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

合集下载

自考2017年4月美学真题

自考2017年4月美学真题

2017年4月《美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命题出自蒋孔阳的()。

【选项】A.《美学新论》B.《美的历程》C.《美学散步》D.《新美学》【答案】A【解析】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学新论》中就提出来了这个观点。

【考点】美学研究的对象(P5)2.【题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说明()。

【选项】A.肉体享受高于精神享受B.精神享受高于肉体享受C.精神享受与肉体享受密不可分D.肉体享受与精神享受毫不相干【答案】B【解析】说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达到的,说明了音乐、精神上的享受高于肉体上、物质上的享受。

【考点】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炉31),三月不知肉味也同样说明了此观点。

3.【题干】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选项】A.审美形态B.审美经验C.审美关系D .审美活动【答案】D【解析】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审美活动,终其审美的各个方面都是以审美活动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美学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考点】审美活动论(P48)4.【题干】审美发生的“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家是()。

【选项】A.席勒B.达尔文C.康德D.卢卡奇【答案】B【解析】在生物本能说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达尔文的观点,达尔文是一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是具有美感能力的。

【考点】审美活动论的审美活动的发生说(P94)5.【题干】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选项】A.呈现、构成、评价三个阶段B.呈现、创造、评论三个阶段C.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D.惊诧、感受、澄明三个基本环节【答案】C【解析】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状态中。

自学考试美术鉴赏试题与答案

自学考试美术鉴赏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品中属于唐代初年人物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有( C )A.《送子天王图》B.《捣练图》C.《步辇图》D.《观音图》2.唐代在贞观之后,封建社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绘画艺术也进入新的一页。

下列哪位画家不但作品数量巨大,而且种类变化丰富,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被誉为“画圣”( C )A.周昉B.张萱C.吴道子D.阎立本3.五代时期重要的人物画家顾闳中,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能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较高的艺术性的作品是( D )A.《宫中图》B.《琉璃堂人物图》C.《重屏会棋图》D.《韩熙载夜宴图》4.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青绿山水由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其中下列画家中不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 D )A.展子虔B.李思训C.李昭道D.王维5.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继续发展,其中有一位画家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理论。

他是( B )A.王洽B.张璪C.孙位D.吴道子6.五代时期,山水画分南北两派。

其中北派山水一幅《匡庐图》表现重岩叠峰,山路蜿蜒,飞瀑如练的山水特点。

传为谁的代表作品?( A )A.荆浩B.关仝1C.董源D.巨然7.唐代杂画中以鞍马最盛,下列画家中不是擅长画马的是( A )A.韩滉B.曹霸C.韩干D.韦偃8.五代花鸟画自唐兴起以来继续发展,其中哪位画家画风在北宋画院花鸟画坛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这个时期品评花鸟的标准?( C )A.戴嵩B.徐熙C.黄筌D.陈闳9.随着绘画艺术的繁荣,绘画理论进一步发展,唐代张彦远总结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

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 B )A.《画断》B.《历代名画记》C.《后画录》D.《续画品录》10.隋唐以后,宗教雕塑进一步趋向成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的代表。

答案中国美术史试题套总结

答案中国美术史试题套总结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4 套〕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2 分,20 分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B 〕。

A、天地神话B、引魂升天C、墓主生活D、仙人出行2、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D 〕A、虢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3、《潇湘图》的作者是五代画家〔 C 〕。

A、荆浩B、关仝C、董源D、巨然4、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B 〕。

A、图画见闻志B、林泉高致C、画继D、山水纯全集5、“元四家”中山水画章法稠密的画家是〔 C 〕。

A、黄公望B、吴镇C、王蒙D、倪瓒6、清代从摹习古法把握前人阅历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是〔D 〕。

A、顾氏画谱B、程氏墨苑C、十竹斋画谱D、芥子园画传7、阿房宫是( A )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A.秦代B.汉代C.东周D.战国8、霍去病墓的主题雕塑是( B )。

A.《避邪》B.《马踏匈奴》C.《羽人骑天马》D.《牵牛像》9、《读碑窠石图》作者是( A )。

A.李成B.范宽C.许道宁 D.燕文贵10、《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 D )。

A.周昉B.黄荃C.周文矩D. 顾闳中11、徐悲鸿国画代表作品是( A )。

A.《愚公移山》B.《松影瀑声图》C.《水声山色图》D.《百寿图》12、六朝时期谢赫所著的〔 A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美术史论专著,在画史上享有不朽的声誉。

A《古画品录》B《叙画》C《历代名画记》D《画山水序》13、王蒙的山水常用〔A 〕皴。

A 牛毛B 披麻C 豆板D 解锁14、“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发法通,假设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原来同。

”是〔B 〕的观点。

A 苏轼B 赵孟頫C 石涛D 谢赫15、以画“兰竹”有名的扬州画派画家是〔 A 〕。

A 郑板桥B 金农C 黄慎D 高翔16、永乐宫壁画以表现〔 A 〕题材为主。

A 道教B 佛教C 历史D 现实17、李公麟的《五马图》的表现手法是〔 C 〕。

中国美术史真题word版本

中国美术史真题word版本

中国美术史真题中国美术史考试试卷(A卷)一、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摩尔根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

3、河南新郑出土的立鹤方壶体现了青铜文化风格的转变,显露了一种走向清新俊逸,轻松明朗的趋势。

4、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

5、山东画像石以武氏祠画像石的内容最为集中和丰富,技法也有代表性。

6、在文献记载中最早以佛像知名的画家是曹不兴,他所画的佛像有“曹衣出水”之说。

7、陆探微张僧瑶顾恺之和吴道子被人们并称为古代四大画家。

8、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

9、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求备”。

10、唐代仕女画的代表人物是张萱和周昉,他们各自的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体现了“丰腴华美”的审美理想。

11、隋代的展子虔所作《游春图》是现存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

12、王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曾被推崇为“南宗”之祖,他首创的“破墨山水”,其在画中“禅境”的表现,对后世的山水画影响很大。

13、沈周、文征明仇英和唐寅被称为“吴门四家”。

14、“海派三任”是指任熊、任熏任颐。

二、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1、以下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

A、《人面鱼纹盆》B、《鹳鱼石斧彩陶缸》C、《旋涡纹彩陶瓮》D、《鱼纹盆》2、《人物御龙帛画》线型属()。

A、莼菜条B、高古游丝描C、铁线描D、钉头鼠尾描3、提出塑造人物形象最高要求为“传神写照”的画家是()。

A、卫协B、曹不兴C、顾恺之D、吴道子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以下哪位画家所总结的创作体会。

()A、张璪B、王维C、宗炳D、李思训5、以下哪位画家不是属于唐代画马的名家()。

A、曹霸B、陈闳C、赵昌D、韩干6、以下画家中被称为“湖州竹派”的画家是()。

中国美术史 系列考题

中国美术史 系列考题

中国美术史系列考题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1一、填空题(40分)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山水,书写文人情怀。

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之法。

9、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和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殉葬的和驼、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答案:1、石器2、舞蹈纹彩陶盆3、红山文化女神庙4、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5、武梁祠6、蒿岳寺塔7、秀骨清象、张家祥8、破墨、泼墨9、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10、唐三彩、俑、马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的表现形式。

14、明代“派”的代表画家时和。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其中以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的评价。

答案:11、李成、范宽12、减笔画13、马君祥、连环画14、戴进、吴伟15、九歌图、屈子行吟图16、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17、郑板桥、李鱓18、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19、雅俗共赏20、吴有如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画论中“六法”是哪位画家提出的?() A. 王维 B. 顾恺之 C. 谢赫 D. 张择端2、下列哪幅作品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 A. 《富春山居图》 B. 《千里江山图》 C. 《庐山谣》 D. 《汉武大帝东巡图》3、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画的特点?() A. 强调写意传神 B. 注重画面布局 C. 运用色彩对比 D. 注重细节刻画二、填空题1、中国画理论中的“气韵生动”是由南朝画家________提出的。

2、中国画使用的色彩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在中国画论中,笔墨的运用往往关乎作品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三、判断题1、中国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来表现形象,追求写实和逼真的效果。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论中的重要观点,强调画家应向大自然学习,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墨分五色”是指黑、白、青、黄、红五种颜色,是国画中重要的色彩运用技巧。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画理论中的“经营位置”的含义。

2、请阐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3、请简要介绍一位中国画史上重要的画家,并说明其在画史上的贡献。

五、论述题论述中国画论中的“书画同源”观点,并阐述其对当今国画创作的影响。

六、作品分析题对中国画作品《富春山居图》进行简要分析,包括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

答案:1、正确答案是:C. 谢赫。

“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他提出了绘画的六个基本法则,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2、正确答案是:A. 《富春山居图》。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图》,该作品是一幅长卷山水画,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

其他选项分别是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唐代王维的《庐山谣》以及清代郎世宁的《汉武大帝东巡图》。

美术史问答论述题

美术史问答论述题

简答题20分1、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2、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1、试述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并注意刻划任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3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2、荆浩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有何特点1主要表现北方石质山岳,山势险峻;2画上多有长松、古树、巨石、飞泉;3画法以顿挫的线条勾出山石凹凸,再加点皴,山石外轮廓线条较为明显;4画风雄伟刚健,给人以崇高的壮美;1.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是什么答: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甄图、洛神赋图、列女传仁智图;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的意义不是最要紧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在绘制表现“七贤”的诗句中他体会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他也擅长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他画过大量同时代人物肖像,都能悉心体验,以微小的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2.“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如何答:秦兵马俑于1974年发现于陕西临潼,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细节处理上,秦兵马俑注意对人物五官细节的刻画,既有概括,又有夸张,发辫、胡须如卷云,有飞扬之势,特别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及神态;在雕刻技巧上,圆雕、浮雕配合线刻,手法多样;在造型处理上,俑的上半部分刻画较细,下半部分比较简略,有疏密、繁简的对比:俑与俑的动态、姿势,有动有静;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之高,不仅仅是因为其在单个造型处理上的成就,而在于他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聚合成军,这恐怕在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是秦始皇武功军威的炫耀彰显;3.古画品录的作者及“六法”的内容;答:古画品录是南朝齐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品评的标准,即六法论,这“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4.韩熙载夜宴图有哪些艺术特色答: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品;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酬应等五个场面,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不同的身姿容貌以致手的表情都处理得较为成功,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富有肖像画特点,衣冠穿着也反映了他的放纵;此画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1、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对霍去病极为赏识,晋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可惜24岁英年便早早去世;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其他石雕原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家上;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之状,予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通过正在咀嚼的嘴部、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其雄健凶猛;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2、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创立的重要时期,在此以前绘画评论只有零星片断,且往往依附在经史之中;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和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论画是现存较早的绘画理论著述;随着绘画实践的扩大和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予品评和总结,画家谢赫的画品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谢赫大致经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画品写于梁代,书中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画品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作者继承秦汉以来重视绘画的教育感化作用的传统,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在此前提下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条标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学习等绘画造形技巧;“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意义,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谢赫在对画家评论中有许多精辟的主张:强调画家深入生活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称赞“观察详审”,“人马分数,毫厘不失”,批评“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的倾向;重视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赞许作品能“颇得壮气”,“颇得神气”,“极妙参神”;对只停留在外表琐碎“精谨”的描绘而“乏于生气”表示不满;反对“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的保守作风,认为“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只有“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古则今”,“动笔新奇”,才能“有过往哲”,促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画品在写作上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中国美术历史及评论研究颇多沿此轨迹进行写作,出现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3、唐代有哪些具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唐代是中国人物画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出现了像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杰出的画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阎立本的绘画代表初唐美术达到的新水平; 文献记载阎立本在太宗即位前的武德九年公元62年,曾图写秦府十八学士图,歌颂李世民任秦王时能礼贤下士;唐太宗即位后,他又多次为太宗画像、描绘重大历史事件;依照汉代绘制麒麟阁功臣图和云台二十八将的传统;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阎立本受命在凌烟阁图绘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像,唐太宗亲自为赞,是为著名的凌烟阁功臣图;高宗时他又画永徽朝臣图;影响最大的人物画家当推后世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吴道子的绘画创作风格技巧具有突出的创造;画家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绘画简括的笔墨技巧,运用线描的技巧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中年以后创造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表现物像“高侧深斜,卷格飘带之势”,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人称“吴带当风”;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功能,适当地压缩色彩在画面上的比重,往往“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创造出突破南北朝以来铁线描施重彩雅致缜丽的风格,展现雄浑奔放墨彩兼备的新画风;吴道子立足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外来作风的线、墨、色结合的新风,正是唐代艺术“以我为主”、“融汇中外”的气度的具体表现;吴道子还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是为后世白描画之先声;吴道子为历代画工所崇奉,粉本传流,影响后世;吴道子成为画塑工匠的行业神;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反映贵族生活的风俗画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出现,唐代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绘画创作更加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代表人物有张萱和周 ;张萱、周画人物端庄丰厚,表现出唐代贵族社会的审美趣味;张萱活动于盛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擅画妇女婴儿;据载他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描写环境“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说明他对赋色和补景都很注意;现存的几件作品虽然是后代摹本,描绘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反映出张萱绘画的面貌,画卷充满了欢乐情绪,展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捣练图宋徽宗赵摹画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画家没有停留在劳动程序的单纯图解上,而是抓住劳动中流露情绪的细节动作,突出贵族妇女消遣性劳动的愉快情态;画中的妇女身姿端庄丰厚,色彩柔和鲜艳,捣练的用力、熨练的细心、缝衣的聚精会神的特点都刻画生动感人;虢国夫人游春图有宋代摹本流传,描绘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和眷属们的郊游行列;作品整幅不画背景,着力刻画人物从容欢快情绪,装备华丽鞍鞯的骏马踏着轻快的碎步,从骑前导,整个出行队伍装饰得花团锦簇,使人联想到春光明媚的季节,突出了杨家姊妹的奢华骄纵;作品以唐代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当时贵族审美趣味成为社会审美的主要取向;周昉出身贵族,活跃于唐代后期代;他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尤擅画仕女;周仕女画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画风,画仕女具有“衣纹劲简,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的特点;画家生活的时代已没有开元时期的盛况,他对上层社会生活较多了解,笔下的贵族妇女已由张萱作品中的欢快享乐人物形象转向精神苦闷空虚,反映生活的深度也较张萱进了一步,反映唐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挥扇仕女图通过一组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的闲散生活描写揭示她们的精神状态:衣着华丽的贵妃懒散无力地怔怔出神,年长的宫女无心刺绣,树下闲谈的妇女也面带愁容,反映幽禁宫廷里的妇女寂寞无聊的精神状态,寄予了画家对她们遭遇的同情;现藏辽宁博物馆传为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描绘服饰华丽的贵妇人在庭院闲步赏花、斗狗的休闲状态;画中人物从容悠散但表情平静冷漠;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肌肤的丰腴和纱衣透体的复杂效果,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4、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及其影响;董其昌公元1555-1637年是明代晚期的官僚文人,书、画造诣精深,且长于书画鉴赏;他擅画山水,曾临摹不少古人作品,集诸家之长,主要以董源、巨然、米氏父子和黄公望、倪瓒为宗,运以己意,追求秀雅蕴藉的笔墨效果与趣味;他把绘画中的笔墨审美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谓:“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在当时文人士大夫禅悦之风的影响下,董其昌倡导山水画“南北宗”的理论;他认为唐代以后如同禅宗的发展一样,绘画发展也出现了“南北宗”两个不同体系:“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传为宋之赵干、伯驹、伯以至马、夏等;南宗则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这种看法亦见于他先后的莫是龙等人的画论当中,可能是互相影响所致;董其昌地位和声望显赫,成为明末画坛的盟主,有不少追随者,形成称为“松”的文人画派;文人画家自我标榜,形成一种风气;佛教的禅宗传到唐代出现南北两个宗派,南宗六祖慧能主张顿悟,北宗神秀讲究渐修;董其昌等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乐”、“以画为寄”,创作强调文人的修养而贬低造型功力,强调笔墨情趣而忽视丘壑景物的创造,标榜“士气”,排斥“作家气”;他将水墨渲淡的文人画称作南宗,而将青绿勾斫画法称为北宗,抬高士大夫文人画而贬低职业画家的创作;类似观点在他另一些论画著作中也有涉及:“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一派,非吾曹所当学也;”明代文人门户宗派风气炽盛,董其昌的这种分宗别派的作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画的贬斥却显而易见作用,出于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2明确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揉合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的线描风格;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2、花鸟画中的“徐黄异体”各有什么特点指五代西蜀画院画家黄筌和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风格;黄筌的风格:1取材多为宫廷珍禽瑞鸟,奇花怪石;2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笔致工细;3画风富丽,设色鲜明;徐熙的风格:1取材多为民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2作画重在用墨,兼勾带染,有“落墨花”之称;3设色不以晕淡为工,只是略加色彩;因此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分析论述题1、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1、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2、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3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景象;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被明代画家董其昌成为“天下第一;”1、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郭熙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熙是北宋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熙宁元丰之际是他山水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他的山水画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善画大幅作品,具有创造性,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追求和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真实、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山水画中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早春图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成功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土地转暖,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晨雾迷漫的山谷间,溪水在山间奔流,河流解冻,点缀渡船、渔夫和行旅的活动;画中充满生机;画家以多层次的墨色和圆润的卷云皴画出雾气升腾、阳光浮动曲折境蜒的山势,形象地表现出北方山野的初春景色;作品章法严谨,生动自然,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景,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点缀,却已鲜明地传达出春临大地的信息;郭熙的绘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林泉高致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诗歌摘句,有助于画家从中受到启示,产生意境新奇的构思;郭熙强调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有“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才能克服作品中的诸种毛病;他对山水画的取景与结构、细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笔墨与色彩的运用等方面也都有具体论述;对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和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论述,至今仍被人们传诵;郭熙的绘画创作和理论主张显示宋代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是他重视意境的创造更影响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3、结合“南宋四家”的创作评述南宋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南宋宫廷画院集中了部分南来的宣和画院旧人和江南地区的著名画家, 集纳了当时的名家巨匠,保持繁盛不衰的局面;南宋山水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代表画家是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位于南宋四家之冠的李唐,是继承北宋绘画成就又开创南宋新画风的关键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李唐是北宋末年的宫廷画家,现存李唐的山水画万壑松风图是北宋末年的作品;画家南来虽已年迈,艺术上仍精进不已;江南秀美的山川是色形貌和情调与北方山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促使他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和创新;他的笔墨变得更为精练,章法打破了北宋山水画表现重峦叠峰的全景式构图,塑造出优美动人的局部景观,江山小景图卷显示出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新突破;此图横卷下部画出逶迤不断的山峦,山上松林丛竹杂水丰茂,并有瀑布流泉、楼台宫观,峰峦只绘出山腰以上部分而不见坡脚,画卷上部留出空白以表现大江横陈,水天一色,景物更加空阔,这种巧妙利用空白和截取局部景色的构图手法,寓示着南宋山水画新风出现;清溪渔隐图卷寓示李唐晚期山水画艺术的一大飞跃,此图成功地画出江南水乡的一角,浓荫密树,潺潺溪水,茅棚水磨,水浪钓者,鲜明地表现出平凡而富有诗意的景色,创造出崭新的山水风貌;画卷中树不见梢,坡石不见脚,采取截景式构图,坡石的体面以大笔侧锋扫出,兼皴带染,水墨淋漓,用笔豪迈自然,突破北宋山水画的格局;画家刘松年承继李唐山水画艺术的作风,他的山水画多表现江南风景,特别是西湖园林的优美景色,穿插文人、贵族的闲适生活,适应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景山水图画出西湖贵族庭园别墅的四时景色,是他传世山水画中的代表作;作品以精工的笔墨,分别画出了湖山的幽情美趣:春踏青,桃柳争妍山峦叠翠;夏乘凉,水阁临湖绿柳荷风;秋看山,虚堂广厦高爽宜人;冬赏雪,苍松。

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

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

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论述题是自学《中国美术史》考试题型之一,为帮助大家复习这部分内容,以下是搜索整理的一份《中国美术史》测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1.中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混沌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1)不是纯粹的唯美而创造的,它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宗教观念有密切关系,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

2)原始时代的美术各门类尚未明确分化,雕塑、绘画与器物浑然一休,相互依存。

2.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北京猿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他们主要采用单向打击技术制作石器,虽然很粗糙,但包含着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成因素,是主体内在精神和创造力的显现。

丁村人他们的造型技术和对造型样式的认识比北京猿人有明显的进步,山顶洞人他们对物质材料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并直觉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美的造型。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仰韶得名于何南省渑池县仰韶,它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

早期:西安半坡村:圆底钵、折腹盆、造型风格朴实愿望,纹饰有几何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代表作:《人面鱼纹盆》《鹿纹盆》中期:庙底沟,代表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向变形发展,纹饰有动物纹主要是鸟纹和蛙纹。

晚期:马家窑,分为三类:1)马家窑2)半山3)马丁。

器型:盆、钵、瓶、瓮,纹饰有:涡状纹、水波纹、重幛纹。

代表《舞蹈纹彩陶盆》。

4.怎样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彩陶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宏伟,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纹饰主要有三种类1)线描2)平涂3)综合。

5.《舞蹈彩纹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的造型代表,它以极强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原始时代量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它距今六、七千年前,陶盆内壁绘声绘色有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手拉手,步调一致地跳着舞,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的再现了狩猎舞蹈的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
论述题是自学《中国美术史》考试题型之一,为帮助大家复习这部分内容,以下是搜索整理的一份《中国美术史》测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1.中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
混沌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1)不是纯粹的唯美而创造的,它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宗教观念有密切关系,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

2)原始时代的美术各门类尚未明确分化,雕塑、绘画与器物浑然一休,相互依存。

2.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北京猿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他们主要采用单向打击技术制作石器,虽然很粗糙,但包含着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成因素,是主体内在精神和创造力的显现。

丁村人他们的造型技术和对造型样式的认识比北京猿人有明显的进步,山顶洞人他们对物质材料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并直觉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美的造型。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仰韶得名于何南省淘池县仰韶,它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

早期:西安半坡村:圆底钵、折腹盆、造型风格朴实愿望,纹饰有儿何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代表作:《人面鱼纹盆》《鹿纹盆》
中期:庙底沟,代表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向变形发展,纹饰有动物纹主要是鸟纹和蛙纹。

晚期:马家窑,分为三类:1)马家窑2)半山3)马丁。

器型:盆、钵、瓶、瓮,纹饰有:涡状纹、水波纹、重幢纹。

代表《舞蹈纹彩陶盆》。

4.怎样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宏伟,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纹饰主要有三种类1)线描2)平涂3)综合。

5.《舞蹈彩纹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的造型代表,它以极强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原始时代量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它距今六、七千年前,陶盆内壁绘声绘色有每组五人的三
组人物手拉手,步调一致地跳着舞,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的再现了狩猎舞蹈的场面。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原始时代雕塑作品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了远方人类对自身的形态、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

代表作: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7.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有内蒙阴山年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洪县岩画、新疆天山崖画。

8.奴隶制时代青铜器有哪儿种主要类型,青铜礼器的用途及艺术精神是什么?
1)武器2)乐器3)生活用品。

青铜器礼器是标志着奴隶主、贵义务兵等级权威的礼器, 它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是奴隶主等级地位的象征,由于它的礼器的特征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和艺术精神,它是在贬低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具有一种狞历美的艺术特征。

9.青铜纹样的种类及装饰手法,何谓“饕餐纹”?
种类:饕餐纹、夔龙纹、凤鸟纹。

饕餐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乂称兽面纹。

是一些被夸张或虚幻地幻想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是一种完全变形、风格化了的动物形象,它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有助于造成一种严肃、静穆和神秘的氛圉,体现了早期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10.《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艺术特色?
人物龙凤帛画是一幅现存最早的绘画之衣,是战国时期的楚帛画,它的主题表现一贵妇人乞祷以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在,体现了楚国当时的奇异幻想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化世界。

此画主要采用黑线勾勒的表现手法,用色单纯、黑口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人物御龙帛画是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主题是升天,画面是楚国大夫屈原驾驭飞龙,它是以单线勾勒,设色平涂兼施渲梁,用笔应物象,象形体质地和运动而有粗细,刚柔等多种变化。

11.为什么汉代墓室艺术极为兴盛,墓室绘画表现主要题材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当代社会兴起的厚葬风气有关,当时汉武帝由推崇黄老思想而变为独尊儒术,尊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倡行孝,而行孝的主要菜式为厚葬,所以汉墓艺术为厚葬风气的结
果。

a.原始神化、神化世界、超时空的图示。

b.历史故事、古圣先贤c.世俗生活、自然环境的描绘。

12.简述重要汉墓室壁画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有洛阳西汉的千秋墓、洛阳八里台西汉墓、山西平陆枣园村、河北望都、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其中千秋墓最早。

山东武化祠主以描写历史的故事人物宣传儒家教义为主。

南阳以赵寨砖瓦石画像古墓为代表,取材有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面,奇禽异兽和神化传说、天文星象。

13.略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

是秦代著名陶俑,被喻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出土:
整个布局以1号坑为右军,2号坑为左军,3号坑为军幕,构成了完整的军队编列体系。

整个军队队列有序,军容严整,歌颂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业绩,体现了泱泱大国和时代的勃以精神,造型手法非常写实,军吏形象直立静止地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

14.略谈对霍去病墓石雕的认识。

(卧马、立马、跃马)乂统称“马踏匈奴”具有巨大感染力,体现了汉代艺术的拙美,刀法简洁洗验、造型朴拙粗放,造成了艺术内在惊心动魄的气势和运动感,这批古雕是我国古代大型的纪念性雕塑的杰出创造。

15.秦汉绘画有哪些主要艺术特征?
a.秦汉绘画构图多采用平列式,填图构图饱满,章法布局即有变化乂紧密统一,显示出运动性节奏感和有机统一性。

B.所有描绘的形象无不具有活泼的生命力即注重传神、达到形神兼备。

C.具有强烈的运动感,汉化的运动感除了人物形象、动作、身段夸张性物征造成以外还在于E扬流动的线条和善于把握人物运动和情节发展到高潮前的瞬间并加以描绘,以拓展运动的形式空间艺术的表现效果。

D.用运动的线条和块面的结合塑造形象构成画面。

E.设色鲜明、强烈而又沉着、和谐。

总的给人的感受是气魄深沉、雄大、韵味醇厚、质朴。

16.战国秦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
云南出土的铜雕《虎噬牛案》,汉代代表作有《长信宫灯》《马踏飞燕》(乂名铜奔马)。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独尊儒术的局面有所改变,汉时就传达室入我国的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魏正始以后, 士族文人大多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玄理'之风弥漫。

18.魏晋时期在审美风尚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美学的角度看,自卫协之后一段时间内,绘画从汉代古拙、雄壮、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阴柔之美,这正是时代精神、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外化形态。

(曹不兴:最早以佛画知名的画家,其所画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胡有'曹衣出水'之说,其用线缜密、细柔和衣纹的秩序与汉画简朴、遒劲、飞扬流动的线条是有所区别的。

卫协:巧密与粗思)
19.顾恺之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

(古代四大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吴道子)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绘画的生要手段线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单纯满足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是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新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

在他看来,只要抓住眼神的刻画、四肢形体的准确与否对'传神'并无紧要,同时还注意如外貌、生理特征、人物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组合关系等对表现人物性格和神情的特征,’形具而神生'传神必须先写形,写形是手段,传神是目的。

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审美主体)必须通过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而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做到'神仪在心'才能塑造出高于外在形体美的内在精神美的神象,才能达到传神的H 的。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像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对对象之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牲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世态感受。

'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他还认为具有生命力和思想感情,处于变化运动中的对象为画家在形神的掌握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因而易使画家'迁想妙得',此理论是对包括了人物、山水、动物在内的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也是指导其自身艺术实践的准则。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0.'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谢赫)
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实际是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骨法用笔:内在的'风范韵度'集中表现为外在的容貌与骨相的一定法则,谓之骨法,通过用笔来捉取人物的骨相法则(刻画容貌)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应物象形:即画家的观察认识方法,可以变形夸张但不能主观臆想。

随类赋彩:任何客观对象都是以其自身特有的形体和色彩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画家必须根据具体对象对绘画作必要而正确的施色。

经营位置: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讣方法,构图的关键在于人物位置关系。

传移模写:慕写,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