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思考》1-6章读书笔记

《批判的思考》1-6章读书笔记
《批判的思考》1-6章读书笔记

Index

2010年9月27日

22:17

【美】布鲁克·摩尔、理查德·帕克

《批判的思考》东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2798-4 ¥78

第一部分——判断与可信性

?第一章——批判地思考:这很重要

?第二章——批判的思考与清晰的写作

?第三张——可信性

第二部分——谬误及其他修辞手法

?第四章——通过修辞说服别人

?第五章——更多修辞手法:心理及相关的谬误

?第六章——更多谬误

第三部分——论证

?第七章——论证的解剖学与多样性

?第八章——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

?第九章——演绎论证(二):真值函项逻辑

?第十章——归纳论证

?第十一章——因果论证

?第十二章——道德、法律与美学的推论

1批判地思考:这很重要

2010年9月27日

15:59

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技巧:

要进行批判地思考,我们需要知道:

?立场如何?

?什么样的考虑是与此问题有关的。

?支持此人判断的推理是不是一个合理的推理。

?在考虑周全的情况下,我们该对最后的判断持何种态度。?客观,不受外界影响。

论证即由理由来支持得出结论

识别论证:得出结论的便是论证

关于论证的误解:

?认为论证是为了试图说服他人相信

?认为论证是为了解释

你有权保留你的观点,其实是在说:我不想和你争论了,随便你吧。

识别问题可以采用的方法:

看句子中的主谓宾语,由此可以看出主题、客体和动作

事实问题&非事实问题

事实问题(如何确定):

如果有已经确立的手段来解决它,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事实问题。

如果两人对此意见不同,那么至少有一个人是错的。

相关性、修辞和保持头脑清醒:

相关性:

?说话者和我们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他的话的判断

?说话者说话的表现会影响我们对他的话的判断

?说话者的口音

?说话者穿着

据上,阻碍我们思考的一个方面就是——把局外的和无关的考虑与某个判断的价值混淆起来。

修辞:

?说服别人的尝试常常更多的依赖于词语的心理力量或修辞力量,而不是逻辑力量,一个人需要保持对词语的心理联想的敏感性,以免被人操纵。我们要避免被环绕在判断、建议、理论、观点或论证周围的感情色彩所诱惑。

例如:演讲者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常常使用一些“极端”的词语。比如,为了让大家对日军的仇恨,反复利用“惨绝人寰”等词语。广告更是如此,洗发水利用柔顺、光泽等我们期望达到的方面去“诱惑”我们

广告、演讲、凡是为了让我们采取某种行为的任何行为。都或多或少在使用这种方法。

当我们了解这些以后,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我们被他人这种行为所诱骗,同时,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去合理诱骗。

概念与术语——听出他人语言背后的东西

我们说的话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所要表达的东西却是大同小异的,我们通过词语表达许诺、表扬、同情、鼓励、说谎、羞辱、难过、希望、道歉、安慰、发牢骚……

而语言在批判性思考中又有两个功能——提供论据&表达结论,那么我们便可以根据语言中的论据来看出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根据他表达的结论,则更容易看出他要表达的意思了。

这一点用在两性交往中,关于女性的表达,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的第五章【说不同的语言】中有更好的说明。(远离女性,珍爱生命!嘿嘿)

批判的思考帮助我们知道何时(when)某人(who)就某一问题(what)采取了某一立场(where),这个问题是什么(what),以及此人所言与该问题有什么关系——即某人立场是什么。

告诉我们:

哪些东西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关,这帮助我们摒除那些和问题无关的东西。

立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他在进行判断时的看法。

问题本身,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多种情况

为了避免与批判性思考有关的常见误解和混乱,我们需记住的:

?问题不是心理上的问题

?并非所有论证都是为了试图说服别人

?并非所有试图说服别人的都是论证

?解释和论证的不同

?事实问题和事实判断可能是有争议的,也可能是没有争议的

?并非所有事实问题都是正确的

?主观主义认为某一事实问题持有相互冲突观点的两个人都是正确的,有缺陷

?相对主义,认为就某一事实问题持有不同意见的两种不同文化可以都是正确的。?两个陈述可以在心理力量方面不同但却内容一样。

2批判的思考与清晰的写作

2010年9月27日

22:16

组织结构的原则:

?焦点。

讨论什么问题,站在什么立场

?抓住问题

所有列出的问题都要和所讨论的问题有关系

要么是为支持该问题的立场,要么作为对反对意见的回应

?按逻辑顺序来安排文章成分

先表达观点,再论证

?文章要完整

?层次

?完整的句子、段落

五种实践保证文章的组织结构:

1.写完之后,概括写的内容。(列提纲)

2.修改

3.请他人阅读,批出批判意见

4.语法和标点的问题,通过阅读的方式

5.感到满意后,搁置一下再去看,然后再修改

要避免的文章类型:

?夸夸其谈的开场白

?意识流派的漫谈

?下意识的反应(未经思考或不经深思就下的结论)

?浮光掠影(拐弯抹角)

?请读者代劳(高估读者的能力)——要知道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要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因为没有共同的知识的话,很难保证理解得比较好。

写作的清晰性

定义术语:把文中出现的各种不清晰的概念予以解释,使读者不会因为对概念的误读产生误解。

模棱两可的判断:语义模糊&句法模糊&集合模糊

做对比的判断,常常省略了做对比的对象以达到欺骗的目的。

例:人大代表增加了一倍

而实际情况是,以前是一个人,现在是两个人,如果就倍数看的话,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看实际的数字的话,问题就来了。

所以,对于作对比的判断,要看它对比的对象和实际的情况。

集合模糊:

例:秘书挣的钱比医生多

这里的秘书和医生究竟是集合还是个人

考虑做比较判断的时候,要问的几个问题:

1.重要的信息是否遗漏?

例:说10%的猥亵儿童事件是由酗酒者所为,那么就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酗酒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毕竟有90%的猥亵儿童的事件是由非酗酒者所为,如果总人口中有1%的酗酒者,那么说明酗酒者更容易猥亵儿童,如果酗酒者占总人口50%,那么说明非酗酒者更容易猥亵儿童。

2.使用的是同一个比较标准吗?

比如对失业人口统计标准的变更可以在瞬间让失业人口上升或下降。

3.比较项是可比的吗?

例:如果今年或去年的复活节是在3月份,或者有一年的4月份特别冷,那么就不要相信今年4月份和去年4月份之间零售业的比较。

4.比较是不是作为平均数来表述的?

比如贫富差距的问题,如果用最高的和最低的比较,那么差距很大,如果用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数和最低收入人群的平均数比较,则不同,再如果用所有人的平均数和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数比,则又是另一个结果。

注意,常用的一些欺骗我们的表达技巧:

?倍数&百分比——上文提到的人大代表数量的倍数问题,也可以收成增加了100%?对真实信息的隐藏——这是最常用的方式,用真话骗人,比如,总统竞选时说对方让失业率增加了5%,但是忽略了一个信息,即就业率同时增加了10%

?语言中的美化——分出这样说的原因,一般就是为了利益或是为了避免损失,例子可见搞笑房地产广告(对于广告要如此看待,各种广告都有这个嫌疑,包括电影的宣传,总是利用一些夸张的字眼,比如“第一”,“最”……)

?无意义的词语——使用一些看上去很美丽却基本不知要表达什么或者根本就什么都没有表达的空洞的词

在我们可以用含混的表达让自己更清晰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含混的表达来达到我们需要达到的,所以我们也需要学习如何含混地表达。

含混的表达:

经常所代表的频率是模糊的

下午、上午代表的时间是模糊的

老人,小孩表达的年龄是模糊的

解决之道:尽量利用量化的标准,数字是精确的

当人们不想说谎,也不想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常常会选择使用这种含混的表达,比如两个人玩暧昧的时候。再比如分手时为了避免伤害对方感情的时候。

有说服力的写作

如果你的读者具有批判精神,那么可以选择坚持以下原则:

1.讨论的问题放在问题上,而非对手上

2.预测并讨论对手们可能会对你的观点提出的批评

3.在反驳一个对立观点时,不要过于尖锐和无礼。不要在人格上侮辱作者

4.如果对手有合理的地方,承认它

5.如果时空有限,那么集中在最重要的问题上“将军路上不追兔”

6.在摆出你的积极理由之前,要反驳对你的立场的反对意见

7.首先摆出你最有力的论证。

貌似这些也可以用在辩论赛场上,不过我没兴趣。

多样化社会中的写作

主要是为了避免大男子主义、种族主义等等,大家懂的,当然在国内,要注意的是敏感词之类的,学会表达的技巧是一个方面。但是这里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更客观地使用正确的词语。

搞笑房地产广告忽悠

2010年9月28日

22:00

挖个水池子的忽悠广告:东方威尼斯,演绎浪漫风情。

挨着臭水沟的忽悠广告: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户型很烂的忽悠广告:个性化户型设计,紧跟时尚潮流。

楼间距小的忽悠广告:邻里亲近,和谐温馨。

地势高的忽悠广告: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地势低洼的忽悠广告:私属领地,冬暖夏凉。

楼顶是圆的的忽悠广告:巴洛克风格。

楼顶是尖的的忽悠广告:哥特式风格。

偏远地段的忽悠广告:远离闹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

郊区乡镇的忽悠广告: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

紧邻闹市的忽悠广告:坐拥城市繁华。

边上是荒草地的忽悠广告:超大绿化,满眼绿意。

边上有家小卖店的忽悠广告:便利生活触手可及。

写字楼旁边是菜市场的忽悠广告:三分钟前登临财富巅峰的巨人,此刻正在厨房静静地为家人亲调羹汤

边上有个垃圾站的忽悠广告:人性化环境管理。

边上有火车道的忽悠广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边上有家银行的忽悠广告:紧邻中央商务区。

边上有个居委会的忽悠广告:中心政务区核心地标。

边上有家诊所的忽悠广告:健康,安享惬意。

边上有家学校的忽悠广告:浓厚人文学术氛围。

3可信性

可信性

2010年9月29日

14:01

评估判断的内容

具有可信性或没有可信性,有两种不同层次的东西:判断和信息来源

我们常常根据无关的特征来判断可信性——比如一个人的打扮、性别、身高,相貌、种族、习性等

如果一个判断,内在缺乏可信性,或者其来源缺乏可信性,难么对其表示怀疑就是合理的

如何判别一个判断内在缺乏可信性:

一般的回答是,该判断是否与我们已观察到的事物或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事物(我们的背景信息)或者可信的判断相冲突。

判断和观察的冲突:

一般,对任何与我们的观察相冲突的判断表示怀疑是最为合理的。

但并非不可错

我们的的观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失真

例如精力的集中程度,情绪的好坏,感官官能等等

另外不同的人的观察程度不同,和受过的训练有关系,比如一个侦探更容易发现犯罪现场的证据,更容易合理推断

如果喜欢一个人,会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很棒,即使是缺点,如果我们对一件工作很厌恶,那么我们会夸大做的难度或者去想象根本不存在的缺陷,我们会去想最坏的情况来使自己避免去做这样的工作。

判断和背景信息相冲突:

(概念解释——背景信息指大量已被证明的信息,包括我们从自己的直接观察中学到的事实和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事实)

对于一个判断的态度:

首先是初信度,即对于某个判断在我们看来有多可信的粗略的判断。取决于和我们的背景信息的吻合程度。

考虑一个判断和你的背景信息冲突时信任背景信息,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并准备根据最新的情况来改变自己背景信息中不合理的部分。

如果不具备某种背景信息,那么判断很可能会有缺陷。但是可以第二章的部分信息来判别。根本的解决之道:增加你各方面的见识!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谈论某人时,由于只谈论的是一个方面,所以不能准确反映出此人的特点

谈论某事时,常常会采取强化或者弱化的方式,从而让人的感觉产生错位。比如朋友对电影上的宣传,对某人的宣传。

一个人缺乏可信性,多数跟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他或她的知识

?他或她的诚信度、客观度或准确度

人们对于事物的夸大

人们自然地倾向于记住使某一经历与众不同并值得称道的事情,倾向于跟别人说那些令故事引人入胜的细节。

人们倾向于表达更有特点的事物。

一般的事物,我们可以根据一般的经验来判断其可信性,但是对于重大的事物,往往需要慎重

对于某个信息来源的客观性、准确性或诚实度的考虑的恰当回应是置留或保留此材料所下的判断。

当人们谈论自己所喜爱的或心存感激的人时,会不自觉地强调积极的方面。同样,在讨论不喜欢某人的时候,正好相反。

判断一个人的专业技能,看其教育和经验,其次是成就、荣誉和地位。但是这样的情况也需要警惕,一般的可以相信,但是重要的仍旧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同时保持开放。

比如,在张悟本事件中,人们只是看到了他的地位和荣誉,但是未曾了解他的经验和教育,同时,未能考虑他所处的立场和大的背景环境。

省略之过:人们表达时对信息的省略,是我们最常见的欺骗行为(虽然有时并非有意,却构成了欺骗的结果)

当某人的利益和关注带你攸关得失时,太容易失去客观性了,即便他正试图保持客观性。购买专业知识(第三方):

(背景:缺乏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事物客观性的需要)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是分工中最高效的方式

不要太相信未经检验的论调

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太可信以至于不必检验其真实性”

生活中这样的观点有,所谓“记住这些你就会成长的100条经验”,“不可不知的100条真理”

我甚至认为这是“毒草”,人们快餐式的生活,需要快餐式的理论,而这些东西刚好符合了人们的这种需要,但是很多东西却都是有害的。同时,在这些理论中,很多时候都采用了晦涩的表达和其他的文字技巧,其实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关于判断可信性中的“光环效应”

一个专家在某方面的高深的知识,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的看法就比常人高明多少

比如请一位水平很高明的物理学家来讲人文方面的知识,并不会怎么高明。

例:余光中到我校演讲,我认为他的文学造诣确实很高,但是对他在其他方面的说辞就不敢苟同了。

新闻常常失真

选择性的表现事实,是一个为说如别热而广泛使用的手段,不仅被某些集团用于自己的目的,而且被那些据信使客观的新闻媒体所使用。

由于猛料能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媒体常常对火爆的事件大肆热捧、夸大其词,歪曲了许多并不那么火爆的事件,以使其显得不同寻常,有时甚至船舶来自不可靠信息来源的纯属虚构的事件。

见本人博客文章《新闻与媒体》

另外,新闻被出版者、编辑和所有者有意无意的观点改造过。

新闻媒体

?访谈节目(观点单一)

?网络(见后文的内容)

?新闻来源和客观性

受空间、听众兴趣、广告人、压力团体和政府官员的关注点的限制

新闻失真的原因:

播报新闻

?新闻的及时性,使调查的时间缩短而产生误解(如,那个丈夫拒绝在妻子的手术单上签字而导致妻子身亡的报道)

?大量新闻是送给记者的

?媒体的商业属性

?顾虑——广告客户和受众

骗子的常见的思维:

即使受骗人群中有1%,那么相对于庞大的基数,这个数额也很可观。比如什么中奖信息之类的,骗子的成本非常低。

新闻的受众——受众可能过度关注于娱乐,而记者为了报道的吸引力会去迎合受众,使用很多技巧来使其吸引力增强,但是事实本身也许平淡无奇。(例子请参考CCTV10“百科探秘”)

从某个来源得到的信息的质量不会超出该来源本身。

面对广告,最好的策略是采取怀疑主义。

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购买其产品。

广告的手段——广告公司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心理,广告公司是专业的(他们研究心理学、人的行为动机等等,具体可以看看《组织行为学》或广告、营销类的书籍。),而客户是业余的。和其他商品一样,采用的信息不对称的方式。

广告人还会“创造”我们新的渴望和新的担忧

面对广告我们如何做?

购买商品的唯一合理理由是改善我们的生活

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则广告是否向我们提供了购买该产品的充分的理由?

2.这种商品是否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广告分为提供理由的广告和不提供理由的广告

提供理由

基本上,广告都会承诺(这种承诺没有任何保障,而且用语模糊)可以实现我们的某些期望,满足某些需求或消除某些担忧。

例如,洗发水,会说让我们拥有更柔顺的发丝,更少的头屑等等。

不提供理由

1.引发我们的快感的广告(如借助幽默、好消息、优美的图景、悠扬的音乐、感人的

画面)

2.描述该产品被我们崇拜的、或者我们认为是跟自己同类的人们(有时这些人是演

员,有时则不是)所使用或支持的广告

3.描述该商品正在我们希望发现自己所处的状况下被使用的广告

不提供理由的广告与我们是否该购买该产品毫不相干

广告几乎不会告诉你它们的产品由什么不足的地方,或者他们的竞争者的产品好在哪里。广告的宣称不仅会是模糊的,而且是模棱两可的、误导的、夸张的,有时就是明显的错误。

4通过修辞说服别人

通过修辞说服别人

2010年9月30日

22:47

解释修辞——有时在不提供理由的情况下,说话者和写作者也能使人们接受一个判断,或者影响某人的态度或行为。

当别人想让我们做某件事,或者想要影响我们的态度或信念时,他们可能会运用一个论证。即,他们都可能提供一个我们为什么应该做或不该做、应该相信或不相信的理由。他们也许还会利用威胁、贿赂或更极端的手段。

但是还可以使用另外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利用词语的说服力,或者我们称之为修辞力量或情感意义的东西——它们表达印象、感情和情感联想的力量,并且激发这种力量。

修辞的力量可能影响心理,但是它本身并不确立什么。故,我们不应允许自己的态度和信念被纯粹的修辞所影响。

修辞手法和技巧

委婉语和粗直语

例:旧车&二手车

其实两者在二手车市场表达的都是使用过的车,但是旧车(粗直语)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破旧不堪”,但是二手车(委婉语)就是比较中性和正面的说法

例:自由战士&反抗者

“疆独”分子,称自己为“自由战士”,我们的政府称之为“反抗者”,其实指的都是同样的人,但是仅仅因为是修辞的使用,我们就会被影响。“自由战士”,为自由而斗争的人,获得支持,“反抗者”,反抗国家统一,分裂国家,被反对。

例:“见面”&“约会”

两者都是指与某人相见,但是使用的不同让人对此的含义理解就不同

粗直语被用于对听众或读者对某事的态度制造负面影响,或者降低其可能含有的积极联想委婉语允许我们讨论一个敏感话题或完全回避该话题,有时可以避免敌意,可以来带理性讨论,也可使讨论中断。

(注:对令人不快的、罪恶的或让人反感的事实的中性报道,并不自然地算作是粗直语)

修辞性比较、定义和解释

定义:通过修辞进行比较、定义和解释,这些方面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修辞性比较被用于表达自己的态度或影响别人的态度。

例:想说某女身材矮小,可以把她比作精灵,但是你也可以把她比作侏儒,这表达的是同样的观点,但是后者的表达除非是你想找死。

修辞性定义将这样那样的偏见悄悄塞进某个词的含义中。

例:对于“流产”,你可以说成是“对未出生的婴儿的谋杀”,那么就会造成在道德上不能被接受的论证。

(这是一个关于“流产”的定义,但是由于在这个定义中使用了“谋杀”这一修辞,所以这个定义带有了倾向性和一些偏见)

修辞性解释同样表达倾向性,只不过披上了解释的外衣。

例:对于某人的失败,我们可以用“过度谨慎”和“犹豫不决”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前者往往就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和原谅一些。

想让某人做某件事的时候可以说“她一定会做的,因为我们知道她是个勤劳的女人”,这里就用了一个修辞性解释——她是个勤劳的女人,但是这种解释往往又利用了心理暗示——当一个人被认为是什么样,她就会如此表现自己。

(用处:修辞性解释+心理暗示大用在我们希望某人如何行事上。)

老套陈见(stereotypes)

(解释:老套陈见是关于一群人的一种无甚根据或全无根据的思想或印象)例:认为女人感性、男人理性(大多数确实如此),女同性恋者讨厌男人,南方人婉约,北方人豪放。

这是使人或物降为类的语言,能让听众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判断,或迅速做出关于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的判断,而他们对这群人却知之甚少。

比如,我们常常用某些词来形容某人——用“愤青”形容,用“保守”形容,实际上,“愤青”和“保守”的概念就是含混不清的,而我们容易忽略此人的个性,把这些武断的称谓给了他们,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同样,我们夸奖某人时“才子”,才子的概念是模糊的,其实在接受这样的赞扬的时候,我们不该如此高兴,因为我们并不明白某人具体所指是什么,也许他在夸你是才子的时候,指的是,你文章写得好,你字写得好等等。

另外,老套陈见的来源也值得考量,也许就是某一作品,例如“愤青”一词,而这些词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符合当时的环境的。当然还有许多是出于政治、战争的需要的。

暗示(innuendo)

暗示更多地依赖对其他语言特征的操控,而不是情感的联想

(当与人交流时,我们自然地会有某种愿望,并做出某种假设。)

例:(表达不满)通常你们的服务都很不错——即这次的服务质量不那么好

暗示常常用于委婉的表达。

预设某种前提问题(loaded questions)

预设某种前提问题,依赖于一个或多个没有保证或未经证明的假设

例:你现在不打老婆了吗?

无论此人如何回答,那么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会让人觉得此人有大老婆的前科

例:你一直喜欢赌博吗?

例:哟,您还亲自来上厕所啊?(哈哈哈哈……)

预设某种前提问题从技术上说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允许我们暗示某个问题背后的假设,而不必直接说出来,不必陈述那个假设。

常用的表达方式——你现在不做什么了吗?(呼……啊……!,太邪恶了,可以拿来恶作剧O(∩_∩)O~哈哈)

含糊其辞

含糊其辞是避免对某种可能性做正面回答的语言技巧。放入一个判断中,它们有助于通过稍微冲淡、弱化以及在该判断面临挑战时给其作者留一条出路来保护其免受批评。

例:广告语——被调查的牙医中有四分之三把无糖香口胶推荐给他们嚼香口胶的病人。分析:

含糊其辞一:“被调查的”——仅仅是被调查的,而非所有的

含糊其辞二:“给他们嚼香口胶的病人”——没有称嚼无糖香口胶和不嚼一样好。

例:大体而言,他是对的。

分析:

含糊其辞:“大体而言”,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用数字统计进行暗示)

例: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平均要缴9.9万美元。

分析:

收入20万美元以上,这个群体非常之大,也指那些收入在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人,那么这个平均数合理,但是在这种表达之下,人们会对这种税收采取反对意见。(这种情况,在中国的“人均GDP被增长”就是个典型)

含糊其辞的词语——大概、也许、可能、有人、有些、部分

(解决之道:用数字具体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尽可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是鉴于数字统计的暗示等,还要分析这个数字的其他方面的含义)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把共性的东西放在个人身上。比如,“他有说谎的可能性”(这样的表达让人容易对一个人的诚实程度产生更大的怀疑,但是想想看吧,谁没有说谎的可能性呢?)。

并非所有像这样用法的每个词语和短语都是含糊其辞。有时是场合的必要,比如某个侦查人员说出“他有说谎的可能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属于含糊其辞,而是正当需求的表达。

当限制性短语出现时,你要注意他是否含糊其辞了。但是,你要评估说话者、语境和主题,以便更好的做出正确的判断。

贬抑(downplayers)

贬抑就是试图使某人或某事看起来不那么重要或不那么有意义。(老套陈见、修辞性比较、修辞性解释以及暗示,都可用于贬抑某事)

常用的说法:“只不过”,“不过是”,“所谓的”引号的使用

例:她“只不过”是个跆拳道红带而已。

这就是她所谓的成就。

他“借”了小明的伞,从此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小明拿那把伞。

语境下决定其是否使用贬抑:

例:在投票结果中,对于“仅”或“只”,“A只比B多了6票”或“A仅以6票之差淘汰了B”,加入投票总人数为20万,6票确实说明实力相当,假如投票人数总共只有7个人,那么这个差别就大了。在这里就是通过省略的方式进行的贬抑。

一旦熟悉了人们利用倾向性手法来试图影响我们的那些方式,你可能就会倾向于仅仅由于包含了强大的倾向性语言而拒斥一个判断或论证。但是,真判断和假判断一样,好的推理和不好的推理一样,都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请记住,倾向性本身没有给我们任何接受关于某个问题的某个立场的理由;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的理由。

我们不仅仅要看其倾向性用语,同时要更加关注这个判断或论证本身,不能因为语言的问题就对论证和判断本身产生误解,如果这样,那就和我们被倾向性语言干扰而产生误解没什么两样了。谨记,谨记,谨记!!!

嘲讽、嘲弄、讽刺

只是嘲笑别人立场的某个人,并没有提出对这一立场的任何异议。

对于那些看起来通过嘲讽获得胜利的人而言,我们要辨析,他是语言上的胜利还是论证上的胜利。

夸张

夸张就是过分夸大。一个为产生效果而加以夸大的判断就有可能成为夸张,究竟是不是夸张,取决于某语言的力度和其所提出的观点。

粗直语和修辞性比较常常运用夸张,夸张也常被用于嘲讽。

夸张是一种倾向性手法,但是它也可以有微妙的效果。

例:当我们听说某人是天才的时候,即使我们不相信他真的那么天才,至少也会因为这个夸张的表达相信至少他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天才”是夸张,但是“我们认为他是个聪明的人”是那个微妙的效果。(Funny!)——经济学中也有这个用法,比如,我们希望向某人借1000元,那么我们开口的时候最好或2000元,那么这样的话,成功地借到1000元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这个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的讨价还价方面。买东西的时候狂砍,然后再慢慢地提,商家卖东西是狂喊,然后让买家以为自己砍了很多下去了,就会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这是心理学的东西,也是博弈论的东西,自己看吧,有本书叫《博弈论的诡计》,可以看看,很不错!!!

夸张的表达,假如和心理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还有很多扩展

例:某人的眼睛只是泪腺间歇性阻塞,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会刻意夸张自己可能会瞎掉,其实这个夸张只是因为她缺少关爱,希望得到更多来自周围人的关爱和温暖。这才是她为何夸张的原因。

另有上文提到的“微妙的效果”的各种扩展。

证据替代物

解释:主张某个判断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但是却不真的引用这样的证据或典据,这样的措辞就是一个证据替代物。

广告中常常使用的“研究表明”、“据有关调查”……

最常用的方式常常是引用某某人的话,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此人的话未经检验和被论证为真理,但是仅仅因为此人是名人,因为此话被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就引用来进行论证,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在表达的时候确实需要这些东西。

证据替代物就是替代物。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这样的证明或证据也许存在,但在拿出它们之前,有争议的判断仍然没有得到支持。在最佳情况下,证据替代物主张草率的研究;在最坏情形下,它们的主张就是宣传。

总结

修辞概念:见页首

修辞手法概念:

?具有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联想

?举出讨人喜欢或不讨人喜欢的形象

?操纵总是潜存在于交流中的假设或期望的词语或短语

修辞手法:

?委婉语和粗直语

?修辞性比较、定义和解释

?老套陈见

?暗示

?预设某种前提问题

?含糊其辞

?贬抑

?嘲讽、嘲弄和讽刺

?夸张

?证据替代物

一些语言将我们带入某种强烈的情感中,他们采用各种煽动,将你我带进一个黑暗而狂热的洞穴,在此施行他的暴力,他是王,你我被踩在脚下,做他言语的奴。不,我要反抗,只因我本来的愚蠢、偏见……才让他有机会如此行事。我要用理性的光辉驱除这灵一样的恶魔,走出我的洞穴,fuck!

5更多修辞手法:心理及相关的谬误

纲要

拉什·林博谬误:源自愤怒的“论证”

?唬人法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合理化

?众所周知……

?相对主义

?以错制错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

亚里士多德警告我们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并提醒我们提防演说家,他们会试图把我们带入沸腾的愤怒中,或者激起某种强烈情绪

本掌中,会考察几种修辞手法,说话者或作者可能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引诱我们用下意识的情绪反应代替合理的判断和细致的思考。

我们要小心避免的情况——即仅仅因为它们提醒我们注意某个谬误而将合理的论证斥为谬误。

名词解释:

谬误——推理中所犯的错误

当我们愤怒时(尤其是盲目愤怒时),我们很容易在两个方面变得不合逻辑:

1.我们会认为有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愤怒的理由,而事实上并没有;

2.我们可能会让愤怒影响我们对一件不相关的事物的评价,我们觉得这种愤怒时某件

事情的结果。

如果仅仅因为某件事令我们愤怒就认为它是错的,这是一个错误

如果某个人在某件事上让我们愤怒或行为错误,但是这并不应影响我们其他方面的判断。例:克林顿的性丑闻,但是这不能影响他的政治才能,这只是他的生活作风问题而已。(生活作风问题,多委婉的一个词,搞笑,但是我不得不用这种表达)

源自愤怒的“论证”由煽动性词语(或意思)后面跟上一个某类“结论”组成。它用愤怒代替了考虑某个问题时的理由和判断。最好的煽动策略

源自愤怒的“论证”的一个特别危险的类型就是人们所了解的寻求替罪羊——指责特定的一群人!

一旦人们愤怒或开始担心()害怕,他们就不会清晰地思考了

唬人法

可以既包括歪曲事实,也可以包括省略

试图吓唬人们不要做某事或不接受某种立场。

几种方式:

1.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吓人的画面

2.暴力“论证”——让人们用“害怕”代替推理和判断

对某件事情的担忧,可能影响到对与之无关的另一件事的担忧

解决之道:我们要知道我们担忧的是什么

同时,要合理区分“唬人法”和“警告语”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同情心:

人们由于同情心而怜悯他人,由于怜悯而影响自己理性的判断(比如雇用一个需要养活自己孩子的单亲妈妈,如果她没有公司需要的技能,那么基于同情雇佣她就是不合理的)这只是从理性的层面讲,但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还是要怀有更丰富的人性才好。

由于同情心和怜悯,人们会夸大某人的优点(比如,某人因为身世的不幸,但现在过得很好,很容易让人们以为他更加坚强等等)

例:因为某人家庭贫困,需要奖学金的支持,那么老师在了解这个情况下,会给予她更高的分数,那么这便是一个源于同情心的“论证”

妒忌:

它会使我们夸大别人的缺点

骄傲:

让我们夸大我们自己的成就和能力。让人更容易受阿谀奉承的影响。

负疚感:

引起负疚感让人们做或不做某事,或者接受他们应该做活不应该做这件事的看法。

希望、渴望和厌恶:

当我们仅仅因为某个判断若为真则会令人愉快(或令人不快)而接受它或迫切想要接受它时,就会出现人们所知道的一厢情愿的想法。(这句话亦为“一厢情愿”在这里的解释)例:假如自己生病了,那么,那些被认为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东西就会更容易被接受。渴望被接受:

渴望被人接受,这促使我们并非因为某个判断的价值而接受它,而因为我们会得到某人的赞同(或者因为我们能避免人们收回赞同)而接受它。当我们这样做或试图让别人这样做时,我们就犯了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论证”的谬误。

同辈压力常常是伪装的。与同辈压力一个十分密切的常见的谬误是一个人的群体认同感群体认同感的谬误——当某人用他作为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代替其在达致关于某问题的某个立场时的理由和慎思时,就会犯这种谬误。常见的有民族自豪感或民族主义

基于情感的谬误都具有同样的特性,它们常常(虽然并不总是)包含你可能称之为“前提”的断言,以及其他你可能会称为“结论”的断言。但是这些“前提”并没有真正支持“结论”;相反,它们唤起一种情感,让我们想要接受这个没有得到支持的结论。因此,它们虽然可以穿上论证的外衣,但其实是一种

说服。一旦语言被用于唤起人们的情感,那么如下做法就是明智的,即对于

任何进入我们思维的“结论”,都要仔细考虑其是否已有论据支持。

合理化

用一个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渴望或利益时(人们对于自私的行为偏偏要找一个高尚一点的理由)

例:卖淫者因为好吃懒做,却称自己是为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而卖淫,那么这就是一个合理化。

分析:“虚假的托辞”——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自己的渴望和利益”——通过卖淫来赚取钞票

合理化的过程——不说自己是因为好吃懒做,而是用另外的托辞,说自己是为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例:男女的分手,口口声声称是为了你好,其实是自己自私,或者变心或者害怕,或者压根儿就不爱你

这也是一个合理化的过程。

合理化涉及到一个自我欺骗的因素。

但是合理化也并非就如此万恶,因为这本书讨论的是“逻辑”而非“道德”,如果从结果本身来看,那么对于那些可以产生双赢结果的合理化又未尝不可呢?

众所周知

当一名说话者或作者并没有真正地做出结论时,他们就会运用这样的论证。

这一点常被用在“同辈压力”(大家都这么认为……)和“群体认同感的谬误”(每个爱国者都会认为……)

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实,并不能成为某件事是事实的证据。

例:大多数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我们很多时候接受某一事物是因为多数人都接受它,而且我们没有好好思考是否确有任何理由支持这种观点

若某人援引人们所相信的东西来确立其观点,对任何这样的情况都自然地贴上谬误的标签,那是不正确的。

在日常经验“论证”中,人们根据它是日常的这一点来师徒证明某个行动或做法(与断言或判断不同)或为其作辩护。(这常常被用作追求公平的待遇)例:你不该给我开超速罚单,因为人人都超速。

多数人论证的另一种方式便是诉诸传统的论证,但从逻辑上讲,无法根据传统来论证某个判断或做法的合理性。

相对主义

一个事实判断如果是真的,那么似乎不必考虑任何特殊的文化是否接受它,它都是真的。

以错制错

因为别人所做的错误行为,并不会使你所做的错误行为变成正当的行为

例:你的邻居因为夜夜放音响影响你,那么你就请拖车把他的车拖到河里

那么你的错误行为并不能因为你的邻居的错误行为就变成正当行为

以某人将会或可能会对我们做同样的事为依据,为我们伤害他作辩护,这也是一种谬误

(但是在战争中的先发制人应该不在此列)

以某种行为是使自己免受伤害所必要的为根据,为这种行为辩护,这不是荒谬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

转移注意力——若某人在一场对话中引入一个话题,转移了最初的要点,尤其若引入新话题是为了转移话题(称之为“红鲱鱼”的原因——若将鲱鱼在路上拖过,可以令狗离开最初路径,并跟随鲱鱼的踪迹)

烟幕弹——倾向于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极为复杂化,直至最初的问题消失在“烟幕”中

6更多谬误

2010年10月4日

13:13

本章中出现的论证的解释

?人身攻击型以人为据——认为某人的缺点可以反驳他或她的想法

?因人废言型以人为据——认为某人的个人情况可以反驳他或她的想法

?自相矛盾型以人为据——认为某人的前后不一可以反驳他或她的想法

?投毒于井——援引某人的缺点、前后不一、个人情况或其他个人属性,用这种方式使别人拒绝此人要说的话

?发生论谬误——认为某种观念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念

?稻草人——提出某个判断的一种被扭曲或夸大的版本,以此来“反驳”该判断

?虚假的两难境地——大大缩小可选范围;说我们要么接受X,要么接受Y(却忽略了我们可以选择Z)

?完美主义谬误——认为我们要么做得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童年第一章读后感

篇一:童年第一章读后感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着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篇二:童年第一章读后感“平实她可是个严谨的人,从不多言,浑身上下收拾的干净利索,像一匹高头大马,现在却变得浑身浮肿难看,衣服凌乱不堪,披头散发地哀号着,甚至还有一缕头发不时扫过父亲那睡着的脸上。”通过母亲“平实”的“严谨”、“干净利索”与“现在”的“浮肿难看”、“披头散发”对比,突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伤心欲绝,所受打击之大!读了整篇课文我知道:三四岁儿童的天真,不知道父亲去世后对这一家庭的威胁有多大,()以后的家庭、事业重任都交给了自己。写出了一个三四岁儿童的天真、可爱、无知。《童年》这本书真是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好看了。这本书还给我了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篇三:童年第一章读后感作者一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的描写父亲去世这一家庭重大事件以及与外婆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抓住外婆富有特征的外貌和生动活泼、风趣盎然的语言,表现了外婆的善良、乐观、坚毅的性格。与母亲、外婆的悲痛欲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廖沙对父亲去世时的感受,真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唯有如此,才更真实,更添悲剧色彩。

有关昆虫记的读书笔记7篇

有关昆虫记的读书笔记7篇 有关昆虫记的读书笔记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昆虫记的读书笔记1看了《昆虫记》后,让我知道,原来昆虫有这么多的奥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昆虫们生育、劳动、狩猎与死亡的情形。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死在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是很有耐心的等待,最后终于捕捉到了猎物。白面螽斯的歌喉和仪表是首屈一指的。圣甲虫很聪明,知道一只甲虫的力量是不够,需要两个搭挡同心协力,才能把粪球运到合适的地点。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法布尔吧。 法布尔很迷恋昆虫,为了研究昆虫,经常坚持不懈地去寻找昆虫,夜以继日的研究,好像昆虫就是他的生命一样。但我们有的人却不像法布尔那样坚持不懈。做了一件事失败

了,就放弃了,去做另一件事。要是我们像法布尔那样坚持不懈地去做事,那相信你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例子。要是没有法布尔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研究、写作,这本著作《昆虫记》就是会诞生,所以,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孜孜不倦、认真严谨的精神。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都是法布尔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当我再一次阅读《昆虫记》时,仿佛看见法布尔细致入微地在观察昆虫,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步地推断的法布尔。有一次实验失败了,但法布尔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他收集的数据分析原因,然后又推敲、观察一遍,最后再实验一次。现在,我又仿佛看到了一个努力工作、持之以恒的法布尔。我敬佩他大胆地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严谨的实验方法。法布尔那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巨著《昆虫记》。为我们留下一本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书目。法布尔把昆虫的样子、特点都记录了下来,让我们慢慢地品味,懂得更多的知识,更加了解昆虫。我佩服法布尔为探索昆虫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更感受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昆虫记》这本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我觉得《昆虫记》这本书很好,值得我们去阅读,只要你认真地去读,就一定能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另外,我们也要学习法

红岩第一章读书笔记

红岩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一:红岩第一章读后感16 红岩读后感第一章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

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篇二:红岩第一章读后感15 红岩读后感 在新中国的文本里,能够完整地全方位展示第一共和国的社会面貌的,我见过的竟然是《红岩》第一章,与这篇并非纯文学小说相比,我国很多享有盛名的纯文学大师们,描写的角度都显得太狭隘,太个体化,仅仅展示了与自己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范围,而在《红岩》当中,闹市,街道,工厂,大学,商店,就这么一笔两笔地勾勒了出来,那嘈杂的,混乱的,喧嚣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个一切都在生长之中而一切都并不成熟的充满野性欲望的世界,那是一个并不完美却有着无限可能的活着的社会,在那里你或许没有钱,没有保障,没有权,但是,至少,你还拥有自由。自由,是一切可能的开始,办报的自由,卖报的自由,开店的自由,摆摊的自由,反抗拆迁的自由,把国保轰出大学去的自由,观看低俗电影的自由,这里面每一项自由都是庸俗的,低俗的,媚俗的,不可分割也不能剥夺的,它们就构成了一种反崇高的,真实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像包围我们的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在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贵,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感到窒息的痛苦。 这个生活世界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是需要我们捍卫的。什么是权利,权利就是在街头摆地摊的自由,就是听黄色歌曲,读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自由,就是上电影院看《出水芙蓉》的自由。就是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心愿来主宰自己而不被人干预不被人强制的自由。 篇三:《红岩》第一章读后感8

童年第二章读后感_1

童年第二章读后感 童年第二章读后感一个本来不喜欢读小说的我,总是有头无尾,从未完整读过一篇长篇小说,可是,自从妈妈给我买了《童年》,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 可怕的外祖父,坚强善良的外祖母,争家产的两个舅舅,无助的母亲,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充满欺凌。第一章中,阿廖沙的父亲就去世了,而就在这时,阿廖沙的母亲生了一个男孩。“我们”乘着船,住进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充满仇恨,两个舅舅强烈争夺家产,外祖父也不甘示弱,不给他们。在外祖父家打工的茨冈和阿廖沙成为了朋友。因为外祖父经常打“我”,所以茨冈就把能少挨揍的方法教给了我,从此,他们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是,他在一次抬十字架时,十字架夺去了他年轻旺盛的生命。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阿廖沙唯一最亲近的人,外祖母每天给“我”讲故事,每天陪我、和我睡。 现在,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流过泪,与他同苦;我欢笑过,与他同乐。 记得一次,妈妈也打过我,我气得关上门,躺在床上,轻轻地抽泣。后来,妈妈用钥匙打开了门,妈妈后悔地说:“恬洋,对不起,我当时不应该打你,但是,你也不应该做出令妈妈伤心的事呀!”我瞥了她一眼,心想:打了人,说声对不起就好了吗?后来,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做错的事,就

原谅了她。 高尔基,我想对您说:“您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生活中的强者,我一定向您学习!” 童年第二章读后感第二章写的是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

简爱的读书笔记100

简爱的读书笔记100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下面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简爱读书笔记100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不过她却化解了!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

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简爱善良而又宽容,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的人所应该学习的。简爱的身上到处都有闪光点。我觉得简·爱就像一个巨宝盆,它教会了我们许多,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简·爱又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把曾经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让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为我们的人生添上绚烂的一笔。 从世俗的喧嚣浮华中脱离出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简爱》吧,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就是一个童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子,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永远的春天。 《简爱》是十九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光辉之作,全书以简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一个曲折起伏的故事,书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篇章。读完这本书仿佛一幅画自然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简爱身上的那份拥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追求着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的精神是我们无法完全学到的,是无法让她成为我的东西的,但我知道只要自己一切随心,跟随着心的呼唤去努力地生活,去为自己心中的那份真爱、那份纯情而努力付出,就一定能够拥有自己的完美生

童年第一章读后感6篇

童年第一章读后感6篇 我读了这本书,我就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他没有父亲的关爱,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他,即使这样他自己很坚强。 《童年》一书讲了高尔基的父亲死后,高尔基与他的外祖母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里。在外祖父家里。高尔基收到了外祖母的疼爱,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吵闹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自 私与贪婪。后来,伴随着母亲的去世,高尔基走向人间。 我觉得,高尔基的家庭似一个小社会,充满了善与恶。高尔基的童年不是似我们一样欢乐的童年。而是充满悲伤与痛苦的童年。他在这样痛苦的童年中能够成长为一位大文豪,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正是因为他童年痛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写作的灵感,才使他闻名世界。《童年》让我知道了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获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跟高尔基一样,历经了千辛万苦,但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音乐家贝多芬遭受病痛,双目失聪,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然而,正是这样的磨难让贝多芬不甘向命运低头,创作了向命运挑战的《命运交响曲》。德国音乐家海顿,从小生活困苦,正是在这逆境的生活中,海顿勤奋努力,成为一代“交响乐之父”。他们的成功是源自于苦难的经历。是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结果。 我相信,你们要是读了这一本书,可定也会似我这样喜欢吧!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

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这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再看看我们,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这个人一番。而高尔基这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这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高尔基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的学习,因为童年的艰苦生活,他获得了坚强的力量,最终于成了一名伟人。他的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苦难的精神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童年》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的童年悲惨,令人怜悯。书中阿廖沙父母双亡,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最疼爱他。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他还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俩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勇敢的走了过来。这令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这个年代人心的丑陋。 相对于我的童年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我们的童年是如此的灿烂幸福又美好,如此的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没有多少苦痛。有

《昆虫记》读书笔记(精选8篇)

《昆虫记》读书笔记(精选8篇) 《昆虫记》读书笔记(精选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虫记》读书笔记(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虫记》读书笔记1 对于昆虫,我从来都没有留意过,直到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使我感触很深。 《昆虫记》里有一个五颜六色的昆虫世界,里面的昆虫都传达出法布尔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比如:萤火虫—麻醉师,绿蝈蝈—漂亮的海盗等各种有趣、新鲜的名字。这本书就像一根绳子,牢牢地把我拴着。看似美丽的萤火虫竟然以蜗牛为食,有的甲虫食物单一,只吃枯露菌,如果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萤火虫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漂亮、温柔,它为路人照亮,在黑暗的世界里给人们带来光明”。 一段段文字都谱写着一个个幽默风趣的小生灵,让我知道也明白了昆虫的进食、繁衍、生死等知识。 《昆虫记》更向我展示了一位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法布尔。虽然他在小的时候带昆虫回家,并放在口袋里,被父母发现遭了一顿痛骂,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热爱

和对科学界的向往,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伟大的科学家。我相信,如果换作是我,我没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要向法布尔学习。 以前,我根本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种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比人还聪明,例如赤条峰给卵留食物,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让食物保鲜,怎么样,这些昆虫够聪明吧! 《昆虫记》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它告诉人们,昆虫世界既奇妙又复杂,不仔细地观察你是永远也不会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的。 《昆虫记》读书笔记2 爸爸给我买了一套《法布尔昆虫记》,这套书一共有十本,作者用精彩的故事介绍了聪明的猎人—节腹泥蜂、手术专家—砂泥蜂、地下毒王—狼蛛、天才建筑师—圆网蛛……等等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捕食方法,故事引人入胜,我看得津津有味。 在所有的昆虫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自然的清道夫—粪金龟,在书中,名叫“神奇手”的圣甲虫是故事的主角,神奇手非常喜欢吃粪球,她在把粪球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许多困难,也遇上了许多朋友。神奇手向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了,了解了许多其他种类的粪金龟的特点和习惯,还交到了更多朋友。

红岩第五,六章读后感

2016/12/1 12:35:55 我的手机2016/12/1 12:35:55 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什么这样美丽如画吗?你知道红领巾为什么这样红吗?《红岩》,它会告诉你。每一次读《红岩》时,我都会有个心声:”烈士们,当雄浑的国歌慢慢响起的时候,当五星红旗渐渐升起的时候,那一刻就证明你们是中国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民族的象征!”我永远也忘不了1949年11月27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窜前夕惨无人道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歌乐山大屠杀,两百多个英雄啊!在重庆解放前夕,歌乐山仰天长啸,悲声壮绝!书中那一副副真实的照片,那一首首豪壮地诗句,那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画面,展现了他们敢于牺牲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岩》这本书里,我佩服江姐,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的时候,还是那么沉着冷静,并且她还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我也佩服许云峰,他在书店能敏感地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在茶园为保护同志机智冷静地面对叛徒、在宴会上巧妙识破敌人的阴险陷阱等等,都显得他是那么机智勇敢;我更佩服华子良,即使写他的笔墨并不多,但是他的形象却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那疯疯癫癫的样子使每一个人都看不出破绽,应该说是一点破绽也没有!却没想到他是共产党最重要的人员……还有罗世文、杨虎城、陈然等先烈们,富贵不淫[yín]、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他们这样无怨无悔地忘我牺牲是为什么呢?我深深思考着,突然想到烈士们豪壮的诗句:“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这牢底坐穿”、“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战士的坟墓比奴隶的天堂更明亮……”。嗯!我明白了!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换来了新中国!烈士们的每一首首诗,每一句句话都深深震撼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红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迪,它领着我们热爱中华,保卫中华,领着我们奔向世界的顶端,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接班人。我永远相信!在东方的土地上,红岩精神将放射万丈光芒,普照全世界!

童年第二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二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二章读书笔记 体会片断:“回想起那段日子,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我安慰自己说也许是我记错了,那并不是真的,可事实就是事实。” 阿廖沙不愿承认那段在外祖父家的生活是真的,也许是一个十分悲惨的结果,因为这是一个开头,所以要往后读才能知道“我”为什么不愿说那是真的。 “外祖父的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就连孩子们,也都争先恐后地加入这个行列。” 读到这句话,我十分的震惊。现在都是以爱去面对每个人的,而“外祖父”的家里却没有了一丁点儿爱,全是透彻的恨,想想和上文联系,怪不得“我”不愿承认那段生活。 “他的脾气太坏了,从来不与人为善,总是摆出一副打人的架势来” 因为“外祖父”的脾气不好,所以“我”的两个舅舅才要闹分家,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知道,别人都有点儿怕我母亲,外祖父跟她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的。” 上句说“外祖父”那么脾气不好,脾气恶劣的人跟“我”母亲说话也小心翼翼,可见她的威性十分高。 “每一下抽到萨沙身上都会落下一条红红的肿线,表哥

杀猪似的叫声震耳欲聋。” 这句可见“外祖父”是多么严厉。“肿线”说明他打的十分重,丝毫手下不留情,真是不可想象他怎么能下得了手。 阅读心得: 作者高尔基在本文中揭示了俄国普遍家庭里的现象---- 有着极大的仇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软弱与腐败,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代表性、普遍性特征。阿廖沙的单纯恰巧与这个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童年第二章读书笔记第二章写的是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简爱读书笔记每一章的

简爱读书笔记每一章的 《简·爱》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每一章的读书笔记 地点:盖茨黑德府 人物:瑞德太太(舅妈) 伊丽莎 乔治娜(表兄妹) 约翰.瑞德 贝希(佣人) 阿波特 梗概: 简.爱在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舅舅收养了她,但不久舅舅也亡故了。舅妈一直视简.爱为一家人的沉重负担,并极其讨厌她的一举一动。于是,在舅妈家度过的童年时期,简.爱遭受了巨大的磨难。最终,在十岁那年,她被送到了

洛伍德义塾—— 二、艰难中成长 地点:洛伍德义塾 人物: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学校司库、主管) 谭普尔小姐(学监) 史密斯小姐 斯凯丘小姐 皮埃若夫人(教师) 海伦.彭斯(同学、朋友) 梗概: 洛伍德义塾,一个教规严厉、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简.爱刚到这里的第一年便赶上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眼看着一个个同学在这里倒下,特别是好友海伦.彭斯的离去,使简爱幼小的心灵体会到了生命的残酷。在这里,简爱虽然历经磨难,却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度过第一年的难关后,学校改善了学生们的生活饮食条件。简爱在这里又做了六年学生、二年老师。期间的八年中,谭普尔小姐成为简爱敬仰和感激的至爱之师和人生挚友,因

为“我获得的一些最宝贵的知识,都要归功于她的指导。”“她充当了我的母亲及家庭教师的角色,后来又成为我的伴侣”。“她的友谊及与她的交往始终是我的一种安慰”。因此,当谭普尔小姐要离开洛伍德义塾时,简.爱也在一番思索后决定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担当新职务,过一种新生活”。 三、体验爱情 地点:桑菲尔德府 人物:罗切斯特先生 菲尔弗克斯太太 阿黛尔 索菲 格瑞斯.普尔 约翰夫妇 梅森 柏莎.梅森 英格拉姆小姐 各章概要: 十一:初到时桑菲尔德府,结识府中人物关系。

《童年》第一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一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一章读书笔记1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着的特点和优点。 《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童年》第一章读书笔记2 作者一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的描写父亲去世这一家

庭重大事件以及与外婆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抓住外婆富有特征的外貌和生动活泼、风趣盎然的语言,表现了外婆的善良、乐观、坚毅的性格。与母亲、外婆的悲痛欲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廖沙对父亲去世时的感受,真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唯有如此,才更真实,更添悲剧色彩。 《童年》第一章读书笔记3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4篇

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4篇 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1 昆虫的世界是奇妙无比的,它们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去了解,去探索。而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 这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用尽毕生精力写的一本广为流传的巨著,名为《昆虫记》。法布尔耗尽一生的光阴,观察昆虫,研究昆虫,探索昆虫,写就了这本书,让后人阅览、学习。这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昆虫记》这本书用细致的描写,将昆虫介绍得活灵活现。而我最喜欢的便是那萤火虫了。 在法布尔作家的笔下,萤火虫像一点点火星儿一样,像尾巴上被挂了一盏灯。从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了萤火虫的一些特征和生活习性。它有两个地方十分特别。一是会亮的尾巴。二是它们的捕食方式。它们会先给猎物打麻醉针,让猎物丧失知觉与抵抗力后,再将猎物轻而易举地吃掉。这个结论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法布尔做过多少次实验后才得出的结论!从中我感受了,作家法布尔细致的观察,不断的

努力。 在生活中,哪里不需要这样呢?在学习中,只有认真与努力,才能让自己的成绩优异。如果马马虎虎、半途而废,定是不能成功的。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放弃。 关于昆虫记读书笔记2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一本书,《昆虫记》。 这本书曾被鲁迅将这本书称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 《昆虫记》中的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完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近了现代文明。融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

红岩读书笔记20篇

红岩读书笔记20篇 读书心得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他们的斗争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如 岩石般的坚硬。 ——红岩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 小说发生在1948-1949年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 最黑暗日子的山城重庆。《红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国 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 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尤其突出了 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红岩》塑造了许多家 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 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渣滓洞难 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 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 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 犯的监狱里。在主要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对血肉酷刑的描写,但小 说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的较量。 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但是在由精神和信仰铸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一筹莫展、 一败涂地。除了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又以地下党组织 的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另外两条支线,这三条线 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揭示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 共产党人牺牲、赴死、将生命化为胜利的曙光的精神风貌以及反动 派濒临死亡之际垂死挣扎的丑态。 书中的许多情节也令人难忘: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 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魔窟中用双手艰难地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在他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时候,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 他神色自若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 不再回顾站立两旁的特务,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 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命令道:‘走!前

童年第三章读后感

童年第三章读后感 篇一:童年第三章>读后感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写的是高尔基在面包店和杂货铺工作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件悲痛的事:“高尔基的外祖母去世了。”我觉得,一个人坚强与否是看他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高尔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后来,高尔基与“霍霍尔”离开面包店,来到乡下,在一个杂货铺工作,可是由于农民烧房子后,出于对愚味的农民的看法,离开了杂货铺,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洛马斯开始了新生活。 我觉得,虽然小说最后主人公没有上大学,但是,他却上了另一所更好的大学“社会”!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吸允着社会发展,创载各种财富。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定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心里如雨后的晴空一样清新蔚蓝。 篇二:童年第三章读后感 印象中,童年是美妙的、快乐的、>幸福的,是值得回忆的…… 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 童年第三章主要写了因为聪明机灵而被祖父看好的“小茨冈”被心存嫉妒的米哈伊尔和雅可夫害死的>故事。“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夸奖而不择手

段也是他悲惨下场的原因。 “小茨冈”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和阿列克谢成为了好朋友,经常替阿列克谢挨打,还教给他挨打时降低疼痛的秘诀。“小茨冈”上街采购时经常偷东西,两个舅舅还不停怂恿他,这使他的“聪明机灵”用错了地方并且不停发展,就像书上说的“他被压扁了,扭曲了,埋没了。作者通过这一艺术形象,向旧社会提出了沉痛而有力的控诉。” 篇三:童年第三章读后感 第三章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 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原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以自传体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贫穷、低微、无貌但却智慧、勇敢的女子一生的故事。主人公简爱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也不传奇经典,她展现的只是一个女子生活的琐事,但却情节多变,曲折起伏。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简爱与他人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帮助到你!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读书笔记摘抄: 1、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2、我本来怒火中烧,嫉妒的难以忍受。但当我看到那个优雅的恶少(我认识他,本来就鄙视他),听到他们冷酷无情,轻浮浅薄的对话后,我的怒火被熄灭了。嫉妒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了。因为这样的女人不值得我爱,这样的情敌也不值得我憎恨。 3、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

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4、我曾那么爱罗切斯特先生,还几乎把他当成了上帝。虽然现在我也不认为他是邪恶的。但我还能再信任他吗还能回到他身边吗我知道我必须离开他。对我来说他已不是过去的他。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他了。我的爱情已失去。我的希望已破灭、我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只想死去。黑暗慢慢把我包围起来。 5、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6、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了。 7、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她不久就要超脱于尘世风雨之外了,精神已挣扎着要脱离它物质的居所,而当它终于解脱出来之后,将会飞到哪里去呢 8、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9、你冷,是因为你孤独;没有什么人际的接触能撞击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为人被赋予的最好的,最高

童年昆虫记读书笔记各十篇

童年昆虫记读书笔记各十篇 童年读书笔记十篇 第一章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优秀女性的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 第六章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角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砖头砸伤了手,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 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 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 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 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 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 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 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 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 要理由. 第三章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 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 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 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 有关,但根源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五章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讲述 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 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 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 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昆虫记读书笔记3000字

昆虫记读书笔记3000字 导语:本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昆虫记》读书笔记3000字精品范文,欢迎浏览收藏,喜欢的话就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吧。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着,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书中充满了惊奇,充满了情趣,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另一个世界的奥秘——昆虫世界的真面目,更让我发现了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各种科学真理。 作者用那生动活泼的行文,轻松诙谐的语调,向我们描述了昆虫世界中的一幕幕。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 我觉得《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

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有始有终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别人看来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学学他的精神吧!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法布尔一样去探索昆虫的奥秘,但我们可以学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

红岩第一章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红岩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一:《红岩》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他们的斗争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如岩石般的坚硬。 ——红岩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 小说发生在1948-1949年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最黑暗日子的山城重庆。《红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尤其突出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红岩》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

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主要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对血肉酷刑的描写,但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的较量。 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但是在由精神和信仰铸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一筹莫展、一败涂地。除了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又以地下党组织的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另外两条支线,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揭示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牺牲、赴死、将生命化为胜利的曙光的精神风貌以及反动派濒临死亡之 际垂死挣扎的丑态。 书中的许多情节也令人难忘: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魔窟中用双手艰难地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在他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时候,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 不再回顾站立两旁的特务,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

呼兰河传第二章读后感

呼兰河传第二章读后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

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