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0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ybck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
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
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
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
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夜里,阖庐死去。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
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
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读准字音。
第二,读清句读。
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
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
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
略上英明决策。
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3)重要字、词
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
虚词:无乃、苟、已、其
(4)重要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
②判断句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例:于是葬死者
(5)词类活用:
①使支用法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例:必庙礼之。
指点迷津
1.创设语境,导入课堂。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
、生动活泼。
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
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
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
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
如:
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
语气。
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嚭的阴险狡诈、卑劣无耻。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提示:未雨绸缪
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
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嚭各是什么态度?
答案提示:
类比推理。
子胥认为不可。
太宰嚭认为可以。
讨论题目之一:子胥和太宰嚭的态度不一致,孰是孰非?
答案提示:
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嚭为个人谋私利。
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
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
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4.课文第四段提问:勾践为鼓励人口增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适龄、适时婚姻,奖励生育。
5.课文第五段提问:越人坚持请战的理由是什么?用现代
汉语表达。
讨论题目之二:说
一说越人为什么愿为国君卖命。
答案提示:越国人,像受戴父母一样受戴国君,像孩子思
报父母之仇一样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首有敢不尽力的吗?
讨论题目之二提示:越王治国有方,爱民如子,下下一
心。
6.课文第六段提问:越人为什么取胜,取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同仇敌忾。
勾践治国有方。
7.阅读下文,结合课文作比较阅读。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钗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于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子胥谏曰:“不可。
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与邹、鲁之君会以归,益疏子胥之言。
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盘庚》曰:‘古人有颠越不
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吧。
’是商所以兴也。
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
”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吾俱亡,无为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
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徼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字胥谏不用,因辍,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臣使人微伺之,基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
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子胥曰:“嗟乎,谗臣宰嚭为乱,王顾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时,诸子弟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立,欲分吴国与我,我顾不敢当,然若之何听谗臣杀长者?”乃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氛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乃自刺杀。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乃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
后十余年,越袭吴,吴王还与战,不胜,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许,吴王将死,曰:“事故以不用子胥之言
至于此,令死者无知则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