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学案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方山子传 苏轼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方山子传 苏轼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在这里,只分析其中两种(职业的和事业的)。

职业的研究,这类学者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运用自如。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首先“资料见底”,即穷搜冥索,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最后在材料和理论的配置中提出些观点和看法。

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久而久之,难免思想贫乏,言之无物。

事业的研究则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

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锐,把握全面,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

其突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指迷导悟,前贤后彦,学脉绵长,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的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职业的和事业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我常常认为(生在)百代之后,未必是不幸,为什么呢?C.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凶凶(汹汹)地向他走来。

D.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B.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C.其次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D.其次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B.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C.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D.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文化真切搏动的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方山子传复习学案 .6.14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方山子传复习学案 .6.14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一轮复习检测学案《方山子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关系)3.拓展文言阅读,概括与分析文意,准确判断句读和翻译文言句子【自学质疑】任务一:有声诵读....课文,边读边重拾记忆....文中已标注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任务二:浏览..课下注释,记忆..其中的重点知识解读任务三:读一读...,记一记...,落实《学案导学》P87“识记”部分【训练展示】1.重点词语⑴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⑵闾里之侠皆宗.之⑶稍壮,折节..读书⑷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⑸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⑹过岐亭,适.见焉⑺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⑻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⑼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⑽①使.酒好剑②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③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⑾方山子傥.见之与2.通假字⑴往往阳狂污垢 ⑵方山子倘见之与⑶前十有九年 ⑷犹见于眉间3.古今异义⑴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⑵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⑷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4.词类活用(先指出活用,再解释)⑴岁.得帛千匹 ⑵见方山子从.两骑⑶余既耸然异.之5.特殊句式⑴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⑵亦足以富乐⑶鹊起于前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⑸何为而在此?6.一词多义因:小结:“因”的意义和用法(1)因谓之方山子(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3)相如因持璧却立(4)不如因而厚遇之(5)因击沛公于坐(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7)蒙故业,因遗策(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而:小结:“而”的意义和用法(1)俯而不答,仰而笑(2)使骑逐而射之(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吾尝终日而思矣(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9)某所,而母立于兹7.重点语句翻译(先划出得分点,再翻译)(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4.07方山子传[马杰]【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4.07方山子传[马杰]【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2、探究“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2学情分析由于高中二年级对“隐”和“隐士”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初中学习过《五柳先生传》,高中学习过《归去来兮辞》,但对“隐”和“隐士”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于是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探究独特的隐士形象”的基础上“初探“隐”和“隐士”文化内涵”。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学习难点:探究“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播放终南山隐士生活的视频)有这样一座山,叫终南山;有这样一群人叫隐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后过着像视频中行于青山、汲取清泉、青竹为伴、清茶一杯、清香萦绕,清音幽远的生活。

现在有隐士,古代更多,隐士文化也绵延不绝。

他们为什么在这深幽静谧,云烟缭绕的山中做隐士呢?隐的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呢?今天让我们走入《方山子传》来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来读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二、预习反馈,你问我答(一) 字词解释:1、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2、晚乃遁于光、黄间:隐居3、见其所著帽:穿戴4、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留下来的样子5、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6、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7、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奔马 8、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9、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可能(二)文句翻译: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际遇。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中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4、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于是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方山子传》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方山子虽身处逆境但仍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

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

二、导读(1)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背景介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与方山子遭遇相似。

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传记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

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三、导思1、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3、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4、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5、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资料?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6、“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8、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四、导练【跟踪试题】1.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方山子传》全文。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对方山子的生平背景进行了解和探究。

3.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方山子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坚定信仰、忠诚友谊的崇敬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方山子面对困境时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欣赏之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方山子传》全文。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2 教学难点1. 对方山子生平背景的探究和理解。

2. 对文中对方山子形象深入剖析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方山子的文章,激发学生对方山子的兴趣。

2. 简介方山子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方山子产生探究的欲望。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让学生讨论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文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方山子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3.5 课堂练习1.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或写段练习。

2. 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课件

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
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
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
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外在遭遇受制于外在因素,非自己 所能支配,所以不应成为人生的主要目 标。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一切外在遭际 的态度。内在生活充实的人仿佛有另一 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 对变故和挫折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 世祸福沉浮的扰乱。
苏轼为方山子立传,为 何把方山子放在与自己 的交往中来浇自己块垒。
通过这篇传记,你感受到苏轼对 方山子的人生选择与人生境界 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仰慕、赞赏
夫风无雌雄之异,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
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 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 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 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
使酒:纵性喝酒
骑,挟二矢,游西山,鹊
有:同“又”
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 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从:使动用法
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 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
见:同“现”
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 山中之人:隐居山中的人 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

作业(任选其一)
1、探究隐士文化,找出两个隐士,写出简 短评论; 2、把今天我们研讨涉及的内容提炼积累成 作文素材。
推荐课外阅读
《终南隐士》史飞翔 《隐没的贵族——当年隐士也疯狂》李靖岩
谢谢, 再见!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方山子传
苏轼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 2、初探“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预习反馈 你问我答
1.闾里之侠皆宗之: 尊奉
2.晚乃遁于光、黄间: 隐居
3.见其所著帽:

4.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遗留下来的样子
5.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 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 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 寞沙洲冷。
拓展研讨 你评我析
这篇人物传记的特点是什么?与史 书人物传记有何不同?
(提示:请关注所有
1、这篇传记加入了苏轼的活动和情感态 度,史书传记往往客观记叙传主生平事 迹; 2、这篇传记按照方山子的特点选择主要 事件来写,而史书传记往往按照人物姓 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的顺序介 绍。
背景介绍
1080年,以王安石为核心的推行变法的 新党制造的“乌台诗案”将苏轼置于皇家监 狱四十几天,竟至于濒死之境地,苏轼并因 此被贬黄州。他在贬谪生活中咀嚼着孤独、 窘困、凄苦等各种况味,芒鞋竹杖,与渔樵 为伍,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但 在佛老哲学中他找到了超越悲哀命运的思想 武器并坚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于是他感受 到了所到之处皆受黎民百姓的欢迎;酒醉饭 饱后看白云青江的惬意……
小结延伸 我结你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哪个词发生了活用, 解释该词语,翻译整个句子。
❖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 为不朽之人也。
(2012天津卷) 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可翻译成“救活”
翻译: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 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 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直击高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 D.第三自然段段运用倒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 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指出下面两句话中涉及到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014年福建卷第5题) 判断句,被动句,介宾结构后置句
翻译: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2014年重庆卷第11题) 宾语前置句 翻译: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自主学习
重温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 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 书画家,与父 苏洵 ,弟苏辙 并称“ 三苏 ”。
元丰年间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 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 法,以“网织文字诽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 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后,被贬黄 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 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课堂小结
❖ 1.通过这节课,我们需掌握运用语法分析法判 定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 2.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学习方山子做个有理 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并为之不懈努力,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我们不可碌碌无为,不 可消极避世,不可怀宝迷邦,人生在世,当志 存高远,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为国家和民族 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主学 习
❖自主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自主探究学案
一、趣味链接
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隐居龙丘。

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

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二、自学目标
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三、自学任务
1、通读文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少.时()著.帽()见.于眉间()阳.狂()傥.见之()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要求:不参考资料,利用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阳.狂垢污傥.见之光、黄间.隐人
稍壮.驰骋
..当世弃车
马,毁冠服
..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从两骑使.酒好剑
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独来穷.山中
而.其家在洛阳庵.居蔬.食所著.帽
方山子怒.马独出环堵萧然
..
总结归纳在上面的题目中,你运用了什么推断法:
3、重点语句翻译(要求:圈出重点词,注意句式,语意通顺)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4、阅读与探讨
(1)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2)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
四、自学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 ②前十有九年
( )
③往往阳狂垢污( )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古今义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3)指出下划线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

⑤亦足以富乐⑥方山子怒马独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方屋而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何为而在此?
适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而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使骑逐而射之
(5)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庵居蔬食
五、课外链接
苏轼记叙类散文中的“杂体”传记,能够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与他主张文学作品“神似”、反对“形似”有关。

如《方山子传》。

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为贵公子陈慥所作的人物传记,确乎不同于一般“杂体”传记的写法,更不同于正史中传记的写法。

第一段先概括叙述陈慥其人,并点出名方山子的原因。

以下重点叙描方山子甘守清贫和任侠、隐居二三事。

最后点出方山子家世有勋阀,可凭门荫得官,而且家资富饶。

之后,宕开一笔,以“光、黄间多异人”、“不可得见”结束。

全文用力叙描方山子的精神面貌,人物神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

文章详
略得当,如行云流水,体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同类作品,还有《书刘庭式》等。

——(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
参考答案
2(1)【参考答案】(有,通“又”;见,通“现”显现;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参考答案】(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④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⑤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3)【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

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⑥使动用法,使……愤怒。

(4)【参考答案】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参考答案】①判断句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省略句⑤宾语前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