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文件系统及磁盘管理
磁盘和文件系统管理(二)实验报告

制作LVM卷的步骤:裸设备---分区---PV---VG---LV---格式化---挂载使用[root@localhost ~]# pvcreate /dev/sdb1 /dev/sdc1 建立pv物理卷Physical volume "/dev/sdb1" successfully createdPhysical volume "/dev/sdc1" successfully created[root@localhost ~]# vgcreate hehe /dev/sdb1 /dev/sdc1 建立vg卷组Volume group "hehe" successfully created[root@localhost ~]# lvcreate -L 30G -n xixi hehe 建立lv逻辑卷Logical volume "xixi" created[root@localhost ~]# mkfs.ext3 /dev/hehe/xixi 格式化为ext3的文件系统mke2fs 1.39 (29-May-2006)Filesystem label=OS type: LinuxBlock size=4096 (log=2)Fragment size=4096 (log=2)[root@localhost ~]# mkdir /lvm 创建lvm文件夹[root@localhost ~]# mount /dev/hehe/xixi /lvm 挂载lvm逻辑卷到lvm文件夹下使用[root@localhost ~]# cd /lvm 切换[root@localhost lvm]# ls 查看lost+found[root@localhost lvm]# df -hT 查看磁盘使用情况文件系统类型容量已用可用已用% 挂载点/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ext3 38G 3.1G 33G 9% //dev/sda1 ext3 99M 11M 83M 12% /boottmpfs tmpfs 177M 0 177M 0% /dev/shm/dev/mapper/hehe-xixiext3 30G 173M 28G 1% /lvm[root@localhost lvm]# lvextend -L +3G /dev/hehe/xixi 扩展lvm卷的空间Extending logical volume xixi to 33.00 GBLogical volume xixi successfully resized[root@localhost lvm]# resize2fs /dev/hehe/xixi 重新识别文件系统的大小resize2fs 1.39 (29-May-2006)Filesystem at /dev/hehe/xixi is mounted on /lvm; on-line resizing requiredPerforming an on-line resize of /dev/hehe/xixi to 8650752 (4k) blocks.The filesystem on /dev/hehe/xixi is now 8650752 blocks long.制作磁盘配额的步骤:分区(LVM逻辑卷)---添加配额功能----生成配额文件---编辑配额设置---启动配额功能---验证配额功能---查看使用情况[root@localhost lvm]# mount -o remount,usrquota,grpquota /dev/hehe/xixi /lvm 重新挂载以增加支持配额功能[root@localhost lvm]# mount/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on / type ext3 (rw)proc on /proc type proc (rw)sysfs on /sys type sysfs (rw)devpts on /dev/pts type devpts (rw,gid=5,mode=620)/dev/sda1 on /boot type ext3 (rw)tmpfs on /dev/shm type tmpfs (rw)none on /proc/sys/fs/binfmt_misc type binfmt_misc (rw)none on /proc/fs/vmblock/mountPoint type vmblock (rw)sunrpc on /var/lib/nfs/rpc_pipefs type rpc_pipefs (rw)/dev/mapper/hehe-xixi on /lvm type ext3 (rw,usrquota,grpquota)[root@localhost lvm]# vi /etc/fstab 编辑该文件开机自挂载/dev/hehe/xixi /lvm etx3 defaults,ursquota,grpquota 0 0[root@localhost lvm]# quotacheck -augcv 生成配额文件quotacheck: Scanning /dev/mapper/hehe-xixi [/lvm] quotacheck: Cannot stat old user quota file: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quotacheck: Cannot stat old group quota file: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quotacheck: Cannot s[root@localhost lvm]# cd /lvm 切换[root@localhost lvm]# ls 查看aquota.group er lost+found[root@localhost lvm]# edquota -u gege 为用户gege设置配额/dev/mapper/hehe-xixi 0 80000 10000 0 0 0[root@localhost lvm]# quotaon -ugv /lvm 启用lvm文件系统的磁盘配额功能,并显示命令的执行过程信息/dev/mapper/hehe-xixi [/lvm]: group quotas turned on/dev/mapper/hehe-xixi [/lvm]: user quotas turned on[root@localhost ~]# chmod 777 /lvm 修改lvm文件夹权限[root@localhost ~]# su gege 切换为用户gege[gege@localhost root]$ dd if=/dev/zero of=/lvm/2.txt bs=1M count=8 创建大小为8M的2.txt文件验证是否提示警告dm-2: write failed, user block limit reached.dd: 写入“/lvm/2.txt”: 超出磁盘限额2+0 records in1+0 records out1835008 bytes (1.8 MB) copied, 0.0390995[gege@localhost root]$ quota -u gege 查看用户gege的配额使用情况Disk quotas for user gege (uid 500):Filesystem blocks quota limit grace files quota limit grace/dev/mapper/hehe-xixi10000* 80000 10000 2 0 0。
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

实验报告磁盘管理实验磁盘管理【实验理论基础】以教材作为实验的理论基础【实验环境】1、完成Windows 2000 server安装的计算机。
2、某磁盘已格式化为NFTS5.0文件系统 3、 Windows 2000 Server安装光盘。
【实验内容】1. 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加密与解密.2. 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压缩。
3. Windows 2000 文件与目前权限设置。
4. Windows 2000磁盘配额。
【实验步骤】(一)数据的加密与解密 1. 数据加密欲做数据加密,先做一个xtvtc文件夹以方便说明,然后以上一章所建立的一个用户账户(Chujl)来登录。
登陆之后打开xtvtc文件夹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击“高级”按钮,弹出文件夹的“高级属性”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必须勾选“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选项来为该文件夹与文件加密,按“确定”按钮返回“文件夹属性”对话框。
完成数据加密。
注意:加密文件夹可说是一个加密的容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将数据放入该文件夹之中,且这些数据都会自动加密,但是只有用户本人(或数据加密代理者)才能读取该文件。
2. 数据解密经过数据加密之后,如果想要将数据解密,则可以在文件夹高级属性对话框中将“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选项解除勾选即可。
解密之后系统会要求给予解密的范围,如果在解密的范围内有不属于该用户加密的文件,略过无法解密的文件后,系统会将可解密的文件属性还原成正常。
3、数据压缩为了提高磁盘的存储数据量,可以压缩内容一边节省磁盘空间。
文件夹的“高级属性”对话框中,有一“压缩内容以便节省磁盘空间”选项,如果点击该选项,则当文件数据储存至该文件夹时会自动压缩,且当您要读取数据时系统又会自动解压缩,因此可以节省磁盘空间。
(二)数据安全性设置由于windows 2000 Server 可以当作文件服务器,所以会有多人同时使用的状况,因此对于文件或目录就必须有一套规则来管理。
文件系统管理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件系统作为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核心,其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我们对文件系统管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文件系统管理实训。
本次实训以Linux系统下的文件系统管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文件系统结构、命令、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二、实训目标1. 掌握Linux文件系统的基本结构;2. 熟悉常用的文件系统管理命令;3. 理解文件权限和属性的概念;4. 学会文件系统备份与恢复;5. 提高文件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
三、实训内容(一)文件系统结构Linux文件系统采用树状结构,以根目录“/”为起点,所有文件和目录都从根目录开始分层排列。
常见的文件系统结构包括:1. 根目录(/):包含系统中的所有目录和文件;2. 换行目录(/bin、/sbin、/usr):存放常用的系统命令和系统服务;3. 用户目录(/home):存放用户个人文件和目录;4. 临时目录(/tmp):存放临时文件和程序;5. 系统目录(/etc、/var、/opt):存放系统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和可选软件包。
(二)文件系统管理命令1. ls:列出目录内容;2. pwd:显示当前目录的绝对路径;3. cd:切换目录;4. mkdir:创建目录;5. rmdir:删除空目录;6. touch:创建空文件;7. rm:删除文件或目录;8. cp:复制文件或目录;9. mv:移动或重命名文件或目录;10. chmod:修改文件权限;11. chown:更改文件所有者;12. chgrp:更改文件所属组。
(三)文件权限和属性Linux文件权限分为三组:所有者、所属组和其他用户。
每组权限包括读(r)、写(w)和执行(x)三种。
通过chmod命令可以修改文件权限,例如:- chmod 755 filename:设置所有者有读、写、执行权限,所属组和其他用户有读、执行权限;- chmod u+x filename:给所有者添加执行权限;- chmod g-w filename:取消所属组的写权限。
文件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二文件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本实验要求在假设的I/O 系统之上开发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这样做既能让实验者对文件系统有整体了解,又避免了涉及过多细节。
用户通过create, open, read 等命令与文件系统交互。
文件系统把磁盘视为顺序编号的逻辑块序列,逻辑块的编号为0 至L-1。
I/O 系统利用内存中的数组模拟磁盘。
实际物理磁盘的结构是多维的:有柱面、磁道、扇区等概念。
I/O 系统的任务是隐藏磁盘的结构细节,把磁盘以逻辑块的面目呈现给文件系统。
逻辑块顺序编号,编号取值范围为0 至L .. 1,其中L 表示磁盘的存储块总数。
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字符数组ldisk[L][B] 构建磁盘模型,其中B 表示每个存储块的长度。
I/O 系统从文件系统接收命令,根据命令指定的逻辑块号把磁盘块的内容读入命令指定的内存区域,或者把命令指定的内存区域内容写入磁盘块。
我设计的文件系统拥有三个用户。
二.具体说明1.文件系统的组织:磁盘的前k 个块是保留区,其中包含如下信息:位图和文件描述符。
位图用来描述磁盘块的分配情况。
位图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逻辑块。
创建或者删除文件,以及文件的长度发生变化时,文件系统都需要进行位图操作。
前k 个块的剩余部分包含一组文件描述符。
每个文件描述符包含如下信息:•文件长度,单位字节•文件分配到的磁盘块号数组。
该数组的长度是一个系统参数。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它设置为一个比较小的数,例如3。
2.目录:我们的文件系统中仅设置一个目录,该目录包含文件系统中的所有文件。
除了不需要显示地创建和删除之外,目录在很多方面和普通文件相像。
目录对应0 号文件描述符。
初始状态下,目录中没有文件,所有,目录对应的描述符中记录的长度应为0,而且也没有分配磁盘块。
每创建一个文件,目录文件的长度便增加一分。
目录文件的内容由一系列的目录项组成,其中每个目录项由如下内容组成:•文件名•文件描述符序号3.对文件的操作:文件系统需提供如下函数;create, destroy, open, read, write。
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

实验三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专业班级网络1102班学号1118064050 姓名李成实验学时 2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地点网络工程实验室实验时间2014.5.15 指导老师李娜实验成绩年月日一、实验目的:掌握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中的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包括基本磁盘中分区的创建,动态磁盘中各种动态卷的创建及DFS的配置。
二、实验环境:➢Pentium 550Hz以上的CPU。
➢建议至少256MB的内存➢建议硬盘至少2GB,并有1GB空闲空间。
三、实验内容:磁盘的管理。
文件系统的管理。
四、实验步骤:1.在虚拟机中再添加两块磁盘,如图1-1。
图1-12.使用磁盘管理控制台,在基本磁盘中新建主磁盘分区、扩展磁盘分区和逻辑驱动器,并对已经创建好的分区做格式化、更改磁盘驱动器号及路径等几个操作,如图1-2。
创建主磁盘分区的步骤如下:(1)启动【磁盘管理】。
(2)选取一块未指派的磁盘空间,如下图所示,这里我们选择“磁盘1”。
(3)用鼠标右击该空间,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创建磁盘分区】,在出现“欢迎使用创建磁盘分区向导”对话框时,单击【下一步】按钮。
图1-2(4)【选择分区类型】对话框中,选择【主磁盘分区】,单击【下一步】按钮。
(5)在【指定分区大小】对话框中,输入该主磁盘分区的容量,此例中输入“500MB”。
完成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6)下图所示的对话框中,完成其中的单选框选择,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格式化分区对话框。
设置驱动器号为“H”。
(7)在【格式化分区】对话框中,可以选择是否格式化该分区;格式化该分区的方式设置,如设置①使用的文件系统为NTFS;②分配单位大小:为默认值;③卷标为默认值;④执行快速格式化⑤不启动文件及文件夹压缩功能。
(8)完成以上内容设置,系统进入【完成】对话框,并列出用户所设置的所有参数。
单击【完成】按钮,开始格式化该分区。
创建扩展磁盘分区:(1)在磁盘管理控制台中,选取一块未指派的空间。
磁盘管理 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磁盘管理实验报告概述:磁盘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磁盘存储空间,确保数据的高效存取和安全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探究磁盘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并评估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目标:1. 理解磁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磁盘分区和文件系统的创建与管理方法。
3. 了解磁盘调度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4. 分析磁盘缓存和磁盘阵列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配置较为普通的计算机,搭载了Windows 10操作系统和500GB机械硬盘。
实验步骤和结果:1. 磁盘分区和文件系统的创建与管理:在Windows 10操作系统中,我们使用了磁盘管理工具对硬盘进行了分区和格式化操作。
通过分区,我们将硬盘划分为多个逻辑驱动器,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组织数据。
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则是为了在磁盘上创建文件系统,并对其进行初始化。
我们选择了NTFS文件系统,因为它支持更大的文件大小和更高的性能。
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创建了多个分区,并将它们格式化为NTFS文件系统。
2. 磁盘调度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磁盘调度算法是为了优化磁盘访问的顺序和效率而设计的。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最常用的磁盘调度算法——SCAN算法,并通过实验测试其性能。
我们使用了一个模拟的磁盘访问序列,并记录了SCAN算法下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旋转延迟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SCAN算法在磁盘访问效率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较好地平衡磁盘访问的延迟和吞吐量。
3. 磁盘缓存和磁盘阵列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磁盘缓存和磁盘阵列技术是提高磁盘访问性能的两种常见方法。
磁盘缓存利用高速缓存存储器来暂存磁盘数据,以减少对磁盘的实际访问次数,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而磁盘阵列则是通过将多个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实现数据的并行读写,从而提高磁盘的吞吐量。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对比了启用和禁用磁盘缓存以及使用单个磁盘和磁盘阵列的情况下的磁盘访问性能。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

磁盘管理实验报告磁盘管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磁盘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磁盘上的文件存储和访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模拟磁盘管理的过程,探索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实验的背景和目的,并详细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实验背景和目的磁盘是计算机中常用的存储设备之一,它将数据以磁场的形式存储在磁道上。
磁盘的读写速度较慢,而且在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磁盘时容易出现冲突。
因此,磁盘管理的优化对于提高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比较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差异。
我们将使用C语言编写模拟程序,通过生成随机的磁盘请求序列,并使用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进行处理。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和平均传输时间等指标,评估算法的优劣。
三、实验过程实验的第一步是编写模拟程序,我们使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磁盘调度模拟器。
该模拟器可以生成指定数量的磁盘请求,并使用不同的磁盘调度算法进行处理。
我们实现了以下几种磁盘调度算法:1. 先来先服务(FCFS):按照请求的到达顺序进行处理。
2.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选择离当前磁道最近的请求进行处理。
3. 扫描算法(SCAN):按照一个方向进行扫描,直到最边缘,然后改变方向继4. 循环扫描算法(C-SCAN):类似于SCAN算法,但是当到达最边缘时,直接返回到最开始的磁道。
5. 电梯算法(LOOK):类似于SCAN算法,但是当到达最边缘时,改变方向继续扫描。
在模拟程序中,我们使用随机数生成器生成了1000个磁盘请求,并分别使用以上算法进行处理。
在每次处理完一个请求后,我们记录下当前的磁道位置,并计算出寻道时间、旋转延迟和传输时间。
最后,我们计算出每种算法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和平均传输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每种算法的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和平均传输时间。
磁盘管理与文件系统试验

二Linux文件系统与磁盘管理一、显示Linux文件类型及权限目的:了解Linux文件类型及文件权限位。
步骤:1.#cd --返回root用户的主目录2.#touch testfile --生成空文件3.#ll testfile --显示testfile文件信息,确认文件类型为“-”,即普通文件。
确认文件权限位为“rw-r--r--”4.#ln -s testfile testfilelink --生成符号文件5.#ll testfile* --显示文件信息,确认文件类型为“-”和“l”。
6.#rm -f testfile* --删除试验文件。
7.#ll /dev/hd* --显示磁盘对应的设备文件,确认文件类型为“b”。
8.#ll /dev/tty* --显示终端对应的设备文件,确认文件类型为“c”。
9.#mkfifo myfifo --创建管道文件。
10.#ll myfifo --确认文件类型为“p”。
11.#rm -f myfifo --删除管道文件12.#mkdir testdir --创建目录13.#ll -d testdir --确认目录的文件类型为“d”。
确认目录权限位为“rwxr-xr-x”。
14.#rm -r f testdir --删除目录二、Linux目录配置目的:了解Linux完整的目录结构。
熟悉其中重点目录所包含的容。
步骤:1.#ll /bin --查询/bin目录,看一看有哪些常用的命令文件在该目录下。
2.#ll /boot --查询/boot目录,确认核与启动相关文件在该目录下。
3.#ll /dev --查询/dev目录下面的设备文件。
4.#ll /etc --查询/etc目录下常用的配置文件。
5.#ll /home --查询/home下普通用户的主目录。
6.#ll /root --查询root用户的主目录。
7.#ll /sbin --查询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程序。
8.#ll /tmp --查询临时文件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文件系统及磁盘管理1.文件系统管理一、实验目的●掌握Linux下文件系统的创建、挂载与卸载。
●掌握文件系统的自动挂载。
二、项目背景某企业的Linux服务器中新增了一块硬盘/dev/sdb,请使用fdisk命令新建/dev/sdb1主分区和/dev/sdb2扩展分区,并在扩展分区中新建逻辑分区/dev/sdb5,并使用mkfs命令分别创建vfat和ext3文件系统。
然后用fsck命令检查这两个文件系统;最后,把这两个文件系统挂载到系统上。
三、实验内容练习Linux系统下文件系统的创建、挂载与卸载及自动挂载的实现。
四、实验步骤子项目1.创建/dev/sdb1和/dev/sdb5●使用fdisk命令创建/dev/sdb1主分区。
●使用fdisk命令创建/dev/sdb2扩展分区。
●使用fdisk命令创建/dev/sdb5逻辑分区。
●输入子命令w,把设置写入硬盘分区表,退出fdisk并重新启动系统。
●用mkfs命令在上述刚刚创建的分区上创建ext3文件系统和vfat文件系统。
●用fsck命令检查上面创建的文件系统。
子项目2.挂载/dev/sdb1和/dev/sdb5●利用mkdir命令,在/mnt目录下建立挂载点,mountpoint1和mountpoint2。
●把上述新创建的ext3分区挂载到/mnt/mountpoint1上。
●把上述新创建的vfat分区挂载到/mnt/mountpoint2上。
●利用mount命令列出挂载到系统上的分区,查看挂载是否成功。
●利用umount命令卸载上面的两个分区。
子项目3.实现/dev/sdb1和/dev/sdb5的自动挂载●编辑系统文件/etc/fstab文件,把上面两个分区加入此文件中。
●重新启动系统,显示已经挂载到系统上的分区,检查设置是否成功。
子项目4.挂载光盘和U盘●取一张光盘放入光驱中,将光盘挂载到/media/cdrom目录下。
查看光盘中的文件。
●利用与上述相似的命令完成U盘的挂载与卸载。
五、实验思考题1. 在Linux下能创建Windows 的分区吗?在Linux下能创建Windows的文件系统吗?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识别ext3文件系统吗?2.系统挂装表的文件名?系统挂装表的作用是什么?其文件格式使什么?3.利用mount命令挂装一个文件系统和将其写入/etc/fstab文件的区别是什么?六、实验报告要求●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回答实验思考题。
●实验心得与体会。
●建议与意见。
2.文件权限管理一、实验目的●掌握利用chmod及chgrp等命令实现Linux文件权限管理。
●掌握磁盘限额的实现方法。
二、项目背景某公司有60个员工,分别在5个部门工作,每个人工作内容不同。
需要在服务器上为每个人创建不同的账号,把相同部门的用户放在一个组中,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工作目录。
并且需要根据工作性质给每个部门和每个用户在服务器上的可用空间进行限制。
假设有用户user1,请设置user1对/dev/sdb1分区的磁盘限额,将user1对blocks的soft 设置为5000,hard设置为10000;inodes的soft设置为5000,hard设置为10000。
三、实验内容练习chmod、chgrp等命令的使用,练习在Linux下实现磁盘限额的方法。
四、实验步骤子项目1.设置文件权限●在用户user1主目录下创建目录test,进入test目录创建空文件file1。
并以长格形式显示文件信息,注意文件的权限和所属用户和组。
●对文件file1设置权限,使其他用户可以对此文件进行写操作。
并查看设置结果。
●取消同组用户对此文件的读取权限。
查看设置结果。
●用数字形式为文件file1设置权限,所有者可读、可写、可执行;其他用户和所属组用户只有读和执行的权限。
设置完成后查看设置结果。
●用数字形式更改文件file1的权限,使所有者只能读取此文件,其他任何用户都没有权限。
查看设置结果。
●为其他用户添加写权限。
查看设置结果。
●回到上层目录,查看test的权限。
●为其他用户添加对此目录的写权限。
子项目2.改变文件的所有者●查看目录test及其中文件的所属用户和组。
●把目录test及其下的所有文件的所有者改成bin,所属组改成daemon。
查看设置结果。
●删除目录test及其下的文件。
子项目3.磁盘限额●启动vi编辑/etc/fstab文件。
把/etc/fstab文件中的/dev/sdb1分区添加用户和组的磁盘限额。
重新启动系统。
●用quotacheck命令创建er和aquota.group文件。
●利用edquota –u user1命令给用户user1设置磁盘限额功能。
将其blocks的soft设置为5000,hard设置为10000;inodes的设置为5000,hard设置为10000。
编辑完成后保存并退出。
●用quotaon命令启用quota功能。
●切换到用户user01,查看自己的磁盘限额及使用情况。
●尝试复制大小分别超过磁盘限额软限制和硬限制的文件到用户的主目录下,检验一下磁盘限额功能是否起作用。
五、实验思考题文件backup.tar.gz的权限如下:-rw-r—r-- 1 root root 19274 Jul 14 11:00 backup.tar.gz写出实现下述功能的命令:●为文件backup.tar.gz的所有者添加执行权限。
●赋予所有用户读和写backup.tar.gz文件的权限。
●除用户所有者之外,任何人不能修改文件file。
● 修改文件backup.tar.gz的用户组为adm。
●修改文件backup.tar.gz的所有者为helen。
六、实验报告要求●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回答实验思考题。
●实验心得与体会。
●建议与意见。
3.LVM逻辑卷管理器 (选做)一、实验目的●掌握利用LVM创建磁盘分区的方法。
●掌握利用Disk Druid中的LVM创建磁盘分区的方法。
二、项目背景某企业在Linux服务器中新增了一块硬盘/dev/sdb,要求Linux系统的分区能自动调整磁盘容量。
请使用fdisk命令在新建/dev/sdb1、/dev/sdb2、/dev/sdb3和/dev/sdb4为LVM类型,并在这四个分区上创建物理卷、卷组和逻辑卷。
最后将逻辑卷挂载。
二、实验内容物理卷、卷组、逻辑卷的创建;卷组、逻辑卷的管理。
四、实验步骤子项目1.创建LVM分区(1)利用fdisk命令在/dev/sdb上建立LVM类型的分区,如下所示:[root@RHEL4 ~]# fdisk /dev/sdb//使用n子命令创建分区Command (m for help): nCommand actione extendedp primary partition (1-4)p //创建主分区Partition number (1-4): 1First cylinder (1-130, default 1):Using default value 1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30, default 30): +100MCommand (m for help): pDisk /dev/sdb: 1073 MB, 1073741824 bytes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 cylinders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sdb1 1 13 104391 83 Linux/dev/sdb2 31 60 240975 83 Linux//使用t命令修改分区类型Command (m for help): tPartition number (1-4): 1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e //设置分区类型为LVM类型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1 to 8e (Linux LVM)//使用w命令保存对分区的修改,并退出fdisk命令Command (m for help): w利用同样的方法创建LVM类型的分区/dev/sdb2、/dev/sdb3和/dev/sdb4。
(2)建立物理卷//使用pvcreate命令创建物理卷[root@RHEL4 ~]# pvcreate /dev/sdb1Physical volume "/dev/sdb1" successfully created//使用pvdisplay命令显示指定物理卷的属性[root@RHEL4 ~]# pvdisplay /dev/sdb1使用同样的方法建立/dev/sdb3和/dev/sdb4。
(3)建立卷组//使用vgcreate命令创建卷组vg0[root@RHEL4 ~]# vgcreate vg0 /dev/sdb1Volume group "vg0" successfully created//使用vgdisplay命令查看vg0信息[root@RHEL4 ~]# vgdisplay vg0(4)建立逻辑卷//使用lvcreate命令创建卷组[root@RHEL4 ~]# lvcreate -L 20M -n lv0 vg0Logical volume "lv0" created//使用lvdisplay命令显示创建的lv0的信息[root@RHEL4 ~]# lvdisplay /dev/vg0/lv0其中-L选项用于设置逻辑卷大小,-n参数用于指定逻辑卷的名程和卷组的名称。
子项目2. LVM逻辑卷的管理(1)增加新的物理卷到卷组[root@RHEL4 ~]# vgextend vg0 /dev/sdb2Volume group "vg0" successfully extended(2)逻辑卷容量的动态调整//使用lvextend命令增加逻辑卷容量[root@RHEL4 ~]# lvextend -L +10M /dev/vg0/lv0Rounding up size to full physical extent 12.00 MBExtending logical volume lv0 to 32.00 MBLogical volume lv0 successfully resized//使用lvreduce命令减少逻辑卷容量[root@RHEL4 ~]# lvreduce -L -10M /dev/vg0/lv0Rounding up size to full physical extent 8.00 MBWARNING: Reducing active logical volume to 24.00 MBTHIS MAY DESTROY YOUR DATA ( etc.)Do you really want to reduce lv0? [y/n]: yReducing logical volume lv0 to 24.00 MBLogical volume lv0 successfully resized(3)删除逻辑卷-卷组-物理卷(必需按照先后顺序来执行删除)//使用lvremove命令删除逻辑卷[root@RHEL4 ~]# lvremove /dev/vg0/lv0Do you really want to remove active logical volume "lv0"? [y/n]: yLogical volume "lv0" successfully removed//使用vgremove命令删除卷组[root@RHEL4 ~]# vgremove vg0Volume group "vg0" successfully removed//使用pvremove命令删除卷组[root@RHEL4 ~]# pvremove /dev/sdb1Labels on physical volume "/dev/sdb1" successfully wiped子项目3.物理卷、卷组和逻辑卷的检查(1)物理卷的检查[root@RHEL4 ~]# pvscanPV /dev/sdb4 VG vg2 lvm2 [624.00 MB / 624.00 MB free]PV /dev/sdb3 VG vg1 lvm2 [100.00 MB / 88.00 MB free]PV /dev/sdb1 VG vg0 lvm2 [232.00 MB / 232.00 MB free]PV /dev/sdb2 VG vg0 lvm2 [184.00 MB / 184.00 MB free]Total: 4 [1.11 GB] / in use: 4 [1.11 GB] / in no VG: 0 [0 ](2)卷组的检查[root@RHEL4 ~]# vgscanReading all physical volumes. This may take a while...Found volume group "vg2" using metadata type lvm2Found volume group "vg1" using metadata type lvm2Found volume group "vg0" using metadata type lvm2(3)逻辑卷的检查[root@RHEL4 ~]# lvscanACTIVE '/dev/vg1/lv3' [12.00 MB] inheritACTIVE '/dev/vg0/lv0' [24.00 MB] inheritACTIVE '/dev/vg0/lv1' [20.00 MB] inheritACTIVE '/dev/vg0/lv2' [12.00 MB] inheritACTIVE '/dev/vg0/lv3' [12.00 MB] inherit五、实验思考题1.怎样实现将/dev/vg0/lv0自动挂载到/mnt/lv0挂载点下?2.利用LVM逻辑卷管理器和使用fdisk等基本磁盘管理工具实现磁盘管理有什么不同?六、实验报告要求●实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