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行测第一部分常识判断技巧

合集下载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往往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

这一部分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科技等多个领域。

然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在这一板块取得较好的成绩。

首先,积累是关键。

常识判断考查的是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因此平日里的积累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报纸杂志、观看新闻节目等方式,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例如,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政策动态;阅读历史书籍,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脉络;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常见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如在地铁上、午休时,通过手机APP 进行刷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善于总结归纳。

虽然常识判断的知识点繁多,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比如,法律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法律门类进行分类总结,经济部分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特点进行梳理。

对于历史文化等方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域特点进行归纳。

通过总结归纳,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

再者,学会排除法。

在做常识判断题时,由于知识点的不确定性,有时很难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这时,排除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对于明显错误或者不符合常识的选项先予以排除。

比如,一些过于绝对的表述、与已知事实相悖的内容等往往是错误的。

通过排除错误选项,能够提高选出正确答案的概率。

另外,注重关键词。

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词往往能够提供重要的线索。

比如,提到“根本原因”“主要目的”等关键词时,要特别留意选项中与之相关的表述。

同时,注意一些限定词,如“一定”“绝对”“全部”等,这类表述通常过于绝对,需要谨慎对待。

还有,联系生活实际。

很多常识判断的题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地理常识中的气候特点、文化常识中的传统习俗等。

在答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

比如,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来推断其他地区的气候类型,或者根据日常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行测常识题解题技巧

行测常识题解题技巧

行测常识题解题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常识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识题涵盖的知识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历史等多个领域。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常识题似乎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只能依靠平时的积累。

然而,通过一些技巧和策略,我们可以提高解答常识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善于运用排除法排除法是解答行测常识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当面对一道题目,对其中的选项不太确定时,可以先从自己比较熟悉或者明显错误的选项入手进行排除。

比如,有一道关于历史事件时间顺序的题目,如果其中一个选项中提到的事件发生时间明显与其他几个选项不同,且自己能够确定这个时间是错误的,那么就可以先将这个选项排除掉。

这样一来,剩下的选项范围就缩小了,答对的概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再比如,对于一些法律类的题目,如果选项中出现了与现行法律规定明显相悖的内容,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排除。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抓住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很多常识题中都会有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这些往往是解题的重要线索。

在阅读题目时,要迅速捕捉到这些关键信息,并围绕它们进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一道关于地理知识的题目中提到“我国某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那么关键词就是“秦岭淮河以南”,这就提示我们要从南方省份的特点和相关地理知识去考虑答案。

又比如,在一道文化题目中提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不包括”,此时“端午节”和“不包括”就是关键信息,我们需要回忆端午节的常见习俗,然后排除掉那些属于端午节的习俗选项。

三、利用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和推理常识题考查的是我们的综合知识水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和推理来得出答案。

比如,当遇到一道关于物理常识的题目,如果我们知道某个物理原理,就可以将其与题目中的现象进行联系和推理。

或者在遇到历史类题目时,通过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推测出可能的事件或者人物。

再举个例子,如果题目中提到一种新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而我们对类似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通过类比和推理来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公务员笔试中的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笔试中的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笔试中的常识判断技巧公务员笔试中的常识判断是考察考生对各类常见知识的应用与判断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环节。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环节,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常识判断技巧。

一、审题准确在进行常识判断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理解题目中的信息。

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时候关键词的选择会带来一定的干扰,而认真审题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二、积累常识知识公务员笔试中的常识判断题目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

因此,考生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学习,积累常识知识。

阅读报刊杂志、参加相关培训班、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三、注意事实和推理的区别在常识判断题中,有的题目是基于事实的判断,有的则是基于推理的判断。

对于基于事实的判断题,考生需要确保自己掌握了相应的事实知识,并且能够正确运用。

而对于基于推理的判断题,考生则需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已知条件中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排除干扰项在常识判断题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干扰项,这些选项看似正确,但实际上与题目无关。

考生要善于辨别干扰项并予以排除。

一种常见的排除干扰项的方法是通过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即判断哪些选项可以迅速排除,从而留下更有可能是正确答案的选项。

五、灵活运用假设法在一些常识判断题中,情况描述并不完整,需要考生根据已有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假设。

灵活运用假设法可以帮助考生在较短的信息下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六、答案合理性判断在选择答案时,要对答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有些选项可能看似正确,但在实际情况下却不合理。

通过思考选项中的逻辑关系和答案的合理性,可以帮助考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总的来说,公务员笔试中的常识判断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外,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提高自己的审题准确性、知识积累、辨别干扰项、灵活运用假设法等技巧,考生可以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常识判断题,提高正确率。

行测考试:常识判断题的解题技巧

行测考试:常识判断题的解题技巧

行测考试:常识判断题的解题技巧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包括几大题型,也都会要求考生掌握。

其中对于考生而言稍有难度的就属于常识判断题了。

很多考生都感觉花了很多时间,但收获的成果却是微乎其微。

那对于这类题的解题技巧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

一、常识判断题的定义常识判断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重点考察考生对国情的了解程度和综合素质,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科技、自然等等方面。

那这也就要求考生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但为了更快的选中正确答案,那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解题方法?二、解题方法的分析1、首尾两端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适用于历史排顺序的题,也就是把历史事件按顺序排列的题。

通常如果考生每个事件细细的分析,再排列的话,肯定会花很多的时间。

为了节约时间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就是从这一串事件的开头或者是结尾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2、第一印象法。

考生做题的时候,看到某个答案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好像那个答案就是正确选项。

但等看完了全部的选项,再回过头去分析那个选项的时候,有找不到具体的依据。

这个时候考生可以细细的品一下其他的选项,如果实在不能选出答案,就选开头有强烈感觉的那个选项。

3、去同存异法。

当考生不能做出判断的时候,就可以用到这个方法。

一般就是选项中有内容相似的选项就可以排除掉,留下那些差异性大的选项。

然后就可以缩小目标了,在剩余的选项里面选出答案。

三、解题的复习技巧除了一些解题的技巧,其实复习的技巧也是需要牢记的。

1、研究真题,这大概也是考生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复习方法了。

按实际情况来说,倒也真的适用。

真题重在精,而不是重在数量。

考生可以去选一部分经典的题型,研究出题的规律还有一些真题分析的方法。

2、知识进行定期的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联系相似的知识,举一反三,形成知识库,提高复习的效率。

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解题思路

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解题思路

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解题思路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一些基本常识和普通常识的掌握和判断能力。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解答。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公务员考试中常识判断题的解题思路。

一、信息理解与推理能力常识判断题中的信息理解与推理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考生需要从题干中准确理解所给的信息,然后进行推理。

首先,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

其次,要通过对题干中的描述、条件或者关键词的分析,进行推理判断。

最后,根据推理得出的结论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二、查找与记忆能力常识判断题中常常涉及到各类知识点的记忆和查找。

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和查找能力。

考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阅读,加强对各类知识点的记忆。

在考试中,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时,可以根据题干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利用自己的查找能力在题库或者参考资料中迅速找到答案。

三、逻辑与推理能力常识判断题往往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准确理解问题的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逻辑推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解题的关键。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逻辑关系的前后因果,合理推演结论。

四、综合分析能力在考试中,常识判断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判断来解答问题。

要善于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以获得准确的答案。

五、实际运用能力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实际性。

考生需要将所学的常识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题目。

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的因素,从而准确把握题目要求。

总之,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判断题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信息理解与推理能力、查找与记忆能力、逻辑与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常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秒杀技巧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秒杀技巧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秒杀技巧所谓常识判断,顾名思义:一是检验常识积累,二是考查判断能力,前者可通过反复记忆进行强化,后者则需回归真题总结提炼。

今天,小花在分析海量真题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板块做题过程中迅速判断的三个技巧,一起来看看吧!一、对比选项找同异常识判断四个选项的设置中,常会有类似“孪生子”或者“矛与盾”的选项成对出现,这就为我们解题提供了以下两个解题思路:找相同选项,或同错,或同对“孪生子”选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选项间虽然具体表述可能有些差别,但结构很相似的同构选项,另一种是往往只更换了下句子主语的同义选项。

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选项正确,那么从逻辑上讲,另一个选项也是正确的,反之亦然。

鉴于我们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大部分都是单选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一次性排除掉几个选项或者选定几个选项(遇到变相多选题时),提高正确率。

题目示例(2022年国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下列哪一处分不恰当?A.甲系某行政主管部门公务员,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被撤职B.乙系交通运输部门公务员,交通肇事犯罪情节轻微,检察机关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乙被撤职C.丙系某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犯盗窃罪被单处罚金,被撤职D.丁系某公办高校事业编管理人员,犯侵占罪但被免予刑事处罚,被撤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规定:“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识题妙招

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识题妙招

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识题妙招做常识题目,具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积存是最关键的,但解题技能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个别情形下会成为生死攸关的砝码。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识题妙招,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复习常识题妙招一、首尾两端法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挑选题通常要求考生判定一连串事件产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取首尾两端法进行判定(从头或从尾判定),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乃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题: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解说】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控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定。

具体步骤以下:第一步,对A项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产生在北宋,岳飞抗金产生在南宋,故排除。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产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产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毛病。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二、题干分析法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

公务员考试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一样不会有空话,题干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进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推敲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三、词义联想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且具有客观性。

在解题的进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词义联想法是指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做法。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常识判断作为行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由于其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

但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就能在这一模块取得较好的成绩。

首先,要注重日常积累。

常识判断的知识点繁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

因此,平时要养成关注时事新闻、阅读各类书籍的习惯。

比如,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阅读权威的新闻网站、报纸杂志,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动态;阅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还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如乘坐公交地铁时,通过手机 APP 学习一些常识知识点。

其次,构建知识框架。

虽然常识判断的内容广泛,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体系可循。

可以将常识知识按照不同的领域进行分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比如,将政治分为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等。

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要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在遇到相关题目时,能够迅速定位到对应的知识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再次,善于运用排除法。

在做常识判断题时,由于我们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了如指掌,所以排除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常理或者与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相违背的,往往是错误选项。

通过排除这些明显错误的选项,可以提高我们答对题目的概率。

比如,遇到一个关于历史事件时间的题目,如果其中一个选项给出的时间与我们所知道的大致时间范围相差甚远,就可以先将其排除。

另外,抓住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很多常识判断题的题干中会有一些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这些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比如,题干中提到“核心”“关键”“首要”等词语时,就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与之相关的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如“古代”“现代”“中国”“外国”等,这些限定词能够帮助我们缩小答题的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常识判断超省时间的七种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网更新:2011-11-8 编辑:春上冬下
国考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要求考生需在参考用时10分钟做完25道题,也就是说平均24秒要做完1道题,属于非常需要答题速度的一类题型。

常识判断的独特特点在于文理综合,既需要简单计算,也需要快速阅读。

有些考生可能要问了,常识判断题也有答题技巧么?答案是肯定的。

在题量不变的情况下,出题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大题目的难度。

其一是增加题目的文字数量,比如题干的信息量增多、选项叙述加长等等,如2009-7题;其二是增加选项的复杂度,如不同的选项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2010-116题),选项本身存在排列组合问题(2010-124题),或选项和题干之间存在排列组合(2009-6题、2010-117题)。

那么,下面针对这些题目给大家提供一些方法:
1、关键词法
(2010-1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这道题目的突出特点是题干特别长,但其关注的领域是“区域政策”,所以在阅读题干时就顺手划出每条叙述的关键词,由此①“经济特区”、②“西部大开发”、③“浦东”、④“协调、共同发展”是我们找到的关键词,再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下一步的做题。

本题正确选项为B。

2、共性排除法
观察选项时,如果存在共性或相同排序的选项,则可以忽略或排除。

还以2010年117题为例,ABCD四个选项中把④都排在了第4位,所以④的内容其实已经可以忽略了,只需要排前3个叙述即可。

再如:
(2009-4)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在( )
A.20世纪50~60年代
B。

大跃进时期
C.20世纪60~70年代
D。

文革时期
观察四个选项,回忆基本的新中国历史知识,知道B。

大跃进时期指的是1958年前后,这个时期恰好被包含于A选项的时间范围内,A和B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根据考试经验可以知道A和B都不是正确选项,正确选项为C和D其中的一个。

这就是共性排除法。

本题正确选项为C。

3、共性留存法
与2所说的共性排除法恰好相反,有时共性是我们留存某些选项的标准,特别是那些具
有明显排列组合性质的选项,这个方法可以缩小选项个数,提高正确率。

看下面这道题:(2010-124)一艘油轮自科威特港驶往大连,其最短航线为:( )
A。

波斯湾→红海→马六甲海峡→南海→黄海→东海
B。

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黄海
C。

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黄海
D。

红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黄海→东海
4个选项所涉及到的地理名词基本相同,只是排列顺序有差别,第一个名词是“波斯湾”与“红海”各出现2次,第二个名词中“阿拉伯海”出现2次,出题者在设计选项时不会完全没有规律,越是相近的选项越具有迷惑性,所以此时可以大胆地将不含有“阿拉伯海”的A、D两项排除,只用看B、C两项即可;同理,第3个名词中“马六甲海峡”出现了3次,而B选项含有该词,所以基本可以认定B为正确选项了。

这就是共性留存法,将具有相近内容的选项留下,缩小可选范围,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选项排列的题目。

(考生可以对照看下2010-117,注意在运用过程中要按照排列的先后顺序来,越往后的词条变化越多)
4、相熟优先法
对于那些选项和题干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或者都存在排列组合情况的题目,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采取相熟优先法,在题干或选项中选择一方侧重考察,找自己最熟悉的词条辅之排除法加快做题速度。

如:
(2009-18)下列能够依次展示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是:
A。

感恩节、巨石阵、卢浮宫、浮世绘
B。

硅谷、哈佛大学、白金汉宫、东照宫
C。

爵士乐、金色大厅、圣女贞德、新干线
D。

劳斯莱斯、芭比娃娃、巴尔扎克、桂离宫
这道题的题干有4个词条,选项则非常多,建议考生选择题干中的某个自己熟悉的词条,比如“美国”,将自己所认为的美国符号画出来,一旦美国出现在非第1列的位置的选项即可排除。

本题正确选项为A。

(考生可以用类似方法做2009-6)
5、政治理论忽略法
这个方法虽然逻辑上说的通,但略微有些冒险,目前没有被更多的题目加以印证,但还是跟各位考生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般而言,如果选项中有对政治理论的叙述,那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这个选项是正确的了。

因为如果将错误叙述放在选项中,其对考生造成的恶劣影响将是巨大的,毕竟考试也是一种宣传的方式,任何一个出题者恐怕不想在这里“犯下政治错误”。

如下面这道题:
(2009-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B。

今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C。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D。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道题的文字阅读量特别大,碰巧是A项叙述错误,可如果不是读了A项就能做题的话,那么全部读完非常浪费时间,而C、D两项都是政治理论,运用“政治理论忽略法”直接排
除,只看A、B两项能够节省很多时间。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大胆也比较冒险的方法,但在时间就是生命的考场上,如果考生认同我前述的逻辑,那么偶尔冒险一次也未尝不可。

本题正确选项为A。

6、特殊符号法
在全部中文汉字的选项中,如果出现百分号%、数字、字母时,提请考生优先看这些选项,因为出题的考察点往往就在这些表示程度、变化、排序等的特殊符号上。

如:(2009-12)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的描述,下列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C。

正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D。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本题的特殊符号为A“GDP”、B“10%”、C“一”,因此这3个选项优先考察,建议优先看百分号和排序,即B、C两项,很容易判断出B选项为正确选项,由此其他3个选项都可以忽略。

(2010-116、2009-7也适用于此种方法)
7、时间线索法
(2009-5)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
A。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

秦朝的按亩纳税
D。

西汉的编户齐民
这道题在当年迷惑了很多考生,特别是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考生,也许4个选项中只有商鞅变法还了解一些,其他3项完全是盲点。

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题干中给了2个数字,2006和2600,而四个选项分别是4个不同的历史朝代,由此题干和选项就凭借时间线索联系起来。

考生进行一个简单计算,2006-2600=-594,即农业税的征收始于公元前594年,在历史知识方面我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几个重要的历史分期和朝代更替歌,知道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由此选出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总体而言,国考行测的常识判断部分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繁杂,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除了平时的积累外,备考过程中认真复习也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方法能够给考生以实际的帮助,祝所有考生备考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