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合集下载

迟子建《麦穗》读书笔记

迟子建《麦穗》读书笔记

迟子建《麦穗》读书笔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追求着各种目标,追求最大的麦穗,追求最为璀璨的星辰。

然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教导的那样,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无尽可能,而在于把握眼前的实在。

在迟子建的《麦穗》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中的选择与决策,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独特的东北风情迟子建的作品常常以中国东北地区为背景,她笔下的东北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自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着生命,而人们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麦穗》中的东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了人间烟火、民俗风情的文化载体。

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人物的语言、服饰,还是风景的描绘,都充满了东北的特色。

这种特色不仅仅是对乡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肯定。

二、女性命运的探讨在《麦穗》中,女性角色无疑是作品的核心。

这些女性人物面临着各种生活的挑战与困境,她们在社会的重压下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作者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深刻地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些女性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挣扎,她们更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而努力。

迟子建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她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有的在生活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有的则在逆境中勇敢地追寻自由与爱情。

这些女性人物的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

三、人性的多维度呈现《麦穗》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不仅仅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有着多维度的人性展现。

他们有的善良、有的邪恶、有的慷慨、有的自私。

这些不同的人性表现不仅仅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对人性深度的挖掘。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受感动的是那些坚守信仰、勇敢面对困境的人。

他们不畏强权、不惧困苦,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他们的形象不仅仅是对人性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文化中优秀价值观的传承。

四、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迟子建在《麦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温暖与爱意的写作——论迟子建小说的整体风格

温暖与爱意的写作——论迟子建小说的整体风格

作者简介 : 黄娟 (9 O )女 , 18 一 , 文学硕士 ,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

现当代 文学研究
语 文知识
2 1 年第 2期 01
自己的作家相提并论 ,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 象。 在迟子建的笔下 , 重复的只是一种氛围, 象那太 阳的暖色 , 每天都会升起。但因为它每时每刻的光 线不同, 你永远也不会感到单调 。迟子建拾起的不 ‘ 过是很多人觉得有些落后并很是不屑的童年视角 , 但 同时也是 可 以看到 整个 天地 的 。 与迟子建早期的“ 北极村童话 ” 的单纯明朗相 比. , 尽管她后来的作品意韵要深厚得多 , 主题也变 z飘 1- 忽迷离 , 哥 F I 但透过文本 的表层叙述 , 在繁复的故
收稿 日期 :0 1 1 3 21-—
们 已经 自成气候。”1 [ 1 的确 , 当我们被太多俗事烦扰时 , 迟子建却为 我们提供 了一方清醇 自由的天地 , 犹如天籁 , 我 让 们在她 的文学世界里尽情地呼吸与飞翔。 如果说 , “ 至少截止NA. 十年代 , 中国作家大多是 ‘ 地之子 ’ ; 那么 , 迟子建的‘ 故乡故事 ’ 则更多地点染着异地之 情 。”1 如在 匕 [ 2 例 极村童话》 年幼 的灯子被送到 中, 漠河的姥姥家 , 由于缺乏玩伴 而认识 了人人敬而远 之的“ 老苏 联 ” 。正是 这个 外 族 老太 太 , 给 了灯 子 教 书本上的知识和对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 但是她后 来却在腊月二十八 的晚上 , 家家户户准备过传统春 节的时候一个人寂寞的死去了。 灯子因此而离开 了 曾经给予她无限欢乐 的北极村。在孩子 的眼里 , 没 有宗教种族 的差别 , 更不存在政治纷争 , 他们 的世 界远远 比成人世界要纯粹的多。 迟子建不是那种貌似深刻 的作家 , 她很少去诠 释和展现现代思想和人 l的各种命题 , 生 但是她就在 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美丽的 自 然描写中 , 让你感 觉到一种温情 的批判力量 , 一种对现代文 明和古老 理念的冲击 , 以及她对生活所寄予的美好理想 。她 所描写的场景 , 与她童年在北方长大的个人经历是 分 不开 的 ,但是 她 的文 章并 没 有 因此 囿于 狭 隘 , 她 把文章 中人物所蕴涵的人格光芒作为打动读者 的 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不存在种族和地域之分 的。 当现代文明的种种病症不折不扣的折射到文学作 品中时 ,你会由衷感激迟子建给了你一片净土 , 一 抹筛滤了世俗、 恶和烦恼的温情亮色。 疯人院里 在《 的小磨盘 》 “ 中,小磨盘 ” 健康快乐如鱼得水地生活 在疯人院里 , 却在真实的世界里一次一次地闯不过 关。疯人院外的老师 、 大人 、 孩子 , 没有一个纯净 的 象院子里的“ 病人 ”你很可以理解作 品里到处弥漫 。 的那种忧伤 , 因为那个院外 的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都 躲 避不 了 的去 处 。 十几年走下来 , 迟子建 的作 品都离这条“ 真纯 、 童年” 的主线不远 。你却很难把她和那些永远重复

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主义艺术特色

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主义艺术特色

仅是感 伤的情怀 , 还有 开阔的视野 , 博大 的胸襟 , 使得她 的行 文中虽缭绕 着 哀伤 的气 息 , 望却 不绝 于 缕 , 是 温 暖 的 希 满
颜 色。 地域 文 化 和 传 统 文 化 对 迟 子 建 行 文 风 格 的 影 响 是 外 在
个方 面来 分析迟 子建小 说所具有的温情主义特点 。 《 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 “ 温情” 的解释是 “ 温柔的感情 , 温
和 的态 度 ” 。对 “ 义 ” 注 释 ③ 则 是 “ 客 观 世 界 、 会 生 主 的 对 社
活以及学术 问题等 所持 有 的系 统 的理 论 和主 张 ” 。而 由二
者 所 组 成 的 “ 情 主 义 ” 自然 就 具 有 了 “ 温 则 以温 柔 的 , 容 的 包 心 , 理客观世界的事物” 一层含 义。在笔 者看来 ,温情 处 这 “
对 花 开 花 落 。其 次 是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中 国 的 文 人 历 来 有
情散文般 的美感 。迟子建对大 自然 有着深深 的依恋 , 她的每
种 “ 而 不 伤 , 而 不 惧 ” 艺 术 风 格 。这 一 风 格 的 形 成 是 哀 忧 的
渺小 和卑 琐。 _ 是这一性格特征决 定 了她 为文的风格 ”2 正 ’ 特色 , 忧伤 的气息丝丝 缕缕化 作绵 密的 网, 充斥 于文 中的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 角落 , 而对生命 的虔诚 , 对生 活 的热 爱 , 对人性 的期 许 ,
第2 5卷
第 4期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 O X NZ L F I HOU TE HERS AC UNI RS VE IY I
Vo . 5 No 4 12 .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谢谢观看
1.迟子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
2.她的作品深入挖掘了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 的地方风貌。
3.迟子建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和思考,传递了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4.她在文学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丰富中国 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探讨其文学特色和创作风格。通 过对迟子建成长经历、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总结其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迟子建及其作品概述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代表作有《额尔古纳河右岸》、 《山川册》等。她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以独特的叙事手法 和醇厚的情感氛围深受读者喜爱。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 关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研究现状
03 三、结论
02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 04 参考内容
迟子建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文学创作, 至今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在过去的20年中,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泛和 研究。本次演示将对迟子建文学创作2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 究提供参考。
三、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
1.家乡黑龙江的描绘
迟子建的作品中,对家乡黑龙江的描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描 绘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黑龙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2.女性命运的思考
迟子建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命运。她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这些思考触动 了社会的痛点,引起了广泛。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迟子建秉承和穿越了同为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创作,并指向另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其小说创作运用多种艺术元素,凸显出作家别具一格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取向。

一、小说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视角——童年视角视角,作为一个叙事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它是作家通过具体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展示内心世界的特殊角度和方式。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出现在我们面前。

……视点问题是具有头等重要确实是事实。

”[1]追溯上个世纪中国小说史,采用童年视角作为展开叙述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法。

从鲁迅《孔乙己》开始下承废名的《桃园》皆是优秀之作。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采用儿童或少年视角叙事更是不绝如缕,何立伟《白色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等,而“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方方更是以一个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婴儿的眼光为叙事视角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风景》,更加透露出人性的丑恶。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动、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2]可以说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为小说艺术的成功注入了活力。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延续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

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里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

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引言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

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

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

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

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

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

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

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

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

……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

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

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

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

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

中国作协第十届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

1993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

1996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伪满洲国》。

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2009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雪乌鸦》。

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

2019年9月23日,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0年1月15日,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0年9月,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首位)、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有种地的、剃头的、弹棉花的、卖报纸的,也有清扫楼道的、唱丧歌的、刻墓碑的、为别人洗衣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

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引言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

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短篇小说《亲亲土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花牤子的春天》获新乡土文学奖,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微风入林》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北方的盐》、《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

迟子建的小说以温情著称,她以温情软化小人物悲苦凄惨的生活,她用善良和温馨呵护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和期待。

迟子建守着一方乡土,以普通的下层百姓的生活为经纬,细密地编织着一个个凡俗的故事。

她在体味乡村寻常百姓甘苦的同时,又将都市的浮华引入作品,多了一些深层的痛苦和思索。

一、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迟子建的小说犹如一股清凉的风,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在欲望充斥的现代化大潮中,这无疑是很宝贵的。

从八十年代初步入文坛开始,迟子建一直孜孜不倦地笔耕在自己美丽的、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故土上,她用诗意的笔调抒写故乡,用唯美的眼光审视大自然,用同情的笔墨关注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她通过一个个凄美的“故土”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

进入迟子建的小说世界,纯朴、厚道的村民与大自然的结合是浑然一体的,孩童的世界丰富多彩,对美的追求是她始终保持的特色。

迟子建运用童年视角的写作手法和对儿童生活、心理的关怀,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一方面。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乡土小说队伍里,迟子建一直以独行者的姿态在自己的园地上耕耘,她以自己对于生活朴素却深刻的理解,执着地表达着她对黑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乡村粗陋、鄙俗生活的原生态描述,她总是以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审美理解与独特表达,为我们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乡土家园,一个可以引领我们精神还乡的别样世界。

她的乡土小说因此而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和柔美的光芒。

迟子建的小说建构在大兴安岭一带的中国东北部边疆。

在她笔下,木刻楞房屋、白夜、极光、大雪、渔汛、秧歌、庙会、土豆地都极富地方特色。

她曾说:“我朝拜那里的日光、雪光、天光,我不愿意我的笔在触动它的神经时弄疼了它,不愿意我的笔在描述它的时候背离它的本色和初始的声音。

”①迟子建就是在对故土的迷恋中,泼洒心灵的情感,把圣洁的爱赋予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

《原始风景》中这样写道:“我走在异乡的街头,在黄昏时刻,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群,我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

②远离故土的失落,对故土美好自然的向往,真实浓烈地表现了迟子建的乡土之恋。

《亲亲土豆》是最具乡土气息的作品,表达美好的温情的人情人性。

礼镇上住着的是“热爱土豆的人们”,夏季开放的土豆花“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光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

土豆花本来是没有香味的,可礼镇上同土豆一样生生不息的人们却认为“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就是在这片氤氲着土豆花气息的土地上,秦山夫妇对土豆的热情犹如对生命的热情一样。

秦山撑着在家收完最后一次土豆,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使人为之动容。

秦山夫妇的爱情很平静,简单地相爱,平静地生活,却令人感动。

尤其是秦山为了让李爱杰吃热乎的稀饭而把稀饭放在怀里捂了半小时,这让人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爱的模样。

土豆地里土地的气息和农村人淳朴的爱情都具有持久绵远的穿透力,能够使人浮躁、空虚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

《银盘》中吉喜姑娘对土地的热爱,对麦地无与伦比的倾心,把农村表现得更纯美,吉喜拥有沈从文笔下翠翠般的真纯和美丽。

作者在表现乡土的同时,也表现出农民的淳朴可爱。

虽然他们物质贫乏,但却精神饱满,他们有真挚的充满活力的灵魂。

《雾月牛栏》描写了如仙似梦的雾月的特殊的地域气候现象,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生活情景、夫妻的情爱、邻里的交往、丧礼的习俗,孕育着传统的民族文化。

《五丈寺庙会》更是地域文化的汇集之作,小说介绍庙会的主要活动:求佛、敬神,又夹杂着复杂的人物生活状态的叙述。

仰善的出生由来,表明当地人对佛寺(五丈寺)的敬仰,五丈寺庙会放鸟习俗也充满地方特色,“穷人不顶着个外号,就不够寒伧似的。

”所以每个人都有外号,而且这些外号也很有特色,如齐大鼻子、李靠边、张油条,充满了浓浓的乡野风情。

为死人放河灯,为灵魂投胎照亮道路,也极具神秘的地方色彩。

《清水洗尘》写年关时节,礼镇人“放水”的特殊风俗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状态。

“放水”在礼镇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文化“仪式”。

在这种人情风俗背景下,小说的故事才展开。

迟子建将真正的诗意浸润在朴素的生活情景和地方特色中,构成了她小说的乡土气息的特色。

她表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她反映的是凌驾于作品中人、物、事之上的乡土精神。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辉煌和闪亮着,使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二)唯美倾向迟子建小说的美已是评论界公认的,诗意之美、忧伤之美,都是对迟子建小说美的认可。

事实也如此,迟子建在构建小说的过程中,无处不显露她的唯美倾向。

她自己也说“我特别不喜欢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那里面有很粗鄙的东。

粗鄙的东西,我觉得没有艺术趣味。

作为小说来讲,它应该有些艺术性的东西,讲究韵味,而这个韵味就是美。

”③1.自然美。

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各种生物,经过她艺术之笔的点染,都被赋予了异样的情致、灵性,闪动着灵光。

《树下》和《没有夏天了》中对日月更迭等自然现象的诗意书写:“八点左右太阳才慢慢吞吞地起来整理容颜。

它先洗了脸……接着它又涂了胭脂……再之后它伸直腰,它伸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它的头发就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纤细的毛发盘盘绕绕地缠住了树木。

”“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月光变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

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

”有了《日落碗窑》中对田园风情的童话表现:“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白脑袋拱在黑土里……最值得看的是朝天椒,它们被充足的阳光给晒红了,一个个噘着可爱的小嘴看着天,妖艳异常。

”这种自然的美的事物不仅透露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为赞美生活其间的人们搭建了适当的平台。

自然美中穿插着人性美和生活美,自然与人相互照应、相互融合,使作品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人们仿佛置身于北国奇异的“原始风景”下,穿过“白雪的墓园”继续“向着白夜旅行”。

迟子建在小说《原始风景》中谈到,泛灵的信仰使她敬畏自然。

的确,只有怀着一颗虔诚崇敬大自然的心才能滋养出美妙的艺术感觉,才能获得无比温馨的美好情怀。

这种徜徉在自然中的艺术美在现代化大潮中无疑是很宝贵的。

2.动物意象之美。

较早发现迟子建作品中动物意象之美的应是雷达先生,在评论《逝川》时他写道:“世间是否真有‘泪鱼’,我不得而知,但这一意象实在是太美了,太神奇了。

”迟子建作品很多通过动物所具备的美好性情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性的追求。

《鸭如花》中雪白的鸭子的自然之美。

“鸭子”本来是笨的代名词,而在这里,它被赋予了灵性和忠实的美好情感,它们似乎能懂得人间情爱。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让一只雪白的鸭子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渴望一个温情的世界。

《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身上体现是忠诚之美。

老马是老夫妻的知音,而非作为一个动物存在。

它是主人的忠实听众。

在老太婆亡故之后,看到她的画像,“泪水就流了下来。

”它宽慰老主人,提醒他糊里糊涂忘记的事情。

老主人都过世后,老马照应着他们生前的麦地,直到麦子丰收,可他终于没有能力保护麦子不受侵犯,看着老夫妻的麦子被人霸占,老马的泪水滚滚而下。

老马对人类流露出的温情、理解与爱憎是动物美的张扬和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