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新思考

作文教学新思考
作文教学新思考

作文教学新思考

曾几何时,作文教学让我陷入苦恼之中,孩子们的作文空洞、机械、没有新意,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活力,孩子一遇作文就如临大敌、谈文色变,难道是自己一堂堂的作文指导功夫都白费了,没有对孩子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吗?但我相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付出的汗水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一天。

认真研究,查找问题所在:

评语。从学生作文中不难发现,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方面,而我们费了很多精力给孩子写的评语往往没有作用。究其原因,我们评语中虽然用了第二人称,亲切了,但缺乏技巧,中国的语言中一个意思可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于良好的作文加以表扬,效果明显,因为这些孩子平时很少得到表扬;而对于优秀生的作文来说,表扬如同家常便饭,对他们的触动很小,因为表扬过多形成他们过分地欣赏自己的长处,而遇到挫折,就无法自控。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评语,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使其作文有动力,有方向稳步提高;对于学困生,要尽量发现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灵活调配。

内容。孩子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只注重了指导和评论,没有注重到孩子准备的过程、实践的过程。

解决途径。解放孩子的手脚、心灵,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记得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动植物公园,这是一个很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首先要加强课堂的常规管理。课堂常规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导处要经常性的走入课堂,全面了解教学的状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通病,以及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促使教师平时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对待课堂教学。 2 、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集体备课是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各科组长的带领下按时的进行集体备课,从而提高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实现师资的最优化。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精品教案。教导处要做定期的检查。 3、多组织校内的教研活动,营造更加良好的教研气氛,努力为教师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学业务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教师们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见解,促进了教师的有效反思。这样,让教师在合作互助中积累经验,共同进步,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要通过对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成长,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1、“新教师” 上岗培训,对刚跨入教育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要进行上岗培训,让新教师过好备课关;过好组织教学关;过好讲课关。2、“青年教师” 3、加专业成长培训,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强“骨 干教师”研究型培训,逐渐形成一支业务精湛、教学质量高的教师队伍, 促进学 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新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赤城小学米永峰 【摘要】为了遵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教学观念,教师角色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将师生之间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智力关系转换为对话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对话者对话关系 教学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展开的师生协同活动。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师生关系: 训诲—驯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这种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师的尊严来自于道的尊严,学生尊师是崇道的表现,因而师的尊严实际上可以说是?狐假虎威?,?虎?者,道也。如果离经叛道,则师将不师,甚至连人都不是了。师道尊严其实依附于道学尊严。师对生的统治实质上是道对人的统治,表现为思想、行为上的专制主义。从起居洒扫应对进退直至所思所想对蒙童实行极为严格的管束,使蒙学成为忠诚孝子的训练营地。蒙学的专制性在《红楼梦》中有相当生动的描写。蒙童如果出格越轨,处罚是极其严厉的。第三十三回写贾政决心打死宝玉,怕的也是?明日酿到他杀父弑君?。在封建社会里,师道尊严说到底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师生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实质上是君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

的关系的一种曲折的表现形态而已。 传授—训练型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把少年儿童从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师生之间仍无平等可言,因为它是以知识为权威对?无知?的学生所实行的另一种专制,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仍然严惩不贷。1999年4月12日《深圳法制报》报道: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到:?……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这就是孩子的灵性在闪光,我想大作家们见了也会为之赞叹的。可老师偏偏就在这上面打了一个大扛叉。理由是成语词典上只有?不省人事?,而无?不省鼠事?!—为了守住知识的围城,毫不犹豫,决不手软地扼杀所有一切创新精神,哪怕只是一点萌芽也不放过,这难道不是一种祸害吗?开口说话,必循?知识?之规,下笔作文,必蹈?知识?之矩,决难达到培养言语能力的目的。例如:把?发明蒸汽机瓦特是的?组词连成句子,如果答成?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错!写?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这句话的小孩,绝望地说:?我完蛋了!? 教师的权力是来自知识的权威,其实被奉为权威的知识是否就是正确判定正误是非的权威是大可怀疑的。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确无?不省鼠事?这一词条,老师依据此权威判定其为生造词语,似乎有理,奈何现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却有?仿拟?一格,自可仿?不省人事?而拟?不省鼠事?。王希杰也说:?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批评过不少‘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但现在许多已被承认了。?以并不科学的知识?规定人们如何说话?,这不是专制又是什么?!即使老师用以教学的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教学应该有效,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低效、 甚至无效的教学很多,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太多,才导致了学习无趣、厌学的 情况频发。 怎样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美]加里·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的促 成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行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评价的依据:第一是要清晰地授课。一方面是教师自己表达的要清晰,让学生易于理解 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是能够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依据逻辑顺序来解释概念 和现象,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第二是要多样化的教学。一是多样化的提问;二 是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帮助学生进入学 习状态。第三是任务导向。明确学习的重点,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帮助学生 理解学习重点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形成。第四是引导学 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学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 生在走神。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第五 是确保学生成功率。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 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 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组 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标志。 上述的这些指标或者评价依据,主要还是针对某一节具体的教学而言的。 每一节课都“有效”的课堂,从长远的角度看,是否也是有效的?如果教师在 上某节课的时候没有满足上述要求,被评判为“无效”的教学,是否意味着这 个教师的水平就很差,他的学科教学就是无效、低效的?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 是否有效,所应选取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多大? 记者李帆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在仔细研究山东数学教师刘建宇课堂教学 的基础上,他在《人民教育》2013年第2期撰文,就“有效教学”这一话题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内容如下。 一节课只讲了三道题,是低效吗? 近年来,“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被许多改革者奉为圭臬,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然而,山东省优秀初中数学教 师刘建宇的做法,给了记者很大的触动。

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新思考

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新思考 作者:王四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6期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以及新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正在不断向前迈进,新的教学理念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令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例如,在不断淡化乃至排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今天,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要不要教?教些什么?怎样来教?在此,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标下仍须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实现基础知识教学的调整和回归 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过分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全面,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语文教学开始对这一倾向进行了纠正。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评价建议中,它也明确提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中可见,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主张淡化知识,打破语文教育以知识为主线的体系,构建语文课程的能力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种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们开始调整自己的理念,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又有些矫枉过正:在突出人文性和语文素养时,却又忽略甚至放弃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结果便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虽然新课标淡化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和完整的追求,不主张集中的语文知识教学,并规定语法、修辞知识、名词术语不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它并不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毕竟,不掌握和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是不可能的。语文新课标正是要“摆脱传统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战略性转移: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可以说,新课标将语文基础知识回归到了恰当而合理的位置: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必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不容忽视,它应当为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同时,语文知识内容丰富,不少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谜语、歇后语、成语典故、古典诗词等知识充满睿智,富含文化内涵,接触它们,斟词酌句,品味鉴赏,感悟熏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思考 20xx年 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分析了本届政府成立三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进程,认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会议对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的改革进行了部署,并提出要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攻坚克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毫无疑问,“放管服”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实属不易,笔者结合学习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和近几年的实践调研,谈一些思考。 一、对“放管服”改革理念的再认识 “放管服”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政府自身建设的完整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化。“放”的核心是政府角色定位问题,是要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边界和相互关系,难点是如何补缺位、纠错位、控越位,让政府归位问题,考验的是政府定力和推动改革的能力,目的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管”的核心是政府管理转型问题,管理变革要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科学技术新进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涉及管理体制、部门职责、政

府层级、运行机制、技术平台、法制保障等方方面面,目的是建设现代政府。“服”的核心是在“放”与“管”的全面深刻变化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服”既是改革举措,也是改革目标,目的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新形势下,推进“放管服”改革也成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放管服”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 二、对“放管服”改革进程的再认识 在强力推进行政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改革政策供给太快、太多,感觉体系乱、概念多,有的还存在一些冲突,造成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认识乱,群众和企业对制度改革也缺乏基本预期。首先,改革进程中附加功能“太多”。大的方面说,刚开始只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紧接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从“放”“管”两个轮子都要圆到“放管服”三管齐下再到“放管服转效”五位一体;小的方面讲,以清单制度为例,刚开始还纠结于是审批权力清单还是所有行政权力清单,接着又

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编码:分类: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 【摘要】当前小学习作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除课堂教学指导不力外,与习作教学目标定位过高、习作素材积累途径单一、习作教学评改方法传统等有关。本文拟从合理定位习作教学目标、开放学生习作积累途径以及变革习作评改方式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整体水平、改革小学习作教学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降低目标积累素材习作评改从大量的习作教学课例可以看到,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除了在打开习作思路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外,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习作材料的积累、习作的评改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儿童习作无禁区”: 降低习作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轻松习作创造条件(一)对习作思想内容要求过高。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习作焦虑症”,为什么会有?这首先涉及到习作教学理念的问题:习作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习作?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 一个三年级农村孩子在写《我的理想》时写道:“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文中这样写:“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现在,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 老师在作文上打了个“×”,并写:“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 对于低中年级孩子的习作而言,我认为可以不必成文。而上述案例中,在老师的眼里,“变成一条狗”的理想显然“不远大”,“思想境界不高”。而且这样絮絮叨叨的,似乎也不符合作文的“规范”,因此就有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批语。教师没有看到孩子习作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从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4-06-26T11:04:13.51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5期作者:袁雪松[导读]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提高作文教学关键要抓好几个方面:激发作文兴趣,认真写作,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袁雪松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提高作文教学关键要抓好几个方面:激发作文兴趣,认真写作,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作文兴趣认真写什么由国家教育部主持制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通过书面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个过程。”可以这样说,作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之环节,把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了,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1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学生作文一般有两个阶段,一是口头作文,二是书面作文。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书面作文又对口头作文进行规范化的表述,同时也促进了口头作文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化。我们就拿口头作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说。 1.1 通过语文课堂的发言、交流,培养初中学生的口头作文兴趣。比如,每上语文课,语文教师可以提出不少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争先发言回答。“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这个标题?”“这篇文章的中心大意是什么?”“这篇文章有哪几处是描写、议论、抒情?”教师围绕课文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新时期网络时代的初中生喜欢用嘴来说。围绕问题,可以课堂上回答,可以分成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上大家讨论来回答。七嘴八舌,显出发言兴趣盎然,在口头发言的兴趣中,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表达能力。 1.2 可以通过观察人和事物后组织学生谈观察中的体会、认识。比如,我们可以带领初中学生深入到农村,调查农民群众如何种田、发展畜牧业,办企业勤劳到致富的。学生在调查、观察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的印象与记忆。学生调查观察回来后,可以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上交流调查、观察的体会、认识。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火朝天发言,交流了调查观察的感受,体会认识。无形之中,是对每一个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不是有情胜有情,何愁口头作文完不成?”口头作文往往在兴趣中训练,培养效果最佳,当然,需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去创设有趣的,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情景。要让初中学生明白:口头作文表达有趣、有乐,还应有条理,还应有表达的技巧与艺术,口头作文能力往往是在善于表达中逐步形成的。 2 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写作初中生要写好作文,应该需要下一翻功夫的。“没有波涛成不了大海,没有磨炼写不好作文”。写好作文,其一是端正态度;其二是认真写作。正如前苏联大文豪,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说:“作文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写好的,重要的是端正态度,认真写作。”初中学,认真写作,在教师生在作文中端正了态度的指导下,进步是很快的。 2.1 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命题(包括大意)作文特点。比如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就应该指导学生认真分析作文的命题(包括作文大意)写作特点。人们常常这样说,题目是作文的眼晴、心脏。就拿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来说。为什么朱自清用这个作文命题,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认真命题其实质就是训练思维,在作文中把握好表达的要点、核心。有了明确的要点、核心,作文表达才能很好展现。当然,指导学生分析命题,或者自己命题作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需要出发。命题也可以灵活多变,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艺术性。 2.2 引导学生掌握好构思的思维方法。引导初中学生学习作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结构问题,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构思的思维方法。作文的结构构思,就好像建筑工程师设计房屋建筑图纸一样,要有了建筑图纸才能正确施工。作文的结构构思是与设计建筑图纸同一个原理,作文的结构设计其实质就是一种思维训练。想、联想、顺想、递想都是思维,作文结构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比如说:①记叙文的结构有:按时间先后发展的记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记叙;先结果,写记叙原因的倒叙式记叙等等。②说明文的结构有:按事物位置加以说明;按事物的性质、历史过程加以说明等等。③议论文的议论有:总分式,先后总式,夹叙夹议式等等。总之,作文的结构构思多种多样。教师要从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构思、反复想、反复思、大胆想、大胆思。经常训练,构思也就精巧,构思就有了水平。 2.3 范文引路,指导学生作文。世界上任何会作文的人都是从范文引路开始,再逐步脱离了范文后,才能开始作文自主创新。范文引路主要方法有:①课文中的经典文章引路,让学生模仿其方法作文。如课文中朱自清的文章《春》就是一篇好范文,可以让学生模仿作文。②学生优秀作文可以作范文引路,启发学生作文。③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作范文引路。范文引路,学生“旁边有样学习方便”。当然,范文引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方法,不是生搬硬套式地照抄一通。 3 解决好学生“写什么”问题指导学生作文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引导。 3.1 引导学生去写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就是学生每天耳闻目睹的东西。无论是事物,无论是人。只要是学生耳闻目睹,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 3.2 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素材就好像修房屋的材料,材料多才好选料用料。积累素材方法主要有:①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素材。②从书籍、报刊、电视、电影、网络中积累素材。③建立好个人的材料仓库。如小图书馆,资料汇集薄等等。总之,引导学生作文要讲方法,讲究指导的艺术,讲究有效的长期刻苦训练。从兴趣———训练,最终形成学生的作文能力。参考文献 1 刘正军.如何引导初中学生作文.作文辅导,2013 作者单位:四川省丹棱中学

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2014年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高新区教育办组织的为期五天的暑期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回首刚刚结束的几天培训时间,是炎热的、忙碌的、辛苦的,也收获着、成长着、快乐着。时间虽不长,却让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要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老百姓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跟上时代发展,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并受老百姓喜欢的人民教师。 二、要加强学习 过去不代表未来,要转变观念靠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知识层次。本次暑期培训,我更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在这些专家面前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尤其是看了老师们播放的视频,他们的理念、观点我都觉得很新鲜,有些以前真的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去实践了,我有了一种很强的危机感,所以学习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使危机有转机,所谓“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三、要学会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

为2014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真题集锦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法规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因此,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就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经过这几天的培训学习,尤其是听了北京黄城根小学几位教学骨干老师的经验介绍以后,我觉得在以前的工作中,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正规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须要学会及时总结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要建立和谐 北京黄城根小学李校长说一个学校建立和谐的氛围很重要,她给我们讲了领导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和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的许多小故事。是的,作为教师,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我们必须喜欢每个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只有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了,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师生关系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标志,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应该胸怀博大,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待学生的情感,要细微。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龙坪中心学校毛青龙 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哪个更重要?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把老师的预设内容引走,这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以教师的设计为主,那就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放开的让学生活动、讨论,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教学任务又如何完成呢? 二、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如何安排? 语文教师都知道:一课书一般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而我们的很多课需要趁热打铁,但我们语文课时有限,一周五节课(九年级)一天一节课,今天上个半头,拖到明天再上个半头,这样做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处理教学中的这个矛盾呢? 三、课改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目前,全社会都有这样的共识:当前的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提笔忘字,字写得难看,错别字严重……不错,新课改下学生的主动意识确实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的基本功也下降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为此而忧虑,我们该如何教,教什么? 四、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很多公开课主讲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潜意识,这个意识就是,这堂课如何让听课教师都感觉良好,如何让评委满意。为了做到这一

点,我们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如:如何运用多媒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是一节好课。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教学的目标是学生,一节课的好坏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怎样让学生满意,这才是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是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呢? 五、“抓纲务本”在新课改下是否不合适宜了?(“纲”在新课改下已改为“课标”了) 目前困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试又不考课本上的课文(课内现代文不考,古诗文还考),教材教不教,教的好与不好,这都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认为,教课内的还不如教课外的。 诚然,教材只是个范例,但我们在松懈丢开“范例”的同时,我们连同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一同松懈丢失掉了——这恐怕也是造成我们中小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造成这促松懈的根源是考试这个导向问题:“考什么我们教什么。”不要责怪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想法,这也是我们作教师的无奈与悲哀,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却不能把它教给学生,只是因为考试不考。没有什么比这还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了。 如何解决困挠我们的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两全其美,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我想:教是前提,不教是结果。“教”这一环节我们是否做扎实了?考试是导向,只有它明确告诉教师:要务本。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8868009.html,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作者:吴启明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8年第05期 为了突破现有以美国为中心的科技话语体系,我们希望在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中,中国有准备地顺应新技术科技的浪潮,围绕科研去中心化的理念,通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共享科技模式,有序地搭建科技互联网平台:论文发表平台、专利数据平台及科研成果认证平台。其建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科技互联网平台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科技互联网平台是科研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第三,科技互联网平台是传统科研平台的颠覆式创新。在科技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快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发布、运用及认证,并叠加相关的衍生科技产品服务,从而抢抓科研成果归集的互联网阵地,迅速弯道超车、实现中国式科技创新。 一、共享创新模式提出的背景 1.历史脉络下中国科技创新模式 源于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先进的科技创新基因,产生了灿若繁星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体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些铸造技术、建筑技术、焙烧技术至今为他国所称道。 然而,进入近现代社会,特别英国工业化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未能跟上世界变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落后的趋势,也给中华民族也带来很多的苦难。建国后至今,中国科技创新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不断提升,在部分领域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建国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本文按照支持体系的阶段划分,将科技创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6年,以苏联工业化帮扶为主的支撑体系 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都得到了质量的提升,但在两国关系破裂后,加上其它原因,科技的进步除了延续性质的发展,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第二阶段:1978年—2000年,以日本市场出口需求的产业支援体系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钢铁、电器等工业的支援很大,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有提高,但其实中国花费巨大,进口了大量的生产线,仍然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 第三阶段:2001年—2014年,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的贸易服务体系

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运用新课程理念,构造一种优化的全新的课堂模式就成了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是优、新?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一直在思考,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与尝试: 一、新型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根本。 这是课堂改革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应成为评价新型课堂效果的基本标准。 只有确立了这一标准,才能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才能彻底排除“满堂灌”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该看的让学生自己看,学生该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该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该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该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使课堂真正成为由学生自己的主阵地,使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课堂学习是种体验。 三、新型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互动的场所,而不应是教师单独演练的领地。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应是一种交际、交流不可少的手段的。若教师如同表演一样,把学生作为观众,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流,教学

也就极易成为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课堂就没体现出生成。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 四、新型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天地,而不应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企盼与要求。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领域”,从教师一方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学生一方,虽然学生也能获得知识,但这样一来,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渐渐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会渐渐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会渐渐削弱,创新也会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受动者、看作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性地去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他们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使他们最终成为知识真正的占有者、发现者、创造者。 通过思考,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模式,展示新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在课堂中通过引导、互动、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人格、学科素养、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这一环中,教师尤要注意进行画龙点睛般的启示,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尤要注意给“学困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尤要注意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都得到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以发现问题的延伸、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科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素养。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分析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听说读写这四大语文能力中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能力。但现今很多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和茫然之感,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一提作文便头疼,这在很大程度困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和工作实践,对现在的作文现状和解决方法做了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作文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1.学生怕作文,厌作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通过我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很烦心的事情,不好写,写不好,提到作文便头皮发麻,可见畏难情绪之甚。 2.外延阻塞,泉源短缺 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周遭事物熟视无睹,也不愿参加课内课外的各种活动,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头脑空空,言之无物,作文成为无源之水,在写作时,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感,为了应付检查,只好胡 编乱造,或者空喊几句口号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很多时候觉得心里有话说,但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即使勉强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倒出来往往也是硬挤强凑平淡干瘪毫无新意可言的。 3.擅走捷径,惰性严重 有的学生作文动机不纯,懒得动脑,一味贪易,于是乎走上了不劳而获的“捷径”,从“作文选”上抄袭一篇冒充自己的作文或是东挪一段,西移一句拼凑而成。而由于当今作文书种类繁多,老师识不了“庐山真面目”而给予好评,从而使学生自以为找到了作文制胜法宝而沾沾自喜,惰性愈演愈烈,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4.阅读不广,知识面窄 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库存量也少或是根本就没有对学生开放,加之报刊杂志又少,学生除了课本就很少有其他课外书籍可供阅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积累甚微。这样写作时,也就只能昏昏而不能昭昭了。 (二)教师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单调陈旧,灌多导少 在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中,那种“教师讲作文理论--学生写--教师改”的教学模式比较普遍,鲜有新的花样,且习惯孤立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不善于把每个单元的课文分析与单元作文训练重点联系起来,教学过程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学生对枯燥的作文理论产生厌烦情绪,使之起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还有些老师甚至将文章头怎么开、中间写什么、尾怎么结都和盘灌输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僵化的思想固定的模式约束了学生天真烂漫的想象,学生只得机械式地按老师煞费苦心的构想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大都“依葫芦画瓢”,

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刘 鹏

初中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刘鹏 发表时间:2014-03-26T09:47:22.2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刘鹏[导读]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的很多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 ◆刘鹏甘肃省和政县第五中学731200 在作文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本人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的很多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让学生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了。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既然学生写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进行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 我渴望的是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成功率较高,但是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农村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题目合意会迅速地进入写作过程,若不合意,仍会搜肠刮肚,努力完成。这类的学生在实际中所占比例最大。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类学生不想写作文,更怕写作文。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绝对数要多,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于以上几方面,可以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如下: (1)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2)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 (3)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 (4)作文的屡屡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 三、改善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明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 1.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把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模仿求新,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3.先说后写,动笔成篇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然后再写下来。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说话还可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学生的作文兴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4.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5.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虽然我们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扎实有效的,学生是满意和认可的。可是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中偏重知识的准备,轻教学过程的设计。 由于一些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不够,教案更多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或内容的罗列和堆砌,缺乏符合具体学情的和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往往缺少整体结构也看不出清晰的环节和层次。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注意到所授知识的准备,更要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做到有章有法。只有不断的改进教法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课堂上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轻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管教不管学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至于学生在怎样学、学的程度怎么样则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有的课教师讲得自觉很卖力气,而学生则神思不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是值得怀疑。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关注自己如何教的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的情况。重视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教学生怎样学,必须管学生是否在努力学、真正学。总之教师一定要做到既管教又管学。 三、责任上偏重教学内容的完成,轻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 有的教师更多的考虑课本内容是否都讲了,而对学过的知识学生是否真正都掌握了,则不是十分清楚或不是特别在意。因此教师必须由关注自己的是否教过了,转移到学生学过的知识是否都真正掌握了这一重点上来,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 四、效率上偏重课下的机械操练,轻学生的当堂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