一到晚上,蜡烛点着的时候,它需用角敲厨房的门,让人知道它要进来。
每次,大家都放它进来,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
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历经“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限定的阶段,兹拉特俨然成了这个家庭的重要一员,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彻底消失了。
(板书:亲如家人)4、推动情节发展的情感动力是什么爱在这篇小说中的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个累积和升华的过程。
正是这份累积着、最后升华了的爱让我们深深感动。
爱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板书:情感——爱的累积与升华)(读最后两段)这个结尾是余味无穷的,它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人应该怎样处理与所有其它生命的关系(板书:思考——人与所有其它生命的关系)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胸怀,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人与动物、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
!让我们敞开心扉去爱!爱这个世界!5、是谁给我们带来了这份爱的感动介绍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作家。
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
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代表长篇小说有《庄园》《卢布林的魔术师》等。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发表过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
11部儿童故事集。
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大师,但我希望大家能够以开放的胸襟,去阅读我们学过的每一位作家,让心灵的苍穹,拥有更多璀璨的星星。
(四)拓展练习)70年代,大兴安岭的一群猎人围猎时,有一只母猴怀里抱着一只小猴拼命的跑,跑的过程中,又顺手揪起了一只小猴驮到背上一起跑。
这时有两位老猎人追了过来,一直追到了悬崖边一棵大树上,好象猴子再也没处跑了,两位猎人举起了枪,就在要开枪的一霎那,那只母猴的手向前一伸,竟做出了一个象人一样的“暂停”手势,两位猎人很疑惑,就停了下来。
这时,只见这位母亲把两只小猴抱到了怀里,给它们喂奶。
可能小猴不是太饿,吃了一会儿就不吃了,跑到一边去玩了。
然后这只母猴就摘下树叶,把剩的奶水往树叶上挤,再把树叶一片片的放在离小猴较尽的树杈上。
等把奶水挤干了,母猴对着两位猎人,身体象前一躬,双手捂住了脸,意思是开枪吧。
这时两位猎人的枪再也举不起来了,因为他们要射杀的不仅仅是一只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动物,而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老猎人从此再也不打猎了。
请问:你有何感想明确: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只有我们人类才具有无私无畏和自我牺牲等崇高品质,我们也因此很为我们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而感到自豪,这只猴子跟那只山羊都证明了动物也具有崇高品质。
如果爱是种能力的话,这种能力绝非我们人类所特有。
一颗懂得爱与被爱的心都是高贵的,在这个意义上,动物的生命也值得我们的尊重。
爱动物,更要尊重动物的生命。
欣赏几幅体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五)课堂小结作者写了勒文家想卖山羊兹拉特到最终把山羊兹拉特当作一个家庭成员的故事,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描摹出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的亲情状态。
这种深情厚谊和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与窘迫,成为物质匮乏的世界里的人与动物之间温情的慰藉。
(六)布置作业分别以“因为有爱——如果没有爱——”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告别无可奈何爱的互助相依相偎积累对话相互慰藉升华回家三.探讨15-24段,体会情感,感受情感处理方式--节制过渡语:从卖羊到不再卖羊的举动中,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改变(情感)那么使人的情感发生转变的最大外在因素是什么(暴风雪)一场暴风雪,使阿隆全家对兹拉特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最终改变了兹拉特的命运。
我们不禁而问:阿隆和山羊之间到底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情感历练呢让我们来找找在遇到暴风雪这一情节中最让我们感动的人与动物间情感沟通的语段。
(通过这些追踪性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赏析15-24段)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2.小说中的人物都用语言和神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山羊兹拉特却只能用“咩”来表现,那么,我们试着还原它原有的含义。
)要求:学生将还原的话写在书上,然后同桌轻声对话,最后请三组同学进行表演,并各自说说这样还原的原因。
3.学生评价教师总结:试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所写内容却有一个评判优劣的标准:1、要符合上下文的对话语境;2、要符合兹拉特的性情特点;3、要符合人、羊之间一贯的关系;4.从“兹拉特那唯一的声音‘咩--’”中,你能听懂怎样的情感如果用一个字表示,那会是什么明确:人与动物互相慰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情感。
“爱”教师总结:这种人与动物间的和谐亲密状态互相慰藉了彼此双方,帮助他们战胜了暴风雪。
5.让学生怀着爱的情感再次读这一组对话。
6.我们的还原和原文对比哪个更好呢明确:原文。
引用莱辛的话--“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
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
”教师总结:这里,作者适当地节制情感,写得不留痕迹,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虽然只是几声“咩”,但是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动物间的和谐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与窘迫,成为物质匮乏的世界里的人与动物之间温情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