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短篇小说《亲亲土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花牤子的春天》获新乡土文学奖,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微风入林》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北方的盐》、《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迟子建的小说以温情著称,她以温情软化小人物悲苦凄惨的生活,她用善良和温馨呵护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和期待。迟子建守着一方乡土,以普通的下层百姓的生活为经纬,细密地编织着一个个凡俗的故事。她在体味乡村寻常百姓甘苦的同时,又将都市的浮华引入作品,多了一些深层的痛苦和思索。

一、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

迟子建的小说犹如一股清凉的风,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在欲望充斥的现代化大潮中,这无疑是很宝贵的。从八十年代初步入文坛开始,迟子建一直孜孜不倦地笔耕在自己美丽的、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故土上,她用诗意的笔调抒写故乡,用唯美的眼光审视大自然,用同情的笔墨关注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她通过一个个凄美的“故土”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

进入迟子建的小说世界,纯朴、厚道的村民与大自然的结合是浑然一体的,孩童的世界丰富多彩,对美的追求是她始终保持的特色。迟子建运用童年视角的写作手法和对儿童生活、心理的关怀,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一方面。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乡土小说队伍里,迟子建一直以独行者的姿态在自己的园地上耕耘,她以自己对于生活朴素却深刻的理解,执着地表达着她对黑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乡村粗陋、鄙俗生活的原生态描述,她总是以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审美理解与独特表达,为我们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乡土家园,一个可以引领我们精神还乡的别样世界。她的乡土小说因此而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和柔美的光芒。

迟子建的小说建构在大兴安岭一带的中国东北部边疆。在她笔下,木刻楞房屋、白夜、极光、大雪、渔汛、秧歌、庙会、土豆地都极富地方特色。她曾说:“我朝拜那里的日光、雪光、天光,我不愿意我的笔在触动它的神经时弄疼了它,不愿意我的笔在描述它的时候背离它的本色和初始的声音。”①迟子建就是在对故土的迷恋中,泼洒心灵的情感,把圣洁的爱赋予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原始风景》中这样写道:“我走在异乡的街头,在黄昏时刻,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群,我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②远离故土的失落,对故土美好自然的向往,真实浓烈地表现了迟子建的乡土之恋。

《亲亲土豆》是最具乡土气息的作品,表达美好的温情的人情人性。

礼镇上住着的是“热爱土豆的人们”,夏季开放的土豆花“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光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土豆花本来是没有香味的,可礼镇上同土豆一样生生不息的人们却认为“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就是在这片氤氲着土豆花气息的土地上,秦山夫妇对土豆的热情犹如对生命的热情一样。秦山撑着在家收完最后一次土豆,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使人为之动容。秦山夫妇的爱情很平静,简单地相爱,平静地生活,却令人感动。尤其是秦山为了让李爱杰吃热乎的稀饭而把稀饭放在怀里捂了半小时,这让人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爱的模样。土豆地里土地的气息和农村人淳朴的爱情都具有持久绵远的穿透力,能够使人浮躁、空虚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银盘》中吉喜姑娘对土地的热爱,对麦地无与伦比的倾心,把农村表现得更纯美,吉喜拥有沈从文笔下翠翠般的真纯和美丽。作者在表现乡土的同时,也表现出农民的淳朴可爱。虽然他们物质贫乏,但却精神饱满,他们有真挚的充满活力的灵魂。《雾月牛栏》描写了如仙似梦的雾月的特殊的地域气候现象,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生活情景、夫妻的情爱、邻里的交往、丧礼的习俗,孕育着传统的民族文化。《五丈寺庙会》更是地域文化的汇集之作,小说介绍庙会的主要活动:求佛、敬神,又夹杂着复杂的人物生活状态的叙述。仰善的出生由来,表明当地人对佛寺(五丈寺)的敬仰,五丈寺庙会放鸟习俗也充满地方特色,“穷人不顶着个外号,就不够寒伧似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外号,而且这些外号也很有特色,如齐大鼻子、李靠边、张油条,充满了浓浓的乡野风情。为死人放河灯,为灵魂投胎照亮道路,也极具神秘的地方色彩。《清水洗尘》写年关时节,礼镇人“放水”的特殊风俗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状态。“放水”在礼镇人

的心目中,是一种文化“仪式”。在这种人情风俗背景下,小说的故事才展开。

迟子建将真正的诗意浸润在朴素的生活情景和地方特色中,构成了她小说的乡土气息的特色。她表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她反映的是凌驾于作品中人、物、事之上的乡土精神。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辉煌和闪亮着,使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二)唯美倾向

迟子建小说的美已是评论界公认的,诗意之美、忧伤之美,都是对迟子建小说美的认可。事实也如此,迟子建在构建小说的过程中,无处不显露她的唯美倾向。她自己也说“我特别不喜欢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那里面有很粗鄙的东。粗鄙的东西,我觉得没有艺术趣味。作为小说来讲,它应该有些艺术性的东西,讲究韵味,而这个韵味就是美。”③

1.自然美。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各种生物,经过她艺术之笔的点染,都被赋予了异样的情致、灵性,闪动着灵光。《树下》和《没有夏天了》中对日月更迭等自然现象的诗意书写:“八点左右太阳才慢慢吞吞地起来整理容颜。它先洗了脸……接着它又涂了胭脂……再之后它伸直腰,它伸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它的头发就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纤细的毛发盘盘绕绕地缠住了树木。”“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月光变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有了《日落碗窑》中对田园风情的童话表现:“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白脑袋拱在黑土里……最值得看的是朝天椒,它们被充足

的阳光给晒红了,一个个噘着可爱的小嘴看着天,妖艳异常。”这种自然的美的事物不仅透露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为赞美生活其间的人们搭建了适当的平台。自然美中穿插着人性美和生活美,自然与人相互照应、相互融合,使作品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人们仿佛置身于北国奇异的“原始风景”下,穿过“白雪的墓园”继续“向着白夜旅行”。迟子建在小说《原始风景》中谈到,泛灵的信仰使她敬畏自然。的确,只有怀着一颗虔诚崇敬大自然的心才能滋养出美妙的艺术感觉,才能获得无比温馨的美好情怀。这种徜徉在自然中的艺术美在现代化大潮中无疑是很宝贵的。

2.动物意象之美。较早发现迟子建作品中动物意象之美的应是雷达先生,在评论《逝川》时他写道:“世间是否真有‘泪鱼’,我不得而知,但这一意象实在是太美了,太神奇了。”迟子建作品很多通过动物所具备的美好性情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性的追求。《鸭如花》中雪白的鸭子的自然之美。“鸭子”本来是笨的代名词,而在这里,它被赋予了灵性和忠实的美好情感,它们似乎能懂得人间情爱。作者在文章最后,也让一只雪白的鸭子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渴望一个温情的世界。《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身上体现是忠诚之美。老马是老夫妻的知音,而非作为一个动物存在。它是主人的忠实听众。在老太婆亡故之后,看到她的画像,“泪水就流了下来。”它宽慰老主人,提醒他糊里糊涂忘记的事情。老主人都过世后,老马照应着他们生前的麦地,直到麦子丰收,可他终于没有能力保护麦子不受侵犯,看着老夫妻的麦子被人霸占,老马的泪水滚滚而下。老马对人类流露出的温情、理解与爱憎是动物美的张扬和显现。《酒鬼的鱼鹰》中鱼鹰

的美是纯天然的自然美。而《穿过云层的晴朗》中表现的是猎狗阿黄的种种人性美。阿黄对主人的忠诚,对美好事物的迷恋,对朋友真挚的友情,对动物被残害的怜悯,对同类被残杀的伤心和痛楚,对势利和懒惰的猫的蔑视等,都将人性的美通过狗的美好表现出来了。《草地上的云朵》,对白天鹅的描写也美到了极致。“在被夕阳笼罩的草地上,突然出现了几团雪白的云朵!它们悠然游动着,像几朵绽开的白莲花……”这些动物形象都是为揭示人的情感而设,但它们本身具有的美却是毋庸置疑的。

3.人性人情的美。迟子建的笔调是凄美的,在写人情人性时同样是这样。秦山夫妇的爱情是平淡、朴实的,平静的生活并没有展现爱情的深切,然而当死亡降临到秦山身上时,这份朴素无华的爱情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美不胜收。作者淡化掉死亡的凝重,重点抒写这种充满爱的美好的情感。《花瓣饭》虽然描写灾难,但作者掺入了喜剧的成分,以“文革”期间的人民的贫困蒙昧和阶级斗争作为人物活动的基本环境,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厄运承受灾难的主题展开。父母相濡以沫、彼此体恤,父母的爱感染着家庭的每一员,即使在灾难面前,家里依然充满浓浓的亲情和爱,全家还吃了一顿最美的晚餐——“花瓣饭”。伤痕是残酷的,但亲情是美丽的,残酷和美丽相碰撞迸发出一股动人的乐章。作者凝重地唤醒了人们对灾难的记忆以及抗衡这种灾难力量的寻求,从而弹奏出了一曲湿润的人情牧歌。《踏着月光的行板》过滤掉农民工生活的贫苦,重点抒写他们最真挚美好的爱情。这是生活在底层人的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丰美的物质,但爱情本身的光彩已经很是绚烂。他们努力追求幸福,试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自己美好的未来。

迟子建小说的美无处不在,景美、情美,语言也美,更重要的是这种美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是种天然、纯净的美。正是这种美才会渗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冲击人的灵魂。

(三)对儿童大自然的关爱

儿童是最接近自然的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始终保持着最纯真无邪的人类本性,这样的美德源于大自然的厚爱。迟子建正是由于浓厚的童年情结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关爱,才构成了她对爱的追怀的文本内容。

1.对儿童的关爱。儿童视角的叙事模式无疑是迟子建小说的特色,用童年的眼光看世界,描写儿童的活动心理和对事物的感触。迟子建对儿童的关注不仅在于童年视角的运用,更是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关注他们健康成长。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小主人公,如《北极村童话》中的“我”,《北国一片苍茫》中的芦花,《没有夏天了》中的小凤,《岸上的美奴》中的美奴,《日落碗窑》中的关小明,《雾月牛栏》中的宝坠,《疯人院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等,这些丰富的儿童形象说明迟子建对儿童的关爱。然而迟子建笔下的童年生活多是寂寞和痛苦的。她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创伤,省视成年人无意中对儿童的伤害。

《北极村童话》写小女孩迎灯寄居姥姥家的生活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寂寞。被迫与父母分开的愤怒,姥姥家沉闷的生活环境,都对小女孩造成了伤害。小女孩看事物的眼光虽然很纯净,但这份纯净却夹杂着忧伤和孤独。因此小女孩只有找傻子狗做朋友,”去寻找苏联老奶奶的疼爱。她拥有童年的天真和明净,却感受不到童年的温暖。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伤害。《疯人院的小磨盘》中,虽然对李竹板的描写着墨不多,却展现了现

代社会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李竹板只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被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竹板,最终神经被打出了问题,住进了疯人院。包括李亮为了上学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的事件,以及李亮因脆弱而变得蛮横反映出的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值得家长、教育者深思。《岸上的美奴》的美奴本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诗意盎然的女孩,她心地善良,却要面对母亲的怪异,小小的心灵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同学邻里的造谣辱骂,镇长的正式谈话,她小小的心灵无法承受这份痛苦,于是她选择了让母亲消失。这样的孩子应该给予严惩还是谅解,说法不一。但如果她拥有温暖的爱,谅解的眼光,她的选择肯定就不会这样。给孩子多些关爱,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人的心声。

2.对大自然的关爱。自然本身是没有灵魂的,是人赋予了自然灵魂。迟子建将潜藏于内心的自由之魂以自然为媒介抒发出来。迟子建自己也说“夜阑人静之时,台灯打开了,我对大自然的那股刻骨铭心之爱就油然而生。在这种时候,笔下的晚霞会变得比现实更为绚烂,笔下的山川河流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灵性,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也变得无与伦比的优雅。在这种时刻,怀想情绪自始至终在心中萦绕,浓浓的伤感情绪荡漾着,我觉得笔下的山川草木和人物渐渐活起来。”迟子建正是怀着对自然的这种无限热爱,抒写着她心中的大自然。自然不仅是媒介,更是灵魂的家园。相对于一个机械、僵化的自然界而言,有机、人格化的自然界显然更加与人的心灵相契合,更加有利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开掘。在人的心灵、肉体和自然界碰撞的历程中,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迟子建对自然世界的“泛灵化”处理不仅为自己的小说世界开辟了特异的艺术想象

空间,更为我们回归到自然状态、感悟灵性的生存状态找到了途径。

的确,只有怀着一颗虔诚崇敬大自然的心才能滋养出无比美妙的艺术感觉,才能获得无比温馨的诗情,这是现代都市绝难寻到的美好情怀。

二、迟子建小说艺术特色的转变

迟子建小说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对艺术美的执着追求,对人情人性始终不渝的关注,使她成为当今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她的艺术世界建建构在遥远的北极村、白银那,《伪满洲国》也建构在苍茫的东北大地上,但是,东北一隅的乡土已经束缚了迟子建的笔触,于是她走向历史,在历史的画卷中构建自己的艺术天地。《伪满洲国》成为迟子建艺术特色转变的关键。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融入新的血液,主要变化是题材、内容的扩大,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北极村、白银那封闭的边疆农村,她把城市文明引入作品,在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和赞美中,揭示现代文明存在的弊病和阴暗。城市生活与农村景观结合、现实与历史交错,迟子建试图用她的凄美和朴素遏制现代人对物质享乐的无度追求,激活他们疲倦、麻木的心灵。她的小说极具社会引导作用。

(一)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的冲击

迟子建十分钟爱故土农村纯美、洁净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对故乡的人情美、人性美总是持高度赞美的态度。在近期小说中,她将城市文明引入作品,出现了新的主题,小说在乡土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中充分肯定了农村自由、纯美生活。主要作品有《银盘》、《草地上的云朵》、《野炊图》、《额尔古纳河右岸》等。

《银盘》主要表现以农村姑娘吉喜生活为代表的明净的乡野风情与以李总生活为代表的现代都市风貌的对比和冲突。吉喜的家乡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金黄的麦田,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农民,他们生活得朴实、开心。吉喜不仅自己乐观开朗,更像一阵纯净的风,净化城市的世俗之气。李总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拥有别墅、私家车,有自己的公司。但他形似枯柴,感情世界犹如一片荒漠。他不择手段地把吉喜“请回”城里,既说明他的可耻行为,又表达了人们对这个感情上的可怜虫的同情。虎生徘徊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他接触到了城市文明的边缘,城市里富饶的物质引诱着他,他为了得到金钱和物质,不惜抛下勤劳美丽的吉喜而选择一位城市的残疾女人。然而,在物质和精神选择的关键时刻,他依然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勤劳美丽的吉喜和充满麦香的土地。在《草地上的云朵》中,迟子建仍然采用儿童叙事模式,她通过天水、青杨两个城市孩子的眼光发掘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天水、青杨是局长杨乾的孙子、外孙。在官场“吃喝风”的带领下,他俩跟着杨乾长途跋涉去农村吃杀猪菜,因而结识了相貌丑陋却纯真可爱的农村姑娘丑妞,见识到了乡土的魅力。作者用孩童的眼光观察官场的吃喝之风、权势利害关系,清纯与污浊相比较,使纯者更美好浊者更可耻。冯乡长的可耻行为、水利局长的生活作风、借公行私问题都成为控诉不法文明的证据。与之相对的是乡野的迷人景象和孩童的天真、自由、无邪。丑妞的死加重了人的痛惜之情,也预示着乡村的自然之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走向消亡的悲剧命运。《野炊图》揭露了官场的虚伪和官不为民作主的社会现实。黑眉在疏通官民关系的过程中,看到农民的不同遭遇,从而找到了一个人的良知。

上级领导下来视察的目的主要是吃,对人民的实际需求置之不理,对农民的上访百般阻挠。作者深入观察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社会生活保障、权势的压迫等,表现农民不幸的同时也抨击了官场的黑暗和一些领导的无耻行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表现边地风情的同时,也见证了古老的游牧民俗的流失,可以说现代文明的砍伐无处不在。

迟子建在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的交织中表现世俗文化对纯粹的、天然的乡野文化的侵蚀和砍伐,同时揭露、批判了城市中存在的情感的缺失和冷漠、官场的黑暗与无耻、农民的不幸遭遇等现实问题。说明迟子建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

透过这些作品,迟子建表现出对工业文明或后工业文明下自然界的萎缩和人与自然、美的隔膜的深切忧虑:“人类在破坏一种文明的同时,总是心虚地企图重建另外一种文明,并且广为提倡它,而提倡的东西其实是不可靠的。不能使人的心灵产生真正共鸣的文明,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愚昧吗?……我想人类是迷失了?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迷失了。”④通过将“城市”、“乡土”及其代表的文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小说创作中的整合,迟子建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都市商业文明遮蔽下人类异常的生存图景。作家创作突破了单纯对其小说地域性特征的考掘,将焦点扩展到了对精神文化的思索。

(二)题材向都市生活转变

描写都市的文学作品在迟子建的早期作品中涉及较少,但九十年代末以来这类作品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尤其是城市底层小人物和都市知识女性的比重较大。这类作品主要有《门镜外的楼道》、《鸡笼街的月亮》、《相约

怡潇阁》、《白墙》、《观彗记》等。

对城市中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作者给予了更多同情,在这份同情中,作者诗意的将痛苦和心酸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读者只有揭掉文字的覆盖,才能窥见作者的真实感受,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深了读者读后对现实生活的思索。

《门镜外的楼道》写了垃圾女工的困苦生活。迟子建用冷静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生活在城市最低层的老妇人的形象。主人公坦然地看待命运,在贫穷与劳作的裹挟下,她依然有条不紊的生活着,勤劳着。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艰难过程中,她找到了情感的一线希望,让愿意关照她帮助她的老余走进了她艰涩的生活。这段相濡以沫的情感并没有持续多久,老余去世后,老妇人依旧孤苦无助的挣扎在生活的磨难中。作者最后展示给我们的是“她的目光由温暖而变得湿漉漉的,由湿漉漉而又变得凄凉和绝望。”《鸡笼街的月亮》描写的是一个锅炉工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周围的人情与环境。王福是一个固守自己卑微的工作,思想守旧的底层劳动者。固定上下班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玻璃的碎裂打乱了,机缘巧合的成为新的酒店的看管员。作品形象生动的展现了作为有固定收入的锅炉工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生活的抱怨,对新开张的饭店的嫉恨和得到工作后的喜悦等等。王福的老婆这一小菜商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起早贪黑的在喧闹的菜市场劳作,抄着袖子在寒风中等待顾客的光临,为了省钱每次都给儿子买大一个鞋号的鞋子。这是作者对生活冷静的观察后成功塑造的一个勤劳能干、勤俭持家的小商贩形象。迟子建以一个智慧女性的深刻与敏锐的眼光勘查出小人物的种种生活状态。

迟子建近期小说中的出现了大量城市知识女性的形象,展现了当代知识女性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焦虑。

《九朵蝴蝶兰》写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所有人对暴力行为的恐怖。文章中的女画家作为女性知识分子,她是现代都市女性独立者的典型。然而暴力事件的接连发生引起她的恐慌,也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包括家庭主妇和女学生。文章揭露了现代人的不安全感逐渐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薄弱的社会现实,《白墙》也是在表现这一主题。《相约怡潇阁》在表现温馨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微薄。《观慧记》通过观看美丽的彗星这一条线索把记者,学生,青年男女,回家探亲的“我”等各色人物聚集在一起,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人们在百忙中怀着各种目的观慧,表现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

《第三地晚餐》是迟子建新型小说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是位才色双全的现代女记者,作者通过她的眼睛观察着现实生活。作品涉及的人物很多,有成功的企业家、建筑学家、残疾人、下层劳动者、知识女性等。作者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和他们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主人公陈青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温婉秀丽、才华横溢,有很幸福的家庭。即便这样她依然生活得很低调。与大学男友的生离死别,面对徐一加感情上的玩弄,以及丈夫频繁出入“第三地”,使这位女性抑郁到了极点。作者用大笔墨描写感情对陈青生活的影响来说明女性应该回归传统,这里的回归是意识的回归,是男女平等相互尊重下的情感的回归。蒋宜云、张灵都是前卫的现代女性,但她们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

的对好丈夫的依赖,对温馨家庭的向往都说明情感家庭依然是时代女性最渴望的东西。马每文是位年轻的成功民营企业家,但他的成功是在品尝过千辛万苦之后才得到的。金钱财富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由于长时间工作出差,妻子红杏出墙而致死。这一感情的变动对他打击很大。即便后来有了心爱的妻子陈青,他对女人的行为仍特别敏感。那份感情创伤隐隐伴随着他,挥之不去。作品对残疾人的描写主要在心理层面进行剖析,通过一个美丽的独臂女人的种种遭遇和行为揭示她的心理。美丽的陈师母只因失掉一只手臂就只能嫁给又矮又丑的陈大柱,在晚年丈夫又背叛了她。这一切使陈师母的心理失衡,最终沉浸在宰羊的血腥快感中的她,将丈夫及他的情人利索地杀害。这桩杀人案背后有值得人深思的心理问题。“陈师母在生活中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她最终走上了极端之路,可能与连续看杀羊的幻觉有关,也就是说,她可能在毫不知觉的状态下连杀两人。”在分析人性受压抑及其忍耐的极限的同时,也在呼吁社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此外,作者还抨击了传媒取悦大众的心态: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置之不理,专拣一些低俗的事件投合大众趣味,没有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文章揭露了社会中一些道貌岸然而道德沦丧的伪君子真面目,同时对生活在贫苦中的劳动者的生活也有深入的观察、描写。《第三地晚餐》是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浓缩图。

迟子建笔下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很大成分上带有自传体的色彩,表现现代知识女性生活的苦闷和迟子建对去世的丈夫的缅怀之情。故土是她不变的精神家园,是她的坚持,都市生活的体验又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使迟子建的小说更加丰满、充实。

三、结语

迟子建带着她的北极村童话走进文坛,为读者带来大兴安岭山野迷人的风俗人情,用它灵动的笔描绘家乡的山水草木,她的故事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悲欢离合,也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她用自己诗意的眼光观摩一切事物,执着于大自然的美,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展现一个看似清纯美丽却压抑深重的现实画面。张迎军在《迟子建小说叙事中的“自然”母题》一文中,从阐述“自然”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④。文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展现小说的自然母题。但对现实的超越显得力不从心。相比较而言,郭亚明《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一文则将“北极村”那些尚未被开发的、接近人类原初风貌的山水风物描绘的淋漓尽致。神奇的大自然孕育的神奇的感觉,神奇的感觉滋养的神奇的信仰,神奇的信仰营造出其作品神奇的情感氛围,层层深入,透彻清晰⑤。方守金、赵国宏《论迟子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充分肯定了迟子建小说的诗化语言和在修辞层面上对节奏、声韵和词语表现的独特的审美追求。笔者认为,不仅是语言,生活、情感和环境都是诗化的。这种全面的诗化写作共同铸造了迟子建凄美的艺术风格。迟子建笔下的原生态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透露出的淳朴自然又略显粗砺和野性的气质在当代文坛相当别致。

一个作家变化总是悄悄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早保留自己个性的同时,会突破,寻找生命的另一种灿烂。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的小说创造出现了一些转变。她渐渐从故土中走出来,把笔投向了现代

都市生活的描写。她在历史的舞台上寻找人情,宏大的历史结构中填充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她除去政治的枷锁,从容的抒写真实的艺术。她对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她始终不变的母题,用同情的笔调叙述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琐碎的事情。对人性的不断探索和弘扬亦是她小说的特色。

迟子建作为一名纯文学的守望者,努力地将自己当下的思想启悟融入小说中,并时刻吸收新的经验题材,支撑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沉重的思索。媚俗、时尚永远在她的心灵世界之外,而对底层平民的个体生命的关注,成为她永不放弃的观点。⑥

注释:

①迟子建:《迟子建》,人民文学出社,2000年版,p202。

②迟子建:《迟子建》,人民文学出社,2000年版,p171。

③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④张迎军:《迟子建小说叙事中的“自然”母题》,《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年第6期。

⑤郭亚明:《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⑥西慧玲:《温暖中的寒凉》,《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⑴迟子建:《迟子建》,(北京)人民文学出社,1999年。

⑵迟子建:《伪满洲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⑶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北京)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⑷迟子建:《疯人院的小磨盘(中国作家档案书系)》,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⑸迟子建:《白银那(独特文丛)》,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⑹迟子建:《向着白夜旅行(红罂粟丛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55年。

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2005年6期。

⑻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文学双月刊》,2003年2期。

谢辞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生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听他的课还是接受他的论文指导,都可以感受到是在实实在在地汲取知识,这使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仍然学到很多知识。在此,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大学四年中,人文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教诲更使我受益终生。在此,感谢人文学院。

此外,还要感谢宁夏大学图书馆,它为我提供了大量书籍,为我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方便,也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论文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导。

最后,祝我的母校宁夏大学蒸蒸日上,人文学院的所有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园。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迟子建

迟子建 1 个人简介迟子建迟子建女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 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 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白雪的墓园》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所获荣誉《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 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家庭成员母亲李晓荣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一九八五年冬季病逝。丈夫黄世

君原塔河县委书记车祸去世。 2 人物概述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先后就读于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 生班。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一坛猪油》4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重要文学奖项。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诗评家谢冕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辞“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专科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姓名:毛仙付 专业:应用中文专业 年级:2012年秋 层次:高起专 学习中心曲靖培训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4年9 月20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在其小说中,我们能够发现蕴藏在文中的真、善、美。作者传承着祖国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表达其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和谐、风俗的风格。 【关键词】:小说语言真实性文言文人性美和谐与风俗 汪曾祺就像是一阵清风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刮过,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许多人都喜欢汪曾祺,十分喜爱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他的小说语言如同是铺在池底的鹅卵石一般,干净清爽,十分圆润。 一、语言的真实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脱离生活的艺术其生命价值较低。例如,贾平凹本来对农村生活,民间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写出了《商州初录》等优秀作品。但后来他转入写城市生活,由于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因此比较肤浅,文学价值不高,如《废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争议。 汪曾祺就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很多小说里的人物、语言、环境可以在他的故乡、他熟悉的环境中能找到原型。在《逝水<大淖记事>是怎么写出来》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路过铁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铁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虎头帽上的小罗汉。路过画匠店,我歪着头看他们画‘家神菩萨’……”《大淖记事》里的大淖、铁匠、妇女、人物的习性,说话的腔调几乎都能从他的故乡中找到原型。其语言来源于生活,朴质真实,体现在口语化和地方方言的使用。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不加过多的粉饰,信马由鞭。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正如上面所说他朴实地再现了生活。例如:“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大淖记事》)。用极其平凡、朴质的语言,详细地给我们描述了衣服怎样浆洗。他喜欢用“的、得、过、跟、了、去”等,加强了文章的口语化。 小说中常出现方言,或者是民间小调等民间语言,亲切、自然,也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 的作品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迟子建的作品, 欢迎大 家浏览看看! 迟子建作品大全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 《晨钟响彻黄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热鸟》 明天出版社 1998 年 《伪满洲国》 作家出版社 2000 年 《额尔古纳河右岸》 《树下》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树下 《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 《小说家》 1994/5 热鸟 《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 《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 《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 《收获》杂志 2005.6 期 文集 《迟子建文集》(4 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翻译作品 《秧歌》 (小说集 法文版) Bleu De Chine 出版社 1998 年 《磨坊》 (小说集 法文版) Blue De Chine 出版社 2002 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 日文版 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2003 年 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 《北方文学 》 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方文学》 1985/3 旧土地 《北方文学》 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 《小说林》 1986/2 在低洼处 《小说林》 1986/4 小说三篇 《北方文学》 1986/9 初升 《作家》 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 1986/11 傻子轶闻 《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 《福建文学》 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 《作家》 1987/3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分 类 号:I247.7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姓 名 高冠强 学 号 200601120520 年 级 200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 (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蒋心海 2008年4月10日

摘要 汪曾祺的小说着力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情趣、生活理想以及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艺术主题。他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性,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和奇崛平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文体特点,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

Abstract Wang Zengqi’s novellas are to reflect the taste and ideal of life belonging to the masses and the art theme of human relationship and human nature. He does not pursue the plot windingly, the integrity, but is by contains, elusive, the pale far style and unusual light, succinct is sprightly, the vivid expressive language, diligently builds the strong culture reveals the unique esthetic value, its work presents the bright prose literary style characteristic, has ha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novel literary style. Keywords: Wang Zengqi; novels;characteristics of essays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是回忆”) 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于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仿佛感觉到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生活的记忆和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他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为什么写得最好的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 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和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和气质是倾向于和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他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于是,我们只在他的少数作品里看到些许锋芒和嘲弄,比如《讲用》。而他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温馨的所在。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是一派自然与随和,有的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和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和佛教清规,却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和生命的欢娱。 3.萧散简远的小说语言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其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因为小说的故事性不强,情节太少,好像没有起承转合,没有腾挪跌宕。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他的小说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性。他更多关注的是生活,他写人写事,浮在上面的却是生活。所以,他结构小说时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先描写环境背景、地理风貌,然后出现人,中间碰到什么可能就会绕进去写几笔,就如同一条流动的小河,两岸的草、花、云、影都倒影在里面,它不停地流着,碰到石头、游鱼、细沙……都要低回不已,一唱三叹,就这样形成了一条丰富活泼的小河。 汪曾祺对自己的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是有着充分的自觉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他说这种处理方法受过大苏写作理论的影响:“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种行云流水般自然处理材料的艺术方法,与他本人的气质有关。他书画兼长,学养丰富,尤喜古代笔记,“喜欢宋人笔记胜于唐人传奇”,画则写意胜于工笔。他对生活审美化的处理中,只是一个平平静静的叙述者,性情温和与随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风度和叙述文体。 二、1.浓郁的抒情色彩 汪曾祺在他的《晚翠文谈》中曾说“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一个作品里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人物的的抒情气质也日渐成熟。作为作家个人气质的折射,抒情在作品中表现的相当充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汪曾祺作品往往具有小说情节的淡化倾向。随着情节因素的渐次消失,诸多的非情节因素(如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涌入小说,抒情功能便附着在这些非情节因素上发挥作用。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至今为止受到争议很少的一位,汪曾祺小说以独特的语言艺术受到文学界高度推崇,探究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有哪些出众的特色,并从中寻找根源和发现价值,对现代的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标签:汪曾祺;小说语言;审美特色;价值影响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至今为止受到争议很少的一位:他作品的审美价值、本人的文学气质、在文学界的地位都得到了创作界和评论界的高度认同。汪曾祺的相关创作,别人都赞同他的散文十分出众,但他在小说中表现的文采,也不见得比散文逊色。他的小说,每篇都很独到。它不仅内容充实,艺术表现也很出彩。他的小说情节简单,但他随意挥洒,语句优美,句式独特,句句留有余韵,富有感染力,既让读者赞叹,又给人以无穷的魅力。汪曾祺小说的魅力,除故事本身外,叙述人的语言可谓功不可没,该论文主要在其语言上加以探讨和论述。 一、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1.通俗化 读汪曾祺小说的人基本都知道,汪曾祺小说在故事情节上的设置非常普通,人人都能看得懂,散漫浏览也容易不知不觉中陷入那淡淡的温馨中。通俗易懂的文字,淡雅的笔触,加上那平易近人的写作态度给汪曾祺的作品带来了出众的人气,让很多喜欢文学的人了解到这么一位有个性的作家。对一篇节选自《受戒》的小短文至今记忆犹新。两个小孩天真烂漫,一个是想去当小和尚的傻小子,一个是可爱的小姑娘。刻画两人互踩脚丫的嬉闹画面仍时常浮上脑海,惹人一笑。看到那就有一种轻松和舒畅的感觉涌进内心,让读者被这样的文字和语言感动。我常看汪曾祺的小说,他的语言也许并不华丽,但却从不矫揉造作。他的笔触里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意想不到,即使在生活贫困的年月里他也能保持独有的那份优雅,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调叙说他在抗日战争时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每当读及他的大学时代,你会产生错觉,会误认为抗日战争时的昆明城趣味十足,小说里汪曾祺的那些同学,人家可乐着呢——许多的男生在跑警报的时候会带着女生爱吃的瓜子、花生,守候在女生的宿舍门口,所以跑警报的时候正是他们谈恋爱的绝佳时期,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于是在那千百次的警报中,有些女生发现一个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则发现多个真情实意的男生。 通俗意味着浅显易懂,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通俗让读者轻松地欣赏这些小故事和小情节,在悠然中看着故事主人的各种有趣境遇。可往往人们认为通俗的东西浅薄,深刻的东西很晦涩。事实并非如此。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1]这里的通俗是指语言表面的通俗,但思想的深刻却与语言的通俗无多大关联。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有着深刻的主题,看完后常留有余韵。如小说《陈小手》中的陈小手医生给团长老婆接生,母子平安后,却被团长枪杀了,最后团长还觉得怪委屈。这个事其实也能想明白,就是医生是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汪曾祺乡土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汪曾祺乡土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江苏省大港中学黄卫荣李晓丽 新时期文学自发端以来,就以其崭新独特的风貌区别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然而,从“伤痕”、“反思”文学对过去政治的批判、否定,对人性人情的追思与呼唤,到“改革文学”对现有时代气息的敏锐反映,却无一不是十七年文学政治视点的延续,是那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政治观念的反映。在这些文学气息还方兴未艾之时,刘绍棠、汪曾祺等人,提出了“乡土文学”的口号,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他们都力图在作品中展现作家本人的思想和文化意识,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把握,揭示劳动人民的思想、性格中美好的一面,以及这些美好品德所产生的文化根源。这一文化审美倾向的确立,是对建国以来文坛上单一的政治视角的巨大反拨。 比之于更注重故事性描写的刘绍棠,汪曾祺的小说,自有他特有的手笔。他继承了沈从文的风格,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刻写下层百姓的人情人性,以自己的故乡作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他的小说多取材于旧社会生活,但是,他不去苛求情节的起落和戏剧化的冲突,也不去写历史的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严酷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而只有作者从旧的题材中提炼出来的美德与纯真,从旧社会那磐石般的精神重压下挖掘出来的传统道德情操和美好人性,以及描绘出来的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很多时候,他只以一颗静观而自然的心,用平淡如水的言语叙说市井村落的细碎琐事,诉说那仿佛离我们的尘世很远的,又如同在我们身边常人有的起居行止、音容笑貌。 一、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卷 汪曾祺在创作中,一贯遵循这样一个宗旨:“我一定要把它写的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在汪曾祺的理解中,“美”就是“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汪曾祺的小说的美质与其清新的自然与风俗的描写又很大关系。他十分注重自然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在以故乡高邮为地理背景的小说中。《大淖记事》中有“大淖”,“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的点头”。《鸡鸭名家》里有“白莲湖”,“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湖边港汊甚多,密密的长着芦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一闪,快如疾箭。”……这些自然美景颇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构图清澈、明净,虚实和谐,静止的意象与流动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

绪论 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既是一个“早熟”又是一个“晚成”的作家。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一度搁笔30年,到80年代又“重操旧业”,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由此确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汪曾祺不仅是一个跨越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而且是少有的一个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创作初期一直延续下来的作家。汪曾祺80年代后的创作风格,在其40年代发表的小说《老鲁》《鸡鸭名家》中已显露出来。汪曾祺80年代的繁华,只不过是将“多年的花结成果”。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我家的后院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来不开花。有一年夏天,它突然暴发似地一下子开了很多白色、黄色的花。原来这是一棵金银花。我80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有点像那棵金银花。”①汪曾祺的小说,正如他家后院的那株金银花,开的只是些白色、黄色的花,没有姹紫嫣红的喧闹,没有香气袭人的浓郁,只有一份淡淡的愉悦。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像陶渊明诗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情节人物,他只是在记录一种生活,一份对生活的感觉。汪曾祺正是以这种“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树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散文化的小说有明清小品文的遗韵。 作为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最经济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来描摹市井百姓生活中的精彩一刻。汪曾祺曾谈到:“一个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或者:一个短篇小说,不多,也不少。”②通过短篇小说来塑造人物,其形象难免会缺乏立体感,没有传统小说的向心力。但是读完汪曾祺的作品,那些小人物鲜活的面孔依然历历在目。而且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太像小说,即失去了某些传统小说的特性。按常规小说是应当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完整的叙述,或是对某种典型性格的刻画。但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有些作品常常显得故事性不强甚至没有多少故事可讲,因此也就缺乏故事赖以依附的完整情节,缺乏完整生活场面的展示与清晰完整的人物行为描写。汪曾祺坦言:“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③所以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现象的印象式描绘,是主体对某种情景的瞬间感受,是作者对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些作品读起来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述他的一次

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 舒缓,极富诗意美。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 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 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 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她用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感觉,精美的文字构筑她的世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她总是以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朴素而又独特的审美理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情趣和诗意,为我们创造一个蕴涵诗性 和温情的乡土世界。 二、儿童视角

汪曾祺小说特色

汪曾祺小说特色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

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1)确实如此。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2)我认为汪曾祺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紫薇》)汪曾祺的白话文给人一种解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