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型湖滨带主要生态功能及修复模式

合集下载

退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退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 关键词 :湖滨带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功能、退化生 态系统 湖滨带( 如图1) 是水陆生态交错带 ( aquaticterrestrialecotone) 的简称, 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 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 按其地形条件可 划分为: 河口型、堤防型、滩地型( 如湖滨湿地) 、和陡岸型( 包括 岩岸和砾石岸) 等类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过程的主体一般在施工前期确定, 由于该工作持续时间较长( 少 则十几年, 多则几十年不等) , 因此多由政府机关或社会团体来完 成, 具体的各项技术对比详见表1
• 3、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现状 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够完善, 现有的对于湖滨 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多数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应用范围不够宽, 很 多技术由于很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适当的引 进和发展一批国外的并适用于我国湖泊情况的成型技术是必需的。国外技术 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内的情况, 但部分恢复与重建思路可对我国的湖滨带 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某一湖泊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应从 多方面着手, 只有全面考虑湖滨带的特殊性, 有针对的将多种技术结合运用, 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同时, 现在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中高 新科技手段运用不足, 现阶段只有在少数几个湖泊生态恢复中运用了遥感系 统进行数据的测量,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 文中提到的国外在该方面采用计 算机进行模拟这一思路对于国内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应该能够提供一定的 参考价值
• 对于某一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主要可以分为前、中、 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湖滨带的具体情况, 对可能 进行的恢复重建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得到最佳的方案, 这一过程 主要可以通过模拟和综合评估的方法来确定。综合评估主要是通 过专家系统, 而模拟这是主要由计算机来实现, 现有的计算机模拟 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够较为直观准确地实现预测, 并根据具体情况 的改变进行实时控制, 尽可能的优化恢复和重建工作。第二个阶 段主要是恢复与重建的实施, 这一阶段是在前面优化的基础上, 针 对最终选择的工程方案, 通过一些工程技术手段, 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一种或多种技术相结合, 工程技术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选择不 同的施工点( 水域、陆地或水陆交错带) 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第 三阶段主要就是施工后的综合管理, 如对重建后的生态系统进行 维护,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知识河湖缓冲带是指位于河流、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片区域,起到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利用,许多河湖缓冲带遭受了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亟待进行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并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环保组织提供实用的指南。

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介绍相关主题。

第二部分:了解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我们将介绍河湖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

河湖缓冲带可以阻止污染物和泥沙进入水体,有效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它还可以保护河湖岸边的土壤,减少滨水区域的侵蚀。

缓冲带还是许多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部分: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湿地建设和土地管理等。

植被恢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

湿地建设是指人工构建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起到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的作用。

土地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缓冲带的功能。

第四部分: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在本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份具体的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以帮助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

这些指南包括合适的植被选择与种植方法、湿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土地管理的最佳实践等。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成功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第五部分:总结和回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获得对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够为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唤起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个人观点和理解: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2、养殖型湖滨带:
这种湖滨带内建有大量鱼塘、蟹池,甚至有时会有二层、三层连片规模。经 营者往往采取投放饵料、水草等进行高密度养殖,塘水与湖水交换,直接 污染湖泊水体,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由于鱼池多用钢筋混凝土或者砌石 等材料,蟹池往往用软材料构建,基底被人为化,水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引起湖滨带生物物种消亡。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2.2 湖滨区主要污染源
根据多年调查经验,湖泊沿岸湖滨区污染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村落生活污染、景区 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 1.村落生活污染:主要包括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与垃圾,有的还 包括乡村企业的生产废水等,是湖滨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涉及农田施用的大量化肥、农药等,同时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 固体废弃污染物。
型。该类型缓冲带比较狭窄,植物群
落及种类较少。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3、临湖村落型缓冲带:以缓冲带内或紧邻缓冲带已建村落房屋为主要土地利 用形式的一种缓冲带,这种类型缓冲带生态功能极差。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4、自然滩地型缓冲带:以自然湖滩地、废弃荒地、陆上稀疏草地为主要土地 利用形式的一种缓冲带。由于水土条件差,无农田耕种,自然植被长势也较差。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
2016.01
• 内容提要:
• 一、湖滨带与缓冲带及其功能与作用 •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三、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理念与设计
一、湖滨带与缓冲带及其功能与作用
一、湖滨念

湖滨区生态系统:
湖滨带与缓冲带两个系统合称为湖滨区生态系统。 •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题目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表现在,丛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丛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匀程度;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用遭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辟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祸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尽,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削减,长江上游受要挟鱼类品种占全国受要挟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容身川滇丛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用区等6个国度重点生态功用区,加强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施行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鼎力大举展开丛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盛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用,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劳功用,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日本的湖泊治理-湖滨带修复

日本的湖泊治理-湖滨带修复

湖滨带修复(独立行政法人)土木研究所 中村圭吾 〒305-8516 筑波市南原 1-6 tel +81-29-879-6775 e-mail:knakamu@pwri.go.jp概要∶湖滨带作为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环境,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景观效果、缓解波浪的效果、亲水效果等各 种功能。

但随着流域开发和湖泊的水质污染、堤岸工程等,这些功能正在逐渐消失。

自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开 始修复河流环境以来, 也陆续开展了湖滨带的修复工作, 特别是近些年, 修复工程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本文通过霞浦湖、琵琶湖、宍道湖和博登湖等湖滨带修复事例的介绍,研究和讨论不同类型湖滨带修复技术的 特点和效果。

Keywords:Lake Kasumigaura, Lake Biwa, Lake Constance, lakeshore, restoration, conservation1.前言 从 1990 年的“多种自然型河流建设”开始,在 1997 年以“完善和保护河流环境”为目的修订了河川法,2003 年制定了《自然再生推进法》 ,恢复水岸自然的工作正在加速开展。

其中湖泊沿岸地带(湖岸)也不例外, 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复原措施。

最初的湖岸复原主要着眼于人类利用的亲水设施的复原,最近开始上升到注重湖 岸原生的景观和生物相的复原。

有的地方不仅完善湖岸的地形和景观,还尝试着恢复自然的水位。

生物复原方 面也不仅仅停留在种植植物上,有的地方通过利用种子库(seed bank)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的力量。

相 关的研究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湖岸复原的目标提高到了高水平复原的层次。

随着水平的提高,也诞生了 新的课题。

本文先通过介绍几个有特点的国内外事例,说明湖岸复原时的着眼点,之后论述目前存在的课题和 今后的方向。

2.湖滨带修复事例2.1 霞浦湖 -利用种子库恢复植物带-霞浦湖是位于东京东北约 60km 的日本第 2 大湖(面积 220 km2) 。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5)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6)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3)4.4 景观设计 (35)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6)5.1 总体要求 (36)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6)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6)5.4 植物群落管理 (36)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7)5.6 人为活动管理 (37)6投资估算 (39)6.1 投资估算组成 (39)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阐发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腐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地区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动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XXX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XXX出具的技术报告,树模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地区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缓冲带农业生产区与非树模区相比,径流污染物拦截净化率达到30%以上,且在不改变土天时用格局的前提下,协调了生成与生态的关系;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枯落物减少6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50%以上;湖滨带生境条件得到改良,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树模区湖滨带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湖滨带是水生和陆地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具有四维结构特征,即纵向(上游~下游)、横向(河床~泛滥平原)、垂直方向(河川径流~地下水)和时间变化(如湖滨带形态变化及湖滨带生物群落演替)4个方向的结构。

湖滨带生态系统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物流、能流、生物流及信息流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1-4]。

目前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围湖养殖、不合理水利设施建设、旅游业的过度发展等的影响较大,造成了湖滨带水位变幅增大、生境恶化、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

因此,湖滨带湿地恢复成为改善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

适宜的湖滨带基底条件是湖滨带湿地恢复的前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物理基底的适当修复是湖滨湿地修复的关键。

由于湖滨带建设中对基地的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工程量及投资大而生态恢复效果不佳。

笔者在湖滨湿地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基底的多样性和人工的适当干预,从吹填造滩技术、生态护岸技术以及生态清淤技术3个方面开展适宜的基底修复相关技术研究,旨在为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1吹填造滩技术目前应用于湖滨带湿地基底改造技术主要有吹填造滩技术、将鱼塘等改造为生物塘技术以及简单的人工作业处理陡坎地形技术,该文主要探讨吹填造滩技术。

由于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使得湖滨带形成水桶式的跌坎地形,湖泊沿岸原有的天然滩地大量消失,水深增大及消浪作用下降,湖滨带生境条件急剧恶化。

采取底泥吹填技术进行人工造滩,使在湖滨带湿地基底修复区形成缓坡浅滩,改善湖泊沿岸的自然条件,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该研究采取的吹填造滩技术工艺步骤主要包括基底修复工程区的确定、底泥源的确定、底泥疏浚工程量和疏挖范围的确定、档泥围埝建设、底泥疏浚及吹填等过程[6-7],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大堤型
/

/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河口型
/

/

/
/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
本表格摘自《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各类型湖滨带主要生态功能及修复模式
现状土地
要实现的主体生态功能
主要修复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质净化
水土保持与护岸
植被
湖滨鱼类
水鸟
底栖物
农田地表径流
山地水土流失
地下径流
湖泊水质净化
水土保持
护岸
缓坡型
滩地型






/

/




全系列
退田型






/

/




全系列或不完全演替系列
退房型






/
/
/




全系列或不完全演替系列
退塘型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大堤型
/
/
河口型


/

/
/
/
/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
陡岸型
山地型
/

/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退房型
/

/

/


/

/
/


不完全演替系列
路基型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