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四大弊端自从18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从传统文化学习的文质走向了极端外国文化学习基本全面流氓化,知识分子也不再“学而优则仕”,而是披上知识分子的外衣充当真正的文化流氓。

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从前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中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教育制度。

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究竟出了哪些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个方面:(一)、统考制度统考制度包括初考制度、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大学英语定级考试制度、职称英语考试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成为束缚中国学子学习的枷锁,也是误导中国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几个弊端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几个弊端
维普资讯

THE P OP E E L , E C E FCH N T A H R O I A
’ S



芍 育 土 ¨ l, 教 f 理 论 与 研 究 1 x . 0— , L
N 6 3. 00 2mber笫36 0年 2期 0 u
到组织目标中去。动机的目 标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在不同 参考文献: 的阶段的目 标是不一样的,高校教职工的目 标也不尽相同, [ 蒋京川, 1 】 郭永玉.动机的目 标理论 [ .心理科学进 J 】 但是只要学校管理者充分体现民主、 进行科学管理, 使高校 展,2 0 ,1 6) 0 3 1( 的动力 和教职工 、 生的动力朝着 同一个 目 , 学 标 这样就能达 [] 2 胡朝兵 ,唐永 生,严 开胜. 目标管理及对 高校教 育 到个人目标和组织 目 标的真正统一, 就能使个人的 “ 当前关 管理的启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 0 4 J 】 02( ) 注 点” 个人 计划” 生活任务” 个人奋 斗”融合到工作 、“ 、“ 、“ [ 王瑛.目标管理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 [ .教育探 3 】 J 】
最近几年 ,国内发 生 了多起 青少 年犯 罪事件 , 如云南大 推御的责任 。
学马加爵杀人事件, 浙江青田县 9 岁女童写恐吓信敲诈金钱 然而现实生活中, 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诸多 事件, 全国好少年”鞍山市的郭逍遥跳楼 自杀事件等等。 弊端,成为青少年越轨频繁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青少 年教育 问题 ,是 当今 世界各 国十分 重视的 一个 社会 问 表现一 :溺爱种苦果—— 中国父 母畸形 的爱 题, 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政策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三大公害 。中国青少年 犯罪研 究会的统计资料表 明, 青少年 的转变,而人 口生育政策则由自由生育转变为计划生育, 形 犯 罪总数 已经 占到全 国刑事 犯罪 总数 的 7% 0 以上 ,5发青少 成了 “ J 一高一少”的趋势。“ 高”即为生活水平提高;“ 少” 年产 生 重心理 问题甚 至犯 罪的成因有很多 , 中因家庭教 是孩子的数量减少 了 严 其 。这本是培养、教育子女的天赐良 机, 育缺陷, 家庭 教育功 能不健全或丧失 , 使 是其 中重要的原 因 但有些家长在历史变革中却昏了头,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 导致 青少 年产 生严 重心理 问题甚 至犯罪 的因素是多 方 对待 自己的孩子,陷入 了溺爱的旋涡。 面的。但是,人们 在评定这些事件的 时 ,却常 常习惯性的 候 溺爱即过分宠爱, 娇生惯养、 百依百顺, 甚至袒护包庇。 把责任首先 要归咎 于社会和影视 , 似乎凭此就可换得 自身的 爱是珍贵的,但不适度的爱会适得其反。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 “ 白” 清 。疏 不知 ,社会 终究是 社会 ,少不 了 爱的色彩 , 情 长大 的孩子或者性格脆 弱, 无法接受任何 挫折 ; 或者任性、自 影视也终 究是影 视,同样也缺少不 了 这一 内容。 私 、以 自我为 中心 ; 或者好逸 恶劳、贪 图享受。他们无法形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承担着养育子女的双重任 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 因此, 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 务 他们的成效往往通过孩子的言行这一侧面表现出来。因 会, 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实施违法犯罪 “ 自古英 此, 家族道德教育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 中 有着不可 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是人们经过长期观察体会 个人 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符合目标管理理念的组织 目 标 。 一点确实是很 不容易做 到的, 这 但是 高校管理者不必 问 到每个人的目 标, 而可以 按年龄层或按部门调查等其他方法 来了 解教职工近期或远期 的个人 目 , 标 并作 为整个 高校 目标 制定 的重 要参考依据 。 这样 制定 的 目 标才会更人性化 、 更能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

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的一种教育制度。

封建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它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但也有着一些优点。

在未来的2023年,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中的优点与弊端。

封建教育制度的优点首先,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传承家族智慧与家训。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的智慧和家训承载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

通过家族教育传承,这些智慧和家训可以被代代相传,使家族的文化基础更加扎实和持久。

其次,封建教育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承技艺和职业技能。

在封建时期,许多职业技能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从传承来学习的。

比如,才子的诗词才华和达官贵族的政治技巧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培养的。

由此可见,封建教育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承技艺和职业技能。

最后,封建教育制度可以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封建时代,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家庭教育也强调了家族和国家的关系。

通过家庭的教育来灌输孩子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虽然封建教育制度有着种种优点,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

首先,封建教育制度是一种死板和固化的教育制度。

在封建时期,家庭教育主要是靠父母来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

但是,父母的文化教育和知识技能也受到了其本人文化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因此,如果孩子的家庭文化、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能与父母相符合,孩子的个人兴趣和发展可能受到限制。

其次,封建教育制度可能会阻挠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封建时代,家庭和个人所学的技能和智慧大多数是和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有关的。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很多技能和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封建教育制度有时也可能会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

结语综上所述,封建教育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衍变。

虽然它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也有着优点,比如可以传承家族智慧、传承技艺与职业技能,并且可以更好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未来的可能性。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缺陷,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和挑战性。

同时,他也提出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是一篇富有现代感和思辨性的小说,描写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通过自我剖析和对社会的观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质疑和批判。

在小说中,狂人不断地挑战传统文化,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观念都是错误的,比如“君子”、“忠”的概念,他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寓意都太过狭窄,其实离现实生活太远,这导致了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时缺少某种应对能力。

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放弃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始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当今社会中的问题。

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是另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的一篇重要作品。

小说中,阿Q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似乎印证着古代文化中对于宿命和命运的强调。

但无论阿Q怎么样尝试,他都无法融入现代社会。

这个形象描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局限性。

这个形象也反映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质疑,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考。

但是,鲁迅也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朝花夕拾》中,他追忆了他年轻时代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

这个社会不仅包括了武术、曲艺、京剧、骑马打猎等传统文化形态,更包含了广泛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着游牧文化和表演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鲁迅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未来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代意义。

他的作品鼓励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包容其中价值独特的方面,同时展现出中国文化水平的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目的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目的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的目的及其现状分析作者介绍:自己写中文摘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儿童入学时间越来越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研究生教育也极为普遍。

中国家长的教育意识空前强烈直接导致各类专门辅导机构成为新兴产业。

人们醉心于教育的发展,却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着重分析了中国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育目的一、中国教育的现状网上曾有报道说各地出现“绿领巾”、“红校服”等事件,该事件引起社会反响的同时,其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应该要引起更多的思考与反省。

报道称: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

这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家长也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该校老师解释,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西安“绿领巾”事件刚刚过去,刺眼的“优秀生”校服又出现了,这种红色“优秀生”校服不仅颜色有别于普通的的水蓝色校服,而且在这种校服背面,更是印有白色“包24中优秀生”的大字,在校服背面中部,还带有“翔锐房地产”的字样。

两个事件的相继到来,不得不让我们在一次的陷入沉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绿领巾”事件中,教育者们歪曲了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一个标志的客观事实,而用红与绿将学生进行“好”与“差”的区分,这是对学生的羞辱,而“绿领巾”事件所折射出的则是义务教育的一大死结,不能激发学生上进,只能“戴出”应试教育之丑。

升学率是导致家长选择让孩子读重点中学的基本原因,这就迫使着学校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升序率,这关系到家长的期望,学校的政绩、存亡,教职员工的福利和待遇。

但是平等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按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按考试成绩将小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

这所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实质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最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最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应有所选择,需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教育价值观到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渗透着儒家的精神。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

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建设国家首先开展教育。

传说黄帝、尧、舜时代就十分重视教育,自舜开始已有专门教育机构出现。

所谓“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为百姓口诵心惟。

因此,中国人有十分重视教育的传统。

无论是公孙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一点能力,节衣缩食,都会送子女上学。

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重视教育呢?就是把教育作为立国立民的根本。

《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古代教育总体来讲,只教育学生做人,不教育学生做事;只教学生从善,不教学生求真。

所谓“善”的德行,是以符合封建伦常为标准。

伦理道德教育达到具有教育本体论的意义。

贵族子弟上学是为了懂得统治集团的“礼”,以便承接世袭的封禄;庶民百姓上学是为了学习统治集团规定的一套“礼”,以便挤入上层阶级,服务于封建朝廷,治理国家,同时改变门庭,光宗耀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原⽂ 我⾮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特别荣誉奖。

我⽗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的,我受的教育的⼀部分是传统教育,⼀部分是西⽅教育。

缅怀我的⽗亲,我写了《怀念》这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接触到不少中国学⽣,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家谈谈学习⾃然科学的中国学⽣应该怎样了解⾃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的《⼤学》⾥这样说:⼀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适应⼀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本⾝就说,格物致知的⽬的,是使⼈能达到诚意、正⼼、修⾝、齐家、治国的⽥地,从⽽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家都知道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天王阳明要依照《⼤学》的指⽰,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的⽵⼦。

于是他搬了⼀条凳⼦坐在院⼦⾥,⾯对着⽵⼦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宣告失败。

这位先⽣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真理是“圣⼈”从内⼼领悟的。

圣⼈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般⼈。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黄津成撰写于2000年2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一致的。

儒家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因而,这种文化的实质就是教育性的,这种文化与教育的合一,它使得中国教育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质。

第一、高度重视教育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育就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

儒家的始祖孔子,主张教育立国。

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食”、“兵”、“信”,他认为“民信”这一维系社会秩序的力量比“立食”、“立兵”更为重要,“民无信不立”,要有“民信”,必须通过教育。

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将变得十分美好。

孟子也把教育提到极高的地位,认为统治者应“善教”,善教者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得失关键在于教育,如果统治者“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则天下之民就可以“皆可明人伦也”,理想的社会就有望实现了。

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代表《学记》,开宗明义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成了建设国家的首要的任务,重视教育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重师、重傅,就是重视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的范围。

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容纳,体现自己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教育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

这种重视,使得在中国,教育对个人来说是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把办教育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办学风气之盛,是世界教育史上所不多见的。

但这种以国家为本的教育观,也造成了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二大不足:一是,国家利益完全取代了个人的正当的利益,教育中较为漠视个性,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在当前的中国,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带来了许多弊端;二是,造成了国家办教育的单一的办学模式,民众的求学积极性很高,但办学的意识不强,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

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响。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体。

“四书”、“五经”虽凝聚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但其又是按照统治阶级利益不断删定,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定教条,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教化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愚化了民众。

而且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给传统教育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

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原则虽强调贯彻启发式,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思想,又到处可见呆读死记、照本宣科,以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扭曲了学习的目的。

精心整理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使读书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力性,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天、地、君、亲、师”是至高无上的,而这一点在传统教育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更是死抱着四书五经,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而这恰恰促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悲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传统的家庭教育,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关爱,不允许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一些事情,总是为孩子操办一切,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

而结果孩子是这个也不敢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