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

宁远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平

【课程标准】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史实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够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但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②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④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知识创设历史情景

④通过设置游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

⑤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通过对官渡之战中人心理状态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③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④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⑤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难点和重点】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本课的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图表、读书指导法、创设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发预习材料给学生,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预习第18课,查找与刘备、诸葛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有关的资料

2、显示官渡之战的示意图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筋。

生动讲述官渡之战,并引导学生填

表格中的内容。之后以“新闻发布

会曹操答记者问”的方式总结官渡

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同学们都发现到在这场战争中有

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

心理因素。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将

士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动摇,而

相对来说曹操镇定自如,积极寻求

战机。

大家思考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中,心理因素影响大吗?能否举

出一些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

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

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我

们要吸取袁绍的教训。

过渡:以“新闻发布会曹操答记者

问”的方式引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

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诗

人,大家有没有学过他的诗呢?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

雄心壮志,那么,在曹操统一北方

之后,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 重视人才;奖励农耕,

实行屯田;

思考平时生活中因为心理因素而

导致成功和受到挫折的例子

学生回答:

学生齐声回答:《龟虽寿》

并背诵诗篇

回答: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20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刘备、孙权势力的扩张

显示三顾茅庐图画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播放《赤壁怀古》视频曹操统一南方面对的对手是谁?

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天下

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就是说,

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

那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幅图,大家知道

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这里面含

着一个什么成语呢?

曹操另一对手是孙权。评价孙权:

曹操认为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手下有谁?

关于周瑜,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轼的

《赤壁怀古》(播放课件和音频)

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战关键人

回答:刘备和孙权

回答:诸葛亮

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

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

随从。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

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的。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

庐”

学生观看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

回答:周瑜

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创设历史情

境。从文学作品之中了解周瑜的少

年得志

2、赤壁之战(208年)

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 显示三国鼎立示意图物。

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赤壁之战发

生在208年,当时曹操统一了北

方,实力非常强大,他亲率几十万

大军南下准备一举统一南方,那么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曹操的愿望实

现了吗。(讲述赤壁之战的大概情

况,并引导学生填表格)

作为优秀军事将领的曹操,为什么

会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而在赤

壁之战中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失败

呢?同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种

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分

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同学的发言补充知识点。

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

(扩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

育)骄兵必败,这个是一个规律性

的道理,鲁迅先生说过:曹操是一

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这么一个有

本事的人,骄傲也会失败的,我们

要吸取曹操这个教训,有了成绩不

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上

一层楼。

提问:我们对曹操都比较熟悉,他

是三国时期人物吗?做一做:选择

提问:“赤壁之战后出现了怎样一

种局面?”指导学生齐读相关内

容。再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

局面?”教师从经济基础、军事力

量对比来进行分析,得出三国鼎立

形成的根本原因。

游戏:我们现在进行一个游戏:我

们这里有两组同学,请根据课文第

106页活动与探究,从图上找出地

图错的部分。看哪组同学找得最快

最准。

分组讨论,在讨论完毕后举手讲述

自己的看法

(1)曹操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

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在南方容易得传染病

(3)采用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

船连起来。船一着火就会蔓延很

快。

(如学生如果提到借东风这个问

题的话,就让学生思考怎样评价那

天是刮东风)

回答:不是,因为曹丕在220年称

帝时,曹操已经去世。

生答:赤壁之战后出现了三国鼎立

的形势

学生通过游戏,从地图上找出不符

合历史的地方,从中了解三国的地

理位置,加深了印象,提高识图能

力。

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年,

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

220年,洛阳”;蜀国“诸葛亮称

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刘

备称帝,221年”;吴国“孙权称

帝”,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城“赤

壁”也不对,应为“建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