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显色培养基在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应用研究

显色培养基在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应用研究

·42·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5月测中,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检验检测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外部因素对测试过程和结果的负面影响,并确保提供用于样品制备的工具。

工艺要符合要求、使用的仪器型号以及仪器的精度要满足实验要求。

在执行食品检测时,除了确保检验方法符合标准要求并确保操作流程标准化外,检验检测人员还必须积极了解使用网络的最新检验技术的应用。

在学习新的检测技能并不断提高能力的同时,可以参加更多的比较实验以了解实验室的检验检测水平。

结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检测技术不断改善,检测效率提高,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展。

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应用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而不受食品类型和用途的限制。

与过去相比,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化学检测技术受到的限制正在逐渐缩小。

在这方面,必须继续加大对化学技术的探索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不仅为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1]万峥,闵慧灵.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9(21):112-114.□□李金霞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邹城 邮编273500显色培养基在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对显色培养基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相关实践检测分析和对比,沙门氏菌是影响食品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显色培养基成为当前一种新型的食品沙门氏菌培养基。

在以往培养基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种新型的具有组合式的特异发色性酶底物,一旦特异酶在细菌发酵过程中显现出特异性的发色底物以后,那么当目标菌落呈现出不同颜色,此时就能对目标菌落进行有效的鉴别和分离措施,也可以通过计数的方式进行。

显色培养基在饲料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_杨红岩

显色培养基在饲料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_杨红岩

2016年第2期饲料博览检测分析Detection and Analysis显色培养基在饲料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杨红岩1,才让卓玛1,唐煜1,冯海霞2,张莹2,蔡传勇3,常运朝2,车团结3*(1.甘肃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兰州730030;2.甘肃省生物芯片工程实验室,兰州730030;3.甘肃省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30)摘要:研究旨在探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在饲料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和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液增菌后,利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对60份饲料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

传统检测方法确定,饲料中沙门氏菌阳性份数为2(3.3%),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液-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检测的阳性率与传统方法相当。

经过PCR 扩增阳性样品的fim Y 基因测序鉴定,两例阳性样品均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用于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具有菌落形态典型、易于分辨的特点,适用于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

关键词: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饲料检测中图分类号:S852.6;S8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16)02-0043-03Evaluation of Chromogenic Media forSalmonella Detection in Animal Feeding StuffsYANG Hongyan 1,CAI RANG Zhuoma 1,TANG Yu 1,FENG Haixia 2,ZHANG Ying 2,CAI Chuanyong 3,CHANG Yunchao 2,CHE Tuanjie 3*(1.Control Institute of Feed and Pharmaceuticals,Lanzhou 7300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Bio-array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00,China;3.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 Genome and Molecular Detection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This trial evaluated chromogenic Salmonella agar in comparison with a conventional culture methodin detecting Salmonella in feed in the presence of Salmonella spp.The cultur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rely on pre-enrichment in Rappaport-Vassiliadis soy broth(RVS)or Selenite cystine medium(SC).After enrich⁃ment,we compared chromogenic agar with a classic conventional culture method for animal feeding stuffs.Salmonel⁃la were isolated from 2of the 60samples(3.3%)with conventional culture methods and chromogenic agar.The posi⁃tive samples were confirmed by PCR method amplifying and sequencing the fim Y gene of Salmonella spp.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nrichment broths combing chromogenic Salmonella agar had a great effect on rapid visual⁃ization of Salmonella spp.colonies for surveillance of Salmonella infections in animal feeding stuffs.Key words:Salmonella ;chromogenic medium;feeding detection收稿日期:2015-12-11作者简介:杨红岩(1966-),女,藏族,甘肃迭部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及饲料安全检测。

应用产色培养基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应用产色培养基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 R A 由 于 获 得 了 meA 基 因 , 基 因 编 码 产 生 的 低 亲 和 S c 该
力 青 霉 素结 合 蛋 白 2 ( P a , 所 有 口内 酰 胺 类 及 酶 复 合 剂 a B 2)对 一 抗 菌 剂 耐药 Ⅲ , 时 , 耐 药 性 的遗 传 物 质 能 够 在 细 菌 之 间 传 同 该
MRs 产 色培 养 基 检 出 M R A 比 常 规 方 法 缩 短 2 , 用 于 临 床 实验 室 快 速 、 A s 4h 可 准确 地 检 测 MRs A。 关 键 词 : 萄球 菌 , 黄 色 ; 产 色培 养 基 ; 甲氧 西 林 ; 乳 胶 凝 集 实验 ; 耐 药 葡 金
凝 集 检 测 试 剂 盒 ( 国生 物 梅 里 埃 公 司 ) 哥伦 比亚 血 琼 脂 培 养 法 , 基 ( 海科 玛嘉公司)P 2 上 , C 0细 菌 鉴 定 药 敏 复 合 板 、 a Aw y W l k a- 4 O全 自动 鉴 定 仪 ( 国西 门子 公 司 ) 德 。 1 3 方 法 . 1 3 1 C r mI S 产 色 培 养 基 分 离 鉴 定 实 验 严 格 按 . . h o D MR A
阳 性 率[ (/ ) n n]
照操作 规 程将 临床 标本 接 种 于产 色培 养基 上 , 区画线 , 分 于
( 5 ) 有 氧条 件 下 进 行 孵 育 , 4 h观 察 结 果 , 现 绿 色 菌 3 ±1 ℃ 2 出 落 为 阳 性 判 定 是 M R A, 果 结 果 为 阴性 继 续 孵 育 至 4 S 如 8 h再
临床 标 本 直 接 接 种 在 C rml h o D MRS 产 色培 养 基 和 常 规 血 琼 脂 培 养 基 , 用 2 、 8h两 个 孵 育 时 间 观 察 结 果 , 琼 脂 培 养 基 疑 A 采 4 4 血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作者:刘晓来源:《食品界》2016年第08期食品中污染的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食物中毒人数逐年递增,且大部分是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都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

由此可见,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准确、全面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对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这些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依靠常规的细菌学培养方法,一般需4~7d,操作繁琐,费时耗力,检验的准确度不高,在检测速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等方面也有局限性。

随着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有关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免疫磁性分离法、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快速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以高通量、灵敏、特异、适用范围广和低成本为特点的快速检测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这些方法中又以DNA检测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尤为广泛。

同时,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基于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等检测手段也在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

本文通过探讨目前常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常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反复增菌、菌落分离及多种生化和血清学鉴别实验,食品中致病菌的常规培养检测方法灵敏、稳定、准确,并且检测结束后可获得目标致病菌,供后续研究,例如通过对从污染食品中检出的致病菌和从临床病人中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污染食品和病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即是否是由于食用了污染食品而导致的临床病例的出现,从而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实验室的支持。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所以截至到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仍将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列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例如我国的国家标准GB4789食品微生物检测系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的细菌分析手册(BacteriologicalAnalyticalManual,BAM)等等。

浅谈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浅谈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检验与检疫・259・Health For Everyone 《人人健康》2016年22期与传统的检测技术和方式相比较,微生物检测的检测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1]。

快速检测虽不是最终的确证方法,但是由于在实际食品安全检测中样本、监管等均具有分散性,且样本的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性。

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首先应用快速检测方法对相关样本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再应用仪器对存在可疑性的样本进行确证,可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本文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做如下综述。

1 微生物培养法的改进(1)疏水网膜法(HGMF )。

应用疏水网膜将接受检测的样本进行过滤,疏水网膜的小格会将存在于样本中微生物捕获,然后将适量的琼脂倒在疏水网膜上,进行适当时间的培养后便可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2)快速纸片法。

将事先已经进行制备的凝胶剂作为测试片,测试片分为上、下层薄膜,上层为聚丙烯薄膜,下层为聚乙烯薄膜,且在下层薄膜中有网格,还覆盖有细菌生长培养基。

应用该种方法时,将适量的检测样本稀释液倒入下层的培养基上,然后将上层薄膜盖上即可,等24-48h 便可得出结果。

(3)特异性显色培养基法。

该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特异性显色反应来实现对微生物进行检测的。

将适量人工合成的无色底物融入到分离培养基中,存在于微生物细胞中特异性酶发生作用,导致显示出荧光或者相应的颜色,通过对颜色及荧光来对菌株进行鉴定。

(4)免疫磁性微球法。

该种方法是在磁性颗粒表面耦联存在特异性的抗体,使之与受检样品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发生结合作用,促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磁性颗粒发生聚集,进而实现分离并浓缩。

2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 )为一种固相酶免疫分析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将抗原抗体免疫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的特异性与酶具有的催化作用结合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

应用该种方法均可对抗原、抗体进行有效检测。

ELISA 是将接受检测的抗原(抗体)加入到相载体吸附抗体(抗原)中,然后在添加适量的酶标记抗体(抗原)促进反应,最终生成一种复合物,该种复合物的成分主要为抗体(抗原)、待测样本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抗原)三种。

《显色培养基》课件

《显色培养基》课件
结果解读
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细菌的种类 或特性,如耐药性等。
结果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结果,为后续分 析提供数据支持。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结合实验结果,对细菌进行鉴 定、药敏试验等后续分析,为
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5
显色培养基的发展趋势与展

新型显色培养基的研发
新型显色培养基的研发是显色培 养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 提高培养基的灵敏度、特异性和
显色培养基的种类
根据用途分类
可分为选择性显色培养基和鉴别性显色培养基。选择性显色培养基主要用于分 离和鉴别某一类微生物,而鉴别性显色培养基则可对多种微生物进行鉴别。
根据指示剂种类分类
可分为酚红显色培养基、美蓝显色培养基、结晶紫显色培养基等。不同指示剂 可与不同微生物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呈现不同颜色。
04
显色培养基的使用方法
操作步骤
制备培养基
按照说明书比例混合显色培养 基成分,加热溶解后冷却至室 温。
培养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 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
准备工具与材料
显色培养基、接种环、酒精灯 、培养皿、手套等。
接种
使用接种环在菌落边缘取适量 细菌,划线接种于显色培养基 上。
观察结果
观察培养皿上细菌菌落的颜色 变化。
03
常见显色培养基介绍
乳糖发酵管
总结词
用于鉴别乳糖发酵的显色培养基。
详细描述
乳糖发酵管是一种常用的显色培养基,用于鉴别乳糖发酵的细菌。通过观察培养 基上菌落的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能够发酵乳糖。
伊红美蓝琼脂
总结词
用于鉴别大肠杆菌的显色培养基。
详细描述
伊红美蓝琼脂是一种专门用于鉴别大肠杆菌的显色培养基。大肠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现深紫色,与 其他细菌的菌落颜色有明显区别。

不同培养基检测沙门氏菌的效果对比

不同培养基检测沙门氏菌的效果对比

分析检测不同培养基检测沙门氏菌的效果对比李秀秀1,汪 琦2*(1.德州市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2.乐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德州 253600)摘 要:本研究为筛选适用于沙门氏菌检测的培养基,比较了4种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效果。

研究发现,4种培养基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率均较高,相较于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HE琼脂培养基和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培养基中较易分辨;4种干扰菌中,除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培养基中的奇异变形杆菌难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区分外,其他条件下均可与沙门氏菌区分;4种培养基均对以粪肠球菌为代表的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培养基;沙门氏菌;检测技术;效果对比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forSalmonella DetectionLI Xiuxiu1, WANG Qi2*(1.Dezhou Deche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zhou 253000, China; oling Center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ezhou 253600, China)Abstract: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detection effects of four different selective culture media on Salmonella in order to screen suitable culture media for Salmonella detectio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among the four culture media,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Salmonella paratyphi A have higher growth rates. Compared to Salmonella paratyphi A,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s more easily distinguished in bismuth sulfite agar, Salmonella chromogenic medium, HE agar medium, and xylose lysine deoxycholate medium; among the four interfering bacteria, except for Proteus mirabilis in xylose lysine deoxycholate medium, which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Salmonella under other conditions; all four culture media 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Gram positive bacteria represented by Enterococcus faecalis.Keywords: selective culture media; Salmonella; detection technology; comparative analysis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被认为是食品和水源中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1]。

显色培养基在蜡样芽孢杆菌与志贺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显色培养基在蜡样芽孢杆菌与志贺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2实 际样 品检测 .
分别达} 8 %和10 ) U75 O % 克服了传统培养基受非目标菌干扰
大 的缺 点 准确 率 与检 出率 上与 国外产 品无 差 别 。 在
蜡样芽孢杆菌按照G 48 征求意见稿) B7 91 4( 中的检验程序
4 食 安 导 2 8 4 品 全 刊 0年月 1 2
似, 苏云金芽孢杆 菌是主要干扰菌 , 陆桥蜡样 芽孢杆菌显 在
实验方法
1显色 培养基的特异性试 验 . 将 一 0C 油保 存 的标准菌株 接种至脑 心浸液培养 基 8 。甘 中, 6 。 3 ±1 C培养 1 -2 h 8 4 复苏 , 分别挑 取复苏的新鲜 标准菌 菌液 , 划线接种到制备好的陆桥蜡样芽孢 杆菌 显色平板 陆 桥志贺氏菌显色平板 C R Ma a蜡样芽孢杆菌显色平板和 H O gr
实验结 果
1显色 培养基的特异性试验 结果 .
性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使目标菌显色的新型培养基, 通过观 察平板上的菌落颜色可对菌种做出初步判断。 显色培养基作为

2株 标准菌株包括3 蜡样芽孢杆菌 e志贺氏菌 1 株 5 其
余菌株 为实际检测中常见的干扰菌。 为陆桥显色培养基对 图1
革兰 氏阳性菌基本被抑制。 陆桥显色培养基与国外的产品相
比 对于2株标准菌的检测特 异性一致。 1 2实 际样 , 比较4 种显色培养基对各自
目标 茵 的特 异 性 反 应 。
实际样 品检测结果见表1 陆桥蜡样芽孢杆菌显色培养基 ,
和 陆桥志贺氏茵显色培养基对 目标茵的特异性较好 ( 准确率
广 其 中一些菌株极 易污染食品 、 空气和水等. 从而引起食物
中毒。 志贺氏菌又称痢疾杆菌, 引起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显色培养基是一种鉴定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微生物自身代谢生产的酶,根据相应显色底物反应的颜色对菌种进行判断与鉴定。

显色培养基较传统培养基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大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分离培养。

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沙门氏菌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等这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已经有效、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显色培养基尚还存在一些假阳(阴)等问题,这就影响了检测的结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显色培养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食品安全问题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可造成食品环境的污染,因此,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已经成为检测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工具。

微生物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步骤繁琐,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食品、环境卫生、医药等领域检测的需要。

研究各种新型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效率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措施[1]。

本文就显色培养基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沙门氏菌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等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

显色培养基的原理是通过在培养基上加入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的底物,底物是由发色基团和微生物可代谢物质组成,为无色,但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发色基团并显示一定颜色,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对菌种做出鉴定,减少了对菌株进行纯培养和进一步生化鉴定的步骤[2]。

1 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应用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的近况
1.1 显色培养基在大肠杆菌应用的研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大肠杆菌具有β-D-葡萄糖苷酸酶(β-D-Gud),利用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底物,使色源游离出来显色而区分大肠杆菌和其它的细菌。

沙门菌、志贺氏菌和耶尔森氏菌不能产生β-D-Gud,因此可以利用β-D-Gud底物有效检测大肠杆菌。

底物被β-D-Gud 水解后产生显色物质使菌落呈现特殊的蓝色或黄色。

显色酶的底物通常是苯酚的衍生物,如有o (p)-硝基酚、p-硝基苯酚、羟基吲哚、5-溴- 4-氯- 3-吲哚、5-溴-6-氯-3-吲哚、6-氯-3-吲哚、N-甲基吲哚、5-碘-3-吲哚等的化合物[3]。

1.2 显色培养基在沙门氏菌应用的研究沙门氏菌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够产生辛酯酶,除沙雷氏菌属外,其它各属细菌不具备这一功能,因此可以鉴别沙门氏菌属和其它肠菌科细菌。

根据这一原理,以丙烯乙二醇和5-溴-4-氯-3-吲哚-B-D半乳糖吡喃糖苷酸(X-GAL)为底物来检测沙门氏菌,沙门氏菌能水解乙二醇产酸,但不能水解X-GAL,在培养基上产生特殊的红色菌落。

这种显色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的特点,操作步骤较为简单、检测效率高[4]。

1.3 显色培养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源性致
病菌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之一。

金黃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是以DNA酶和凝固酶作为标记物,以甲苯胺蓝、甲基绿、丫啶橙和5-溴-4-氯-3-吲哚-胸苷-3-磷酸等为显色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绿色菌落,且其周围培养基为黄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够较好的消除假阳性。

1.4 显色培养基在弧菌应用的研究弧菌广泛存在于水产品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是食品安全卫生的重点控制病原菌[5]。

其步骤是取样品液加入SCPB肉汤或碱性蛋白胨水中,37℃增菌培养18~24h,分离,用接种环取1环增菌液,划线接种到副溶血性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划2个平板。

弧菌显色培养基有蛋白胨、酵母膏粉、蔗糖、氯化钠、抑制剂、琼脂和混合色素。

结果溶血性弧菌显蓝色至蓝绿色,霍乱弧菌和其它弧菌显无色,其它细菌显黄色或无色且菌落很小。

弧菌培养基具有特异性高的优点,有效的克服假阴性结果,是一种很理想的快速检测培养基。

1.5 显色培养基在李斯特菌应用的研究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存在于肉类、禽类、乳制品等食品中。

李斯特菌能够使新生儿患脑膜炎,成人患败血症等,是食品微生物的常检项目之一[6]。

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的原理是利用β-D-葡萄糖苷酶和PI- PLC酶,加入相应的底物,放入培养基中,利用酶对底物的分解,产生荧光物质或显色物质。

实验室显示,单增李斯特氏菌显蓝色,菌落周围有透明环。

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具有快速定性鉴定和菌落数目的快速定量的优点。

另一种PI-PLC酶的底物是5-溴-4-氯-3- 吲哚-肌醇-1-磷酸盐,致病的李斯特菌以此为底物设计显色培养基,结果培养基上呈现出绿色的菌落,无致病性李斯特菌为白色菌落。

2 显色培养基优点与缺点
显色培养基是检测微生物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是根据菌落的颜色对菌种做出鉴定。

显色培养基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高、灵敏性高、耗时短、人力物力投入少的优点。

国外对于显色培养基的研究较早,1974年法国CHROMagar公司就开始研究显色培养基的开发,目前已经研究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弧菌等各种微生物的显色培养基[7]。

后来,瑞士Biosynth 公司、英国Oxiod公司、德国Merck公司等也相继研究出一系列显色培养基。

显色培养基虽然比传统的检测方法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运用显色培养基检测混合感染的微生物时,结果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这就降低目标微生物的检出率和显色培养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②在某些显色培养基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菌种,其菌落呈现出类似的颜色,或者是同一种微生物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菌落形态、显微检查才能对菌株作初步鉴定,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而且延长了实验的时间。

③显色培养基中加入抑制杂菌生长的物质,同时高浓度时会抑制目标菌的生长。

④显色培养基在涂板后,由于不同时间孵育出的菌落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需要检测人员把握好时间,才可提高阳性菌的检出率。

3 讨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穷出不断,各种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事假屡见不鲜,因此各地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随之微生物检测的技术也逐步的完善。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繁琐、耗时长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微生物的检测[8]。

目前,国内外已经不断的研究检测的技术和改进检测的方法,研究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当前食品检测的趋势。

本文就显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总结。

研究显示,显色培养基将成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

但目前我国显色培养基的条件还不够完善,研究内容比较单一,有待于完善。

现在我国市场上食品、医药卫生行业所用的显色培养基大部分都是国外的产品。

为了提高国内微生物检测的技术水平,我国需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检测同时打破国外垄断市场的局面。

综上所述,目前显色培养基在也存在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显色培养基进行改造或开发新的显色培养基。

我国显色培养基的研究开发应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了进一步研究,寻找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灵敏高效的显色培养基成品。

参考文献:
[1]徐潇,林兰,崔生辉,等.食品中致病菌常用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药事,2012,26(2):185-190.
[2]高路,何聪芬,李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2):51-55,71.
[3]廖茂彬,陈向标,赖明河,等.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国标法测定注意事项及微生物快速测试卡法检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7):16-18.
[4]吴清平,韦献虎,张菊梅,等.吲哚酚显色底物的合成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印刷版),2013,76(7):580-589.
[5]张宾,邓尚贵,林慧敏,等.水产品病原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6):581-586.
[6]张淑红,吴清平,张菊梅,等.显色培养基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43-45.
[7]张淑红,吴清平,张菊梅,等.顯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08-111.
[8]张然,董海强,张廷文,等.食源性微生物PCR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标准化讨论[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4):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